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沒有終止符:非正常離世作家非常檔案 第73章 法捷耶夫(蘇聯)
    傳略法捷耶夫(1901—1956),蘇聯作家。在遠東南烏蘇裡邊區度過童年和少年時代,家境貧苦。1912至1919年在海參崴商業學校學習時,接近布爾什維克並參加革命活動。1918年加入蘇聯共產黨。1919至1921年在遠東參加紅軍游擊隊,並出席了黨的第10次代表大會,見到了列寧。在參加鎮壓喀朗施培德反革命叛亂時負傷,進入莫斯科礦業學院學習。1924年後受黨派遣,先後在庫班、羅斯托夫、莫斯科擔任黨的工作,從1927年起,一直在莫斯科專門從事文學運動,擔任「拉普」(俄羅斯無產階級作家協會)、全蘇作協領導工作,1934年擔任蘇聯作協籌委會副主席,作協成立後任主席團委員。1939至1944年擔任作協書記,1946至1954年擔任作協總書記、理事會主席,1954至1956年擔任作協書記,1956年自殺。

    蘇聯國內戰爭結束後,法捷耶夫和富爾曼諾夫、肖洛霍夫、尼·奧斯特洛夫斯基等年輕的一代進入文學界,成為新生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主力軍。1923年發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說《逆流》,1924年發表中篇小說《氾濫》。以遠東一支游擊隊的戰鬥為題材的小說《毀滅》於1927年發表後,給作者帶來廣泛的聲譽,並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法捷耶夫主要作品有《逆流》、《毀滅》、《最後一個烏兌格人》、《黑色冶金業》、《在封鎖日子裡的列寧格勒》、《青年近衛軍》、《三十年間》、《在自由中國》等。早期作品如中篇小說《氾濫》、《逆流》和長篇小說《毀滅》,是他親身參加革命鬥爭實踐的產物。它們都以國內戰爭為題材,以共產黨員的戰鬥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魯迅於1931年將《毀滅》譯成中文出版,對中國廣大讀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此後他的作品幾乎全部都被介紹到中國。

    法捷耶夫還是積極的社會活動家,從蘇共18大起連續被選為蘇共中央委員;蘇共20大上被選為候補中央委員。他三次被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兩次獲得列寧勳章。1950年起擔任世界保衛和平委員會副主席。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曾率領蘇聯文化藝術科學工作者代表團前來我國進行訪問。

    「生活失去了意義」——法捷耶夫之死1956年5月13日,莫斯科作家居住的城區別列傑爾基諾,即作家村,響起槍聲。槍聲發自法捷耶夫別墅。但無人聽見。小兒子上樓招呼爸爸吃飯,看見爸爸倒在血泊中,驚嚇得哭喊著跑下樓。作家弗·伊萬諾夫和費定趕到時,該區民警和克格勃上校已在那裡。法捷耶夫側身倒在床上,血從胸口流出。床邊椅子上擺著斯大林畫像,桌上放著致黨中央的信。民警拿起信,被上校一把搶過,厲聲說:「這是給黨中央的信。」

    法捷耶夫在二十大「解凍」時期開槍自殺,弄得蘇共領導人非常尷尬。伏羅希洛夫說:「薩沙(法捷耶夫名字暱稱)把我們害苦了!」赫魯曉夫更為惱火,視為對他的示威,乾脆否定法捷耶夫給黨中央寫過信。三十四年後,1990年《蘇共中央通報》第十期公佈了法捷耶夫致蘇共中央的信。

    法捷耶夫在遺書中寫道:「我看不出再活下去的可能,……文學——這最神聖的事業——遭到官僚主義分子和人民當中最落後分子的蹂躪,……作為作家我的生活失去任何意義,我極其愉快地擺脫這種生活,有如離開向我潑卑鄙、謊言和誹謗髒水的世間。……請把我安葬在母親墓旁。」

    魂歸法捷耶夫墓位於莫斯科新處女公墓。墓地前,不僅有法捷耶夫的雕像,還有青年近衛軍的群雕像。

    法捷耶夫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擔任《真理報》記者,寫了一系列謳歌蘇聯人民英勇戰鬥的文章及特寫集《在封鎖日子裡的列寧格勒》。根據克拉斯諾頓共青團地下組織「青年近衛軍」與德國法西斯佔領軍進行鬥爭的事跡寫成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獲1946年度斯大林獎金。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