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夠自己發光的球狀和類球狀星體。我們所居住的太陽系就是以太陽這顆恆星為核心所形成和運動的。太陽的形成時間和壽命當然大大超出了人類所能經歷的範圍,但是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發現,像太陽這樣的恆星也是有壽命的。像其他天體一樣,恆星也會經歷一個從幼年到壯年,最後步入老年的「生命過程」。只不過一顆恆星所經歷的這一演變往往要經歷上百億年的時間。
科學家們發現,恆星只有經過了幼年才能成為一顆真正的星體,幼年的恆星並不穩定,它在收縮的過程中溫度不斷升高。當它的溫度上升到1000萬度以上時,恆星開始變得比較穩定,正式進入了成年的階段。成年後的恆星在宇宙中顯得十分耀眼,為其他星體的生存提供了環境和能量。然而,當恆星燃燒越來越強,溫度越來越高時,就會慢慢轉變成一顆紅巨星。紅巨星的體積非常大,它往往是恆星自身體積膨脹前的上億倍。而且由於紅巨星是步入了晚年的恆星,所以它的溫度沒有原來時那樣高,顏色也就變成了黯淡的紅色。儘管如此,紅巨星龐大的體積仍然使它成為宇宙中最為閃亮的星體。
紅巨星的形成意味著這顆恆星進入了遲暮之年,它的中心部分多次收縮,不斷向外拋射物質,剩下的物質決定了恆星的最終結局。如果恆星最後剩下的物質質量M<1.4M☉(☉代表太陽質量),它就會變成一顆白矮星。白矮星的密度很大,每立方厘米可達幾十公斤到幾十噸。科學家們通過天文觀測,成功地發現了一顆白矮星。它位於天狼星的軌道周圍,是天狼星的一顆伴星。通過科學家們的研究,基本認定白矮星就是已經「死去」的恆星。據估計,銀河系內有50億顆白矮星。白矮星的溫度還會繼續降低,光度也會越來越暗,最終變成了死寂一片的黑矮星,徹底宣告了自己在宇宙中使命的終結。
紅巨星所剩質量在1.4∼2M☉之間的恆星會變成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極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0億噸。據科學家們的觀測,目前已知的中子星達到500多顆。而質量大於2M☉的恆星則在能量耗盡後開始無限制地收縮。此時,無限收縮的引力越來越大,連光子都能被它吸進去而無法逃脫。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認為的黑洞。科學家們認為,這也就是最通常情況下黑洞得以產生的原因。
太陽至今仍處於「青壯年」期,仍屬於生機勃勃的階段,暫時不會發生「死亡」的悲劇。但是,作為關係到我們人類生存的能量之源,人類仍然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太陽的變化。
恆星的結局終向何方,至今人類也只是停留在假想階段。這些理論的形成有賴於天文學家觀測和對已知星體結構的分析,所以並不能夠徹底解開這一重大的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