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求醫 第23章 :「四肢」靈便在運動 (2)
    踝關節在急性扭傷後,如果在急性沒有正確的處理,尤其是過早的開始活動、站立,就會影響關節囊、關節韌帶的恢復。劇烈疼痛或腫脹持續不退並有內出血時,可能是骨折,必須去醫院就診。

    【治療方法】

    扭傷後,千萬不要立即入浴,不要按摩受傷部位,否則會加重傷勢。應分以下步驟進行處理:

    1.分清傷勢的輕重。扭傷的關節必須立即停止活動,用適當的繃帶將傷處包紮好,使踝關節固定,然後讓它休息。如果腳扭傷後能持重站立,勉強走路,說明扭傷為輕度。如果腳扭傷後足踝活動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或挪步,按著疼的地方在骨頭上,並逐漸腫起來,說明可能扭傷到骨頭,應立即去醫院攝片診治。

    2.正確使用敷冷和熱敷。扭傷初期,破裂的小血管在流血,此時要用冷敷,每次10—20分鐘,6小時1次,可收縮血管,消腫止痛,控制傷勢發展。24小時後,破裂血管流血停止,這時可用熱敷,促使扭傷處周圍的淤血消散。

    3.將患處高舉。將受傷的關節抬高,關節高過心臟的位置,這樣可幫助靜脈回流,也可幫助消腫情況。即使睡覺時也不必放下來。

    4.正確按揉扭傷局部。扭傷初期,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法為好;24小時後做揉法,以腫處為中心,向周圍各個方向擦揉。

    5.適當進行活動。在扭傷初期,腫脹和疼痛逐漸加重,應停止活動,抬高患肢。待病情趨於穩定後,只要不是很痛,可逐步加大足踝部的活動。

    6.合理用藥。扭傷初期,不需內服藥,不宜外敷活血的藥物,以免血流更多,腫脹更大,必要時用點「好得快」噴灑傷處,會感到舒服點。24小時後,內服些雲南白藥、跌打丸、活血止痛散,再外敷五虎丹,消腫後就不必內服和外敷藥物了。

    自製外敷藥糊

    芙蓉葉30克,赤小豆10克,芒硝粉3克,研成細末,加蜜或白酒調成糊狀,敷在患處,2—3天換1次。

    【預防與護理】

    1.運動前要清除運動場地的磚瓦石塊,填平坑窪。要做好準備活動,踝關節充分活動開以後,再進行劇烈的活動。

    2.跑步、跳高、滑冰、打球等要講究正確的姿勢,不要用力過猛,防止腳掌內外翻,要使整個腳掌平著落地。

    3.平時注意踝關節周圍肌肉的鍛煉,增強踝關節的穩定性。如經常練習負重提踵、提踵蹲跳、上下坡跑步,踮著腳尖走路等。

    4.女性少穿高跟鞋,特別是下樓梯、走下坡或走不平的路時一定要小心。

    二、腿腳抽筋

    【概況】

    抽筋也就是醫學上所說的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因此稱之為腿腳抽筋。表現為小腿和腳趾肌肉突然變得很硬,疼痛難忍,可持續幾秒到數十秒鐘之久。

    【病因】

    1.腿腳離心臟遠,且易發生過度收縮,當外界環境的寒冷刺激時,如冬季夜裡室溫較低,睡眠時蓋的被子過薄或腿腳露到被外,都易發生抽筋。

    2.疲勞、睡眠、休息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均可引起肌肉痙攣。如走路或運動時間過長,使下肢過度疲勞或休息睡眠不足,都可使乳酸堆積;睡眠休息過多過長,血液循環減慢,使二氧化碳堆積等。

    3.雌激素下降,骨質疏鬆,都會使血鈣水平過低,肌肉應激性增加,而常發生痙攣。

    4.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使腳面抵在床鋪上,迫使小腿某些肌肉長時間處於絕對放鬆狀態,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5.人們在炎熱的氣候條件下容易丟失水分和電解質,在精神緊張、身體勞累的情況下進入泳池後肌肉遇寒冷刺激,很容易發生腿腳抽筋。

    【後果】

    抽筋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

    【治療方法】

    飲食療法治腿腳抽筋:

    1.排骨黃豆粥

    豬排骨150克,黃豆50克,粳米100克,鹽、蔥、姜、味精適量。將豬排骨洗淨,斬斷成塊狀,待用;將黃豆洗淨,用冷水泡發,入砂鍋先煮沸,文火中煨1小時,將排骨放入,同煮數沸後再加粳米煨煮成粥,排骨黃豆煮至爛熟為宜。可補鈣,用於防治因缺鈣而引起的腿腳抽筋。

    2.木瓜粥

    木瓜1個(干品20克),粳米50克,紅糖少許。先將木瓜煮汁去渣,水開後,再加入洗淨的大米,文火熬煮,待粥成時,調入紅糖即可。可舒筋攣,用於防治腿腳抽筋。本粥不宜多食,可間斷食用,奏效後即停服。

