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福納荷強調,以創造性方式去思考,去處理事情,是人類舉世一致的普遍強項。他舉出兩項重要的定律,我的工作坊也一再證明這兩個定律是對的。第一,先把自己的傳統定勢放一邊。第二,創意多了總會找到一個好的。儘管在搜集創意的過程中,只是不停構思創意而不加以評論,似乎有違本性。尤其是一開始覺得不切實際、沒有邏輯的創意。可是,這兩個原則卻相當重要:因為我們一下子就想到的創意,通常比較刻板,較之後來發展出來的創意,能給我們的不多。
不管是自己的創意或者是別人提出的想法,我們通常沒花時間靜下來想一想,而是話還沒說完,就馬上開始分析批評。這時的意見也不見得不好,卻阻礙了新的、更好的創意。經常從事創意工作的人,常會碰到一大堆理論、方法和技巧。多年下來,我歸納出能發展有效創意概念的七大技巧。這幾個是我認為對創意發展主題來說,去粗取精的技巧。我盡可能為其簡單命名。請不要因為名字簡單就不屑一顧,一項技巧不會因為聽起來複雜高超或自命不凡,就比較好。
一般說來,模仿和套利,也就是轉用某個地區或他國已經存在的成功經營模式,這兩個方式最普遍,而且聽起來既合理又有長期成效。不過,模仿和套利對今日創業者來說不太合適。為什麼?因為不是只有你一人擁有信息,那是公共知識,對大眾開放。市場價格借助網絡迅速擴散、替大公司探測市場機會的國際趨勢偵察,以及模仿成功生意模式高手所花費的高額支出,別人無論如何都比你快一步。當你還在構思網頁時,一個握有市場權勢的巨大競爭者,早已製作出相同的產品。你大可襲擊大公司,但不是在套利或是模仿的領域中制勝。
◆ 發現唾手可得事物的潛力
成功的創業設計常常是革新,而非發明新事物──這種新,主要是組合上的新。熊彼特區分了發明和革新之間的差異。他認為重大發明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才有辦法成熟到可以上市,而且通常還會有小瑕疵,所以一開始很容易失敗,因為技術上不純熟、定位不明顯或是消費者不接受。成功的公司因此都不是發明者,而是革新者,利用的是已經存在的東西。
美國經濟學家柯茲納(IsraelM.Kirzner)也認為這項觀察非常重要。他把「發現唾手可得事物」稱為創業的核心特性。這個觀念表面上看似相互矛盾,但事物若已經唾手可得,雖然不需要再去發明,其意義或是潛力仍可以被重新認識或發現。有名的例子是傳真機。這個發明已經很久了,最後將之推上市場、發揚光大的,卻不是它的發明者。
Skype也是體現熊彼特提出、柯茲納倡導理論的好例子。另一個例子是:裡爾(SergioRial),來自巴西的銀行經理,被荷蘭銀行(ABNAMRO)派至中國開辦銀行。他逐步熟悉中國的銀行業務時,有件東西格外引起他的注意:雞爪。對,中國人吃雞爪,不只是歐洲人吃的雞腿,還包括了爪子──雞爪在中國是一種美食。所有去中國的人都看到的事情,裡爾特別睜大眼睛仔細觀察。在巴西沒人吃雞爪,阿根廷或南美其他國家也沒有,而巴西和阿根廷是世界雞肉出口大國。那麼雞爪到哪裡去了?被丟掉了。
故事如何接下去,你已經知道了。《遠東經濟評論》(FarEasternEconomicReview)中簡明扼要地報道:裡爾開始指揮南美往亞洲出口雞爪。他發現身邊現有事物,讓雞爪有了更好的用途。
真正的發現,不是發現新大陸,而是用新的眼光去觀看事物。
──普魯斯特
◆ 功用代替承襲
