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曲沒有終止符:非正常離世作家非常檔案 第14章 王國維(中國·清末民初) (1)
    傳略王國維(1877—1927),浙江海寧人,字伯隅,又字靜安,號觀堂。國學大師,歷史學家,語言文字學家,文學家。

    王國維世代清寒,幼年為中秀才苦讀。早年屢應鄉試不中,遂於戊戌風氣變化之際棄絕科舉。

    1898年,二十二歲的王國維進上海《時務報》館充書記校對。利用公餘,他到羅振玉辦的「東文學社」研習外交與西方近代科學,結識主持人羅振玉,並在羅振玉資助下於1901年赴日本留學。

    1902年王國維因病從日本歸國。後在羅振玉推薦下執教於南通、江蘇師範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復埋頭文學研究,開始其「獨學」階段。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韻等。其間,著有《人間詞話》等名著。

    1911年辛亥革命後,王國維攜3種生平著述,隨兒女親家羅振玉逃居日本京都,從此以前清遺民的身份處世。其時,在學術上窮究於甲骨文、金文、漢簡等方面。1916年,應上海著名猶太富商哈同之聘,返滬任倉聖明智大學教授,並繼續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由蒙古貴族、大學士升允舉薦,與羅振玉、楊宗羲、袁勵准等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

    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驅逐溥儀出宮。王國維引為奇恥大辱,憤而與羅振玉等前清遺老相約投金水河殉清,因阻於家人而未果。

    1925年,王國維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一說吳宓)被稱為「五星聚奎」的清華五大導師,桃李門生、私淑弟子遍充幾代中國史學界。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北伐逼近北京之時,王國維留下「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書,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在其50歲人生學術鼎盛之際,為國學史留下了最具悲劇色彩的「謎案」。

    王國維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流沙墜簡》等62種。

    不盡的思索——王國維投湖之謎關於王國維的死,趙萬里《王靜安先生年譜》有如下記載:「五月初二日夜,閱試卷畢,草遺書懷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飲食,赴研究院視事亦如常。忽於友人處假銀餅五枚,獨行出校門,僱車至頤和園。步行至排雲軒西魚藻軒前,臨流獨立,盡紙煙一支,園丁曾見之,忽聞有落水聲,爭往援起,不及兩分鐘已氣絕矣,時正巳正也。」

    王國維死後,家人在他遺物中發現了他死前一日所寫的遺書。遺書開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十六字,成為70多年來其自沉之因久說紛紜,又難以確論的「謎面」。

    對王國維死因,其親屬自始至終諱莫如深。而後世臆測大致又分幾種:

    「殉清」說

    王國維為清朝遺老,更對遜帝溥儀向有國士知遇之感——王國維以秀才身份,被溥儀破大清「南書房行走」須翰林院甲科出身的舊制,召其直入「南書房」——有此思想基礎和遺老心態,逢「覆巢」之將再,以自殺而「完節」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所以梁啟超以伯夷、叔齊不食周粟而比之,當時的清華校長曹雲祥和羅振玉、吳宓等均持此說。魯迅在《談所謂「大內檔案」》一文中,稱王「在水裡將遺老生活結束」,可見也為此論。

    「逼債」說

    當年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說:內務府大臣紹英委託王代售宮內字畫,事被羅振玉知悉,羅以代賣為名將畫取走,並以售畫所得抵王國維欠他債務,致使王無法向紹英交待,遂愧而覓死。當時報紙還傳,王曾與羅合作做生意虧本,欠羅巨債。羅在女婿(王長子潛明)死後,與王已生隙,羅令女居己家為夫守節,逼王每年供其生活費2000元。王國維一介書生,債務在身,羞憤交集,便萌生短見。此說經郭沫若先生筆播,幾成定論。但從王遺書對後事的安排看和事後其他一些證據表明,王國維生前並無重債足以致其自盡。

    「驚懼」說

    1927年春,北伐軍進逼北方,而馮、閻兩軍易幟,京師震動。有人認為,王國維自殺是怕自己這個前清遺老落入北伐軍手中,蒙受恥辱;又王視腦後辮子為生命,當時傳言北伐軍入城後將盡誅留有髮辮者,所以與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斷。但這種說當時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為不合王國維立身處世方式。

    「諫阻」說

    認為王國維投湖與屈原投江相類,是以「尸諫」勸阻溥儀聽從羅振玉等人主意,有東渡日本避難打算,並認為王、羅兩人最後決裂的原因也緣於此因。

    「文化殉節」說

    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先是以「殉清」論王之死,後又認為:「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蓋今日之赤縣神州值數千年未有之巨劫奇變,劫盡變窮,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後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陳寅恪的詮釋在同類者中立即得到共鳴,並在文化界產生重要影響。

    對於王國維之死,「文化殉節」說影響最大,但似乎應不足以詮釋王國維,他在學術鼎盛之年以這樣一種方式給自己的文化生命畫上了句號,留經後人的是無盡的思索。

    遺書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斂,即行稿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葬,固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

