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層經濟智囊 第14章 厲以寧:「一生治學當如此」 (1)
    人物簡介

    厲以寧,祖籍江蘇儀征,1930年生於江蘇省南京市,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

    1951年考入北京大學經濟學系,師從著名經濟學家陳岱孫、羅志如、趙迺摶、周炳琳、陳振漢等,畢業後留校工作。歷任北大經濟管理系主任,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光華管理學院院長,並在全國人大專業委員會擔任職務。

    厲以寧是國企改制的代表人物。上世紀80年代,他在國內較早提出對產權不清晰的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進行大規模股份制改制,被冠以「厲股份」之稱,近年來頻頻對民生問題發言,因而又被稱為「厲民生」。

    在許多熱點問題上,厲以寧的發言頗為大膽,引來不少質疑。譬如,為人詬病的經典語句有:「中國的貧富差距還不夠大,只有拉大差距,社會才能進步,和諧社會才能有希望」,「中國目前為什麼窮人上不起大學?是因為收費太低」,「房價漲得快是好現象」,「很多人失業不是壞事」等等。

    除了經濟學方面的建樹,厲以寧對文字情有獨鍾,尤其擅長古典詩詞創作,2004年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更鮮為人知的是,厲以寧的學生中不乏李克強、陸昊這樣的高官。

    1.文學青年的報國夢

    1930年11月22日,在江蘇一戶厲姓人家,一個男嬰的誕生讓全家頓時忙碌起來。男孩被取名以寧,「以」是排行,「寧」則為南京簡稱,他是這個家庭的長子,自然格外受到疼愛。誰也沒有想到,這個襁褓中的孩子會在幾十年後的中國變革中,激起陣陣波瀾。

    厲家清貧,在當時算是草根階層。厲以寧祖父厲存礽是名私塾先生,窮困潦倒,體弱多病,40歲出頭便去世了。厲父厲佩之只讀完小學,便到糧店做學徒、店員,厲母也是出身貧寒之家。不過厲父頗具經商頭腦,與人合夥做生意,家境漸漸好了起來。即便如此,厲以寧的童年也並不安逸。

    上世紀30年代的中國風雨飄搖,「九·一八事變」後,伴隨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國內局勢一片混亂。動盪歲月、民不聊生,厲以寧在舉家輾轉中度過童年時代。4歲那年,他隨著父母來到上海。

    當時的上海已是一個燈紅酒綠的大都市,名流雲集、群星薈萃,各種思想交匯激盪,文化興盛一時,教育水平亦走在國內前列。厲家住在威海衛路滄州坊後來又搬到建國西路,厲以寧先後在上海中西女中第二附小、渭風女子小學讀書,1941年以優異成績考進聞名上海的新式學堂——上海南洋模範中學[上海南洋模範中學(簡稱「南模」)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新式學堂之一,創建於1901年,其前身是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附屬小學,為中國「公立小學之始」。1927年前附屬於大學,1927年改為私立南洋模範中小學。

    ]。

    不過,厲以寧的學業很快又因戰火而中斷。1941年冬,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上海租界。

    隆隆炮聲中,一切都改變了。為躲避戰亂,厲家開始不斷遷移。父母讀書不多,或許有感於斯,反而對子女教育異常重視。顛沛途中,厲以寧先後就讀於揚州震旦中學、湖南雅禮中學[雅禮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名校。100年前,科舉廢弛,新學興張,美國耶魯大學民間團體雅禮協會遠涉重洋來到長沙,於1906年11月16日在長沙西牌樓創辦了「雅禮大學堂」。「雅禮」之名既來自《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又是「Yale(耶魯)」之音譯。此後,雅禮中學歷經長沙私立雅禮中學、湖南私立雅禮中學、解放中學、長沙市第五中學,校名幾易,1985年8月復名為「長沙市雅禮中學」。

    ]和扶輪中學。這幾所學校當時均負盛名,這種教育背景也讓他打下牢固的知識基礎。

    中學階段的厲以寧還未表現出過人的理性思維,而是對文學非常癡迷。他閱讀廣泛,從古籍詩詞到時興小說、雜文,均有涉獵。初二時還曾用「山外山」的筆名創作了不少小說。大多是以其親身經歷為題材,加以文學化敘述,在同學中屢屢引起共鳴,在校報發表後不斷連載,讓厲以寧很是興奮。如果不是一次偶然經歷,厲以寧或許可以成為一名作家。但在現實刺激下,理想慢慢發生了轉變。

    十幾歲的少年,把經歷寫進文章發表,也許只是出於窺視世界的好奇與分享見聞的衝動。至於改變現狀,不僅無從顧及,恐怕也想不了許多。當時,厲以寧尚處於世界觀的形成時期,於懵懂中似乎認識到社會的某些弊端,但在方法論上卻是一片空白。

    但他已經開始思考對策。抗戰勝利後,厲家重返南京,厲以寧到南京金陵大學附中讀書。這所中學雲集了許多優秀的理科教師,他們在教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厲以寧,使他確立志向。

    厲以寧漸漸對化學產生興趣。他最先流暢地背誦下元素週期表,因為成績優異,還被推選為化學課代表。

    有一次,學校組織去參觀化工廠,這是厲以寧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接觸現代工業。龐大的廠區、轟鳴的機器、錯綜複雜的管路、高聳入雲的煙囪、灌裝完畢的各種產品。面對此情此景,他不禁聯想到連年戰爭導致的工業落後、經濟蕭條,越發覺得要想拯救貧弱的中國必須首先發展工業,從此立下實業救國的志向。

