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經濟智囊 第17章 厲以寧:「一生治學當如此」 (4)
    投身改革、積極參與改革進程的同時,厲以寧敏銳地意識到人才——特別是經濟、金融和管理方面的現代化人才——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植根於北大沃土的他,非常重視本領域內人才的培養。說到這兒,我們不得不談一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

    8.風雨光華掌舵人

    說到北大,就不能不提到光華管理學院,甚至在很多人眼中,光華就是北大的一塊金字招牌。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成立於1993年,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北京大學經濟管理系以及管理科學中心。1993年,在上述機構基礎上,成立了北京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後來北大工商管理學院與光華教育基金會簽訂合作辦學協議,台商尹衍梁在1996年出資1000萬美元,資助興建光華管理學院。而這所飲譽海內外,被譽為中國最優秀的商學院的掌舵人就是厲以寧。

    光華建院之初,厲以寧團隊確立了要建設國際一流水平的商學院的目標。為了學院建設,厲以寧一方面承擔核心課程的講授,指導應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生,一方面筆耕不輟,深入鑽研,結合光華的人才優勢,通過合作的方式將自己的研究視野放大,豐富自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在厲以寧的主持下,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同世界各個頂級商學院——哈佛商學院、耶魯商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中歐商學院等——展開了廣泛的交流與合作,並同國內的企業展開戰略合作,為廣大企業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管理人才。十幾年的風雨歷程,光華管理學院目前已經發展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商學院,為祖國的經濟領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他們有的已經成為了經濟學研究領域的耀眼新星,有的成為了政府的重要決策者,有的則成為著名企業的掌門人。

    作為中國首屈一指的經濟學家,厲以寧身上的擔子一直都是沉甸甸的。上世紀80年代至今,他曾歷任第七屆、八屆、九屆全國人大常委、九屆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企業投資協會副會長,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中方委員兼環境經濟專家組組長,中日關係史學會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經濟學評議組成員等社會職務。

    同時,在校內,他又是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學部主任、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校學位委員會委員、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科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學報》副主編等。

    儘管如此,厲以寧一直謹記一個教師所肩負的職責,每個學期不管他怎樣忙碌,都會在北大開設經濟學講座。這些課程有些是本科生的課,有些是研究生的專業課程,還有企業家培訓班的課程。

    他是北京大學講壇上最受歡迎的教師之一。更難能可貴的是,已經年過七旬時,他還經常帶領研究生團隊遠走邊遠地區,支援當地教育工作。他們通過講學、調研等活動促進各地區之間教育的交流。到目前為止厲以寧和他的團隊在貴州畢節地區、湖南莜縣等地,做過的報告有幾百場之多。

    在MBA中國網,記者問及厲以寧教育管理體會時,他仍然謙遜地說:「我感到自豪的不是我個人做了些什麼,而是我們形成了一個團隊。對光華管理學院的新班子我是滿意的,新任院長張維迎教授開拓性強,肯動腦筋想問題,想光華應該做什麼、怎麼做。新任黨委書記、副院長陸正飛教授很年輕,課講得好,能團結人。還有武常岐、徐信忠兩位副院長,這兩個人工作踏實、認真,一個管MBA(工商管理碩士)、EMBA(高層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一個管EDP(高級經理人發展課程)。」

    作為光華的創始人,我們有理由相信厲以寧完全有資格去肯定自己,但他並沒有這麼做,而是去肯定一個團隊,這也正是他能率領北大光華團隊將光華管理學院打造成全國最傑出的商學院的原因。

    所謂「師恩難忘,師恩難報」。厲以寧80大壽時,他的100多名學生結合自己求學時的感受,寫作出版了《我們的老師厲以寧》一書,為其幾十年來的艱辛歷程作出了最好的註解和證明。即便如此,厲以寧依舊自謙地說:「在北大,我首先是一名老師。」

    9.從「厲股份」到「厲民生」

    俗話說,人為名聲所累。一旦個人名譽日隆,很可能成為被名聲支配的傀儡。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讓人們看不清頭銜下面的真實面孔。於是,這個時代就在浮躁喧囂中,越走越遠了。

    在學界,厲以寧因倡議推進股份制改革聞名,被稱為「厲股份」。然而,這稱謂雖然響亮,卻不能概括厲以寧的全部學術生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加深,新的問題不斷湧現,厲以寧的視角也從股改上升到更為高遠、龐雜的社會民生問題,不惜冒犯輿論,屢屢對熱點問題發言,時有驚人之語。

    1980年,在「解決就業問題座談會」上,厲以寧強調「充分就業是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的第一目標」,引起熱議。實際上,研究經濟體制改革期間,厲以寧就關注就業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基於解決廣大下鄉返城青年就業問題,厲以寧提出股份制改革。當時,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厲以寧提出消除「零就業家庭」(指的是父母、子女均待業)——政府有責任採取稅收、補貼等優惠政策幫助此類家庭至少一人實現就業,要加大就業培訓、再培訓,鼓勵人們去各類企業工作。

    在厲以寧看來,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之一是教育,而教育不僅與就業直接相關,更關乎國運民生。

    1986年,在國家教育發展研究課題報告中,厲以寧提出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觀點:教育不平等引起就業不平等,就業不平等引起收入不平等,收入不平等引起生活不平等,導致下一代又不平等。這一問題的根源在於教育投入的不平等,因此國家有必要加大教育投資力度。厲以寧甚至建議教育經費應該佔到國家財政支出的4%以上。

