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畔的對罵還在繼續,腐儒們憑藉著人數優勢也漸漸佔據了上風的。而隨著謾罵的升級,腐儒們不但把東林黨人昔日那些齷齪給放到了檯面上,還準備將矛頭轉向一直保持沉默的崇禎,妄圖旁徵博引地證明這傢伙就是個亡國昏君。
要說罵東林黨人是沒風險的,無論當年的前六君子還是後七君子都已經做了古,朝廷最近幾年又在竭力打壓他們的殘餘勢力,僅憑黃宗羲等人是很難掀起什麼風浪。罵皇帝那就再正常不過,這幾百年來做為士人階層代表的皇帝本來就是個挨罵的角色,他早就該習慣了。
可千不該,萬不該,腐儒們不該得意忘形地把周延儒等朝廷舊臣給牽扯進來。別看這些被朱由驄掐著命門威脅到生存的禍害已經退出了朝堂,但他們依然擁有著龐大的實力,否則崇禎也不可能讓他們活蹦亂跳地去籌辦什麼商學院。而隨著這群新近奸商的加入,形式立即發生了驚天逆轉,腐儒們很快就只剩下苟延殘喘的份。
幸虧崇禎那昏君最近很忙,沒工夫來參合這些破事。否則他一旦出手相助或則背地裡吹點黑哨,那就不僅僅是喬允升負責的刑部免費為對陣雙方提供素材,正在組建教育部的孔衍植帶人將戰況整理成冊並寫成邸報這麼簡單,也不會只讓淨慈老尼姑帶領手下那票白蓮教神棍,收集情報並將邸報散發到各處。至少他可以派出抽調來的數萬偵察兵打著緹騎的旗號,手持確鑿證據大索天下。
「就這麼點?孔愛卿,你不會是在戲弄朕吧?」為了讓官學少受些流言蜚語的干擾,有足夠的時間培養出一大批真正能夠推動大明前進的有識之士,崇禎要同時給近三十萬人賜下功名這事可以忍。在五年內每月花上數十萬兩銀子去養活一群酒囊飯袋,也屬於穩住天下士子的必要選擇。
畢竟現在的大明可不是前些年歲入四百萬兩的窮朝廷,有了倭島上的幾座大銀山支撐,現在朝廷重臣們最擔心的就是一下拿出這麼多銀子。控制不好就會出現范賊遺書上所言的通貨膨脹,從而導致物價飛漲。
讓崇禎覺得摘膽剜心的是這次考試的最終結果,實數九十多萬人的大考,通過最終審核能夠直接進入帝國學院深造的有七千餘人。但其中有能力立即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的學子卻不超過八百名,而有資格進入研究院的居然只有區區五十一名,遠遠低於此前的預期。
要知道現在的大明就是不算已經落到口袋裡的棒子國跟被強租來的倭島,也擁有超過九百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即便是根據最不完善的統計,那帳本上也還有超過八千萬人口的龐大帝國,居然就這麼點人才?別說那研究院了,就算是帝國學院招收的學生那也是鳳毛麟角。用九牛一毛來形容整個帝國的人才稀有程度都過於誇張。
「皇上,臣冤枉啊!」孔衍植的確夠委屈的,如果是要他按照以往的標準去選擇筆下生花的傳統人才,那這次超大規模的科考他就是挑不出十萬也能剩下八萬來。但瞧瞧現在要的是什麼?那可都是被儒家千年打壓的對象,還能給他們留下這麼些苗子已經可以酬神謝祖了。
「臣啟皇上,這事還真就不能怪孔大人……」擁有多年執政經驗的韓爌站出來說了句大實話,要說通過這次科考發現的問題是很多,但主要是集中在自然科學方面,跟人文律法完全就佔不上邊。
在另一個時空說到華夏的律法往往喜歡污蔑成只有人治而沒有法治。可要論公平有商鞅的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要說保護私產?漢律裡就有明確規定,官吏是不能夠擅闖民居的,百姓為了保護私有財產不但可以殺人,就算是把官員給痛揍一頓也必須從輕處罰。跟華夏民族談人權?劉秀詔書裡的那句「天地之聖。人為貴,殺其奴裨,不得減罪。」,就說明無論是誰的生存權都應該要受到保護。所謂俠以武犯禁,這個禁指的就是法律。而儒家更屏棄「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的四惡政。
而同時期的西方在做什麼呢?他們才是徹底執行著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那套。即便是在這個時代的兩百年後,西方所保護的也是少數莊園主和貴族的利益,那些被他們給抓去的黑奴連最基本的生存權都沒有,要殺根本不需要找理由。
要論完整性?這個是有點麻煩,雖然有了儒道同源的憲政思想,《黃帝四經》也提出了:「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但畢竟沒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憲法。大明律的很多地方也還有漏洞,朝廷公佈的行政命令也經常自相矛盾,判決案例也有點讓人犯糊塗,可方向已經找對。所需要的也就是在這個框架內修修補補。
別看大明的士人們欺負起百姓來無法無天,但他們做事的時候也必須依照法律,給人想出個栽贓嫁禍的名頭。在這方面大明缺少的不是規章制度,而是有膽子去認真貫徹執行這些法律條文並加以完善的人。所以崇禎才會在朱由驄的攛掇下定下了只誅心不殺人的基調,用盡一切手段為的就是要保留住士人們那股用錯了地方的浩然正氣,去掉他們身上的自私迂腐。
雖然這個過程也不那麼容易,但這個時代不缺乏憂國憂民的正義之士,否則崇禎的身邊就不會凝聚起這麼多皇黨奸佞。而相比起遙遙領先的人文科學,一直為大明所驕傲的科學技術才真的出現了大麻煩。
