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病不求醫 第22章 :「四肢」靈便在運動 (1)
    上肢感覺不適時常見的小病

    一、肩周炎

    【概況】

    肩關節周圍炎又稱漏肩風、五十肩、凍結肩,簡稱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夜不能寐,不能向患側側臥,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按肩周炎的發生與發展,大致可分為3個時期,即急性期、慢性期、恢復期。

    1.急性期:這是肩周炎的早期。肩部自發性疼痛,其疼痛常為持續性,表現不一。有的急性發作,但多數是慢性疼痛,有的只感覺肩部不舒適及束縛的感覺。疼痛多局限於肩關節的前外側,可延伸到三角肌的抵止點,常涉及肩肉胛區、上臂或前臂。

    2.慢性期:肩痛逐漸減輕或消失,但肩關節攣縮僵硬逐漸加重呈凍結狀態。梳頭、穿衣、舉臂、向後結帶均感困難。病程長者可出現輕度肌肉萎縮,多見於三角肌、肩胛帶肌。壓痛輕微或無壓痛,此時持續時間較久,通常為2—3個月。

    3.恢復期:肩痛基本消失,個別病人可有輕微的疼痛。肩關節慢慢地鬆弛,關節的活動也逐漸增加,外旋活動首先恢復,繼則為外展和內旋活動。

    【病因】

    1.本病大多發生在5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2.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3.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4.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5.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後果】

    1.發病時無法正常工作,生活受影響,並且會長期壓迫神經引起神經受損、手部麻木。

    2.長期壓迫血管,使手肩部血流不暢,嚴重者引起肌肉萎縮。

    3.由於關節周圍廣泛發生粘連,使關節各方向的活動明顯受限制,甚至引起關節僵硬,形成「凍結肩」。

    【治療方法】

    飲食療法治肩周炎:

    1.山楂甘草湯

    生山楂50克,桑椹50克,桑枝25克,烏梅25克,白芍20克,伸筋草20克,醋制元胡20克,薑黃15克,桂枝15克,威靈仙15克,醋制香附15克,甘草10克。水煎溫服,3日2劑,1個月為1個療程。可舒筋通絡、祛淤行痺止痛、滑利關節,對防治肩周炎效果顯著。服藥期間除配合練功外停用其他藥物或療法。

    2.白芍湯

    白芍、沙地龍各400克,制馬錢子、紅花、桃仁、威靈仙各350克,乳香、沒藥、骨碎補、五加皮、防己、葛根、生甘草各150克。將上藥共研為極細末,裝入膠囊,每粒含生藥0.2克,成人每次口服3粒,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半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3天,再行下1個療程。用於防治肩周炎。

    3.黃芪當歸湯

    黃芪60克,當歸20克,桂枝12克,白芍20克,炙甘草16克,大棗10克,威靈仙120克,穿山甲6克,防風12克,蜈蚣2條,生薑10克,羌活12克。水煎服,每日1劑。可補胃氣、通經絡、散寒濕,用於防治肩周炎。

    4.桑枝飲

    桑枝30克。水煎2次,混合後分上、下午服,每日1—2劑,連服數日。用於防治肩周炎。

    其他療法治肩周炎:

    1.門框牽拉法

    在門框下置一方凳,雙腳踏於凳上,以患肢手握門框,漸做下蹲式,以自身的體重牽拉肩關節,反覆數次,幅度由小到大。

    2.上提下吊法

    在門框上或樹枝上沒制垂巾,緊套手腕,患肢盡力高抬,然後做下蹲動作。次數、強度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在嚴重疼痛期應輕做、少做為宜。

    3.拉力彈簧器牽拉法

    將拉力器一端固定,另一端用患手抓緊進行牽拉即可。為防止產生分力,使牽拉力充分作用於肩關節,肘關節不可屈曲。產生一定的拉力後,身體可以前屈後仰,左右側彎,彈簧可隨著身體動作一張一弛。這樣活動幅度逐漸加大,彈簧的拉力也隨之加大,使被牽拉的處於緊張狀態的肌肉、肌腱以及攣縮的關節囊逐漸放鬆。牽拉強度應視患者的忍受程度,通過掌握拉力的大小及增減拉力彈簧的數目加以調整。原則上先少後多,逐漸加強。

