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66章 富豪榜樣——從逃難少年到世人楷模(1)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每個人都想發財,都想賺大錢,成大事。但是,成大事的人卻是我們當中的極少數。為什麼?這涉及一個眼光的問題。成大事者,他們的目光長遠,思維敏捷。他們知道如何用人,如何做人,如何行大義,他們通過自己的率先垂范,為別人樹立了榜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吸引人才為自己打拼。在義、利面前,他們懂得如何取捨,在錢財面前,他們懂得如何運用,在這個問題上,華商領袖李嘉誠堪稱是一個楷模!

    逆境壓力塑造人

    人生不會永遠是一帆風順的,總會遇到逆境。真正的成功者都是從逆境中磨煉出來的,因此不懼怕逆境是一名大商人必須鍛煉的能力。

    李嘉誠的舅父莊靜庵已被香港的潮州人視為成功人士,他是香港鐘錶業的老行尊。今日有關香港鐘錶業的著作,莫不提及莊氏家族的中南鐘錶有限公司。

    莊靜庵幼年在潮州鄉間讀私塾,小學畢業後,像眾多的潮州人一樣離家外出闖蕩。他先在廣州的銀號當學徒,漸漸晉陞為經理,後獨立開業經營批發生意。

    1935年,27歲的莊靜庵來香港闖天下。那時香港還沒有鐘錶工業,鐘錶皆是瑞士等國的進口產品,經銷商大都是洋商。莊靜庵涉足鐘錶業,從最簡單的產品做起。他在上環開辦了一間山寨式工廠,生產布質、皮質表帶,交給港九的鐘錶商代銷。莊記表帶質優價廉,深受代理商和消費者歡迎,生產規模日益擴大,產品還銷往中國內地。

    40年代初,莊靜庵兼營鐘錶貿易。購入瑞士鐘錶,銷往東南亞各國。50年代,莊靜庵正式介入鐘錶工業,漸成為香港最大的鐘錶制售商。

    二戰期間,妹妹莊碧琴帶領全家投靠莊靜庵。一家人風塵僕僕,面黃肌瘦,衣衫髒舊。莊碧琴要李嘉誠和弟妹叫舅父。舅父做夢也不曾料到,眼前這個額頭高高,瘦骨伶仃的少年,日後會做出比他更驚天動地的業績。

    舅父是小學畢業即當學徒,白手起家獨立創業而漸漸富起來的。舅父的創業經歷無疑會給少年李嘉誠很大的影響,它起碼讓李嘉誠明白,苦難並不可怕,身無分文也可創富。

    潮州人在香港,大多經營米鋪、醬園、餐館、土雜山貨鋪。莊靜庵並不滿足眼下的業績,他要不斷地擴大規模,資金分外緊張,家庭生活仍是小康。妹妹一家的到來,無疑會成為莊家的負擔。莊靜庵未表露出絲毫不快,騰出房間讓李家住下,設家宴為妹夫妹妹接風洗塵。

    莊靜庵問了老家的近況,然後介紹香港的現狀。他勸妹夫不要著急,安心休息,逛逛香港的街市,再慢慢找工作。

    「香港時時處處有發財機會,就怕人懶眼花,錯過機會。潮州人最吃得苦,做生意個個是叻仔。我認識好些目不識丁,從潮州鄉下來的種田佬,幾年後都發達了起來。」

    讓李雲經夫婦不曾料及的是,莊靜庵並未提起讓李雲經上他的公司做職員。也許,莊靜庵認為李雲經年齡比他大,不便指使管理。對於商人莊靜庵來說,絕不把公司人事與親戚關係攪和在一起,這樣做是沒錯的。李雲經長期生活在傳統倫理氛圍中,他明白這是商家通常的做法,但在感情上卻不那麼容易接受。莊碧琴欲去質問兄長,被李雲經制止。他不想給對方添太多的麻煩,來香港投靠舅兄,已是萬不得已。

    李雲經第二天就出去找工作,但四處碰壁。他心中泛出一股失落感。在家鄉,他是受人尊敬的中學校長。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一切都顛倒過來。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沒有人向李雲經請教古書上的問題,更沒有人誇獎兒子嘉誠吟誦詩文的出眾稟賦。

    不惑之年的李雲經,陷入深深的困惑。

    莊靜庵異常的忙碌,沒日沒夜,每天都要工作10多個小時。初時,他經常來看望妹夫一家人,問寒問暖。漸漸,他來的次數愈來愈少,有時,幾天不見他的人影。莊靜庵對自己家人亦是如此,他無暇閒情逸致,與家人安安靜靜相聚一堂,或外出看戲郊遊。

    生意沖淡了家族氣氛及人際關係。李嘉誠稍大時,莊靜庵深有感觸道:「香港商場,競爭激烈,不敢鬆懈懶怠半分,若不如此,即便是萬貫家財,也會輸個一貧如洗。」

    除舅父這門至親,父母在香港還有不少親友同鄉。他們來看望李家一兩次,便杳無音信。潮人在異國他鄉,以團結互助著稱,故能發達。其實,「幫襯」是有限的,潮籍富翁,無一不是靠自己的勤儉和毅力,搏命搏出來的。

