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經濟智囊 第36章 林毅夫:錚錚赤子的經濟傳奇 (1)
    人物簡介

    林毅夫,男,1952年10月15日生於台灣宜蘭縣,原名林正義,後改林正誼,到祖國大陸後改為今名。

    原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八、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副主席,於2005年獲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1971年,林毅夫在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系肄業。1978年夏,他取得台灣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1982年,林毅夫取得北京大學經濟系政治經濟學碩士學位,獲派前往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4年後,林毅夫取得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授為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西奧多·舒爾茨。

    林毅夫回國後到北京大學任教,1994年8月與易綱、海聞、張維迎、張帆和余明德等6人創辦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出任主任。2008年5月,林毅夫當選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負責發展經濟學的高級副行長。

    林毅夫主張實施比較優勢發展戰略,利用較低成本引入先進技術,快速積累資本,然後再實現產業升級。同時,林毅夫認為國有企業改革是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只有改革國有企業才能夠給民營經濟提供更公平的競爭環境。他認為中國能夠在2030年左右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

    1.貧苦鑄就的堅毅

    隨著和平談判的破裂,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的內戰爆發。一開始處於劣勢的中國共產黨經過兩年多的艱苦抗爭取得了巨大勝利,蔣介石主要反撲力量瓦解,內外交困。眼看大勢已去,1949年新中國建國前夕,蔣介石率殘部逃到了台灣。

    初到台灣,蔣介石並未死心,試圖以台灣為據點,伺機反攻。1949年他尚未抵台,就開始著手實施嚴厲的「反共專制體制」,並頒布「戒嚴令」。「戒嚴」一直持續到蔣經國去世的前一年才得以解除。

    為了加強對青年一代的控制和「教育」,不斷灌輸所謂的「復國思想」,蔣介石授意籌建了「青年反共救國團」,由蔣經國擔任總團部主任。「救國團」的成立很大程度影響了當時台灣的青年一代,如今「台獨」勢力中不乏當時深受「救國」思想影響的青年。

    上世紀50年代初,台灣的經濟幾近崩潰,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就是在這樣一種混亂的局勢下,居住在台灣宜蘭的林火樹迎來了家裡的第三個孩子,老實的普通百姓給孩子起名字總會帶有些個人願望的色彩,字眼也比較淳樸和直接,於是林毅夫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名字——林正義,寄托了父輩對社會公平正義的一種渴求。

    當時台灣當地人的生活水平都很低下,尤其是位於東北部的宜蘭。長期地域發展不平衡的台灣使得這個邊緣地帶更是少有人問津,這一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才有所改觀。

    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又家境貧寒,但父親林火樹是一個有遠見的人,他把希望寄托在自己聰明的兒子身上,咬牙供他讀書。「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林毅夫小時候就知道為家裡分憂解難,放學後到很遠的親戚家裡提泔水回來餵豬。

    林毅夫沒有辜負家庭的期望,他的功課一直都很好,初中畢業以後被保送到宜蘭高中,最後考入台灣大學,這對於一個鄉下的窮苦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榮耀——在當時的台灣,台灣大學是全島學子所夢想的最高學府。

    當時的台灣大學是國民黨投入資源最多的龍頭學校,所有學科在島內都處於領先地位,時至今日,台灣大學已經成為有著世界聲譽的華人高等學府之一。林毅夫1971年考入台灣大學農學院農業工程系水利組。剛進台灣大學,一件政治事件就充分展露了林毅夫有別於大多數同學的卓越眼光。

    1970年8月,美國與日本的私下交易約定,本屬於中國的釣魚島作為美方托管的琉球群島的一部分歸還日本,日本則準備在該島勘探和採集石油。消息一經傳來,就引起了在美留學的中國學生和台灣島內愛國學生的強烈不滿,掀起了一場保衛釣魚島列島領土主權的愛國學生運動。

    對於台灣來說,1971年的這場「保釣運動」是台灣有史以來的第一場學生運動。當時正在台灣大學讀大三的馬英九就是這場運動的積極響應者之一,他和其他學生一起表示抗議,一路高喊「日本無理,美國荒謬」的口號,並當眾宣讀和遞交抗議書,對美、日外交人員造成很大壓力。

    作為剛剛入學的大一新生,林毅夫毫不猶豫地發起「大一學生代表會」,並被推選為主席,組織學生進行了抗議活動。他發起的「一代會」與校園中的「全小班代表聯誼會」和「畢業生代表聯誼會」分庭抗禮,在台灣大學校園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通過這次運動,林毅夫在學生中產生了威望,師長們也慢慢開始注意到這位來自宜蘭的不同一般的學生。

    林毅夫當年的熱情極大體現了這位「熱血青年」對台灣當局寄予的無限期望和憧憬,從小熱愛歷史的林毅夫受到的愛國主義感染和民族自尊心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初次體現,這也是林毅夫日後作出各種重大決定時的主要依據。

    2.軍官生涯

    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尼克松的訪華、台灣在聯合國席位的撤銷等一系列「變故」的發生,台灣社會出現了較為劇烈的動盪,民眾紛紛移居海外,在異國他鄉求得自保。這個時候的青年學子們也紛紛將目標定在了赴美留學上,想以此換取對未來的一種安定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台灣加強了對青年一代的教育,培養新一代的台灣軍政界領導成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

