老子 第4章
    原文】

    不尚賢〔1〕,使民不爭〔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3〕;不見可欲〔4〕,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5〕、無慾〔6〕,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註釋】

    〔1〕不尚賢:尚,崇尚。賢,賢能的人。

    〔2〕使民不爭:人們不去爭強爭奪。因為崇尚賢能的人,使他們有了很高的地位,就會有人運用智巧去謀取那些聲明地位,所以老子提倡「不尚賢」。

    〔3〕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把難得的東西看得很貴重,就不會激起人們的偷盜之心。貴,看重,抬高價值。盜,偷盜、盜賊。

    〔4〕不見可欲:不把可以挑起人的佔有慾的東西拿出來炫耀。見,通現,讓人看見、炫耀。

    〔5〕無知:不知道什麼是聖賢,不知道什麼是難得之貨。

    〔6〕無慾:沒有貪心妄念。

    【譯文】

    社會上不給有才華的人虛名,百姓就不會崇尚才智地位,爭強好勝,互相攀比;稀世珍寶,大家都不去哄抬它的價值,就不會引起貪念,出現強盜竊賊。不炫耀引起貪心的事物,挑撥慾望,就不會使民心迷亂,社會不安。

    所以,聖賢統治的策略就是:使人民內心淳樸,不被慾望主宰心智,讓他們豐衣足食,身體健康強壯;總之,讓百姓達到一種清心寡慾的狀態,即使個別人自作聰明,也掀不起大的風浪。這樣的話,即使什麼都不做,一切也盡在掌握之中。

    【闡述】

    今天,人們大都羨慕那些風光無限的「名人」。有人還說,出名要趁早,不然的話感覺就不那麼美好激爽了。再有名的名人也是一個生命個體而已,或者名人也就是一個光鮮的人名,盡量還是不要在他們的身上寄予太多的超現實的幻念。追逐明星名人還好,只是以一己之身去追逐他者。如果一心想著自己一定要成為所謂的「名人」,那就太可惜了,太可怕了。「名人」不是靠人追求而得來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再者「名人」都很忙,活得很累,你要選擇一個又累又「髒」的活兒去幹,不是太瘋狂,太可怕了嗎?

    名,在道家哲學思想看來並不是什麼好貨,而是產生爭端的所在,是所謂的不吉祥、不吉利的「凶器」(《莊子·人間世》)。「尚賢」就是好名的一種表現。不尚賢,就是告訴我們要斷絕好名之心。

    老子闡述自己的社會政治思想,認為體現大道的聖人要治理百姓,就不應當尊尚賢才異能之輩,以免讓百姓產生爭奪權位功名之想。先秦時期,選賢用能是一股強大的時代潮流,諸侯國對所謂的人才、賢才很飢渴,爭相任用賢才參與政治生活中來,打理國家事務。

    在儒家早期的思想表述中就有「舉賢才」、「尊賢容眾」的提法(《論語》),到了戰國時期就成為諸子百家的口頭語。唯有老子逆向而動,提出不尚賢的主張。老子的這一思想主張似乎有些不合時宜。其實,老子並不貶低真正的人才。先秦時代是諸子百家最活躍的時代,是士子、知識分子崛起的黃金時代,尊賢尚能似乎是應有之義。你不用這些人,別人用了,就有可能把你給滅掉。對於人才,大家爭相聘用以壯聲威,強大自己的實力。

    但老子並不這麼看,他論述的著眼點更具人性,視野屬於高瞻遠矚類型。在社會政治的層面之上,如果統治者給予賢才過分優越的地位、權勢和功名,就會讓「賢」、「才」成為一種誘惑,這樣會引起紛爭。人的天性本來是純潔樸素的,沒有善惡高下之分。如果社會崇尚賢能,那就是在挑動人的慾望,佔有和逐欲就成為暗潮湧動的激流,必然會導致天下大亂。所以就不要把那些可以引起人們慾望的東西,主動地去示之以人,在此境況下人們也許能保持無知、無慾的純潔本性。

    在老子看來,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的當政者和領導者才是高明的。惟其如此,才可以讓百姓和下屬各盡其能,各守其職,各得其所,相安無事。過多的規章制度只會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也就是說,最好的政策應該是清靜的、無為的政策。治理國家也好,管理公司也好,不要去攪動太凶,越是有動作,越是有作為的樣子,越會讓人心躁動,失去應有的節律。「無為」不是真的什麼都不幹,而是依循人心事理去幹,無聲無息沒有波瀾,自然而然成事。

    「為無為,則無不治」,這是老子的教誨。「無為」思想可以視為老子政治理論的核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