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論講疏 第3章 導論 (3)
    這個特點在古代文論這個領域裡面還表現得不是特別明顯,表現得特別明顯的是不搞古代文論而搞一般文論的領域,那簡直是接近百分之百的情況都是這樣的,專門接收西方新理論,卻又沒有新材料,也提不出新看法,基本上是這樣。這是黃侃先生的第一句話。黃侃先生說,如果你真要去治中國學問,那在什麼心態下才能治好呢?他又提出了第二個看法。他說:"治中國學問,應置身五口通商之前。"大家知道,五口通商是近代以來的事情,有廣州、廈門等。就是你要把你的觀念放在這之前,你才能真正去回望古代,瞭解古代,對古代有一個客觀的看法。否則你研究出來的東西只能是一個假洋鬼子,現在學界盛行的就是假洋鬼子,你研究的那個東西是中國的而研究的結果反而不像是中國的,與其說你是在研究中國的東西,不如說你拿中國的材料證明了西方的一個分支理論而已。黃侃先生的論點見於他的《量守廬論學札記》。我們很尊敬黃侃先生,他學問那麼好,也不敢50歲以前著書立說。黃侃先生對自己的要求是50歲以後才去寫自己的東西,哪知道天不假年,剛好50歲時去世。剛好要寫就去世了,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黃侃先生的書都是他去世後,他的弟子、親戚、朋友給他整理出來的。

    還有一個歷史學者,叫傅斯年先生。他也在《與顧頡剛論古史書》中說過一段非常嚴厲的話來談這個問題,即到底用什麼東西來面對與研究中國傳統時代的歷史、思想與文化?他是這麼看的:"我不贊成適之先生把記載老子、孔子、墨子等等之書呼作哲學史,中國本沒有所謂哲學,多謝上帝,給我們民族這麼一個健康的習慣。我們中國所有的哲學,盡多到蘇格拉底那樣子而止,就是柏拉圖也不尚全有,更不必論到近代學院中底專技哲學我們若呼子家為哲學家,大有誤會之可能大凡用新名詞稱舊事物,物質的東西是可以的,因為相同。

    人文上的事物是每每不可以的,因為多似同而異。"他堅決反對我剛才說的那種要用一個新觀念來整理中國傳統的東西。傳統是什麼觀念,就要用傳統自己的觀念整理,不能用新觀念,用新觀念一整理,就不是中國的東西。他在給胡適的信裡面談到,他是很不贊同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那種寫法的,即用西方哲學觀念來整理中國古代的思想。在傅斯年看來,中國古代沒有你那個意義上的哲學觀念,你整理半天出來的結果可能根本不是中國的東西或者是破碎與割裂中國的東西而已。所以,他最後得出一個結論:"故如把後一時期或別個民族的名詞及方式來解它,不是割裂便是添加。"這是針對一般哲學或文化史方面的看法。

    具體而言,文學思想界也有人出來尖銳批評中國文學史或者中國文學思想方面的這種研究傾向。朱光潛先生明確說了,不能夠用西方的文學觀念來整理中國古代文學的東西。這在《朱光潛全集》第九卷裡可以看到證據,文章題目叫《文學院課程之檢討》。他說:"歷來草大學中國文學系課程者,或誤於'文學'一詞,以為文學在西方各國,均有獨立地位,而西方所謂'文學',悉包含詩文戲劇小說諸類,吾國文學如欲獨立,必使其脫離經史子之研究而後可。此為誤解吾國以後文學應否獨立為一事,吾國以往文學是否獨立又另為一事,二者不容相混。現所研究者為以往文學,而以往文學固未嘗獨立,以獨立科目視本未獨立之科目,是猶從全體割裂髒肺,徒得其形體而失其生命也。"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凡是這樣治出來的均為無根之學。

    他說:"經史子為吾國文化學術之源,文學之士均於此源頭吸取一瓢一勺發揮為詩文,今僅就詩文而言詩文,而忘其所本,此無根之學,鮮有不蹈於膚淺者。"這是朱光潛先生的看法。朱光潛說,此前我們中國文學從未獨立過,你就要用不獨立的東西來面對它,你就不能從已經獨立的西方文學觀念來研究它,研究出來就不是中國自己的文學了。前面講的黃侃和傅斯年,他們不是直接談傳統文學,而朱光潛先生是直接談中國傳統文學研究方面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樣的,不管對象是什麼東西,只要它過去了就是歷史。那麼該怎麼研究歷史呢,是力求還原歷史真相去研究歷史,還是以現代人自言自語為歷史研究?很顯然,你必須盡力還原歷史原貌那才叫歷史。如果你要還原、尊重歷史,那麼你必須得有一個前提,得按過去歷史上既有的觀念來面對它,研究它,這才符合我們所稱之為的歷史主義。

