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言]: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輔導員工作互動的可能性在於目標一致、動因相同、內容相關並統一於實踐;具體的互動環節在於學生基本情況、學習情況、課外實踐的互動;其互動機制的建立涉及導向性制度、驅動性制度、保障性制度及協調性機構及與之相銜接的程序性規定。
引言
當代大學生是上世紀80年代後出生的(簡稱"80後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後的特殊環境成長起來的。獨生子女相對優裕的生活條件,科技發展和知識更新加快,升學和就業壓力增加,特別是我國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所出現的一些不道德現象以及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的衝擊,這些複雜因素確實造成了部分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模糊、注重享樂和功利、缺乏艱苦奮鬥精神、以自我為中心、責任意識淡化、傳統美德缺失,以至於有不少人把80後大學生看成是"垮掉的一代"。
對待當代大學生,我們應當一分為二地看待。他們視野開闊、充滿想像、智商普遍較高。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是充滿活力、富有創新精神的。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我國當代大學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他們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堅決擁護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胸懷遠大理想,勇於自立自強,富於探索精神,樂於接受新生事物,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充滿信心。"這一基本論斷是對我國"80後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準確把握和肯定評價。但是,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一些大學生的思想也由於外在的環境影響而存在不同程度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漠、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奮鬥精神淡化、團結協作觀念較差、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個別大學生貪圖享樂、精神空虛,思想道德素質和精神面貌令人擔憂。
面對大學生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教育方法陳舊,缺乏生動有效的載體,教育內容與時代發展要求和社會實踐發生脫節,等等。可以說,我們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還停留在知識教育的模式與層面之上,而對於如何使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內化為大學生的品質,提高大學生的人格修養,增強大學生判斷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並逐漸變成大學生自覺的信仰和行動等,還沒有或者說還沒有較好地顯現出來,還沒有更多地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成功事例、成型的成果出現。要改變目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這種浮在表面不能沉下去的現狀,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取得實效,就必須高度重視輔導員隊伍的政治理論素養與人格魅力修養的關係,以提高輔導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執行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特色性和實效性。
200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下發以後,輔導員隊伍建設在全國高校蓬勃開展,目前各高校普遍已經建立起一支強有力的輔導員隊伍。如何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更進一步發揮好輔導員隊伍的作用,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與輔導員工作良性互動,使過去那種學生日常教育管理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兩張皮"的現象不再發生,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育無縫對接,從而實現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脫節的不足得到有效改善,這是值得高度重視和深入探討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執行力與輔導員隊伍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執行力是一個系統工程,它涉及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得方方面面的教育工作。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除了學校領導高度重視、措施落實之外,其執行力的著力點在於注重和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發揮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執行力的重要力量。
(一)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有機統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執行力的關鍵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中國古已有之的強調知識單向傳授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模式,這是典型的知識教育,確實在文化的原汁原味的傳承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可現在還單純地、片面地強調傳道授業解惑,就不能與時俱進了。
所謂理論知識教育,就是以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教育,遵循著教育者傳授理論知識、被教育者學習和掌握理論知識的教育理念。理論知識教育,著力點在於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理論和知識,強調灌輸,更多的是強調背誦、記憶、邏輯推理,把學生培養成為一個具備接受和儲備知識能力的對象。一旦遇到外界因素的波動與影響,自主判斷能力便會顯現出弱化的一面,容易失去方向,迷失前途,進而感到迷茫、彷徨,走入歧途,使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顯得蒼白無力、前功盡棄。
所謂智慧教育,就是教育者施行教育的目的是啟迪被教育者的智慧。"教是為了不教",在某種程度上就揭示出了教育是通過引領學生去發現、掌握、運用自我智慧的過程。智慧教育強調首先啟發學生的智慧,然後在運用自己的智慧去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重視對理論知識的感悟、體悟與踐行,把理論知識自覺地內化與創新,從而使學生具有自主智慧型和身心平衡型的理性和能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左右和干擾,能夠保持思想穩定、理性思考、比較正確判斷時事的態勢。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明顯、不持久,其原因在於仍然遵循傳統的重知識灌輸、輕智慧啟迪,重背誦記憶、輕體悟踐行,重教師的"教"、輕學生的"學",沒有很好地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造成了一些大學生有理論知識卻沒有頭腦,有青春卻沒有熱情,有慾望卻沒有理想,有一點成績貢獻就講求回報,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卻不知道、不願意感恩。
思想政治教育是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的統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是不可分割的。以知識教育為基礎,強化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文化沉澱;以智慧教育為目的,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高等教育"質量工程",重在"質"上。這個"質",就是要把知識教育和智慧教育有機統一起來,其表現在:一是教育教學要與時俱進,努力接近學科前沿,努力掌握黨和國家的方針與政策,努力把握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二是積極開展教育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堅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思想"的"三貼近"原則,深入學生,瞭解學生所需、所思、所想,以增強工作的主動性和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三是認真研究總結,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正確傳授思想政治知識,在"感知""感悟"上下工夫;四是通過課堂、活動、談話等多種載體形式,不僅僅傳授知識,重在授學生以"漁",交給和啟發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判斷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機能,提高學生自我解決、自我處理的能力,以奠定學生未來生存和發展的能力。
(二)輔導員政治理論素養與人格魅力修養的統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執行力的保障
很多人都在抱怨,現在的大學生難管,獨生子女一代,網絡的一代,草莓化的一代。那麼這些"80後"的大學生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輔導員,什麼樣的管理方式呢?