    五月初二日父字

    王國維遺書被發現是在其逝後的第二天(6月3日)下午4時。當時「天氣漸熱,陰雲四布,雷聲頻作」,學生們齊候遺體旁已3個小時,檢查官才到。遺書發現於內衣袋中,外有封,上書「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王貞明為王國維三子,是當時在京最年長的兒子。函封今已不知何往,只有遺書保留下來,並被裱入一個四開對折紙版內。另有兩個相同紙版,一個裱有羅振玉(王的朋友兼姻親)的題款:海寧王忠愨公遺墨,後公完大節後逾月/上虞羅振玉署,並鈐「羅印振玉」方章;另一為白折。

    當初羅振玉聞知王國維死訊後,曾向清末帝溥儀送上偽造的王國維遺折,賺來「忠愨公」的謚封。可能羅振玉上「遺折」時不知還有遺書,因為曾有記載說,後來又發現了親筆遺書,「一時傳為笑談」。

    追懷1928年6月3日,王國維逝世一週年忌日,清華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碑文由陳寅恪撰,林志鈞書丹,馬衡篆額,梁思成設計。碑銘云:

    海寧王先生自沉後二年,清華研究院同人鹹懷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僉曰:宜銘之貞珉,以昭示於無竟,因以刻石之詞命寅恪。數辭不獲已,謹舉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失下後世。其詞曰: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斯古今仁聖所同殉之精義,夫豈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於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嗚呼!樹茲石於講捨,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節,訴真宰之茫茫。來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章;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書王國維輓聯:

    十七年家國久魂消,猶余剩水殘山,留於累臣供一死。

    五千卷牙籤新手觸,待檢玄文奇字,謬承遺命倍傷神。

    王國維自沉一週年時,吳宓寫了八首《落花詩》,詩前有序:

    古今人所為落花詩,蓋皆感傷身世。其所懷抱之理想,愛好之事物,以時衰俗變,悉為潮流捲蕩以去,不可復觀。乃假春殘花落,致其依戀之情。近讀王靜安先生臨歿書扇詩,由是興感,遂以成詠,亦自道其志也。

    吳宓還寫了《六月二日作落花詩成復賦此律時為王靜安先生投身昆明湖一週年之期》,以寄哀思:

    心事落花寄,誰能識此情。非關思綺靡,終是意淒清。歎風嗟尼父,投湘吊屈平。滔滔流世運,淒斷杜鵑聲。

    1929年,吳宓又寫了《王靜安先生逝世二週年》詩:

    悼公詠落花,倏忽一年事。大化常遷流,夏去春又至。長眠得所樂,世漸忘公志。新會人中傑,袖手隨公去。哀時淚紛紛,地下可相值……

    (14)成就王國維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王國維與羅雪堂、董彥堂、郭鼎堂並稱為「甲骨學四堂」。他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作為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從事文史哲學數十載,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又是中國史學史上將歷史學與考古學相結合的開創者,確立了較系統的近代標準和方法。

    這位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於一身的學者,生平著述62種,批校的古籍逾200種。(收入其《遺書》的有42種,以《觀堂集林》最為著名。)被譽為「中國近三百年來學術的結束人,最近八十年來學術的開創者」。

    評譽「不獨為中國所有而為全世界之所有之學人。」

    ——梁啟超

    「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物,那好像一座嵬嵬的樓閣,在幾千年的舊學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郭沫若

    「中國近代之世界學者,惟王國維及陳(陳垣)先生兩人。」

    ——伯希和

    「南方史學勤苦而太信古,北方史學能疑古而學問太簡陋……能夠融南北之長而去其短者,首推王國維與陳垣。」

    ——胡適

    「中國有一部《流沙墜簡》,印了將有十年了。要談國學,那才可以算一種研究國學的書。開首有一篇長序,是王國維先生做的,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

    ——魯迅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陳寅恪

    「王國維寥寥幾萬字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比朱光潛洋洋百萬字的體系建樹在美學史上更有地位。」

    ——王攸欣

    (家世王氏家族的先世祖籍開封。《宋史》有王氏先世王圭、王光祖傳,遠祖王圭、王光祖、王稟、王荀四世,均以戰功顯赫,其中王圭、王稟及王荀死於國難,尤以王稟於靖康元年,在太原抵抗金兵,守城禦敵而殉國,是一位勳績卓著的抗金民族英雄。王稟之孫王沆隨宋高宗南渡,襲安化王爵,賜第鹽官,遂定居於此,已有八百餘年的歷史。到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已是宋安化郡王三十二世裔孫。海寧舊有安化王祠,始於明弘治年間,嘉靖壬子年毀於火,後又重建,移之邑治之東,今舊祠已不存。王氏家族因抗金名將王稟及襲封前爵、賜第鹽官的王沆,在海寧受到當地人民的長期敬仰。王國維對此也深感自豪,撰有《補家譜忠壯公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