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溫哥華的李澤鉅,以他土木專業的眼光看好這塊地皮,認為將來可發展綜合性商業住宅區。於是,他積極向父親建議,理由如下:
1.地址周圍都已發展,社區設施、交通,已有良好基礎;
2.溫哥華這一區域,和一般大都會不同,並無高架公路,市容自然美觀;
3.地處市區邊緣,有市郊的好處而無市區的弊端,無論往返市中心或近郊,同樣便捷;
4.位置臨海,景色怡人,而海景住宅當然金貴些;
5.對溫哥華的風物景致,他本人有感情。
就商業考慮而言,最後一項,未必實際,但李嘉誠接受了兒子的構思宏圖。
李嘉誠同意了兒子的「狂想」,認為最後一點尤顯商業眼光。
說這是「狂想」,一點不誇張。整塊地皮,大致相當於港島的整個灣仔區外加銅鑼灣。迄今為止,香港有哪個地產商,在這麼開闊的地段發展浩大的綜合物業?這在加拿大建築史上,也將是開天闢地頭一遭。
投資浩大,非長實集團所能承擔。於是李嘉誠拉他同業好友李兆基、鄭裕彤加盟,與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旗下的太平協和公司(李嘉誠占10%股權)共同開發。決策為各大股東(李嘉誠個人及集團占50%股權,另50%為各股東分佔),具體操作為李澤鉅。
1988年,新財團以32億港元巨款投得世博會舊址發展權。
但在1989年3月,正在進行平整工程的地盤內,發現了一張措詞嚇人的「告示」,上面寫著:「加拿大同胞們,請制止癌症擴散。醒來吧!否則太遲了!政府出賣我們,鼓勵華人滲透,買光我們的土地,提高我們的稅。中國人口超過10億,正像野火般蔓延!我們的前途呢?我們下一代的前途、文化和機會呢?倘若我們不制止這種癌症的擴散,我們的孩子將一無所有!政府辯稱這是有利於國家,怎樣有利呢?中飽他們的私囊而已!誰得益呢?可以打賭,不是我們!如果我們想維持一個民主國家,現在站起來,為著你們的權利團結起來,否則太遲了!」
把中國大陸十億人口和香港財團的穩步發展計劃扯在一塊,自然讓人難以理解。但加拿大政府當時以寬厚的待遇,銳意吸納香港資金和人才,則屬事實。
「他們似乎完全看不見我也是加拿大公民,他們反應太過激烈。」李澤鉅氣憤而又無奈。
據傳媒報道,當地人排外,還與李澤鉅的另一宗生意有關。世博會舊址以太平協和的名義簽約之後,李澤鉅將另一家公司的200多個新公寓直接在香港發售。消息傳回溫哥華,當地傳媒大肆渲染,引起本地人的不滿,他們質問省政府:將來世博會物業是否又賣給香港人,讓這裡演變為華人的天下?
省督林思齊博士為平息民怨,要太平協和保證,在這塊極優惠的地皮上興建的物業不會只在海外發售,必須優先向當地人發售。這意味著興建的物業將不可先期在香港賣好價錢。加拿大地價樓價低廉,這是公認的事實。
令人奇怪的是,處理這場風波的人只是李澤鉅一人。李嘉誠從未出面,麥理思、馬世民也未露面。這表明,李嘉誠要考驗兒子隨機決斷、談判交涉的能力和毅力。
聽到消息後,李澤鉅即從滑雪勝地韋斯拉趕到溫哥華。他的身份,僅僅是太平協和的董事;他的外貌,還是個未出校門的學子,給人不成熟的感覺。李澤鉅求見省督林思齊,問他:
「如果世博會發展擱淺,你會明白意味著什麼?」
林思齊是1967年香港「左派動亂」移民加拿大的,對香港的事再清楚不過。李嘉誠在香港的號召力,足以使流入加拿大的地產投資縮減至2/3!更會使在香港移民潮中的受益省——卑詩省,落在其他省後面!
