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67章 富豪榜樣——從逃難少年到世人楷模(2)
    8.政策的實施要沉穩持重。在企業內部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注重培養企業管理人員的應變能力。決定一件事情之前,應想好一切應變辦法,而不去冒險妄進。

    9.要瞭解下屬的希望。除了生活,應給予員工好的前途,並且,一切以員工的利益為重。特別是對於年老的員工,公司應該給予絕對的保障,從而使員工對集團有歸屬感,以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寬人嚴己始長遠

    李嘉誠一直認為,做生意和做人是一樣的道理,絕不能貪心。李嘉誠說:「絕不同意為了成功而不擇手段,即使僥倖略有所得,也必不能長久,正如俗語所說,刻薄成家,理無久享。」

    在香港,李嘉誠也許是走路步伐最快的人,在他80歲高齡的時候仍然健步如飛,很多年輕人都趕不上他。他的手錶永遠比別人調快10分鐘。

    1981年,李嘉誠當選「香港風雲人物」時,電台記者曾問過他這樣一個問題:「李先生,你今天的成功,與運氣有多大關係?」李嘉誠當時的回答是:「我不能否認時勢造英雄……」

    運氣在成功的因素中到底佔有多大的比例呢?這是很多人都關心的問題。運氣和機遇,看上去很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往往使人分不清彼此,但是,兩者是有著本質上不同的。

    李嘉誠對這個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承認,所謂「時勢造英雄」只是一種謙虛的說法。他真正的答案是:「再坦白一點說,我在創業初期,幾乎百分之百不靠運氣,而是靠工作、靠辛苦、能力賺錢。你必須對你的工作、事業有興趣,要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李嘉誠表示:「不敢說一定沒有命運,但假如一件事在天時、地利、人和等方面皆相背時,那肯定不會成功。若我們貿然去做,至失敗時便埋怨命運,這是不對的。」

    至今,李嘉誠已工作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間,他從一無所有,發展到擁有三家上市公司,市值數千億。他的順與逆,折射著香港的商業史,是香港經濟奇跡的見證。

    自30歲起,李嘉誠就再也沒有細數過自己的財富。

    「1957年、1958年初是賺到很多錢,對是否快樂感到迷惘,覺得不一定。後來想明白了,事業上應該多賺錢,有機會便用錢,用到好處,這樣賺錢一生才有意義。當初我打工的時候,有很大壓力,尤其是最初幾年,要求知,要交學費,自己節儉得不得了,還要供弟妹上中小學直至大學,頗為辛苦。做生意頭幾年,也只有極少的資金,的確要面對很多問題。但我想,只要勤奮,肯去求知,肯去創新,對自己節儉,對別人慷慨,對朋友講義氣,再加上自己的努力,遲早會有所成就,生活無憂。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能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李嘉誠說:「年輕時我表面謙虛,其實內心很驕傲。為什麼驕傲呢?因為同事們去玩的時候,我去求學問;他們每天保持原狀,而自己的學問日漸提高。」

    那時,同事們閒下來就聚在一起打麻將,李嘉誠卻捧著一本《辭海》啃,天天如此,翻得厚厚的一本《辭海》都發黑了。李嘉誠形容自己「不是求學問,我是在搶學問」。

    對於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而言,勤奮無疑是必備的條件。然而,世上刻苦努力的人成千上萬,取得巨大成功的卻只是極少數。對此,李嘉誠道出了其中的真諦:「除勤奮外,還要節儉(只是對自己,不是對別人吝嗇);要建立良好的信譽和人際關係;具有判斷力也是成功的重要條件,凡事要充分瞭解,詳細研究,掌握準確資料,自然能作出適當的判斷。求知是最重要的環節,今天我仍然繼續學習,盡量看新興科技、財經、政治等有關報道,每天晚上還堅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作為一位白手起家而獲得巨大成功的商人,李嘉誠的傳奇一生是一部耐人尋味值得反覆探究的教科書。解讀李嘉誠,是一個重要的人生課題。更能讓人感到魅力無窮的,不是李嘉誠的財富,而是他的成功經驗,是他的經商智慧。

    李嘉誠的勤勉、節儉、樸實、坦誠以及他的善待他人,為他的事業王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另外,李嘉誠信奉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處世哲學,他一貫勤儉誠信。論資財,他雖有億萬之巨,但在生活中,他依然淡泊、儉樸。他清晨喜歡去打高爾夫球,以鍛煉身體。他說:「我覺得簡單的生活更令人愉快。」為了節約點滴時間,他於上班途中在車上瀏覽當天的中外文報刊,瞭解國內外重大新聞,把與公司有關的內容劃出記號或作出批示,到辦公室及時交予秘書處理,一切工作多數在辦公時間辦妥。

