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會總是順境,偶爾也會有逆境的時候。順境的時候,人們都知道怎麼面對,一旦面對逆境,有些人就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經營企業、做生意也是如此,當企業順利發展時,掌舵人都知道怎麼做,一旦遇到頂頭風,就會茫然不知所措。其實,這是危機管理不到位所致。李嘉誠也遇到過這種事,但是,他知道自己該怎麼做,該如何去面對。
居安思危謀遠景
「盛極必衰,月盈必虧。」道家的樸素辯證法,自然也適用於商界。多少豪商巨賈,在輝煌時刻一手遮天,但是其興也勃,其敗也忽,看似並列的關係,實際上卻包含了強烈的因果關係,興之勃正是敗之忽的起因。
一家企業高速發展的時候,也正是企業各種制約因素在逐步積累的時候,如果認識不到這種負面的影響,興之勃就必然轉化為敗之忽。
在企業衰敗走向下坡路的時候,指責企業犯了這樣那樣錯誤已經於事無補。這個時候,往往敗像已成,大廈將傾,企業已經病入膏肓,即使是大羅金仙也回天無力。
當一個行業剛剛興起時,往往意味著有很大的發展前景,也同時意味著需要一個艱苦開拓的過程。當一個行業非常成熟時,容易進入,但也意味著發展前景有限。所以,優秀的商人不會到企業「病入膏肓」的時候,才去「亡羊補牢」,而是在鼎盛之時,就開始感知其潛在的危機。
李嘉誠有一個「颱風警報」的理念。颱風警報就是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一種意識,避免被「颱風」刮走。這正是李嘉誠「盛時感知危機」的體現。
由於股市一片利好之勢,自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香港各界產生了一股「要股票,不要鈔票」的投資狂潮,掀起了一陣高過一陣的「上市熱潮」。
在這股強勁的「炒風」之中,人們像著了魔一樣。普通股民紛紛賣掉自己好不容易攢下的金銀首飾,業主也賣掉了自己的工廠、土地、房屋,甚至有的商人還賣掉了自己的地產公司,將樓宇建造所籌集來的貸款,全部投到了股票市場,大「炒」特「炒」,夢想著牟取暴利。
香港股市處於空前的瘋狂狀態之中,1973年3月9日,恆生指數飆升到1774.96的歷史高峰,一年間,升幅5.3倍。
物極必反。在紛亂的股票狂潮中,一些不法之徒偽造股票混入股市。東窗事發後,立即觸發股民拋售,股市一瀉千里,大熊出籠。
當時遠東會的證券分析員指出:假股事件只是導火線,牛退熊出的根本原因,是投資者盲目入市投機,公司贏利遠遠追不上股價的升幅,恆指已經攀升到脫離實際的高位。
恆生指數由1973年3月9日的1774.96點迅速滑落到4月底收市的816.39的水平。屋漏偏逢連陰雨。1973年的下半年,世界性石油危機爆發,直接影響到香港的加工貿易業。1973年年底,恆指再跌至433.7點;1974年12月10日,又跌破1970年以來的新低點——150.11點。其後,恆指緩慢回升,1975年年底,回升到350點。
股市大災突如其來,除少數投資者抽身較快得以脫逃外,絕大部分投資者均損失慘重,有的還傾家蕩產。整個香港經濟,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金融和地產業更是陰風慘慘,人心惶惶。
由於看到了繁盛的股市下潛藏的危機,堅持穩重之策的李嘉誠成為這次大股災的「幸運兒」。長江實業的損失僅僅是市值隨大市暴跌而已,實際資產並沒有受什麼損失。相反,李嘉誠利用股市取得了比預期更好的實際業績。
李嘉誠居安思危的思想不僅使長江實業躲過了危機,而且還獲得了一次發展的良機。
李嘉誠曾經說過:「一直以來,我做生意處理事情都是如此。例如天文台說天氣很好,但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五分鐘後宣佈十號颱風警報,我會怎樣。在香港做生意,也要作好這種心理準備。」
現金為王渡危機