    李嘉誠回首往事,描繪他少年時的心態:

    「小時候,我的家境雖不富裕,但生活基本上是安定的。我的先父、伯父、叔叔的教育程度很高,都是受人尊敬的讀書人。抗日戰爭爆發後,我隨先父來到香港,舉目看到的都是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就感到這個世界原來是這樣的。因此在我的心裡產生很多感想,就這樣,童年時五彩繽紛的夢想和天真都完全消失了。」

    商業社會的冷酷無情對一個少年來說是災難,但它催人早熟,對日後的一代巨商來說又未嘗不是福音。商業社會是現實而理智的,它讓年少時的李嘉誠就明白了:只有依靠自我奮鬥,才能出人頭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做事才能走向成功。

    勤學苦練打根基

    一個人成就大業需要什麼?我們認為需要的是「基本功」。「基本功」又是什麼呢?是指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的確,任何人沒有素質和能力,要想實現自己的大業,無疑等於空想。美國著名成功學大師皮魯克斯在《成就大業的潛能》一書中說:「成就大業的基點就是一個人素質和能力的高度結合,凡是成功者,在這方面都是出類拔萃的。」

    同樣,我們從這個角度去觀察李嘉誠的成功,也能發現素質和能力是李嘉誠成就大業的兩個基本功。我們都知道,香港改寫了李嘉誠的人生之路,香港造就出一代商界俊傑李嘉誠。數十年後,李嘉誠重返家園,昔日跟隨父母逃難的單薄少年,已成為蜚聲世界的巨富。

    如果不是風雲急變,李嘉誠會沿著求學治學之路一直走下去。同時,他極有可能繼承父業,在家鄉做一名教師。

    可以這樣說,沒有李雲經的舉家遷徙,就沒有今日的李嘉誠。

    到港之後,李雲經對兒子的教育大有改觀。

    他不再以古代聖賢的言行風範基調訓子,而是要求李嘉誠「學做香港人」。我們從李雲經身上,可以看出潮州人適應外界環境的能力。他們不論漂泊到哪裡,都能與當地文化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更可貴的是,他們及他們的後代,把根留在祖國及家園,不忘自己是潮汕人。

    在香港這個商業社會,拜金主義盛行,錢財成為衡量人的價值的唯一標準。滿腹經綸的李雲經面對現實,攜長子李嘉誠果決地走出象牙塔。

    首要的交際工具是語言。

    香港的大眾語言是廣州話。廣州話屬粵方言,潮汕話屬閩南方言,彼此互不相通。在香港,不懂廣州話寸步難行。

    當時香港的官方語言是英語,這是香港社會的一種重要語言工具。

    李雲經要求李嘉誠必須攻克這兩種語言,一來立根香港社會,二來可以直接從事國際交流。將來假若出人頭地,還可以身登龍門,躋身香港上流社會。

    李嘉誠把學廣州話當做一件大事對待,他拜表妹表弟為師,勤學不輟。他年紀輕,很快就學會一口流利的廣州話。

    困難的是英語關。李嘉誠進了香港的中學念初中。香港的中學,大部分是英文中學,即使是中文中學,英文教材也佔半數以上。

    這是港英當局推行殖民化教育的結果。從客觀上講,有助於提高港人商業文化的素質。

    香港之所以能成為國際化大都市,與港人的整體英文水平分不開。懂得英語,能更直接地接受西方文化,從事國際間經濟文化交流。

    李嘉誠不再是學校的驕子,他在課堂聽課如聽天書,不知所云。其他同學,從小學起就開始學英語。李嘉誠深知自己的不足,心底泛出難言的自卑感。

    李雲經詢問兒子上學的情況,他說:「在香港,想做大事,非得學會英語不可。」

    李嘉誠點點頭,領會父親的苦心。且不論個人的前途,就憑學費來之不易這一點,他也會以苦讀上進來報答父恩母愛。數十年後,每當李嘉誠回憶父親生病不求醫,省下買藥的錢供他讀書,母親縫補漿洗,含辛茹苦維持一家生計……李嘉誠都不禁神色黯然。

    李嘉誠學英語,幾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上學放學路上,他邊走邊背單詞。夜深人靜,李嘉誠怕影響家人休息,獨自跑到戶外的路燈下讀英語。天剛濛濛亮,他一骨碌爬起來,口中唸唸有詞,還是讀英語。

    即使後來因父親過早病故,李嘉誠輟學到茶樓、到中南鐘錶公司當學徒,在每天十多個小時的辛苦勞作後,他也堅持業餘學習英語。

    工夫不負苦心人。幾年後,李嘉誠熟練地掌握了廣州話和英語。

    年逾古稀的李嘉誠接受採訪時說:「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電視,溫習英語。」

    在日後的商戰風雲中,廣州話和英語使李嘉誠受益匪淺。

    不能說語言與經商風馬牛不相及。

    試想,如果不懂廣州話,且不說難以在商場自由交往,就是生存質量也要大打折扣。賺錢從何談起?

