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楊小凱,原名楊曦光,小凱只是乳名,1978年開始重新啟用。1948年生於吉林,從小在湖南長沙長大,後移居國外,客死澳大利亞,享年56歲。
楊家背景複雜。楊小凱的祖父曾是地主,既經受過嚴格的儒家教育,又進過洋學堂,還在鄉下開辦學堂,推廣鄉村教育。楊小凱的父母都是知識分子,早年參加革命,新中國成立後,在政府擔任職務。這樣的背景使得楊家在「文化大革命」中吃盡苦頭。由此引發楊小凱家國之思,在長沙積極投身政治運動,卻被當成造反派頭目抓進監獄,曾因寫作《中國向何處去?》一文入獄。
楊小凱最突出的貢獻是提出新興古典經濟學與超邊際分析方法和理論。已出版的中英文專著包括:《專業化與經濟組織》、《經濟學:新興古典與新古典框架》、《發展經濟學:超邊際與邊際分析》,為其帶來世界級的成就和同行的推崇。
2002年、2003年連續兩年,楊小凱被提名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譽為「離諾貝爾獎最近的華人」。
1.形勢比人強
1959年,廬山會議召開,這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的一個重要會議。原來會議的主題是糾正鑒於「急於求成」心態而導致的「左」傾錯誤思想,不料最後卻逐步演變成了一場「反右傾」政治運動的開端,更加劇了原來的錯誤。
由於彭德懷的言辭過於犀利,被毛澤東認為是「右傾」機會主義的表現,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反右傾」運動在全國拉開了序幕。秋天,時任湖南省工業廳副廳長的楊第甫因為支持彭德懷的觀點,反對大躍進、公共食堂,被列入「湖南右傾機會主義反黨集團」,被撤銷了黨內職務,下放西洞庭湖進行勞動改造。臨行前的一天,楊第甫把兒子楊小凱拉到床邊對他說:「幹部在上面機關裡時間長了,對下面基層的情況不瞭解,所以要到下面去瞭解情況。」年幼的楊小凱感到一絲不安,因為在他的印象中,父親從來沒有這樣溫和過。
形勢百轉千回,這場轟轟烈烈的運動剛告一段落,1966年就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全國陷入一片混亂,到處都是奪權造反的呼聲。這樣的局面下,平反後擔任湖南省農墾局局長的楊第甫與妻子雙雙被打成「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楊妻陳素曾經擔任周恩來機要秘書,夫婦二人都屬於政府重要官員,他們對劉少奇和彭德懷報以同情之心,自然成為政治鬥爭的矛頭所指。於是,楊家被打成「黑鬼家庭」,迎來空前黑暗的日子。
此時,18歲的楊小凱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悲痛之餘也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中國向何處去?
憂國憂民的楊小凱是楊第甫的長子,也是楊家唯一的兒子。楊曦光是楊小凱早期的名字,他誕生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一年,取名「曦光」無疑蘊涵了一種期盼和希望。
「文革」爆發時,楊小凱正在讀高一,他就讀的長沙一中高幹子弟雲集,很多學生處處表現出不同常人的優越感。與這些人不同,楊小凱做事不張揚,很少透露家世,平時衣著十分樸素,性格孤僻靦腆,骨子裡卻充滿反叛精神,有著強烈的自我意識。「文革」中,全家被列入「黑名單」,楊小凱也成為被歧視的對象,自然無法加入「紅衛兵」這個在當時代表無上榮耀的組織。
「文革」早期,群眾可以自設組織,自由參加。為表示忠於毛主席、為革命奮鬥的決心,楊小凱加入學校反對紅衛兵的造反派組織。在長沙一中,紅衛兵都是「根正苗紅」的好學生,而造反派則是楊小凱這樣出身不好的學生,兩派爭論的焦點是「血統論」。
時間流轉,到了1967年,群眾組織被取締,各派衝突不斷。楊小凱所在的組織捲入其中,他被抓進長沙市公安局看守所,關了兩個多月。
這次打擊沒有使楊小凱放棄參與運動,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對政局的關注熱情。在兩個月的關押時間裡,他慢慢把思路從運動本身轉移到了對國家未來的擔憂上。
獲釋後,楊小凱又加入了長沙一中組織的充滿了左傾色彩的「奪軍權戰鬥隊」,並寫出《中國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調查報告》、《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等一系列大字報。
1968年,「革命運動」的熱情讓許多人變得有些忘乎所以,對國家民族的憧憬讓他們失去自我,希望通過這場和平時期的「革命」實現國富民強的願望。但是,希望與現實的巨大落差不停衝擊著他們的心靈,許多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楊小凱也不例外。