    這個問題很大,這個問題搞清楚了,基本上就大有要動搖從1927年到現在這門學科前人的研究方法與立論根據之勢了。宋代嚴滄浪說"入門須正,立志須高",如果入門不正,立志愈高,則錯得愈徹底,就是你路徑都走錯了,志向越高,錯得越徹底,反而不如無志向。在現代中國,不僅是中國文學批評史這門學科,包括中國文學史,凡是涉及古代的,大部分都有這個出發點上的問題。20世紀以來,拿得出來的、公認的成果都是不大涉及觀念層面的東西,成果基本上都出在考證方面、文獻學領域,涉及觀念領域的成果很少有得到公認的東西,其原因恐怕就在於在觀念層面幾乎全盤轉向了西方。如果大家還拿以前所學的純文學觀念來學這門課,那麼就沒有多大意思了,你的入門路徑就出問題了,就不用談後面了。

    但是要注意,這也只是大陸的情況,台灣並不是像我們這樣。我們現在叫中文系,這個中文系就是用西方文學觀念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我們大陸的所有大學的中文系都是基於這個文學觀念建立起來的。但是,有不是按這種觀念建立起來的中文系,例如台灣大學中文系。在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的網上主頁中的"特色"部分,可以看見這樣的介紹:"本系雖名為'中國文學系',而'文學'一詞乃系廣義之文學,非僅指詩、詞、小說之純文學。故本系之教學目標乃在發揚中國文化,傳授經學、小學、諸子、文學、文獻學等專門知識,以培養學生對於中國語言、文學、學術思想、文獻資料深厚之認知與研究能力,並期勉學生以堅實之學術訓練與文化素養作為日後從事學術研究、語文教學、藝文創作及各項文化工作之基礎。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不僅如此主張,也是如此設計課程體系的,開的課"很中國",台灣大學中文系跟大陸大學的中文系不一樣,大陸大學的中文系要學西方文學、西方文論、比較文學等,台灣大學中文系是沒有的,中文系的課都是很中國的,很難找到一門有明顯西方色彩的課。它的必修課程有國學導讀、文學概論、語言學概論、文字學、文選、詩選、中國文學史、聲韻學、詞曲選、中國思想史、訓詁學,群組必修課有現代詩選、現代散文選、現代小說選(三選一);詞選及習作、小說選、戲曲選(三選一);還有專書研究。專書研究開出的是十二門課: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四書、莊子、史記、荀子、楚辭、昭明文選、文心雕龍,學生必須從十二門中選六門來學,得到12學分。選修課分經學、史學、學術思想、古典文學、現代文學、其他六個部分。經學部分:詩經、尚書、周易、禮記、左傳。史學部分:史記、漢書、目錄學、版本學。學術思想部分:墨子、老子、荀子、韓非子、淮南子、世說新語、傳習錄。

    古典文學部分:楚辭、陶謝詩、杜甫詩、李白詩、李商隱詩、宋詩選讀、蘇辛詞、秦觀詞、紅樓夢。現代文學部分:現代散文、現代小說、現代詩、報道文學與新聞寫作。其他部分:中國古代社會、俗文學概論、應用文、音樂作品欣賞、電子計算機概論。這就是台灣大學中文系的課表。如果說大陸的大學的中文系是用西方純文學觀念建立的,那麼台灣大學中文系就是用中國固有的雜文學觀念建立的。正因為是用中國自身的觀念建立的學術機制,所以所開課程基本上是按照經史子集開出來的,涉及西方的課幾乎沒有。如果要學西方文學、西方文論的課,恐怕只有到外國文學系去學了。學生可以去選,但有個前提,英文足以達到讀西方原著的水平。凡是面對的不是第一手材料,就只能叫做業餘愛好,談不上研究。要說研究,研究德國的就必須去讀德文的材料,研究莎士比亞的就去讀英文原著,那不是讀翻譯就可以替代的。研究者接觸的材料必須是沒有失真過的材料,什麼叫沒失真,那就是別人的原汁原味。所以,現在大陸的大學裡面的中文系不應該叫做中文系,應該叫文學系,或者叫中文與翻譯作品研究系。

    學科史中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傳統社會性質。這個問題也很重要,因為我們研究的是中國古代的東西,中國人治學問有個基本的原則,叫知人論世,如果所論之世都不對,那麼以這個為前提所講的學恐怕也跟著錯了。所以我們學習古代的文論或者文學思想,首先需要判斷到底中國傳統社會是個什麼社會。大多數人從小學到高中到大學接觸的流行說法都是中國古代從秦代開始就是封建社會。這個觀念我個人認為不成立,當然此前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提了,80年代歷史學界就有人不同意這個觀點。現在很多搞中國文論的人不關注史學界的成果,而歷史學界基本上得出一個共識性的結論:中國古代無西方意義上的封建社會。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先生說:"不主張用'封建'這個概念來表徵秦漢到明清的中國歷史,至少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已經是史學界許多學者的共識。一些重要的歷史教科書已經在考慮換用富有中國歷史特色的概念來代替。"關於此一問題的更詳細的論證大家可以看武漢大學馮天瑜教授寫的《"封建"考論》一書。這是本專著,不是單篇,所以份量應該是夠了。陳樂民先生,研究歐洲史的專家,反過來也證明中國從沒有西方這種封建社會。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