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其實沒那麼難 第26章 告別一般的思維模式 (2)
    他提出「正面的漩渦」(PositiveTurbulence)概念,作為豐富創意與啟發的元素,讓我們想起熊彼特的「創造性的干擾」。這個概念的想法在於營造一種氣氛,幫助想法破籠而出,開啟新的思維。而有四種性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歡迎異類:容許陌生和意料之外的信息與流程,強烈質疑自己的做法。

    ·邀請多重觀點:鼓勵分歧的看法與非正統的詮釋角度。

    ·亂流密度控制:控制改變的範圍與速度,讓所希望的進程不致倒向負面發展。

    ·發展感受力:創造參與者能運用改變並且參與改變的先決條件。

    約翰森身兼作家與創業人,他認為決定性的思想啟發和革新,來自不同文化和原則的互相激盪,也就是多樣性能促進革新。在這種創意空間中,能產生不尋常觀點和發展爆點。他稱之為「美第奇效應」(Medicieffect),名稱借用自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有名的行家族。

    美第奇家族出資促成大量的藝術創作,將雕刻家、科學家、詩人、哲學家、畫家、金融家和建築師齊聚於佛羅倫薩。他們互相學習,並且跨越自己的文化與專業,用新的想法創造出一個新的世界,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文藝復興時代。但是我們不需到十五、十六世紀的佛羅倫薩去,我們自己的時代也有這些元素。開創新公司能否取得經濟成功,文化方面的創造性部件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維斯伯在他的研究中描述道,發展概念的這個階段,相當於藝術創作過程。而紐約、巴塞羅那或者柏林等城市,早就具備科學和文化背景,不下於當時的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成功之處在於扮演橋樑的角色,鼓勵追根究底,而不是強調區別。換言之,也就是強調產生文化產業的創意空間。

    一個革新的企業創意的發展,主要是一種創造的過程。因此,發展創意可比擬為藝術性的創造活動。

    ──維斯伯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坐等企業活動的新文化自動發展?由著社會的文化領域來激發創業文化?借由那些不看獎勵方案,而是獨自發展自己創意的人,將創意運用在這個只是緬懷過去而非展望未來的經濟體系中,就像熊彼特所說的「創造性的干擾」。但是對多數人而言,這樣的經濟體系也仍然陌生,他們看不見主動參與的機會。如果我們仍緊抱過時的想法,認為創業是可怕而不受歡迎的,那就不用等待這種文化了。我們必須也能夠將創業認知為開放的、有吸引力的、自主的、創造性行為。

    企業管理是重要的,必須做到專業。但是我們必須解除創業者這項負擔,而不是以此嚇退創業者。此外,有意義的創意和概念不是(僅僅)來自經濟學。

    經濟太重要了,我們不能將它讓給經濟學。[(原句:「戰爭太重要了,我們不能把它讓給軍隊。」這句引言摘自俾斯麥〔OttovonBismarck〕,但是源出於塔列朗〔Talleyrand〕。提出貨幣論而聞名的經濟學家齊美爾〔GeorgSimmel〕,也曾以改寫的方式引用過此言。)

    建築的世界裡如果只有靜力學家,將會多麼無趣。新的概念、極致的設計將少之又少。這裡沒有對靜力學家不敬的意思,但是從他們的眼光來看,獨特的形式很容易變成胡鬧,應該將之驅離想出創意者的腦袋。我們不能把經濟這個世界讓給企業管理、或者經營。以前述所舉的建築為例,它們是靜力學家,必要且不可缺少,但不屬於新概念、實驗、另類與挑釁,而我們若想為等候已久的問題找出合乎時代的新解答,就需要更多的特質。

    把創意提到如此高度,這樣對很多盡心盡力、以未來為考慮來解決問題、負責盡職的管理人不是很不公平嗎?當然是。不過我們的管理是指:為了維持秩序而管理,為了處理複雜的機制而管理等,這些剛好都不歡迎創新。所以我們不能期待管理能給我們帶來新的、實驗性的和前衛的創意。

    我們的教育幫助學生做好創業準備了嗎?

    在真實的市場狀況中,每個決定永遠有風險。學校卻是一個安全的系統。教材是固定的,就在課本裡面;課題、解題過程與解答都是教師熟悉的。複雜的市場實際狀況被分門別類,編排到不同課程中。因此,教育系統的設定方式可說是創業必要條件的絆腳石。

    現今的教育系統是問題,而不是解答。

    我們教育方針的設定適得其反:

    ·在真實世界裡,往往是在不明確的情況中做出決定,而非在有把握的背景下。

    ·解答必須靠自己思考,而不是從教材中尋找。

    培養經濟生活觀,而不是教學校科目。

    ·難道有鐵飯碗的公務員能教你創業是什麼嗎?