省督說服省議會,對李澤鉅的要求作出讓步,許可世博會物業將可同時在香港和溫市發售——這實際上是以向香港市民發售為主。省議員透過傳媒向市民說明利弊關係,稱華裔移民是溫市建設的和平使者,要善待他們。
同時,李澤鉅也在積極配合以爭取民心。他在溫哥華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說:「六年來,我的最大收穫就是加入了加拿大籍。」
風波平息,工程繼續上馬,這就是後來定名「萬博豪園」(註:世博會又叫萬國博覽會)的龐大商業住宅群。
李澤鉅的處事能力得到李嘉誠的賞識,李嘉誠同意董事的一致要求,吸收李澤鉅任長實集團董事。
香港《信報》1990年11月28日刊出《李澤鉅設計萬博豪園一鳴驚人》,對李公子推崇備至。
「對李澤鉅來說,加拿大溫哥華的房屋計劃——萬博豪園,就是他事業上的試金石。因為這個被譽為加拿大有史以來最龐大的建設計劃,是由他一手策劃的。由看中地盤,到買地、發展、宣傳,他都參與其中,全身投入……但初挑大樑,無論如何,都會有一種無形的心理壓力的。
「幸而萬博豪園在香港刊登廣告之後,初步的反應甚佳。第一期嘉匯苑,平均每平方英尺230加元(約1540港元),這個價格,較香港很多地區都便宜,加拿大增收香港移民,港人今後到加拿大居住者必較現時為多,因此,李澤鉅對萬博豪園的銷售前景非常樂觀……
「由投地到施工,這期間,他遇到的爭議、面對的意外和困難不計其數。如果換了一個性格懦弱、信心不足的人,早已知難而退了。但他並未如此,仍然一絲不苟地去做,笑罵由人,愈戰愈勇,卒底於成……
「為了這個龐大計劃的早日完成,李澤鉅過去二年內在港加兩地穿梭來往,不辭舟車勞頓。1989年全年,他來往港加兩地26次之多,坐飛機如普通人坐巴士一樣。」
萬博豪園總體規劃由李澤鉅一手設計,建築群的最大特色是,保留了原有湖光山色之天然美,他辟出50英畝作為區間公園,使其成為居家休閒勝地。
李澤鉅說:「由於萬博豪園這個計劃實在太大了,自己深感肩負重任,因此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它的發展。在飛機上,即使看書,都以城市規劃以及居住環境的書為主。」
小超人初出茅廬
李澤楷初出茅廬,第一仗就打得令世人矚目。可以這樣說:李澤楷出道的第一次「演出」非常成功。
李澤楷於1987年在加拿大取得電腦工程學士後,在加拿大投資顧問公司Gordon集團工作了兩年多。1990年,他回到香港,加入父親旗下的和黃集團,出任和黃資金管理委員會董事,不出數個月,就策動一宗240億元的大買賣。
長實、和黃及李嘉誠本人宣佈與李澤楷前老闆Gordon集團,向美國哥倫比亞儲蓄及信貸公司,收購一批總值30億美元的美國公司垃圾債券,各佔一半股權。
垃圾債券息率高但風險也極高,因此李澤楷在策劃這宗交易時也異常小心。
他獲得賣方同意,只須付10%的本金,如果債券價格跌逾10%,賣方就要以原價購回。
換言之,買方是最慘也不會虧本,長實、和黃及李嘉誠最多時應占一半股權的1.5億美元本金(12億港元),賺則沒有上限限制。
雖然這次交易最終因美國方面認為對買方太優惠而告吹,但已令年僅24歲的超人幼子李澤楷技驚四座,「小超人」的美稱由此而傳開。
1991年,香港政府發放衛星電視牌照,李澤楷向父親借了5億港元,成功投得香港首個衛星電視。當年5月,衛星電視開播,在兩年間即覆蓋將近5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5300萬家庭用戶,廣告客戶包括萬國寶通、大通、百富勤、國泰航空等頂尖商業夥伴,李澤楷靠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一個衛視王國。
在衛星電視出現之前,香港已有兩家電視台,「無線台」和「亞視台」。兩台歷史悠久,競爭激烈。其間,曾冒出個「佳視台」,但開播後第3年就被兩強逐出競技場。事實證明,在香港這個彈丸之地,只能容納兩家免費的無線電視台。
鑒於西方有線電視的發展,以及香港電訊的壟斷地位,港府計劃設立第二電訊網絡,並於1988年正式予以批准。第二電訊網絡將提供有線電視和其他非專利電訊服務(如移動電話、無線尋呼等)。
已經擁有非專利電訊業務的和黃集團捷足先登,迅速與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中信公司等集團組成新財團,力奪第二電訊網經營權。李嘉誠看好的是有線電視的廣闊前景,有線電視實行向用戶收費制,與免費的無線台衝突不大。
