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經濟智囊 第39章 林毅夫:錚錚赤子的經濟傳奇 (4)
    作為政府決策重要智囊的林毅夫提出的這種觀點較全盤私有化的產權改革方式自然更容易被高層所接受,也容易使普通老百姓信服。不過作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兩位創始人竟然站在了對立的位置進行論戰,自然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可以說這場論戰讓人們深刻感受到了北大博大的學術內涵和包容的作風。

    8.中國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

    溫文爾雅的林毅夫不是一個愛與人進行辯論的學者,但是他總是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研究風格和觀點。有的人說林毅夫開創了中國經濟學研究的新紀元,創立了本土化、規範化的研究風格。

    林毅夫在本土化研究方面的最大貢獻之一就是他作為主要參與者所提出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並以此來作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重要指導。

    在比較優勢的理論基礎上,林毅夫等人批評了不顧中國國情的趕超戰略。趕超戰略會造成為了追求少數產業的趕超而忽視經濟整體發展的經濟結構失衡,從而使政府投入大量的資源和政策進行救助,最終造成大規模的人口不能分享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加大貧富差距。而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則是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經濟產業和技術結構在這一優勢下的合理配置,形成可持續發展的勢頭。

    從林毅夫的這一理論不難看出,他給中國經濟發展開出的藥方立足於中國特有現實基礎之上,充分總結了發達國家的經驗,這也是他所謂的「後發優勢」的體現之一。然而這是就經濟發展本身而言的問題,在超越經濟發展之外還需要相應的制度保障。在中國需不需要建立「憲政」體制這一敏感問題上,林毅夫與楊小凱發生了根本的分歧。

    在中國經濟發展一片大好的歡呼聲中,澳大利亞莫納斯大學的楊小凱拋出了「後發劣勢」的理論。

    楊小凱指出,中國和其他一些落後的國家一樣起步較晚,在很多問題上可以充分總結髮達國家的經驗,但是這種模擬存在一個很大的隱患,那就是模擬時忽視了發達國家有序的制度基礎。

    學習技術非常容易,然而模擬制度就顯得力不從心了,因為改革制度勢必要影響一些既得利益。鑒於此,楊小凱提出,在一定時期內,落後國家對發達國家經驗的模擬可以取得非常好的發展勢頭,但從長遠來講,必須在改革的初期就盡快建立與市場經濟並行的「憲政」體制,集中進行構建以民主憲政為目標的體制建設,否則短期的快速增長就會給長遠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埋下禍根,到了一定程度這種積弊集中爆發會對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毀滅性的打擊。

    林毅夫提出了與之相反的看法,即經濟的發展不需要以制度改革為先行條件,相反,制度的建設反而要以經濟的發展為基礎。

    林毅夫提出「制度內生說」,認為「憲政體制」不僅僅是立憲問題,還涉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之間的權力制衡問題,而這種制衡在現實中也不是必然和完美存在的。所以最優的制度應是經濟發展的內生制度,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制度會自然產生。

    他還舉了先進行憲政改革的菲律賓、巴西等失敗的例子對楊小凱進行反駁。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政府並未觸及到根本的政治體制,但是經濟同樣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可見對發達國家技術的模擬本身就可以使經濟快速發展,不以經濟成功為前提的政治體制改革是行不通的。

    我們現在還無法評判林毅夫和楊小凱的主張孰對孰錯,但是通過二人的爭論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改革開放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中國能否在不動搖當前政治體制的前提下,尋找到一個維持經濟高速發展途經的問題,或者說是中國的政治體制是否會掣肘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需要歷史來回答的問題。遺憾的是,楊小凱於2004年7月7日因癌症不治身亡,這對於華人甚至世界經濟學界來講,都是不可估量的損失。

    在楊小凱去世後不久,林毅夫懷著沉痛的心情撰文哀悼。學術上的爭論和哪種發展模式更適合於中國本土姑且不論,這種和而不同的學者風度都是讓我們為之動容的。

    9.走進世行

    2008年,媒體再次將焦點對準了林毅夫,他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裡變成了公眾人物。

    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作為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來講,世界銀行的大門不是那麼容易開啟的,然而林毅夫不僅步入了世界銀行,還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職務——首席經濟學家,同時兼任世界銀行副行長。

    2007年10月,上一任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期滿卸任,世界銀行隨即成立了遴選委員會。按照以往的經驗,世界銀行的經濟學家團隊,尤其是首席經濟學家,往往來自發達國家,但是這次世界銀行卻將目光投向了發展中國家。這對林毅夫來說,不可謂不是天時之利。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後,經過近30年的高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而林毅夫所提出的「新農村運動」、「比價優勢戰略」等一系列的政策建議對這些成就的取得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林毅夫自然不會逃過世界銀行遴選委員會「尋覓」的目光。

    2008年2月5日,正值中國農曆春節,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羅伯特·B·佐利克,1953年7月25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內珀維爾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975年畢業於美國名校斯沃斯莫爾學院,這裡曾誕生4名諾貝爾獎得主。6年後,佐利克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獲公共政策碩士學位,後又以優異成績獲得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學位。後進入仕途,曾先後在裡根、老布什和小布什的政府內任職。期間,曾提出「中國利益攸關方」之說。2007年6月,在華盛頓舉行的世行執行董事會會議上,佐利克被一致推選為新一任世界銀行行長。