一直以來,華夏民族的統治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推行儒家思想,讓政治文化過於深入人心。即便是沒有那些章句腐儒的出現,在科技研究上也是偏向於應用卻忽視了基礎的理論研究,所使用的方法更受到傳統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的影響。這與西方更注重探索事物發展規律,從而得出一套相對完整的自然科學理論就存在很大的差別。
而這次科考從本質上來說就是採取了西方模式,考的也是學子們進行理論總結的能力。所以才導致一個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看似找不出幾個可用之才來。
但並不是就此可以推斷大明的科技已經開始嚴重落後,比如這次研究院那邊出的一個並不太刁鑽的題目,用盡量少的力量提起盡可能多的物體。不少的學子都知道要使用槓桿,也有人製作出了滑輪組坐在板凳上就把上千斤重的大缸給挪動了位置,可偏偏卻說不出其中的原理。
近些年朱由驄的做法也讓崇禎和他身邊的大臣們明白了發展科學的重要性,如果沒有那些先進的武器裝備,即便是大明的軍人訓練有素勇氣十足,也不可能在數月內就平定內亂收復遼東。那個死胖子更不會這麼輕鬆地就做到以一敵百,然後繼續在倭島上橫行霸道。西方的盟友也不會被揍得連話都不敢說,還得屁顛屁顛地主動把他們最優秀的人才給送到大明來。
雖然培養人才發展科技是研究院負責。但崇禎卻要引導民眾的思想朝著正確的方向轉變。否則大明依然會面臨人才短缺的窘境,難以擺脫隨時被對手所超越的風險。
「皇兄,臣弟只是這個世界的攪局者,不是什麼救星更不可能是神。俺所能做的也就是在少數人的幫助下保住我大明一時平安,卻不可能讓整個民族整個國家重新崛起。想要讓我大明一直處於領先的地位,還得要您和大哥帶領著天下百姓轉變觀念,選拔並培養人才……」想到朱由驄在出征倭島前說的那番話,崇禎不禁苦笑起來。如今那個攪局者跑到一邊偷懶去了,卻把最困難的工作留給了他和自己的哥哥。留給了滿朝文武。
「諸位愛卿,都說說吧!要怎麼利用這次機會來轉變百姓的觀點?」崇禎必須先把眼前的事給處理好,才能找到機會再狠狠折騰下那個小胖子。也幸虧這些年坑蒙拐騙地弄來了不少有識之士,否則他這個皇帝還真就得抓狂。
「臣啟皇上。這觀念的轉變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如今那些腐儒是徹底沒了生存的土壤,但我們依然不能操之過急。鎮國將軍收復故土整肅朝堂用掉整整十年的時間,我們想要讓帝國重新崛起,所需要的會比這更漫長……」老成持重的韓爌依然是主張先打基礎。然後在緩步推進。「故臣建議,以利誘之,先讓百姓看到學那什麼自然科學的好處!」
「以利誘之?怎麼誘?」如果是撒銀子就能解決問題。崇禎不會介意把國庫給騰空了,但他也明白這不可能取得什麼長期效果。
「當務之急,就抬高那些被視為異類的考生地位!」這個問題解決起來是很麻煩,但韓爌還是分得清輕重緩急的,就如同當年漢武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樣,他要做的是壓制自己信奉了一輩子的儒家,抬高其他學派的地位。雖然這樣做讓他心如刀割,卻也是他名留青史的最好辦法。
朱之瑜站了出來,補充道:「韓大人之言有理,只有讓百姓們明白學了好了那些所謂的奇巧淫技,即便是不能步入朝堂,也可以獲得更好的生活!這樣他們才可能盡心盡力地去培養自己的後代。」
「臣建議此次科考,就乾脆改變傳統做法!」一向以超越南居益成為大明第三損人為目標的孫奇逢也站了出來。「在鎮國將軍和那些洋神棍的建議下,帝國學院不是已經劃分了什麼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科嗎?我們就以此為例,拿即將公佈的金榜做引子分類放榜。」
「依啟泰之言,此科豈不是有數十位狀元?」孔衍植聽到這話頭都大了,都說文人相輕這禍害居然要分科放榜。他也不怕那麼多狀元在遊街的時候碰了面,然後又開始新一輪的敵視?
「不!此科不但會有數十位狀元,還要有上百的榜眼,那些只要是通過研究院審核的最少得給他們一個探花的名頭!這樣才能讓天下人都知道朝廷要的是什麼。」反正不是自己出錢出力,孫奇逢可沒什麼好顧忌的。
「擬詔!」受到了啟發的崇禎也來了精神,對著台下眾臣道:「就按孫愛卿說的辦,此科分類發榜。不但要讓那些中了狀元的學子們遊街誇官,朕還會親自在這奉天殿為他們舉辦宴席。另外……」指了指顧錫疇,崇禎又接著道:「吏部即刻起草一份奏折,此次科考上榜學子均賜從九品虛銜,享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待遇!有志研究自然科學的考生,在此基礎上再加一級!」
「吾皇英明!」在場的大臣們不得不承認崇禎的這個昏招的確可以起到立桿見影的效果,此令一出那些往常被人所輕視的離經叛道之徒還不得為天下人所羨慕?
別看那九品是個虛銜,但卻享受著比孫奇逢這個國子監祭酒更高的待遇。這種要聲望有聲望,要俸祿有俸祿的好事哪個傻子才不願意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