綜觀我國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外乎有兩種管理方式:一是學生自主管理型,因為大學生一般都滿了18歲,是成年人了,有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能力了,況且我們的高等教育法明確地規定了培養人才的目標,我們應該朝著這個目標去開展工作,給學生以自主權;二是事無鉅細型,一方面學校迫於家長、社會的壓力,另一方面又要表現自己對學生、對家長、對社會十分負責的精神,輔導員甚至班主任與大學生同吃、同住、同鍛煉,入住學生公寓,大事小事急事難事易事,事事皆管。出現這兩種管理模式,有其深層次的原因和背景:一是管理對像有著特殊性,是前所未有的網絡一代;二是大學生數量急劇增多,層級分化明顯,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社會學現象;三是管理難度更具挑戰性。但是,不管尋找多少理由,找多少原因,這兩種管理模式都有片面性,都沒有從輔導員隊伍自身這一重要方面去探索與研究。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輔導員都是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曾經當過學生幹部,有著一定的管理經驗,工作認真負責,在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輔導員畢竟年輕,有他們的優勢也有他們的劣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的劣勢有時表現得更加明顯。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執行力,更好地發揮輔導員作用、穩定輔導員隊伍,必須加強輔導員政治理論素養和人格魅力修養的培養與鍛煉。
一是政治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學習是人的本性。"學"是把不會的"學會",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無)";"習"字從羽部,是鳥數飛也,就是鳥不斷重複振動翅膀,即將"學會的"不斷重複,是"溫故",是"月無忘其所能"。所以,"學習"包含"知新"然後"溫故"的兩個動作,甚至更上一層的"溫故而知新"。我們每個人生來就具有學習的能力。《論語》開宗明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其次是改進學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改進學法是一個長期性的系統積累過程,一個人不斷接受新知識,不斷遭遇挫折產生疑問,不斷地總結,才有不斷地提高。不會總結的人,他的能力就不會提高。挫折經驗是成功的基石。自然界適者生存的生物進化過程便是最好的例證。學習要經常總結規律,目的就是為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再次,學習與實踐密不可分。
傳統的學習觀普遍偏重於知識、原理獲得的"學",而忽視以培養能力為主的"習";科學的學習觀則強調"學"與"習"的平衡。如同彼得·聖吉所說:"學習應導致行為的改變,不應只是獲得一些新的信息,或者產生一些新的構想而已。"傳統上,學習與工作是分離的。但在現代知識經濟時代,工作與學習密不可分。學習不再是在教室裡或者上崗前的孤立的活動,而是使個人更有效率地工作的核心。人們不必撇開工作專門抽出時間來學習——相反,學習就是工作的核心。最後,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只有可以指導自己的行動的才是知識,換句話說,只有對自己有用的才是知識,對自己沒用的只是一些信息。因此,學習是一個高度個性化的過程。當代關於個體學習研究最為令人矚目的理論是學習的"建構理論",即學習的過程是把外部的"知識"(準確地應該稱之為"信息")架構在自身原有的知識結構上,與其融合,成為自己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