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不期而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全球各大企業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擊。在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下,眾多內地與香港富豪紛紛倒下,但是,有一個人仍然巍然屹立,他就是李嘉誠。當李兆基高呼恆指會衝上4萬點之時,李嘉誠自2007年起,每次重大媒體發佈會,都會叫大家謹慎投資。
超人畢竟是超人,曾經歷過數次經濟危機的李嘉誠的遠見卓識,在這一輪危機中再次證明了他的做法的正確。2009年2月5日,美國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公佈了2009年香港富豪排名。從排行榜來看,金融危機導致香港前40名大富豪平均身價縮水達54%,但李嘉誠仍以162億美元的身家穩坐香港富豪榜之首。
保守是李嘉誠最喜歡的詞語,也是他冷冬中御寒的真實寫照。「用各種各樣的辦法創造穩定的現金流是一些企業多年積累的成功經驗,我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在過去的一年裡,他通過精簡投資計劃、加快資金回籠、大舉拋售股票資產等手段將「長和系」企業的財政狀況維持在一個平穩的狀態。看似謹小慎微的他其實有著一顆更為智慧的野心。在長江商學院的課程上,李嘉誠說:「要永遠相信,當所有人都衝進去的時候要趕緊出來,所有人都不玩了再衝進去。」
作為一個企業家,李嘉誠更關注對經濟層面的把握,以及對企業戰略方向的管理與預測,正如他所說,他經常想的是幾年甚至十年以後的事情,這也是他為何能在這次金融危機中站穩的重要原因。
2008年成為和黃贏利寶器的赫斯基能源就是一例。李嘉誠在23年前把這個加拿大油砂能源公司收至旗下,當時由於油砂煉油技術原因,該公司一直虧損,而且國際油價長期不振,因此外界並不看好李嘉誠的投資。但是時過境遷,隨著技術提升,目前采油砂的成本一桶已經只需要10美元,而國際油價在2007年飆升至超過150美元/桶,雖然後來油價回落,但即便按最不樂觀的50美元一桶估計,李嘉誠的赫斯基能源也是穩賺不賠。
事實上,僅2008年上半年,赫斯基能源已經為和黃貢獻了85.4億港元的贏利,占和黃固有業務贏利的比例已經上升至28%。「李超人」很自豪地透露:「現在已經有數名買家願意以高於目前石油市場現價,向赫斯基能源購買三年後的生產量……」
而對於房地產主業,李嘉誠更是展示出過人的市場動向觀察力,其旗下的長江實業不但非常注重降低負債,並且已經在2008年前6個月便完成了全年的房產交易生意,從而有充足彈藥過冬。
李嘉誠應對經濟危機,還在於他的經營策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一直奉行「現金為王」的財務政策,注重維持流動資產大於全部負債,以防地產業務風險擴散;在樓市低迷時,長實也比對手更願意採取低價策略來加快銷售。保持財務穩健的同時,李嘉誠善於針對不同的市道實施不同的策略,如在股市高位時再融資,樓市低谷時競標拿地、逆市擴張。其另一個技巧是,將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用地的談判拖入低潮期,從而節省補交地價的費用。
長江實業是李嘉誠全部基業的起點。「長江」二字取自荀子《勸學篇》中「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也體現了長實的經營策略。作為香港規模最大的地產發展商之一,除了投資以外,長實長期以來最主要的業務就是在香港開發一系列的住宅及工商物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香港每7個私人住宅中,就有一個是長實開發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後,長實的地產開發重點從香港轉向內地,並積極投資和運營新的領域,包括互聯網和生命科技。不過,這些投資的比例較小,長實通常還是被看成是一家地產公司。