    ·就連國際學生程度調查(PISA)也不敢面對創業的挑戰。

    今天,學習過程過度制式,不論是內容或形式。畢業及修業,受到重視的是修課證明或者學分。關於學校教給學生有關不同職業需要何種資格與能力的知識,眾所周知早就不合時宜,但是學校仍我行我素,置之不理。老師會教學生怎麼創業,叫學生要有熱忱,要有韌性來實行不尋常的想法?應該不會。這樣會轉移對教材的注意力,成績會受影響。學校教的經濟生活觀合乎事實嗎?

    有人也許會爭辯說,教材裡找得到和日後生活現實世界有關的內容,總體來說,學校運作已經包含日後的生活觀。但是,不要忘記,一切都和找工作和實踐工作的觀點有關。

    從前的人一般都期待職場會不斷產生新的工作機會。大家默守固定的工作分配,教育系統只要根據學生性向與能力來分類,職場會依角色、職位分配工作。現在,這樣的分工卻沒有用了。今天我們必須要求教育系統,讓畢業生有能力創造自己的工作,更甚者,透過新創公司製造新的工作機會。

    我們看學校施教結構的設定,再看許多老師對市場主題的觀點,還有一般老師對私人企業不熟悉的情況,就會知道,其實教育反而是問題的一部分,而不是問題的解答。這給了我們一個貢獻創業的機會,其實也不錯。只要與知識、自由空間、創意啟發有關,基本上,教育系統相對於職場有其優勢,尤其是相對於職場生活的狹隘和時間壓力。新的創意需要開放、有視野的環境。

    優秀的教育理論,其中心意義都是找出並促進個人獨特能力的養成。為什麼在學校裡很少看到創業,還有一個原因:不少老師會說:「我們不想教出貪圖金錢的怪物。」

    這有一點像以前教會學校或者是我們小時候,性議題總被故意忽略:「我們不想教出性變態」,所以盡可能讓性議題遠離天真無邪的孩子們。後來,這種情形無法維持下去,因為有些講究實際的教育學家理解到,長此以往這個議題將會不受控制,產生負面效果,所以設置了健康教育課。但這門課程的安排卻是以嚇阻為主,不是從青少年的感覺和興趣出發。

    由此可知,我們也需要經濟啟蒙的課程,但不是嚇人的會計計算與收支結算課程,而是一所不對我們保留真實世界的金錢和市場的學校;一所在設立課程內容時,便將自立創業各種可能性摸熟的學校。想更有創業能力,必須做好準備,而不是取得企業管理的知識。對經濟的好奇心與隨性的思考能力是現成的,而且始終存在。但是由於教育系統不教人獨立的方向,反而教人依賴,加上許多教育學家反對創建事業的態度,導致好奇心與思考能力煙消雲散。

    企業精神出走了嗎?

    企業精神?隨著「投資者」(代替創業人)、「工業政策」(代替市場功能)、還有國家對大型國際企業的種種優惠措施(代替卡特爾協議),企業精神似乎絕跡了。對大企業來說,大量裁員這個方法早就能拿來脅迫政府政策。「成為贏家、私有化、失敗者、社會化」這些可惡的詞語輪番上陣。而對小公司而言,風險仍然很高──非常高。大多數的小公司在創建之後的第五年就消失了。

    大財團裡設有部門,工作內容就只是專門填寫輔助表格。這些程序全是出自布魯塞爾的歐盟各部門。經濟領域裡的企業精神出走了嗎?我們可能在綠色和平組織、國際透明組織、食物觀察組織,以及其他眾多機構裡,找到比德國小型法人組織內更多自主革新和冒險精神嗎?越來越多人認為,我們需要具備國際規模的大型公司,這些公司需要更多國家領導和支持。顯然自立的、脆弱的公司,只有透過國家的仙丹或者補助的枴杖才有精力參加國際競賽。

    可是德國不正以事業手腕高明的中產階級聞名嗎?普拉特納軟件開發普拉特納(HassoPlattner)、鞋商戴希曼(HeinrichDeichmann)、克朗斯創始人赫爾曼·宮喜德(HermannKronseder)、日用品連鎖超市DM的創始人維納(GtzWerner),以及嬰兒食品製造商喜寶(ClausHipp)這些名字,一下子就湧現腦海。是呀,德國有傑出的企業人才。但是這些人有多少?幾十?幾百?他們能代表我們所認知的德國經濟嗎?他們不都屬於上一代,而那一代的價值觀多少已經滅絕了?他們不就是那種公司賺錢自己不花,不用奢華的消費顯耀自己,而是把錢再繼續投資在公司的人嗎?