    李嘉誠常說自己是個吝嗇之人,他的部下卻說他「慳己不慳人」。他一片真誠對待員工,使長江廠具備了穩固的凝聚力。李嘉誠在建廠初期的條件非常艱苦,卻基本沒有工人跳槽。後來,長江廠遇到困難時,工人們一樣同心同德,共渡難關。員工是企業的根本,善待員工,是把事業從小做大的一條基本原則。道理很簡單,員工與老闆相比,最大的贏家當然是老闆。

    雖然李嘉誠始終都是大手筆地對社會捐贈,但在日常生活中,他卻是十分平淡、克勤克儉、不求奢華。

    有人說,李嘉誠是世界上最儉樸的億萬富翁,他卻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我們來聽一聽李嘉誠的理財秘訣吧:20歲以前,所有的錢都是靠雙手勤勞換來,20至30歲之間是努力賺錢和存錢的時候,30歲以後,投資理財的重要性逐漸提高,到中年時賺錢已經不重要,這時候反而是如何管錢比較重要。儘管李嘉誠早已成為華人富商,已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巨富,但他並不驕奢淫逸、大肆揮霍,依然是堅持以儉養德、養廉、養身,淡泊寧靜、樸實無華。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機。而且時刻不忘回報社會,捐助福利事業。從70年代至今,用於資助香港和內地的教育事業,興建醫院和老人院的資金他已捐出了28億。根據他的貢獻,他被評為「世紀企業家」,該榮譽是從15位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傑出企業家中挑選出來的,李嘉誠奪魁當之無愧,他也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國際人物之一。

    李嘉誠認為,熬了漫長10年,到最後僅能買回一部車,離億萬富翁差遠了。理財必須花費長久的時間,短時間是看不出效果的,所以奉勸各位別指望利用理財快速致富。還有必須要說的是:理財者必須清楚,理財活動是「馬拉松競賽」,不是「百米衝刺」。理財靠的不是暴發力而是耐力。要想投資理財來發家致富,必須經過一段非常漫長的等待時期,才可以看出結果。還有就是先難後易,李嘉誠坦言:賺第二個1000萬要比第一個100萬簡單容易得多。有人可能會問:他是一個偉大的投資者,還是一個運氣總是不錯的傑出的人?對於這個問題,喜歡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的人,對他的衡量最好應採用更縱深的坐標系,因為幾個特定的年代與對應的歷史背景已經說明了一切。

    有準備地去冒險

    要想致富,就要一步一步地踏實做事,但是,這樣難以成為巨富。有時,大冒險可以獲得大收益。但是,冒險不能盲目,要組織嚴密,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

    股市的興旺與衰微,大都與政治經濟因素有直接關係,大致有一定的規律性。古人云:「工夫在詩外。」李嘉誠時機掐得准,是他時時關注整個國際時勢的結果。

    然而,有時股市的突發事件,並非外界因素所然,誰也無法預測——這顯示出股市極其險惡、變幻莫測的一面。

    1987年華爾街大股災,事發前並無明顯兆頭。災後的一年,美國經濟取得較滿意的成績。儘管學者們從美國政治經濟深層挖原因,但這場危機卻不是這些原因直接引發的。

    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續興旺,恆指連年攀升。到1987年,股市步入狂熱。2月18日,恆指破2800水平報2801點;8月3日,恆指已升越3500點水平;10月1日飆升到歷史高峰的3950點。

    牛氣沖天,正是售股集資的大好時機,李嘉誠預計股市將會崩潰,但不太可能發生在年前。

    1987年9月14日,李嘉誠宣佈長實系四間公司——長實、和黃、嘉宏、港燈合計集資103億港元,是香港證券史上最大一次集資行動。對於這筆巨資的用途,李嘉誠表示將在3個月內公佈。

    將由五家證券經紀公司包銷長實系發行的新股,向公眾發售。

    10月19日,美國華爾街股市狂瀉508點。香港股市應聲滑落,恆指暴跌420多點。

    如果在9時之前,包銷商尚可引用「不可抗拒」條款退出包銷供股計劃。如果這個計劃在10時開市前得以順利通過,開市後,造成包括香港在內的世界股市的連鎖反應。

    李嘉誠靠他的機靈,更靠他的運氣,僥倖躲過這場股市浩劫。長實繫上市公司市值下跌,但實際資產依舊。而包銷商欲哭無淚——他們將承擔包銷的風險。

    10月20日,聯交所主席李福兆宣佈停市4天。

    10月26日週一重新開市,香港股市崩潰。當日恆指暴挫1121點。五家包銷商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出30%以上。