    4.擦背法

    立正姿勢,兩足分開與肩同寬。將一條長毛巾搭在健側肩上,患肢反背於背後,雙手緊抓毛巾的兩端,健肢在胸前用力向前下方拉,然後患肢再拉回,反覆拉動如擦背狀,次數不限。

    5.拉繩法

    將滑車固定在高門上或樹叉上,繩子從滑車上穿過,繩子的兩端各有一個拉手,雙手抓緊拉手。健側逐漸增加拉力,帶動患肢活動,每日拉50—100次,並逐漸增加次數。

    6.徒手體操療法

    做肩關節三個軸向活動,用健肢帶動患肢進行各種練習。

    器械體操:利用體操棒、啞鈴、吊環、滑輪、爬肩梯、拉力器、肩關節綜合練習器等進行鍛煉。

    應在無痛範圍內活動,因為疼痛可反射性地引起或加重肌痙攣,從而影響功能恢復。每次活動以不引起疼痛加重為宜。反之則提示活動過度或出現了新的損傷,宜隨時調整運動量。

    7.舒筋活絡法

    此為準備手法。患者取端坐位,醫者以右手全掌著力,從手腕部開始,由肘、肩推撫至頸部,由上肢、肩內側至外側、後側,依次推撫,反覆施術20餘次。

    8.手指爬牆法

    面對牆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覆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9.頭枕雙手法

    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後再盡量外展。

    10.旋肩法

    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後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覆數遍。

    【預防與護理】

    1.注意肩關節局部保暖,隨氣候變化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寒受風及久居潮濕之地。

    2.避免長期過度勞累,避免提重物,注意局部保暖。雨淋後,應立即洗熱水澡,以達週身微微汗出為宜。

    3.加強體育鍛煉是預防和治療肩周炎的有效方法,但貴在堅持。如果不堅持鍛煉,不堅持做康復治療,則肩關節的功能難以恢復正常。要注意安全,防止意外損傷。

    4.老年人要加強營養,補充鈣質,如吃牛奶,雞蛋,豆製品,骨頭湯,黑木耳等,或口服鈣劑。

    5.防止持續性過久的風吹。尤其是夏天,天氣炎熱,出汗過多。如果汗後,在風扇下或陰涼通風處,在肩部外露情況下,吹風過久,很容易導致肩周炎的發生。所以,在溫暖或炎熱的季節,要防止持續性過久的風吹。

    二、肩關節脫位

    【概況】

    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佔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鬆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範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依據脫位方向可分為前方脫位、前下脫位及後方脫位三類,以前方脫位最常見。依據脫位程度又可分為完全性脫位或不完全性脫位(半脫位)。

    【病因】

    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後果】

    傷肩腫脹、疼痛、主動和被動活動受限,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大不便。

    【治療方法】

    復位手法要輕柔,禁用粗暴手法以免發生骨折或損傷神經等附加損傷。常用復位手法有以下幾種:

    1.足蹬法

    患者仰臥,醫者位於患側,雙手握住患肢腕部,足跟置於患側腋窩,兩手用穩定持續的力量牽引,牽引中足跟向外推擠肱骨頭,同時旋轉,內收上臂即可復位。復位時可聽到響聲。

    2.科氏法

    醫者一手握腕部,屈肘到90度,使肱二頭肌鬆弛,另一手握肘部,持續牽引,輕度外展,逐漸將上臂外旋,然後內收使肘部沿胸壁近中線,再內旋上臂,此時即可復位,並可聽到響聲。此法在肌肉鬆弛下進行容易成功,切勿用力過猛,防止肱骨頸受到過大的扭轉力而發生骨折。

    3.牽引推拿法

    患者仰臥,一助手用布單套住胸廓向健側牽拉,第二助手用布單通過腋下套住患肢向外上方牽拉,第三助手握住患肢手腕向下牽引並外旋內收,三方面同時徐徐持續牽引。醫者用手在腋下將肱骨頭向外推送還納復位。二人也可做牽引復位。

