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68章 富豪榜樣——從逃難少年到世人楷模(3)
    在這種大風格之下,在創業階段,李嘉誠多一些闖勁,也敢冒一些險。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後,他更注重於守成,因此趨於保守。

    從80年代初期,港資投資內地就成風起雲湧之勢。絕大部分是中小企業主,他們在珠江三角洲開辦勞務密集型加工業。令人注目的是,不少香港大財團參與內地的基本建設。

    1979年,霍英東參與投資廣州當時規模最大、級別最高的白天鵝賓館建設。

    80年代末,包玉剛投資改建寧波北侖港。

    利氏家族興建五星級的廣州花園酒店。

    從1983年起,郭鶴年先後在內地興建了北京香格里拉、杭州香格里拉、北京中國國際貿易中心等十多幢大型物業。

    胡應湘在內地的事業也始於80年代初,他牽頭興建了廣州中國大酒店、深圳沙角發電廠B廠、廣深珠高速公路等數項大型工程。

    在港資投資內地的風潮中,李嘉誠明顯地落伍了。

    李嘉誠雖參與了內地少量項目的投資,可與他控有的香港最大財團、與他投資海外的大手筆相比,顯得極不相襯。

    內地人眼裡,李嘉誠只是個慷慨大度的慈善家,而不是大刀闊斧的投資家。

    根據李嘉誠一貫的作風,他素來不喜歡搶飲「頭啖湯」。

    假如過一條冰河,李嘉誠絕不會率先走過去,他要親眼看到體重超過他的人安然無恙走過,他才會放心跟著走。

    「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這是他經商的信條。

    當時,年過花甲的李嘉誠,穩健還趨於保守,闖勁似乎不足。

    然而,李嘉誠闖勁不足後勁足,有口皆碑。

    比如,在戰後崛起的華人財團中,李嘉誠不是率先跨國化的,但他在加拿大一地的投資,沒有一個華人巨富可與他論伯仲。

    李嘉誠在中國內地投資,亦是如此。

    闖勁不足使李嘉誠遠遠落後於另一些大財團。

    鉚足後勁,彌補了這個不足。後來居上,亦值得稱道。

    不過,如果李嘉誠能捷足先登,那麼形勢肯定更為壯闊。

    1992年4月27∼28日,中國領導人江澤民、楊尚昆、李鵬等分別會晤李嘉誠。

    香港傳媒說李嘉誠從北京帶回了「尚方寶劍」,從而拉開了大舉進軍內地的序幕。

    李嘉誠旋風般地從北京飛赴汕頭,又急轉深圳,5月1日,宣佈成立第一家在內地註冊的聯營公司。

    這就是李嘉誠代表長實集團與中方合組成立的「深圳長和實業有限公司」。

    該公司註冊資本雄厚,港方中方各佔一半股權。

    中方的兩家合作夥伴是:深圳市政府的深圳投資管理公司,國家計委屬下的中國機電輕紡投資公司;港方股東有長實、和黃、怡東3家。

    長和實業將擬定在內地投資的一系列計劃,將成為長江繫在內地的旗艦。

    短短的時間內,李嘉誠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令人驚歎其決斷及辦事的高效。

    高效贏得時間,時間就是金錢。

    1992年8月6日,李嘉誠發佈本集團中期業績報告,闡明投資重點轉移到內地的條件及方針:

    「中國未來之國民經濟將有較大幅度之增長,前景令人鼓舞。

    「香港整個經濟體系亦將由此而得益,為平穩過渡做好準備。

    「自年初鄧小平南巡深圳後,中國開放改革的勢頭得到深化,本集團在中國大陸的投資的確增大了。」

    記者問長實系最終會投資多少。李嘉誠答道:「在現階段很難估計,很多因素目前是很難預測的。若經濟環境發展理想,最終在內地的資產值,可能會占本集團總資產值25%。」

    李嘉誠沒有透露何時達到這個比例。

    《香港商報》分析,這是個相當大的比例,以1991年底長實系資產總值750億計算,日後該繫在內地的投資額將達190億港元。

    李嘉誠以其磅礡的氣勢,以近200億的巨資後來居上,委實是勢如長江。

    李嘉誠凡事留一手。在答記者提問時,他沒有透露何時達到這個比例,足可顯示他的這一個性。

    李嘉誠一言九鼎,從不食言、從不爽約。

    若非有十成的把握,李嘉誠不會限定一個具體時間,那樣,無疑給自己套上緊箍咒。

    1992年10月5日,以和黃集團為核心的港方財團與中方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

    簽約儀式在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國務院總理李鵬、副總理鄒家華及和黃主席李嘉誠出席儀式。

    中方財團是深圳東鵬實業,占3成股權;港方財團有和黃旗下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熊谷組公司等,共佔7成股權。控股權在和黃集團。