    參觀回來,厲以寧暗下決心,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化學工程師,學習更加勤奮。報考大學時,有同學勸厲以寧學習擅長的文學,他卻認為,文學只是自己一個人的愛好,而科學則可以改變整個國家的面貌。日後一次記者採訪,談及此事,厲以寧感慨萬千:「那次參觀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瞭解到化肥生產對於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性,於是決心走工業救國之路。」

    天道酬勤,1949年2月,厲以寧被免試推薦到金陵大學讀書。這所學校是美國基督教會在中國創辦的14所教會大學之一,在體制、機構、課程、方法、管理等方面借鑒西方現代教育模式,辦學起點很高,師資力量強大。一心實業報國的厲以寧選擇了嚮往已久的化工系。

    然而,正當他翹首以盼,準備入學之際,命運之船又轉了舵。1949年4月,南京解放。10月,國民黨政權被推翻,新中國成立。歷經8年抗戰、3年內戰,國家終於迎來和平時期,百廢待興,人們的建設熱情高漲。

    建設大潮中,厲以寧內心很不平靜,不甘心在大學裡做一個不問世事的書生,而要加入其中。1949年12月,19歲的厲以寧告別熟悉的南京城,前往湖南沅陵開始最初的職業生涯。

    就這樣,厲以寧的化工之夢戛然而止,接下來迎接他的會是什麼呢?

    2.沅陵歲月

    沅陵縣位於湖南省西北部,懷化市北端,沅水中游,東與桃源、安化為鄰,南接漵浦、辰溪,西連古丈、瀘溪,北與張家界交界,素有「湘西門戶」之稱。

    厲以寧對沅陵並不陌生,1943年,全家因躲避戰亂曾來此暫居。恰逢雅禮中學從長沙遷來,厲以寧求學其中,結識何重義、蔡士德、趙輝傑等一干至交好友。也是在這裡,厲以寧與他未來的夫人何玉春相識。

    時隔6年,故地重遊,別有一番滋味。1949年的沅陵,民生凋敝、百廢待興,與高樓林立的南京城有著天壤之別,但年輕的厲以寧卻不以為意。因緣巧合,他的第一份工作是縣教育用品消費合作社會計,不過當時的厲以寧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一生將會和數字、經濟為伴。

    選擇沅陵,意味著告別化工夢,厲以寧為此沮喪了一段時間,但很快,豁達樂觀的他甩下思想包袱,投入工作當中。有著年輕人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再加上刻苦勤奮,天生就對數字敏感的厲以寧很快就熟悉了會計科目,工作有條不紊。隨著工作的深入,他逐漸認識到枯燥數字背後的意義。

    大多數時候,個人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尤其是在那個政治熱情高漲的年代——常常隨時局起伏。1年後,厲以寧調到縣修建委員會,擔任事務員,參與沅陵湘西剿匪勝利紀念塔的修建。相比會計,這份工作可以接觸許多現實問題,但仍無法讓厲以寧滿足。

    20歲正是充滿夢想的年紀,身處偏僻的沅陵,厲以寧時常感到苦悶、壓抑。這個心懷抱負的青年開始厭惡這種一成不變的生活,每當入夜,思緒就會飄向更廣闊的天地,思考人生的出路。

    不經意間,一個念頭出現在腦海中:參加高考。工作、生活的不如意一再加強這種心理暗示。時值普通高校招生考試制度建立階段,許多人通過高考改變命運,這給身在沅陵的厲以寧帶來了希望,讓他燃起了深造的熱情。1951年,厲以寧決定離職,全力準備高考。

    一個偶然的機會,厲以寧得知雅禮中學的好友趙輝傑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於是將參加高考的願望告訴他,並委託他幫忙報考。在專業選擇方面,趙輝傑頗費了一番心思。作為至交好友,他當然知道厲以寧在文學方面的專長,但考慮到當時社會對人才的需要以及他的會計工作經歷,趙輝傑認為經濟學專業最適合厲以寧,於是就為他填報了北大經濟系,作為第一志願。

    多年後,厲以寧回憶起這段往事,深有感觸地說:「至今我越來越覺得趙輝傑代我填報的第一志願是最佳選擇。」可見厲以寧對就讀經濟系的喜愛以及對趙輝傑的感激。後來趙輝傑去蘭州工作,送別之際,厲以寧特地填詞一首,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天仙子·送趙輝傑同學去蘭州[載於1958年《厲以寧詩詞選集》上卷。

    把手送君西北去,莫問邊城晴或雨,祁連山下過春風,休猶豫,請記取,塞上也能飄柳絮。

    人世悠悠長几許,往事只當初寫序,黃河潤筆著新篇,驚人語,千萬句,留待他年杯酒敘。

    視角拉回,1951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考試湖南考場設在了省會長沙,7月開考,厲以寧從容應答,最終以優異成績被北京大學經濟系錄取。9月,厲以寧從沅陵來到北京,開始求學生涯。

    3.求學北大

    當時的燕京大學還沒有併入北大,厲以寧第一年進入的是北大沙灘校區,住在北大沙灘校區北河沿北大三院。由於條件所限,圖書館等設施還不是很完善,因此上完課後就回宿舍。

    1952年夏季,全國高等院校院系調整,北京大學的醫、工、農學院以及其他部分學科或分出去單獨成立高等學校,或併入了其他院校。清華大學、燕京大學文、理、法各院系以及其他大學有關係科併入北京大學,由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馬寅初(1882年∼1982年),漢族人,中國當代經濟學家、教育學家、人口學家。新中國建立後,曾擔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校長等職。1957年因發表「新人口論」被打成右派,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得以平反。他一生專著頗豐,特別對中國的經濟、教育、人口等方面有很大貢獻。

    ]擔任校長,北大也從沙灘遷到位於北京西北郊的原燕京大學校址,即「燕園」。

    院系調整後,北京大學成為一所側重於文理基礎科學的綜合性大學,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的精神蔚然成風。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