    4.拔伸托入法

    患者坐位,醫者立於患側,以兩手拇指壓其肩峰,其餘四指插入腋窩(亦可左側脫位,術者右手握拳穿過腋下部,用手腕提托肱骨頭;右側脫位,術者用左手腕提托)。第一助手站於患者健側肩後,兩手斜形環抱固定患者,第二助手一手握患側肘部,一手握腕上部,外展外旋患肢,由輕而重地向前外下方作拔伸牽引。與此同時,術者插入腋窩的手將肱骨頭向外上方鉤托,第二助手拔伸的同時逐漸將患肢內收、內旋,直至肱骨頭有回納感覺,復位即可完成。此療法常用於肩關節前脫位。

    5.四步法

    原理是借助槓桿作用,將脫位的肱骨頭迴旋至關節盂內。第一步:屈肘,沿上臂軸向下外方牽引;第二步:外旋上臂約80度;第三步:內收,使肘部接近軀體中線;第四步:內旋、托住肘部,向外上方推,可聽到響聲,即告復位,復位後,傷側手即可觸到對側肩。此法應用不當易引起肱骨上端骨折,故年老患者及陳舊脫位者不宜採用。此療法常用於肩關節前脫位。

    6.椅背整復法

    患者側坐在靠背椅上,患肢放於椅背外,椅背頂靠腋下,用棉花或軟布墊於腋部,保護腋下血管、神經和軟組織,然後一人扶住患者和椅背,醫者握住患肢,先外展、外旋拔伸牽引,再慢慢內收下垂患肢,然後內旋屈肘,即可復位,然後用繃帶固定。此療法常用於肩關節前脫位。

    復位後,方肩畸形消失,肩部外形豐滿圓隆,搭肩試驗陰性,肩被動活動正常,患側腋窩下、喙突下、鎖骨下已摸不到脫出的肱骨頭,則說明復位成功,固定後,攝X線片加以證實。

    【預防與護理】

    1.保持肩關節的正常位置,臥位時,將一個枕頭放在患側肩背部使其墊高;坐位時,用健側前臂和手托住患側的肘部和前臂,或把前臂放在前面的桌子上;乘輪椅時,把前臂放在輪椅桌上,或是用枕頭把上肢墊高;站立時可以使用自製三角巾或到醫院購買專用肩吊帶,使用三角巾時要注意時機,如果患者肌張力增高,出現痙攣,則不宜使用;主動或被動活動時,要注意保護肩關節,避免牽拉。

    2.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無特殊的預防措施,臨床上防治的重點在於早期明確診斷、早期治療,則治療方法簡單,患者痛苦小,治療結果好;而漏診誤診使新鮮脫位轉化為陳舊性脫位,則治療複雜,療程長,患者痛苦大,治療結果差。

    下肢感覺不適時常見的小病

    一、踝關節扭傷

    【概況】

    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下端夾騎於距骨之上形成的,俗稱「腳脖子」。踝關節扭傷也就人們常說的歪了腳,是全身關節扭傷中發病率最高的一種,是非常常見的臨床疾病。踝關節扭傷尤其是以內翻損傷造成外側副韌帶拉傷撕裂甚或斷裂的多見。其臨床表現為:踝部發紅、灼熱、腫脹、疼痛、局部壓痛,伴皮膚瘀斑、活動受限。

    踝關節扭傷時有「裂帛」樣撕裂感,局部腫脹,疼痛明顯,患足不能負重行走,出現跛行,足之前跖不能著地。若僅為外側副韌帶扭傷水腫,症狀可在1—3日內消失,若有韌帶撕裂則疼痛持續,關節不穩,X光片可以顯示有無撕脫骨折、距骨傾斜度增大或脫位現象。

    【病因】

    當人們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登山、下山、下坡或跑步、跳躍時,一旦失足登空,容易引起踝關節突然過度內翻或向外翻轉著地,踝外側或內側韌帶受到強大的張力作用而引起踝關節扭傷。

    運動前沒有做好準備活動,踝關節的肌肉韌帶沒有活動開,關節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較差,不能適應劇烈運動的需要。在跑跳時用力過猛,腳落地的姿勢不當,踝關節超過了活動的範圍。跑跳時腳落在坑窪、磚頭、石塊上,不能使整個腳掌平著落地,都可引起踝關節扭傷。

    【後果】

    發生扭傷後,關節部位腫大,疼痛不能行走,影響工作、給生活帶來不便。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