我們舉很多例子特別強調創業者的獨立精神──他們不是天生自由,就是奮力擺脫窠臼。換句話說,成功的保證就是先將一切視為傳統,直到證明它不是。我毫無保留地觀察過程。先問自己,昨日仍是理智的策略,今日是否能用更現代的方法達成。我不考慮服務系統的哪個環節可以更便宜、更好、更高效、更聰明或者更環保,而是徹底質疑整個過程,也就是從完全嶄新的角度重新思考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組織功用。
我已在本書一開始以喝茶運動為例,詳細描述這個過程。強生E化辦公室的故事,以及坎普拉德全新思考如何做傢俱生意的方式,也都屬於這種範圍。很多年前一個大茶商曾以他的家庭傳統為例,展示一個圖表給我看(在今天,這叫做組織機構圖表),告訴我他在學徒時代學了什麼,如何建立國際的茶生意。他做夢都無法想像,這些有一天會徹底改變。
他補充說:「我們需要像你這樣的人,完全局外人,以新的角度考慮過程,沒有尊重傳統的必要。」技巧掌握基本上易如反掌。如果你想販賣某一種商品,不要問所有的細節,不要問包裝,比如換紙箱的花色,不要問零售商、大盤商、進出口商或者其他企業結構。你只要簡單地問:該如何把貨物從貨源直接提供給消費者,且組織過程盡可能簡單並利用不同的部件?這樣一來,自己只需做剩下的協調工作。當你還是新手、還不是熟視無睹的老鳥時,是運用這個技巧的最好機會。
功用代替承襲並不需要很多背景知識,僅僅要求一些嚴謹思考,以及客觀忽視既成的事物。如果只看功用面,問題自然會浮現:可以去掉什麼?傳統形式裡什麼是多餘且只會花錢的?我不是意味放棄。完全相反,創業者最好要奢侈大方。怎麼做?緊急時,想像力就會跟著增加,甚至發展出一種美感。沒有錢的話,最好要有創造力。簡單是個優良的準則,複雜是創業者的敵人。如果你覺得「捨棄」和「簡樸」太單調、太沒有說服力,完全不厲害,就想想達芬奇的話:「簡單是最高的完美。」
◆重新組合既有之物
最容易讓人瞭解這個技巧的例子,「想想陶器吧。」尼爾(ThijsNel)如是說。他是從約翰內斯堡附近馬加利斯堡山(Magaliesberg)來的藝術家,創作領域是陶器。他居住的地方望眼便是泥,所以興起一個建造更好房子的念頭。南非居民蓋房子的傳統方法是用黏土,牆面再用樹枝強化。但如果木頭被白蟻蛀掉了,牆面上便會出現壯觀的紋路,而且多雨天氣讓房子壽命不長。
可以這樣描述尼爾的企業創意:請想像手上有個杯子。在腦海中讓杯子愈變愈大,再想像杯子上有孔。而今,那杯子就成了「房子」。像房子一般大小、還有窗戶的杯子,現在必須像其他陶器一樣,進窯用高溫大火燒製。結果,出現一棟比以前的草房堅固很多的房子,卻沒有昂貴多少。身為建築師與創業者的藝術家,運用了簡單得令人驚訝卻具體實際的創意。
每個人都是自己房子的建造者、陶藝家和藝術家。說不定這整個村子最後比專業建築師所蓋的小區還要漂亮很多。你說這又不是什麼新鮮事,很多民族,包括印第安荷比族(Hopi)都是這樣蓋房子。對,尼爾本身也沒有新的發明,只是為他的杯子創意找到俯拾皆是的傳統便宜材料,然後與舊有知識重新結合。透過系統性思考,可發展出一個簡單同時卻有效的技術。
◆ 發揮一種以上的功能
現代社會高度分工,越來越多的功能被拆解,連到餐廳用餐也分成年輕人去的餐廳,或者適合年長者的飯館──每種功能都有自己的空間。買菜要在商店裡、借書要去圖書館、上班要進辦公室、就是戲劇表演也得在戲院裡。現代社會的單一化與孤立化跟這種功能分化其實有關係。每個人都待在自己的房間裡。
為什麼我們喜歡度假時認識的法國小村莊?因為男女老幼聚集一起,有人看書、有人玩耍,還有理髮師幫客人剪頭髮。我們的職場很多地方過於理智化,區別太精細,造就了重新整合功能的機會。
很多年前,我舉辦過一個有關開門時間的工作研討會,參加者不帶成見思考如何重複使用建築物:超級市場中還能做什麼其他的活動?為什麼國會大廈不能白天當展覽場所,晚上變成夜店?某段時間不被使用的空間,可以做什麼?賣床的賣場晚上可以舉辦床墊試睡?甚至變成打破常規的旅店?多重功能在經濟上有決定性的優點:不必另外建造空間、不必裝潢、不必照明、不必設暖氣──而是想像力決定一切。重新整合的方法除了有經濟上的好處以外,也具備優良的社會功能──抵抗單一化,把彼此或許不太相關的人聚在一起。