    其他療法治腿腳抽筋:

    1.泡腳法

    臨睡前用40℃左右的熱水泡腳10—20分鐘,泡腳的盆要深一些,水要多一些,最好超過腳脖子到小腿肚。可起到舒筋活血、解除痙攣的作用。

    2.熱酒搓揉法

    將高度白酒加熱(不要燃燒),倒幾滴在手心,在經常抽筋的部位上下搓揉兩分鐘,要有一定的力度,使局部皮膚發紅即可。可以增加肌肉血液循環,減少痙攣的發生。

    3.松節油按摩法

    用5%的松節油按摩常抽筋的部位,同樣能減少夜間抽筋的發生。

    4.飲水法

    睡前喝幾口白開水,增加睡前的舒適感,可放鬆神經,鬆弛肌肉,減少抽筋。

    另外,當游泳抽筋時,千萬不可慌張,應先吸一口氣,然後仰浮水面,呼救他人援助,然後自己用抽筋對側的手指握住抽筋的腳趾,向身體方向用力拉動,另一隻手壓在抽筋腳的膝蓋上,幫助膝關節伸直。如一次不能解脫,可連做數次。

    【預防與護理】

    1.注意鈣質的補充。青春期的階段,鈣質會相對較缺乏,較容易引起抽筋。

    2.晚上睡覺時易抽筋者,在睡覺前在易抽筋的部位作伸展運動。

    3.睡覺時注意兩小腿的保暖,可以穿上多些衣服使手腳有暖意。

    4.足板過度下垂(往足底方向垂)有可能會誘發小腿的抽筋。睡覺時避免讓足板過度下垂。

    三、足跟痛

    【概況】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著的肌肉、韌帶隨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常發生在40歲以上的肥胖者。一般按發病部位可分為跟後痛、跟下痛、跟骨痛三類。

    【病因】

    在人體的足跟部的皮裡骨外,有一彈性脂肪墊,在雙腳負荷全身重量行走時,該墊起著緩衝的作用,使跟骨不直接撞擊地面。隨著年齡的增長,此軟墊會發生退行性的改變而失去彈性作用。而體重的增加則使雙腳的負重加大,足底受力增加,時間長了便導致病理變化而形成了骨刺。在足跟稍一觸地走路之時,骨刺便刺激周圍組織的末梢神經,患者便產生了疼痛之感。

    中醫認為,肝腎虛弱,精血不足,則骨痿筋弛,故才見行走無力,雙膝痿軟,足跟部酸痛難忍,不耐重負。而年老體弱、久病臥床的病人,氣血運行不暢,足跟部因不經常負重而發生退行性病變,足跟下脂肪墊部分萎縮,骨骼發生脫鈣變化,也可導致足跟疼痛。

    【後果】

    有的患者可以自愈,有的變成慢性疼痛。足跟經常疼痛,給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帶來了許多不便。

    【治療方法】

    飲食療法治足跟痛:

    1.栗子粥

    栗子15枚,粳米100克。先將栗子去殼、去衣,與洗淨及用油、鹽略醃的粳米同放入滾水中,煮約1小時成厚稠適度的粥,便可隨量食用。用於防治足跟痛。

    2.核桃栗子雞腳湯

    核桃仁100克,栗子150克,鮮雞腳5對,紅棗(去核)6枚,生薑2片。加水煮約2小時調味即可,連湯料同食。用於防治足跟痛。

    其他療法治足跟痛:

    1.仙人掌外敷法

    仙人掌適量,刮去其兩面毛刺,然後剖成兩半,用剖開的一面敷於患足痛處,外用膠布固定,敷12小時後再換半片,冬天可將剖開一面烘熱再敷患處,一般宜晚上敷,治療期間宜穿布底鞋,適量活動,使氣血經脈暢通。

    2.豬肉蘸酒外敷法

    肥豬肉、酒適量。肥豬肉切片,酒加熱。用肥豬肉片蘸熱酒敷於患處。

    3.烏梅加醋泡腳法

    取烏梅200克,加水濃煮30分鐘,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溫度適宜,泡腳。

    4.夏枯草熏洗法

    夏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將夏枯草用食醋浸泡2—4小時,然後煮沸15分鐘,先熏後冼患足30分鐘,每日1—3次,每劑可用2天。

    5.藥水洗浴法

    蘇木、白附子、麻黃、當歸、川芎各30克,水煎浸洗腳部,同時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藥液浸入肌膚。每次15分鐘,每日2次。