    以當時價格算,合營公司總投資為50億人民幣,目標是建成與香港貨櫃碼頭互補的世界級鹽田貨櫃碼頭。

    工程分幾期完成,第一期擁有2個櫃泊位和4個雜貨泊位,現已開始啟用,較大地緩解了香港貨櫃碼頭的壓力。

    鹽田港計劃曾遭馬世民竭力反對。

    馬世民說:「我確實不贊成在內地搞貨櫃碼頭。因為1997年後,香港成為中國的一個特區,我們在香港貨櫃碼頭坐大,深圳又搞一個,等於搶香港的生意,自己打自己。」

    李嘉誠更具遠見卓識地說,深港間的大鵬灣是天然深水港,我們不搶先建鹽田港,別的財團也會搶著去幹,那將成了「我們與他人對打」。

    在珠海,和黃控得高欄深水港的發展權,這裡將成為珠江三角洲西面的出海通道。

    鹽田港的簽約儀式可謂是最高規格,風頭一時無兩,再次為李嘉誠壯了聲威。

    李嘉誠不是一個尋常意義的企業主。我們且不探究他的內心世界,單看他的外在表現。在工業區和鬧市區,人們常能見到不少這樣的中小企業老闆,他們聚在酒樓菜館,觥籌交錯,豪飲暴食;他們或去麻雀包館(賭坊)小賭,去跑馬場大賭,去澳門豪賭;他們中,更有人是妓寨鳳樓的常客,枕香抱玉,共度春宵。香港既是投資家的樂土,又是逍遙客的銷金窩。他們中,不乏精明的賺錢高手,但就這一點,注定他們不太可能有大發展。

    李嘉誠與這一切無緣,這必須歸結於他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李嘉誠每天都要工作十多個小時,工作完畢,還要自修功課。臨睡前,舒展疲憊的四肢,斜靠在床頭翻雜誌。他購買和訂閱的雜誌都是經濟類的,他從中汲取了大量的知識和信息。

    李嘉誠正是憑借這些知識和信息,為他穩打穩打,最終領先於人奠定了基礎。

    遷冊風波表決心

    長江塑膠,在1958年的年尾改名為長江工業有限公司。公司總部由新莆崗搬到北角,李嘉誠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廠房分為兩處,一處仍生產塑膠玩具,另一處生產塑膠花。李嘉誠把塑膠花作為重點產品。

    李嘉誠的事業又上了一個台階,他並不因此而滿足。

    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包玉剛、李嘉誠分別加入英國籍、新加坡籍。這兩位華商翹楚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全港矚目。他們都曾發表聲明,表示不會將家庭遷往海外,不會將資產轉移海外,對香港的前景充滿信心,對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有信心。包李二人的聲明,對穩定港人民心,起了較好的作用。

    不少華商,正是趁當時的地產低潮,低價收購地皮物業,為市道轉旺後發展打下厚實的基礎。

    據港府公佈的統計數據,80年代中,香港移居海外的人口每年約2~3萬人;90年代初起,每年以6萬人的速度外流。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工商業者和專業人士。

    但是,國外並沒有移民想像中那麼好,不少人坐滿「移民監」(移民必須按該國的移民法,居住滿數年的限期,方可享受本國居民赴境外打工投資的權益),又打道回港,經商或任職。每年回家團聚幾次,成為「太空人」(意指在空中飛來飛去)。

    如古人所說「有人漏夜趕科場,有人辭官回故里」。百人有百念,不可強求劃一。

    在移民潮風起雲湧之際,李嘉誠逆水行舟,扎根香港,為日後的發展打下更牢固的基礎。

    對香港工商界震撼較大的,還屬遷冊風。

    遷冊的始作俑者是西門?凱瑟克。

    1984年3月28日,怡和董事局突然宣佈:本集團基於香港前途問題遷冊百慕大;股票將同時在倫敦、新加坡、澳大利亞掛牌上市。是日,香港工商界發生動盪,恆指急挫62點。

    遷冊風從此而刮起,加之移民潮推波助瀾,愈演愈烈。在香港英國會所,英國人莫不臉呈焦灼之色,談論著遷冊問題。和記黃埔行政總裁李察信,告辭了他的英國朋友,乘車急駛華人行,乘電梯奔上頂層長實與和黃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用急切的語氣說:

    「英中談判北京方面的態度越來越強,共產黨要全面接管香港,難道我們要做約翰?凱瑟克第二?」

    約翰是西門的叔父,20世紀40年代任上海怡和洋行大班。怡和在遠東的資產多半在中國內地。40年代末,內地解放,怡和不但人未撤,資產也未撤。約翰不遺餘力為怡和在華的所謂「合法權益」而奔波於京滬之間,直到1952年才兩手空空,灰溜溜離開中國內地。此事,曾是英國和香港商界的天大笑話,也使得凱瑟克家族對中國的一切神經過敏。