    英文更為李嘉誠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巨大財富。長江塑膠廠創業的過程中,李嘉誠就憑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外商直接洽談,從而贏得了使長江塑膠廠起飛的訂單。李嘉誠之所以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塑膠花大王」,其契機就源自李嘉誠從英文版的塑膠雜誌獲取了可貴的信息。至於李嘉誠後來大規模的跨國經營,就更離不開英語了。

    我們可以假設,李嘉誠假使只會說潮汕話,那他的商業活動就可能只局限於潮籍人士。

    他即使成功,也是很有限的。

    堅持到底不放棄

    成大業者永不言棄,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要做到這一點,卻是非常困難的。換句話說,成功就是對自己一切困難的挑戰。李嘉誠認識到,沒有知識成就不了大事業。他首先給過早輟學的自己定下一個近期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

    那時的李嘉誠是「披星戴月上班去,萬家燈火回家來」,每天工作都在16個小時以上。

    這說明,毅力是任何一個賺大錢成大器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李嘉誠靠一雙腳行遍港島,求職無門。雙腳跑得又腫又疼。白眼冷語,深深挫痛他的自尊心。十四五歲的李嘉誠闖入社會,就遭受了太多的辛苦和委屈。

    母親說:「你去找潮州的親戚和同鄉,潮州人總是幫襯潮州人的。」母親說了一串人名地址,他們都曾與李嘉誠的父親有交往。

    李嘉誠先趕往上環的黃記雜貨店,店主黃叔原先住在潮州北門,與李家祖屋僅隔兩條巷。

    然而,走到那兒,李嘉誠卻呆在街邊愣怔。店舖關門,「黃記」布幌蕩然無存。他透過門縫看,裡面空無一物,只剩滿地的垃圾。黃叔的店舖已經倒閉。

    因此,李嘉誠就冒出一個想法,到銀行去求職。

    他的想法是,銀行是做銀錢生意的,銀行不會沒錢,當然不可能倒閉。

    這個想法也許是很幼稚的,但小小少年的這一思維軌跡,讓我們窺見了商業天才鉅子的源頭。細細探究,不無啟迪。

    在李嘉誠「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時候,舅舅莊靜庵讓李嘉誠到他的中南鐘錶公司上班。然而,出乎母親和舅舅意料的是,李嘉誠的回答是:「我不進舅舅的公司,我要自己找工作。」

    這充分顯示了李嘉誠獨立、自信、倔強的性格。

    李嘉誠不想受他人太多的蔭庇和恩惠,哪怕是親戚。

    正是這樣一種永不言棄、永遠進取的血性,促使李嘉誠一步步走向商界的巔峰。

    不斷學習善總結

    李嘉誠指出,不會學習的人就不會成功,不會總結的人就難以戰勝失敗。正因為如此,李嘉誠一直以不斷學習和不斷總結的精神督促自己,不斷前進,不斷進步。

    李嘉誠認為人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直到今天他仍然堅持不懈地學習,仍然堅持從中英文報刊上吸收各種知識。長江實業的一位高級職員曾經將一篇有關李氏王國的翻譯文章送給李嘉誠看,李嘉誠一看立即便說:「這不就是《經濟學家》裡面的那篇文章嗎?」原來,李嘉誠早已看過原文。

    不僅如此,李嘉誠的閱讀非常廣泛,他希望通過不斷地學習來陶冶自己的性情。他曾說:

    「一般而言,我對那些默默無聞,但做一些對人類有實際貢獻的事情的人,都心存景仰,我很喜歡看關於那些人物的書。無論在醫療、政治、教育、福利哪一方面,對全人類有所幫助的人,我都很佩服。」

    除了學習,李嘉誠還十分善於總結。在規劃與統治自己的李氏王國的過程中,李嘉誠曾經給自己總結出日常管理的九個要點,以便不斷自我鞭策。

    1.勤奮是一切事業的基礎。要勤奮工作,對企業負責、對股東負責。

    2.對自己要節儉,對他人則要慷慨。處理一切事情以他人利益為出發點。

    3.始終保持創新意識,用自己的眼光注視世界,而不隨波逐流。

    4.堅守諾言,建立良好的信譽。良好的信譽,是走向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

    5.決策任何一件事情的時候,應開闊胸襟,統籌全局,但一旦決策之後,則要義無反顧,始終貫徹一個決定。

    6.要信賴下屬。公司所有人員,每個人都有其消息來源及市場資料。決定任何一件大事,應召集有關人員一起研究,匯合各個人的資訊,從而集思廣益,盡量減少出錯的可能。

    7.給下屬樹立高效率的榜樣。集中討論具體事情之前,應提早幾天通知有關人員準備資料,以便對答時精簡確當,從而提高工作效率。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