    泰國北部的拉胡(Lahu)部落相信,鬼喜歡附身在人身體行動。我覺得德國有些政治家一定被附身。企業精神鑽進他們體內,因此他們信誓旦旦高談新鮮的創意、冒險精神和從車庫起家的創業人。事實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德國的職場規則徹底摧毀車庫創業美夢。一直是如此。

    強生的創意──用空箱做架子與空間配置──簡單、好用、免費。不准,撤掉!可以跟地方行政官員談一談嗎?沒希望的。還有新出爐的創意呢?那些你得穿西裝、打領帶,在銀行人員面前陳述的創意;或者那些等著讓領國家薪水、本身沒有創業經驗的官員拍手叫好的點子,到企業管理的廚房來吧。這裡正準備上菜呢。別再胡鬧了,大家對你落空的點子給予同情的微笑,就如同醫生即使對病人說得天花亂墜,病人還是要面對現實。

    在歐洲地區,政治界似乎相信需要借由補助來促進創業。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如何用政客的心態來補助創業,喚醒企業精神?畢竟企業精神的核心是:「自己去賺取金錢」。補助企業,就如同要訓練馬拉松選手的耐力,卻先用轎子抬他一樣荒謬。也許馬拉松選手可以因此先習慣距離?我們真的應該好奇,如果對目前的獎勵政策進行公正、誠實、詳細地科學評估,結果會是什麼?

    有關補助這個議題,在經濟管理處可以聽到這樣的話:「既然我們什麼都補助,也分給創業人一點吧!」他們明顯的想法是,用錢召喚,棺材的蓋子才會打開。若仔細思考申請補助需要多少官樣文章,就知道那一定會使創業人無法專心於自己的課題,發展可行的創意概念。當創業這個領域開始可以申請補助金時,涉獵這個主題多年而且成效不錯的,原本只有8位柏林大學的教授,突然暴增到90位。我們日以繼夜工作,就為了寫出一個大型共同研究與實踐計劃,還做了無數的協調和妥協。

    最後,計劃被拒絕,一夜之間,做這個議題的教授又變回8個。魔咒失效了。企業精神不能由政府部門傳達給大學,應該是反過來。我們需要的是包含教育行政的企業性思考與行為,這個教育行政必須富有實驗精神、能有效實行,而且要放下身段。我們必須增加企業這個領域的吸引力,不用再去學習行政管理的思考模式,而將重心移到創意、願望與熱情。我們需要企業文化,但不會是來自政府獎勵補助的官僚制度,以及獎勵補助的方針。

    真正有幫助的是:免除創業者開始創業時的官僚程序。人一輩子總要給自己一次機會,在有限的時間裡實驗創業。如果可以讓創業者一年不需接觸官僚制度,而非老是誇談車庫創業,就已經很好了。

    獨立宣言

    我們今天擁有所有能提供自己進行經濟活動的資源,再也不用依賴企業管理教條以及課程,給我們塑造公式化的技能。英國創業研究的專家吉布(AllanGibb),甚至主張創業應從整個商業知識體系中脫離。這個概念的重要性被強勢的企業管理知識逼到邊緣。把創業從這個角落拯救出來,斬斷與商業管理緊密的關聯是很重要的,因為那是種非常狹隘的思考模式。

    創業必須從企業管理學的懷抱中解脫。獨立的時候到了。

    獨立宣言

    我們不再承認企業管理學的特權。

    為了自己著想,我們應節省並理智地運用財務資源。

    我們歡迎企業管理學成為我們的夥伴,在實現目標的路上陪伴我們。

    我們的舊習是障礙,敵人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擋自己的路:我們活在昨天和前天,並且頑固地緊抱不放。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是可愛的,卻會不必要地阻礙我們。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鑽研與工作相關的所有細節。用實際一點的比喻來說:我們拿鐵錘將釘子打進牆壁時,不需知道鐵錘是什麼做的,也不用瞭解木柄是怎麼固定的。但是我們最好買有質量保證的鐵錘,否則會傷害我們自己。我們不需為了區別質量好壞,而去進修鐵錘學。

    獨立不代表拒絕或看低迄今為止的主流想法,而是表示削去統治權,賦予其合適的地位。企業管理學是夥伴,可以;是主宰,門都沒有。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