    ]正式對外宣佈,任命北京大學教授林毅夫為世界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同時兼任負責發展經濟學的副行長。這個消息為林毅夫本人,同時也為中國送上了一份特殊的新春禮物。

    回顧林毅夫取得的經濟成就,主要集中在對中國農業改革的發展上,同時他也對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切合實際的本土化戰略。這一點很為世行所看好,在2007年佐利克就任世界銀行行長後,第一次對中國進行訪問的時候就提出要「豐富世行的發展理念,並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經驗」。這句話說明世界銀行已經從以往的主要提供資金支持和理論指導,向探尋一條更適合於不同發展中國家國情的援助之路轉變。就為這一轉變作出的貢獻來講,林毅夫不管是從理論研究還是取得的成就,都是非常出色的。

    林毅夫本人表示,在進入世行以後,會更加堅持自己「本土化、規範化」的研究風格和思路,為更多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資金援助,將中國的高速發展模式向世界上落後的地區進行推廣。

    林毅夫強調,中國的發展不能因為世行的肯定而「沾沾自喜」,我們的經濟發展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的,而未來的經濟前景也不是十分明朗。與此同時,林毅夫認為,中國經驗向拉美、非洲等貧困地區推廣的前景雖然廣闊,但是並不表示這是一個普適的發展模式,其中的局限甚至於缺陷還是需要注意的。中國在貧富差距、民生福利、環保、法制的建設和完善等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對於這些問題,他忠告「應當保持清醒」。

    2009年,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給中國的出口企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很多中小企業紛紛倒閉。此時,身在美國的林毅夫表示,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來講可能是個機遇,如果中國能夠很好地處理和應對危機所帶來的不利因素,經濟保持9%甚至10%的高速增長是完全有可能的。

    對於中國政府4萬億的經濟刺激計劃,林毅夫表示高度肯定,認為這將對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到巨大的作用,同時他也強調政府還需要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加大銀行信貸等措施刺激經濟的發展。

    林毅夫用實際行動一步步踐行著自己上任之初的承諾,並且時刻關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赤子之情,可見一斑。

    赤子鄉愁

    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是順風。

    ——塞涅卡

    林毅夫的一生用傳奇二字來形容,或許不會有人反對。身世的複雜、思想的銳利、現實的尷尬,讓他的人生充滿波折,總是在看似平坦之處陡然翻轉。

    年輕時的林毅夫是個十足的政治狂熱分子,同時還有一個與之相應的名字:林正義,這是個正義感十足的青年。雖然年少的林毅夫不諳世事,被政治宣傳所左右,可他一發現種種弔詭之處,便開始獨立思考現實,寢食難安。

    塞涅卡說,如果一個人不知道他要駛向哪頭,那麼任何風都不是順風。人生即將起航的時候,任何一個青年都希望搭乘一艘巨輪,駛向光明的未來。受蔣經國青睞的林毅夫卻感到風向逆反——前景似乎不像當局宣傳的那樣美好。於是,人們才看到一個熱血青年棄暗投明。

    當他踏上廈門的土地時,林正義這個名字便成為了歷史,林毅夫這個全新的名字象徵著他全新人生的開始。林毅夫選擇經濟學,幾經輾轉,終於獲得就讀北京大學的機會,而後他的人生便異乎尋常地順利起來。

    在舒爾茨的舉薦下,林毅夫到芝加哥大學深造。因為有舒爾茨指點迷津,視野豁然開朗。但他沒有將祖國的發展拋在腦後,學業完成後返回中國,倡導「新農村運動」、參與產權爭論、探討經濟發展戰略,最終引起海內外重視。

    2009年11月,美國《商業週刊》推出了「2009年中國最具影響力40人」榜單,作為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赫然在列。借助世行舞台,林毅夫的觀點成為全球經濟界無法忽視的聲音。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益加深的趨勢下,來自中國的林毅夫代表發展中國家的訴求,其特殊身份讓「南北合作」、「南南對話」更加平穩、順暢。所謂在其位謀其政,林毅夫一方面引入西方觀點、經驗和教訓,使之在發展中國家實現本地化對接;另一方面將發展中國家的內在訴求公諸於眾,引起必要的重視。一來一往,起到可貴的中和與調節作用。

    自從晉身世行行長,林毅夫公務纏身,連續3年缺席兩會,由妻子代為請假,雖獲官方許可,在民間卻頗有爭議,這也給反對者提供了口實。

    經濟學家也是有血有肉有靈魂的個體,不可能不食人間煙火,更不可能令所有人都感到滿意,所以爭議是無法避免的。然而,在各種光環和爭議的包圍中,林毅夫心中有一抹憂愁揮之不去。

    從台灣到祖國大陸,從軍官到經濟學者,林毅夫演繹了一個華夏赤子為了國家的富強而不斷奮鬥的經濟傳奇。

    然而,作為人子,林毅夫卻沒有機會恪盡孝道。1996年,母親去世,林毅夫在台灣當局的阻撓下未能回故鄉守孝。2002年5月9日,在美國參加經濟學術會議的林毅夫得知父親去世的消息之後,當即淚灑舊金山。克服種種困難之後,他終於有機會送家父最後一程。

    俗語雲,自古忠孝不能兩全。林毅夫的「忠孝」不能兩全,更多地體現在了台灣和祖國大陸的統一方面。早在林毅夫為進入北大讀書,與董文俊的談話中,他就表示「台灣回歸祖國是早晚的事情」,赤子之心昭昭,鄉愁不僅僅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更是對故土回歸的殷殷期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