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世界未解之謎(宇宙篇) 第22章 月球是怎樣形成的
    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月球始終陪伴在地球身邊,盡職盡責地作為一個「衛星」環繞著地球自轉和公轉。人們在寂靜晴朗的夜空下,都可以仰頭觀望到時常陰晴圓缺的月亮。人們在對月亮充滿詩情畫意的遐想的同時,也從未停止對月球起源的追溯和研究。

    早期的科學家們從各自的領域出發,提出過各種月球形成的猜想,儘管當時的天文技術不發達,這些論斷沒有得到天文學上的佐證,但也都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

    1898年,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之子喬治?達爾文提出了自己的月球形成說,他認為月球原本是地球的一部分,它的構成就是原地球本身的各種物質。在地球的高速自轉和公轉過程中,這部分物質超過了地心引力的臨界點,達到了脫離地球的速度,於是被地球甩了出去,最終形成了環繞地球的衛星——月球。另一種觀點恰好與之截然不同,一些科學家們認為月球的形成應當不晚於地球的形成,它們都應當是由太陽系中浮動的星雲慢慢演變而成的。只是地球的運轉速度高於月球,因此在形成過程中吸納了更多的物質,從而變成了行星。這種假說屬於「同源說」。

    除此之外,還有人認為月球最初並非就是地球的衛星,而是太陽系中獨立運動的一顆小型行星,由於運動規律發生變化最終受到地球吸引,而「降級」成為了地球的衛星。這一觀點被稱為「俘獲說」。

    20世紀末,隨著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探索月球的不斷深入,使得一些新的月球形成說更具有科學的理性。1986年,美國科學家本茲和斯萊特裡、卡梅侖共同提出了「大碰撞假說」,說明了月球的形成過程。他們認為,在太陽系演化的早期,一枚由星子合併形成的原始火球和當時的原始地球以5公里每秒的速度相撞。膨脹的氣體以極大的速度攜帶大量粉碎的塵埃飛離地球,形成了早期的月球。這一觀點得到了物理學和地球化學理論的支持,成為了目前關於月球形成的比較有說服力的觀點。

    然而,人類的想像力是無限的,各種更為匪夷所思的月球形成說不斷出現,也都在尋找各自的證據。其中最令人瞠目結舌的當屬「月球人造說」。當然,這裡的「人」不一定就是我們目前所知的人類,而是說月球有可能是史前文明或外星文明的傑作。這一觀點也並非是無稽之談,它的提出源於人類天文觀測領域的不斷進步。人們在對月球的不斷探索中發現,月球與其他自然形成的天體具有極大的差異!首先,從大小上來看,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的27%,而作為太陽系鄰居的木星的13顆衛星中,最大的也只有木星的3.5%。其他諸如火星、土星的情況也都是大同小異。這就證明,其他行星的衛星中沒有直徑大到母星近三分之一的,而只有月球是唯一的特例。其次,天文學觀測表明,目前已知的天然衛星,其運行軌道都是橢圓形的。然而月球的運行軌道確實近乎規整的圓形,這幾乎與人類發射的人造衛星相同。最後,20世紀美國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成功完成,他們在登月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月球的震動狀況,帶回的科學數據表明,月球的內部絕非像地球一樣是充滿的,而更可能是空心的!這就不應當是自然形成的天體所具有的特徵。

    難道說月球真的是人造的?這一說法無疑讓本來已經逐漸清晰的月球形成理論蒙上了一層迷霧。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