    李嘉誠很清楚李察信的言下之意,他說:「不可能那樣,我們長實集團不打算遷冊。若論個人在公司的利益,我比你擁有的多,我是經過慎重考慮才說這種話的。現在中國政府歡迎海外企業家來華投資,也就根本不可能對香港私人資產採取行動。」

    李嘉誠把他赴內地參觀的觀感,及海內外輿論的評論講予李察信聽。他無法說服李察信,兩人分歧頗大,以致無法協調工作。李察信於1984年8月辭職。

    英國人馬世民接替了李察信的職位。馬世民未正式加盟前,李嘉誠就與他在「看好香港前途問題」上形成共識。這成了馬世民在長實系青雲直上、權勢赫赫的主要原因之一。

    1984年12月19日,中國政府與英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投資環境變得明朗,遷冊風有所遏制。其後,中英談判出現多次波折,談判進入漫長的過程。遷冊風土重來,在這種大氣候下,李嘉誠不僅自己不存遷冊念頭,還說服了集團的「主遷派」,難能可貴。

    據1990年12月18日的香港《明報》《東方日報》報道,到該年11月底為止,「香港已有77間上市公司遷冊海外」「占本港上市公司總數的1/3」「現時在香港四大財團中,只有李嘉誠的長實系集團和施懷雅的太古洋行集團尚在香港註冊」「吳光正(包玉剛女婿)接掌的隆豐系集團,則有一家連卡佛於1990年5月遷冊於百慕大」。

    1989年,香港信心危機再次爆發,恆指於開市首日狂瀉580多點。遷冊流言四起,華商都看李嘉誠的——他是香港首富,長實繫在港上市公司占總市值的10%強。長實繫在加拿大等國有大量投資,他會不會借此作為遷冊的前哨站?

    在這種形勢下,李嘉誠不得不站出來說話。11月20日的香港報章發表了李嘉誠的長篇言論,核心內容是:他相信香港1997年後仍會繼續繁榮,香港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也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

    1990年中,遷冊風再次振蕩。輿論盛傳,香港最大財團匯豐銀行,將借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之機,變相遷冊倫敦。合併及贊同遷冊花費了兩年時間完成。匯豐在香港地位舉足輕重,工商界深為不安。匯豐大班浦偉士發表講話,言稱匯豐仍保留香港第一上市地位,業務仍以香港為最大基地。

    匯豐完成遷冊不久,李嘉誠突然宣佈辭去匯豐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職位。據傳,李嘉誠對匯豐遷冊持反對意見,他的意見未被董事局採納,最後導致這一結果。

    輿論認為,匯豐遷冊還只是出於買政治保險,以獲得外國駐港公司的特殊地位,就目前來看,匯豐會兌現「遷冊留港」的諾言,它如何捨得割棄令其發跡並無限膨脹的香港?

    而怡和的遷冊一切都予人「遷冊離港」的感覺。鄭德良先生在《現代香港經濟》一書中談道:「1991年3月21日,怡和又將第一上市地位遷往倫敦(香港改為第二上市地點)。大概在目前近100家遷冊公司中,怡和可算其中最老謀深算的一家了。」到1994年12月30日,怡和繫在香港第二上市的地位也取消了,在怡和旗幟徐落之際,全系公司市值暴跌37%。

    目前,怡和四大公司仍在香港經營,怡和首腦們處於棄之可惜、留之不安的尷尬境地。

    遷冊風到1997年香港回歸,持續13個年頭。上市公司遷冊,有精確的統計。未上市公司遷冊幾何?未見港府公佈數據。有人言稱:起碼有1000家以上。對於這股此起彼伏的黑色浪潮,李嘉誠雖無法遏制,但他在「遷冊問題」上的堅決態度,穩住了相當一大批華商的陣腳。

    遷冊風對香港經濟有著直接的影響。在數以千計的公司遷冊的巨大逆流面前,李嘉誠以辭去匯豐董事局非執行副主席的行動表明自己的態度,可圈可點。

    克勤克儉是本分

    李嘉誠是香港最成功的商人,華人世界的首富,按說,他是最有資格享受的,但是他依舊保持著克勤克儉的生活方式。1995年8月,香港《文匯報》刊出有關李嘉誠的訪談錄。李嘉誠說:

    「就我個人來講,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麼分別。」

    李嘉誠住的房子,仍是1962年結婚前購置的深水灣獨立洋房。深水灣的李宅外觀不氣派,內部也不算豪華,看不到海景。

    李嘉誠在家中的生活外界不詳,他從不在家中接待記者。但李嘉誠的衣著倒是有目共睹的,他常穿黑色西服,不算名牌,也比較陳舊。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