    與祖國大陸的大學生一樣,台灣大學新生也要參加軍訓。但是台灣的軍訓更為正式和嚴格,台灣當局在成功嶺設立了專門的訓練營,蔣經國還多次對訓練營進行視察,可見台灣對青年一代寄予的期望之深。台灣的成功嶺也變成了國民黨實施反攻計劃,對青年一代進行軍事教育的重要基地。

    1971年12月,讀完了大一上半學期的課程,林毅夫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了成功嶺接受為期兩個月的軍事訓練。在訓練中,林毅夫刻苦認真,深得班、連領導的賞識。

    1972年2月9日,蔣經國巡視訓練營,結合當時台灣的政治局勢,發表了激情煽動的講話。他勉勵台灣大學的學生「絕不做被人輕視的民族的最後一代」,要為「一個意想不到的完美時代的開端」而努力奮鬥,貢獻自己的力量。是時,許多青年學子受到了鼓舞,熱血沸騰,林毅夫更是舉動驚人,在軍訓即將結束的時候,主動向領導提出了投筆從戎的意願,請求轉到陸軍軍官學校,他要在真正的軍事訓練中得到洗禮,學習戰鬥技能。

    由於與其他學生紛紛赴美留學的行徑反差極大,捨棄大好前途、投筆從戎的林毅夫受到了特別的關注,尤其是受到了蔣經國的親自關照。一時間,林毅夫在台灣各界變成了炙手可熱的青年才俊的標桿人物。對於當時士氣低落、對前途擔憂的台灣軍民來說,林毅夫的舉動猶如一顆重磅炸彈,燃起了不少人的熱情。隨後又有很多青年在他的感召下投筆從戎。

    林毅夫本人通過這一事件樹立了在台灣當局領導心目中的「苗子」地位,從陸軍軍官學校畢業以後,又被保送到政治大學讀研究生,政治前途不可限量。在求學期間,蔣經國還特意囑咐學校對他要特殊關照,所以林毅夫在拿到碩士學位以後就被派到了兩岸對峙的重要關口「金門」,並且跳過基層磨煉,直接被任命為馬山連連長。

    1978年到1979年,兩岸關係十分敏感,作為馬山連連長的林毅夫,在這兩年裡不斷思考著祖國的前途和命運,自己將何去何從成為縈繞在心頭的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留在台灣也許是最好的選擇,這是家所在的地方,可以與妻兒共歡,自己又是當局「重點培養對像」,也許用不了多少年就會身居要職,這不管於公於私都是不錯的結果。但這真的是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嗎?林毅夫關注著局勢,關心著祖國的未來,台灣當局的腐敗和黑暗讓他看不到任何的希望。最後,他腦海中閃現出了一個念頭……

    離開台灣的前夕,在與友人的晚餐上,林毅夫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唯有中國強大,台灣才有希望。懷著這樣一個願望,以及願意為之奮鬥終生的決心,1979年5月16日,林毅夫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

    一天傍晚,他「假傳演習命令」,下達了宵禁令,不准官兵私自走出營房,並且如果發現海中有人游泳,不准開槍射殺,聽到槍聲也不准擅自行動。對於這一系列奇怪的命令,士兵們並不懷疑,因為在他們看來,前途無量的林毅夫是最不可能「出問題」的人。然而,正是這樣一個有著大好前程的青年軍官,在作好了一切準備之後,帶上了證明自己身份的「補給證」等物品,在海水水位最低的時候,在沙灘上脫下寫有「連長」二字的球鞋,深情回望片刻,毅然下水,游向了另一段人生旅程。

    3.相遇舒爾茨

    與眾多當時棄暗投明來到祖國大陸的台灣同胞一樣,林毅夫也受到了相關部門熱情的招待,安排他參觀了華夏大地的許多地方,這讓從小一直生活在台灣的林毅夫耳目一新,被祖國的發展而感動。當時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初期階段,中華大地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1980年的某一天,也就是林毅夫游過海峽的第二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張龍翔找到經濟系主任陳岱孫[陳岱孫(1900年∼1997年),原名陳總,1900年10月20日生於福建省閩侯縣。著名經濟學家、教育家。陳岱孫在財政學、統計學、國際金融、經濟學說史等方面都有極高的研究成就。

    ],一起商量一件比較為難的事情——是否批准林毅夫到北大經濟系讀書。

    陳岱孫學貫中西,處世練達,但是遇到這樣一位「來歷不明」的學生也感到有些棘手。他和張龍翔商議後決定先由經濟系副主任董文俊去和這個學生談談。一席談話決定了林毅夫的命運,他的直率、坦誠,尤其是言談中透露出的理想和對祖國復興所寄予的憧憬深深感染了董文俊,最終北大決定免試錄取他,讓他在經濟系就讀。

    這對於在台灣時就一直嚮往北大的林毅夫來說,是其人生的又一重大轉折,而對於北京大學這所歷史悠久的著名高等學府來說,這一決定也為祖國的經濟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這裡開始,林毅夫開始了他的經濟人生。在北大,由於身份特殊,林毅夫受到了一些額外的關照,被分配到教職工宿舍樓,住進了單間。也就是從那時候起,林毅夫這個名字才正式與這個歷經波折來到祖國大陸的宜蘭人聯繫到了一起。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林毅夫對外的身份是新加坡華僑。

    在北大求學的日子,林毅夫憑借其熟練的英語和當時來講最為難得的對西方經濟理論的熟識,很快在同學當中脫穎而出。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