人類從自然界學習到一物多用,很少事物只有單一功能。草葉至少有六種功能,這是我們從生物學家那裡學來的。如果將之轉用到企業創意上,你要問自己:有哪些其他東西在哪些其他地方可以免費利用?這裡指的不是垃圾再利用,而是利用有價值東西的好眼光,只需要極少的投資便能達到目的。在自然界中,多重使用是法則,創造出多樣的合作,令生物的互利成為可能。
求學時代,我常常沒有自己的住處,學生宿舍或是朋友有地方暫時空出來,我就搬進去,生活不但變化豐富,還很奢華。我不需要添購設備或付房租,就能認識很多來自不同世界的東西,例如書、藝術品或日常用品,如果我有自己的房間,就不可能碰到這些。招待我住的主人也很高興,因為我小心使用他們的傢俱,替他們澆花,最後還送他們慷慨的謝禮。比起我該付的房租,謝禮只是小意思。奢華的意思也指我不需要跟房東打交道、不用處理水電費、不必跟政府機關打交道。
很長一段時間,我頂多帶一隻皮箱,之後搬家,也只是一輛有天窗的福斯金龜車。搭便車也是同樣道理:我擁有自己的車之前,認識了很多人,每天都是一場大探險。有了車以後,我只忙著修車、繳稅以及保險費用。車主一聽到車子有什麼奇怪的聲響,就開始擔心什麼地方壞了,是不是又要修理了。我擔心的不是錢的問題,而是麻煩、手續、整個複雜的過程。所以我想法的主要核心是,如何把麻煩減到最低。我不是贊成當一個寄生蟲,而是提倡能夠創造雙贏的聰明結合。
◆ 把困難當成機會
困難是最棒的,可以將創意導向解答。給新鮮人:當大多數人都抱怨下雨時,創業者知道,賣傘的時機到了。給進階人:柏林圍牆倒塌的時候,有很多鑿牆人,他們從水泥塊中看到紀念品。但鎯頭不適合,那麼需要怎樣的工具?鑿子。於是賣鑿子成為最賺錢的生意。
拿布袋蓮為例。布袋蓮是一種植物,生長在熱帶國家的河裡或湖中,繁殖很快,會堵住水流,導致很多損害。對當地居民或是觀光客,布袋蓮司空見慣,是一種隨處可得的免費材料。這種原料到處生長,不需要撒種、施肥、圍欄,只要收割就好。好事一樁。
如何有效地利用布袋蓮,很多人絞盡腦汁,連聯合國都支持。理論上可以做成豬飼料或肥料,但實際上這種植物含水量達98%,剩下的都是無法利用的粗纖維,也沒有其他使用的可能性,經濟效益不高。這個領域的研究已經寫滿厚厚一本書,而沒有實際成效。
某日,一名設計師被布袋蓮莖斷面絲綢般的光澤吸引,開始用這個原料加工。他曬乾布袋蓮的莖,織進籐中做出沙發,藝術性十足,既美麗又耐用。對設計師來說,這是相對於其他原料一個有趣的選擇。對經濟學家而言,代表什麼?如果這個經濟學家傾向保守,他的收穫或許不大,因為他會問:市場有成長的可能嗎?沒有。有市場利基,競爭者很少嗎?可能不是。
這是創業者與一般常態的經濟學者不同之處:他認出手邊既有的事物所含的潛力,不吻合經濟學鑒定模式。布袋蓮?沒前途。常常研究,沒結果。單人沙發?傢俱市場已經飽和。我會注意到這張沙發,幾乎是巧合。這件美麗的作品擺在泰國女設計師坤旅的設計工作室裡。每個細節分開來,光是布袋蓮或沙發,根本沒有什麼吸引人之處。但是兩者合併,卻是一種挑戰:雜草變成無窮潛力的原料。
用這種方式展示布袋蓮的創意,讓人以為問題幾乎自動解決了。但這是錯誤的印象。從第一道靈光,經過研究和實驗,直到創意成熟,過程需時經年。從第一個成品到第一波在德國上市,又過了三年。如今在泰國,這已經成為一個小型工業了。
◆ 把工作變成娛樂和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