    6.開洞法

    在鞋墊或海棉鞋墊下與足跟疼痛相應部位剪成小洞,大小可隨疼痛範圍而定。

    7.加墊法

    在足下疼痛部位的鞋墊下,用棉花、舊布等墊高0.5~1厘米,使跟下疼痛部位有持續擠壓、按摩作用,促使局部無菌性炎症吸收、擴散。蹬地法。用足跟用力蹬地,次數不限。

    8.蹲下起立法

    雙手扣腦後站立,然後蹲下,立刻再站起來,如此為1次,每日做200次,分2回進行。3個月後效果顯著。

    【預防與護理】

    1.經常進行戶外活動,如慢跑、散步、騎車、打乒乓球等,保持足跟部關節、韌帶有良好的彈性和韌性。

    2.減輕擠壓。若將要參加較長距離的遠足,如旅遊、爬山時,最好穿軟底、彈性較好的膠鞋或加厚鞋墊的布鞋。

    3.自我按摩。盤腿而坐,以手掌推腳底板,從跟部向趾骨方向推按,次數不限。

    4.腳踏圓棒,前後滾動,可改善足底血液循環,放鬆緊張、疲勞的跖肌組織。

    5.增加營養,多食具有補腎功能的食物,如腰子、豬肝、雞蛋、桂圓等。

    6.肥胖者應減輕體重。

    四、風濕性關節炎

    【概況】

    風濕性關節炎屬變態反應性疾病,是風濕熱的主要表現之一。多以急性發熱及關節疼痛起病,典型表現是輕度或中度發熱,遊走性多關節炎,受累關節多為膝、踝、肩、肘、腕等大關節,常見由一個關節轉移至另一個關節,病變局部呈現紅、腫、灼熱、劇痛。疼痛的同時,皮膚可伴有環形紅斑或皮下結節。疼痛消退後,不遺留關節強直或畸形,關節功能可恢復。部分病人也有幾個關節同時發病,不典型的病人僅有關節疼痛而無其他炎症表現,急性炎症一般於2—4周消退,不留後遺症,但常反覆發作。

    【病因】

    中醫認為,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因風寒濕邪三氣雜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

    【後果】

    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慢性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時,應臥床休息2—3周,待炎症控制後,可逐漸恢復身體運動。但有的患者關節結構受到破壞,造成長期活動受限。

    【治療方法】

    飲食療法治風濕性關節炎:

    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般宜進高蛋白、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及生冷、油膩之物。通過輔以下列飲食療法,可加快康復進程:

    1.木瓜粥

    木瓜10克,薏苡仁30克,梗米30克。將木瓜與薏米、梗米一起放入鍋內,加冷水適量,武火煲沸後以文火燉薏苡仁酥爛即可食用。喜糖食者可加入白糖1匙,宜每日或間日食用。可祛濕消腫,解熱鎮痛。

    2.川烏粥

    生川烏頭3—5克,粳米30克,薑汁10滴,蜂蜜適量。將烏頭搗碎研為極細末,粳米煮粥,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文火慢煎,熟後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稍煮一二沸即可。宜溫服。可祛寒止痛。但患者有熱性疼痛,在發熱期間及孕婦忌服,本粥不可與半夏、瓜蔞、貝母、白及、白蘞等中藥同服。

    3.木瓜湯

    木瓜4個,白蜜1000克。將木瓜蒸熟去皮,研爛如泥,白蜜煉淨。將二者調勻,放入淨瓷器內備用。每日晨起用開水沖調1—2匙飲用。可通痺止痛,用於風濕性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4.當歸兩花飲

    玫瑰花20克,當歸15克,紅花10克。將上藥水煎2次,每次用水300毫升,煎半小時,2次混合均勻,趁熱用黃酒送服。可活血化淤,止痛。適用急慢性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5.金銀菊花茶

    茶葉5克研末,金銀花5克,菊花6克,開水沖泡,每日多次飲用。用於患者關節疼痛、發熱、發紅者。

    6.玄參麥冬茶

    玄參8克,麥冬8克,與茶葉少許和勻,開水泡10分鐘後,飲用。可用於老年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口乾、心煩者。

    7.芪參茶

    黃芪5克,西洋參5克,切成薄片,與茶葉混勻後,開水沖泡10分鐘,即可飲用。每日1劑,可飲6—8次。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老年患者由於氣陰兩虛而夜寐不安、多汗者。

    8.老桑枝煲雞

    老桑枝60克,雌雞1只約500克。將老桑枝和雞加水適量煲湯,用食鹽少許調味,喝湯吃肉。可溫經散寒,清熱除濕。

    其他療法治風濕性關節炎:

    葵花盤外敷法

    向日葵盤適量(開花時摘下)。將葵花盤放入砂鍋內,加水煎成膏狀。外敷關節處,包紮固定,每日1次。可清熱解毒,驅邪外出。常用於防治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

    【預防與護理】

    1.在急性期或急性發作,關節紅腫熱痛時,不宜進辛辣刺激的食物,久病胃腸道不適者,少食生、冷、硬的食物。

    2.居住的房屋應通風、向陽,不要在水泥地板及風口處睡臥。

    3.注意氣候變化,天氣變寒冷時,及時添加衣服。

    4.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受潮、過度勞累及精神刺激,預防感冒,以減少自然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5.適當從事體育錘煉,如打太極拳、八段錦、玩健身球、露天郊遊,動靜減短。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