楊小凱的思路遠遠超越了年齡和社會局限。年初,楊小凱貼出自己寫的《中國向何處去?》大字報。在這篇與當時全國盛行的蘇聯模式格格不入的文章中,楊小凱憑借對馬克思主義典籍的理解和對毛澤東狂熱的崇拜,以一個報效祖國的熱血青年的姿態,提出了要施行民主的公社政體,並且直言不諱地對當時的很多社會現象進行了評判,一時間引起巨大轟動。
楊小凱這篇現在看來觀點尚不成熟,帶有過多激進色彩的大字報改寫了他的命運,使他鋃鐺入獄。
2.牢獄的磨煉
楊小凱的文章很快引起了各級黨政部門的重視。1968年1月24日,相關領導在湖南省革命委員會籌備小組成員接見會上,對楊小凱的文章提出了批判。康生還多次點名,稱「一中的楊小凱」撰寫《中國向何處去?》這樣的文章是「反革命的戰馬悲鳴」。康生認為,這不是一個中學生所能完成的巨大陰謀,斷言楊小凱背後有反革命黑手操縱。
得到這個消息,楊小凱逃跑了。在為期1個多月的逃亡中,他並沒有忘記對時局的關注,晚上還喬裝掩護,到街上用手電看大字報。不過這些並沒改變什麼,楊小凱最終在武漢被抓獲,押解回長沙,關進長沙市公安局左家塘看守所。
1969年10月,楊小凱被定為「現行反革命」,從拘留轉為正式逮捕,獲判10年有期徒刑。
康生斷言楊小凱後面有黑手操縱,下令一定要「揪出這些學生後面搖鵝毛扇的陳老師」。恰好,楊小凱的母親姓陳,而且當過周恩來的秘書,於是就成為政治鬥爭的對象,最終選擇用自縊的方式結束生命。
與此同時,父親楊第甫也因為本來的「右」的帽子和兒子的牽連被關進了「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兩個妹妹幾乎成了無家可歸的孤兒,一個下放到湖南山區,另一個跑到山西投奔親友。
在獄中得知這些事,楊小凱悲痛欲絕,幾次想到越獄出逃。但是在那個動盪的年代,就是逃了出去,又能如何呢?如果政局得不到改變,在哪裡處境都是一樣的,而如果形勢扭轉,光明便會照進黑暗的牢房,以前所有的罪名和污蔑都會煙消雲散。抱著這樣一種對未來的憧憬,楊小凱慢慢安下心來。
在這種魚龍混雜的地方,楊小凱看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也結識了很多有志之士。因為在這幫「犯人」當中,有大學教授、工程師,還有對當局政治有著獨到和精闢見解的文化志士。在他們的影響下,楊小凱貪婪地汲取知識的養分,這對於支撐他度過漫漫鐵窗生涯有著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為他日後成為著名華人經濟學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那個時代,允許閱讀的讀物為數甚少,而在監獄中的楊小凱想要得到一些讀物就更加困難了。除了《毛澤東選集》,其他作品幾乎都對他絕緣了,數次托妹妹給他帶的《資本論》,也被「善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反對毛主席」為理由擋在了監獄門外。幾經周折,《資本論》才終於在一個好心的送飯人的幫助下偷偷帶了進來。
楊小凱貪婪地享受著這來之不易的精神食糧,把這本馬克思的經典著作通讀了數遍,認真思考著其中的每一個細節。當讀完三卷本的《資本論》的前兩卷時,他發現了馬克思理論的一個重要缺陷,那就是忽略了價值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使用價值。
《資本論》一書幾乎通篇都在強調勞動價值的重要性,這個使用價值就是我們現代經濟學所提出的重要的效用概念,楊小凱也是在很多年之後系統學習了現代經濟學的理論才知道這個稱謂。他還對馬克思繼承亞當·斯密所發揮的勞動分工理論情有獨鍾。在《資本論》的影響下,楊小凱對經濟學這門古老而年輕,對國計民生有著重要影響的學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78年,隨著「四人幫」的倒台和「文化大革命」的終結,許多跟楊小凱一樣的人迎來了曙光。
楊小凱刑滿釋放,但是壓在他身上的那個沉重的「政治包袱」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被解除。在當時,沒有一個單位敢錄用這個有政治「污點」的刑滿釋放人員,楊小凱只好在湖南大學數學系做了一名旁聽生,與父親住在一起。
這個時候的楊小凱重新定位了自己的未來,他拋棄了與苦難相聯繫的「楊曦光」這個名字,重新啟用「楊小凱」這一兒時的乳名。不久,楊小凱得到了他出獄後的第一份工作,在湖南新華印刷二廠當了一名校對工人。
3.踏上經濟學研究的旅途
恢復高考讓楊小凱燃起了新的希望。
1979年,楊小凱報考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的碩士研究生,卻因為政治上的問題尚未澄清而沒有通過政審,最終與考試無緣。
次年,他再次報考。這次在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的於光遠教授的幫助下,楊小凱參加了數量經濟學的考試,最終憑借自己在監獄中的刻苦自學和出獄後不間斷的知識提煉,被錄取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和技術經濟研究所的實習研究員,正式踏上了經濟學研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