1988年2月24日,和黃、中信、大東合組的亞洲衛星公司成立,宣佈投資發射、經營第一枚專為亞洲提供電訊服務的人造衛星,計劃利用中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將衛星送入東南亞上空同步軌道。
李嘉誠雙管齊下,一手欲奪第二電訊網,一手放衛星覆蓋亞洲。1989年初,港府初步選定有實績的和黃為第二電訊網的經營者。另一個強大競爭對手,是包玉剛的九龍倉與郭得勝的新鴻基地產合組的新財團。
1989年風波發生後,香港再爆信心危機。當時的香港政府把取得有限電視經營牌照所需投資的最低線設為55億港元,這使得和黃集團的高層管理者們對是否在港重點投資舉棋不定,正在他們猶豫之時,港府轉手把牌照給了九倉有線傳播公司。
包氏女婿、九倉有線董事局主席吳光正,躊躇滿志地向新聞界表示,香港市民將可在1991年1月享有有線電視共20個台的節目服務,到1995年,可提供32個頻道,公司最高可提供59個頻道。然而,看似失敗的李嘉誠並未退出角逐。
按亞洲衛星公司與中國航天部的原有協議,「亞洲衛星一號」人造衛星於1990年4月7日成功發射上天。英國大東電報局香港區執行董事祁敖透露,連同購買衛星、送入軌道以及保險費在內,成本總計1.2億美元(當時約折合9.3億港元),三家公司各佔1/3的股權。
「亞洲衛星一號」的原用途是以電話服務為主,由和黃負責經營。該衛星共24個轉發器,全部出租年租金約2500萬美元。而當時的使用率很小,李嘉誠「移花接木」,把未盡其用的衛星改用在了剛剛起步的電視計劃上。
李澤楷回港不久,正趕上「衛星廣播有限公司」(簡稱衛視)成立,李嘉誠家族與和黃各佔一半股權。衛視將向亞洲衛星公司所擁有的「亞洲衛星一號」租用線路,其中和黃又佔有該公司1/3的股權。
李澤楷對衛星電視抱有濃厚的興趣,時任長實總經理的馬世民任命他為衛視的董事兼行政負責人之一。
1990年8月,李嘉誠說服港府放寬有關條例。新條例規定,若使用碟型天線收看衛星電視信號,只要不涉及商業用途(指向用戶收費等)或再行轉播(指向無線台、有線台有償提供服務),便無須申請批准及領取牌照。條例又規定,只接駁一部電視機的獨立衛星碟形天線可豁免領牌;若一座大廈共有衛星碟型天線及室內系統,則需持牌公司安裝及操作。
據統計,全港至少有15萬座大廈符合安裝衛星天線標準。這對九倉的有線電視是個莫大的威脅。
烽煙四起,很難確認誰最先挑起戰火。李澤楷不准許九倉打進長實系興建和管理的大型屋村、大廈樓宇安裝有線電視;吳光正則禁止安裝衛星天線的持牌公司進入該家族所控的大廈安裝碟型天線及室內系統。
顯然,兩位商界才俊都有靠山。吳光正的靠山是岳丈包玉剛,可這段時期,包玉剛幾乎隱居起來。包玉剛逝世後,人們才知他早幾年已身患絕症。李澤楷的靠山自然是其父李嘉誠,很多事李嘉誠不出面,但決策權在他手中。
曾有記者就電視紛爭問李嘉誠,他與吳光正的關係如何。一貫滴水不漏的李嘉誠道:「我與包先生是老朋友。」——避開吳光正不談。言下之意,讀者卻不難揣測。
1990年12月,衛星電視正式獲得營業牌照,但有兩個附加條件:一是不可播放粵語節目;二是不得向用戶收取費用。
第一個條件,實際上是無線、亞視、有線等三家電視台向港府施加壓力的結果。三家的大股東皆有來頭,無線有利氏家族,影視有邵逸夫;亞視有李嘉誠的同鄉林伯欣家族、好友鄭裕彤家族;有線則是包玉剛與郭炳湘。在商言商,在重大利益上都不肯做謙謙君子。
「亞洲衛星一號」覆蓋面從地中海至西太平洋,可為30多個亞歐國家和地區提供電視電訊服務。但衛視的主要市場在香港,香港華人不僅不願看國語節目,甚至絕大部分人連聽都聽不懂。不許播粵語節目,等於喪失了香港市場。
李嘉誠父子頻頻出入港府,要求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李氏父子還輪番上陣,借助傳媒,指責港府規定的荒謬性:一家香港本地註冊的電視台,卻不准許播放本地話的節目,此乃無稽之談……
李嘉誠一直以和為貴,他如此「謾罵」,絕非一時衝動。他旨在爭取民心,他委託一家獨立的公關公司搞了一次民意測驗,接近百分之百的衛視用戶都贊成播放粵語節目(外籍用戶則希望再增加英語節目)。李澤楷將測驗結果呈交港府的文康廣播科廣播事務管理局,作為修改條例的參考。
和黃、九倉大鬥法,到1991年中達到白熾化。在雙方的比拚中,和黃基本上處於攻勢,九倉處於守勢——吳光正竭力敦促港府維持有利於自己的條例。而李氏父子則攻其「死穴」,既要求港府解除禁播粵語節目的條例,還要求准許向用戶收取費用。
九倉向傳媒坦言道:「根據我們多年的調查,香港這彈丸之地只能容納一個收費電視,兩個只會造成惡性競爭,兩敗俱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