    厲以寧的這些觀點十分激進而大膽,但並不是毫無依據的,而是基於近10年來的現實考察得出的。

    伴隨產業結構升級,企業對用工的要求越來越高,務工人員特別是廣大農民工,由於教育水平所限成為就業市場的弱勢群體。這些人大多數從事著技能水平要求低、報酬和福利差的低端工作,而技術型人才極度缺乏,造成了企業在人才上的瓶頸。厲以寧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本就是教育投入與分配不均衡。於是,在媒體面前,他一直呼籲教育應該向弱勢群體傾斜。

    對弱勢群體的關注成為厲以寧的習慣。2008年,在一次訪談節目中,當被問及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經濟發展有哪些不足時,厲以寧坦言:「改革開放30年最遺憾的事情之一就是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得極慢。一定要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改革開放成果。比如說教育的保障,比如基本醫療的保障,比如說養老的保障,還有生活最低標準的保障,包括廉租房的保障。」這些話實際上道出了廣大民眾的心聲,一時應者如潮。

    與此同時,社會上備受關注的小攤販和市容整治的問題也進入了厲以寧的視野。2009年兩會上,他表示:「城市應該放寬對小攤販的管制。在當前情況下,就業問題這麼重要,給人家開條路,給小攤販留條路,不要讓他們整天躲來躲去的。」「通過增加環衛工人和交通協管員,可以解決小販帶來的衛生與交通問題」。這一論調也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其是非功過,時間最終會給我們一個答案。不過,這也從側面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高居象牙塔頂端的教授的民生思想。

    21世紀第一個10年,厲以寧研究重點開始華麗轉身,他的視角從解決股份制改革過程中的問題,逐漸轉向了關於就業、教育、醫療、房地產、可持續發展等關係民生的熱點領域。

    在廣泛考察、調研的基礎上,關於民生問題的《中國住宅市場的發展與政策分析》,《中國城鎮就業研究》,《中國的環境與可持續發展:CCICED環境經濟工作組研究成果概要》等作品相繼出版。

    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及時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一直是厲以寧的夙願,因為這將涉及就業、教育、醫療、養老等諸多實際問題。例如:貧富差距進一步加大、就業日益困難、農民工權益不能得到充分保障等。

    目睹種種怪現狀,厲以寧屢屢大聲疾呼:「貧富差距擴大是不利於我們建設一個和諧社會的,一定要推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的成果……」

    如果說用「厲股份」來概括改革開放頭20年的厲以寧,那麼,現在我們稱他一句「厲民生」又何妨呢?

    在詩書與經濟間穿梭

    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

    ——奧斯特洛夫斯基

    人的一生有多種可能性,就像一個魔方,每個選擇背後都牽繫著一種排列組合,所不同的是,拼魔方可以重來,而人生卻不能——一旦上路,就不能回頭。

    驀然回首,厲以寧的一生不禁讓人心生感慨。年少的他,志存高遠,本來是個慷慨激昂的熱血青年,文筆飛揚,書生意氣,雖有以文救國之志,卻因祖國遭日寇鐵蹄,夢想在輾轉奔波中成為泡影。

    正當國家驅除韃虜、百廢待興之時,國民黨悍然發動內戰。雖然國家最終一統,新中國重新屹立東方,但人們命運的軌跡被打亂、重組,厲以寧的學工之夢也隨之破滅。

    奧斯特洛夫斯基用激昂的筆調寫道:人的一生可能燃燒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願意燃燒起來!對於厲以寧來說,不甘腐朽的衝動催生了一個又一個美麗的夢想,在現實的碰撞下,文學夢和化工夢最終破滅,一片孤寂之中,經世治國思想露出微光,承載起前者使命。

    在國勢面前,個人命運如螻蟻一般不值一提,就在厲以寧為前途冥思苦想時,時局轉換,給他帶去一絲希望。

    1977年末,恢復高考重燃了人們內心的火焰,厲以寧也不例外。朋友的審慎抉擇、自身的刻苦勤奮,終於成就了他的北大之夢。4年的孜孜以求,本想投身科研,大顯身手,然而政治紛爭卻又讓一顆明珠暫時遮掩光華,20年光陰在批判、下放中度過。

    縱然風雨如晦,也不能折去思想對騰飛的渴望,在北大經濟系資料室,厲以寧編織著對未來的希望。

    改革開放,卸下千斤重擔,厲以寧重獲事業的春天。在價格改革與所有制改革的抉擇上,他力推股份制,因此被人們譽為「厲股份」;在就業均衡上,他敏銳地意識到教育對就業的影響,大力呼籲國家加大教育投入,不惜引人側目。

    為改革開放皓首窮經的厲以寧,也會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發聲,不斷倡導教育改革、呼籲建立合理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解決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的出路。

    時間匆匆流逝,如今已過耄耋之年的厲以寧,用30載光陰見證改革軌跡。而今民生日盛,他感到絲絲欣慰,而不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所引起的社會問題,也給他留下了些許遺憾。

    曾有人問及厲以寧怎樣評價自己的一生,他用一首詞作出回應。

    《破陣子·七十感懷》

    往日悲歌非夢,平生執著追尋。

    縱說瓊樓難有路,盼到來年又勝今,好詩莫自吟。

    紙上應留墨跡,書山總有知音。

    處世長存寬厚意,行事惟求無愧心,笑游桃李林。

    也許在靈魂深處,這個身披經濟學家外衣的老人,始終未曾放下少年時的書生大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