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個十分遼闊的空間,宇宙間的星體都具有各自的運行軌道,距離也十分遙遠。它們在運動過程中很少會彼此接近,絕大部分都是各行其是、涇渭分明。但經過觀測和研究,人們發現星球之間也存在互相吞噬、相互滅絕的「弱肉強食」現象,科學家把這類星體稱為宇宙中的「殺星」。
20世紀80年代,美國天文學家們發現,宇宙中的星體並非人們之前想像的那麼和諧,而是也類似於大自然優勝劣汰的規律一樣,存在著互相「殺害」的慘劇。前不久,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進入晚年的行星,屬於白矮星。它們的體積很小但質量卻比太陽大得多。經觀測發現,這兩顆星體靠得很近,互相圍繞對方旋轉運動。然而,其中較大的行星,時刻都在吞噬著那顆較小的兄弟行星。這種吞食殘酷異常,較大的星體不斷將較小星體的外層物質剝離開,吸附到自己身上,使自己的體積和質量越來越大。而被吸食的小星體則是體積和質量越來越小,最後將只能剩下一個星核,步入死亡滅跡的路程。
更令科學家們震驚的是,這種自相殘殺的可怕行為並不僅僅存在於星體之間,連浩瀚的星系之間也存在著這種殘酷的競爭。科學家們用計算機做過一次星系間吞噬的模擬實驗:用兩組質點代表星系內的恆星,分佈在兩個平面內,由於引力作用以一定的規律相向而行,逐漸趨於混合。在一定條件下,兩個扁平星系經過混合能發展成一個橢圓星系。這就證明了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橢圓星系就是由兩個漩渦扁平星系互相碰撞和吞噬而成。
根據天文學家的觀測,宇宙中除漩渦扁平星系和橢圓星系外,還有一種環狀星系。這類星系分佈在環狀圈內,有時環中央沒有任何天體,有時則有,有時環上還有節點。一些科學家認為,這種環狀星系就是由兩個星系碰撞和吞噬後形成的。星系中間的天體或者節點就是當時吞噬後留下的痕跡。近年,加拿大天文學家科門迪在觀測中發現,某些巨型橢圓形星系的亮度分佈異常,在其中心部分另有一個小星核。他推測,這就是一個質量較小的橢圓星系被目前這個巨型橢圓星系吞噬後的「證據」。
當然,對浩瀚的星系和遙遠的星體而言,人類所能瞭解和觀測的範圍還微不足道;更何況天體或星系之間的吞噬過程異常緩慢,人類的紀年無法完整地記錄下這種巨大的變遷。因此,這些科學家們的推論還有待於進一步完善和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