    在這種形勢下,長實系的大股東或控股公司承擔其責任的一半(51.5億港元),其餘價值50多億新股由原有五家包銷商及上百家分包銷商承擔,長實系四公司的集資計劃大功告成。

    這就是被有關傳媒評價的「百億救市」行動。李嘉誠在這次股災中,扮演了騎士的角色。

    大盤崩潰,約占香港總市值15%的長實繫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依常規,這正是向公眾股東廉價收購本系股票的好時機。

    10月23日,香港證監會收到李嘉誠提出的「穩定股市」方案,該方案擬動用15億至20億港元,吸納長實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協助本港股市的穩定」。李嘉誠強調「此舉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的經濟不要太多波動,希望能穩定下來」,「絕非為個人利益,完全是為本港大局著想」。

    儘管李嘉誠申明了自己的立場,仍有人認為「有為私之嫌」。輿論紛紛,人言盡殊。當時,李氏家族控有長實35%以上股權,和黃也近35%。照收購及合併條例,已超過35%股權的人士要再增購股權,必須提出全面收購。李嘉誠無法全面收購,要求當局放寬限制。

    證監會礙於條例不予批准,李嘉誠多次去港府力爭,希望從「救市大局」出發。結果,收購及合併委員會決定接納李嘉誠的「救市建議」,暫時取消有關人士購入屬下公司股份超過35%誘發點而必須履行的全面收購條例,但規定所購入最高限額之股份,必須在一年內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時,購入股份時必須每日公佈詳情。

    李嘉誠對放寬限製表示歡迎。但認為既放寬收購點又限期售出,這是「措施矛盾」、「難消危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故表示對附帶條件的失望。這意味著,如一年限期內股價繼續下跌,他收購的股票必然會蝕本。

    某報章說:「李嘉誠原想釀的美酒變成苦酒,現在不得不喝下去——李氏購買了數億股票。」這當然是一家之言,事實大概不會是此君的揣測。不過,許多人都認為,李嘉誠必蝕老本不可——依以往香港與海外股市的經驗,股災之後,必有兩至三年的低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次股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結束了。當年底,股市就開始回揚上衝(歐美股市亦然)。

    到1988年4月14日,恆指收市報2684點,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

    李嘉誠在一年的限期內,以配股方式將增購的股票出售,不但沒有蝕本,仍有小賺。對李嘉誠來說,小賺便意味著是幾千萬港元。幸運之神,又一次眷顧李嘉誠。

    1997年10月31日,香港聯交所宣佈,在本週一與週二兩天股市大跌期間,香港有44家有實力公司,從股市回購大量公司股票,積極參與「救市」。其中,長實主席李嘉誠在股災期間購入1300萬股長實股份,增持行動對長實股價有正面影響。

    李嘉誠集團的主席辦公室證實李氏個人購入約0.5%長實股份,使其持股量增至34%,並已向聯交申報。

    李嘉誠購入該批股份價格未見透露,但過去10個交易日內,長實的股價已由每股76港元下跌到最低的44港元,跌幅達四成。若據前天收市價,李嘉誠購入的股價市值為7.18億港元,為眾多股東回購金額之最。

    被稱為香港超人的李嘉誠,以往都是在大市跌到股民都絕望時才出手救市。29日,他對記者說:「每次經濟動盪,我都會動用私人名義買公司股份。」當記者問他是否買其他公司股票時,他三緘其口,只說:「我當然先買自己公司的。」

    大盤崩潰,股市下挫。在低點回購股票,是慣常的遊戲法則,關鍵是眼光要准。

    幸運成全不了股市常勝將軍,李嘉誠之所以能成為股市強人,靠的是他的良好素質。因此,他在每一次股災之中都能夠安然渡過,而不致於翻船落水。

    馬世民在會見《財富》記者時說:「李嘉誠是一位最純粹的投資家,是一位買進東西最終是要把它賣出去的投資家。」

    穩紮穩打做市場

    生意場上,誰的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握優先權。遲人一步很可能會喪失先機,輸人頭注,但是遲人一步可以將形勢看得更清,少走彎路,鼓足後勁,可以更快地迎頭趕上。

    縱觀李嘉誠平生的商業活動,可以看出,李嘉誠並不喜歡急功冒進,他一貫以穩健為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