「現金為王」的財務政策為李嘉誠攏住了大量可用的現金,為其平安渡過金融危機做好了充分的儲備工作。另外,他還精減了投資項目,使得投資更加穩固。
和記黃埔大膽決定暫停全球業務的新投資。在現有的投資計劃裡,李嘉誠精減了投資週期長、資金花費巨大的投資項目,比如房地產。
據香港《明報》披露,李嘉誠的旗艦公司和記黃埔已經確立了「持盈保泰」策略,採取異常保守的理財手法,目前持有的221億美元(約1724億港元)資金,有多達69%,接近1190億港元以現金存放,其餘主要投資在最穩妥的政府債券上,股票投資僅佔相當小比例。和黃管理層已經強調,完全沒有投資企業債券、結構性投資工具和累計期權產品。
在「高現金,低負債」的財務政策下,李嘉誠旗下企業資產負債率僅保持在12%左右。而在金融危機襲來的時候,李嘉誠不惜將旗下物產低價出售。2008年11月,李嘉誠在北京投資的第一個別墅項目「譽天下」以最低5.7折的低價甩賣引來市場關注。摩根士丹利的一份研究報告稱:「長實相比競爭對手更願意採用低價策略來加快銷售。香港住宅市場自1997年6月以後持續下滑的形勢,證明這是一個恰當的策略。」
拋售物業,守株待兔。2008年至2009年,李嘉誠在上海成了一個最徹底的樓市「看空者」。在他接連拋售所持有的上海物業的背後,是他等待更好時機的野心。
2008年5月16日,李嘉誠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和記港陸」公告稱,公司已於5月16日與美國投資基金「亞太置地」旗下公司簽訂協議,以44.38億元人民幣出售位於上海長樂路的「世紀商貿廣場」寫字樓物業。2005年,和記港陸以3億美元的代價購入該物業,轉手之間預計收益為21億港元。
2008年6月6日,佑威房地產研究中心的報告顯示,2008年1月1日至6月5日,李嘉誠旗下的豪宅御翠豪庭所售出的128套房源均價為44734元/平方米,而6月6日新推出房源的御翠豪庭,該批成交的162套房源成交均價為33806元/平方米,較上批跌了10928元/平方米,跌幅24.4%。
2009年1月初,李嘉誠以5.2萬∼12萬元/平方米的低價拋售黃金城道商舖,黃金城道一期商舖報價已高達12萬∼14萬/平米。
2009年1月中旬,李嘉誠旗下的御翠園別墅項目中8棟商業別墅,以5.35萬∼7.5萬元/平方米的低價拋售,並計劃將小區會所一併出售。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只是李嘉誠上海物業拋售計劃的一部分。
據媒體報道,長江實業上海公司市場部負責人透露,「公司2008年持續不斷地拋售物業主要是為了今年(2009)有一定現金流拿取浦東花木一塊位置更好的地皮」。
狂拋航運銀行股增持自家股。從2007年開始,李嘉誠在股市上的操作策略很清楚:減持中資股,同時低價增持「長和系」股份。
香港交易所公佈的交易資料顯示,自2007年年9月以來,李嘉誠通過減持南航、中國遠洋和中海集運,共計套現超過90億港元。其中,中國遠洋是李嘉誠年內累積減持金額最大的股份,通過前後六次減持,李嘉誠從中套現51.67億港元。而通過減持中海集運,李嘉誠也獲得了約24.04億港元現金。2009年1月7日,李嘉誠基金會以每股1.98港元至2.03港元價格配售其持有的中國銀行20億股股份。通過這次配售李嘉誠基金會最多可套現40.6億元。而該基金會購得這批股票的成本價為每股1.13元。照此計算,此次減持該基金賬面淨獲利最高達18億元。
從2007年5月至2008年,李嘉誠對於股市的態度從未改變。他認為,股市投資者一直到2009年都要非常小心。「若投資者趁股市大幅反彈賣出股票便著數,但若在此反彈時買入股票便虧底。」
而對於李嘉誠持續增持自家股份的行業,分析人士認為,李嘉誠的出手或只表示股價當時已跌至吸引他的水平,同時他也希望在趁低吸納時能增強目前市場疲弱的投資信心。
「好景時,我們絕不過分樂觀;不好景時,也不必過度悲觀,這一直是我們集團經營的原則。在衰退期間,我們總會大量投資。我們主要的衡量標準是,從長遠角度看該項資產是否有贏利潛力,而不是該項資產當時是否便宜,或者是否有人對它感興趣。我們歷來只做長線投資。」
「眼光放大放遠,發展中不忘記穩健,這是我做人的哲學。進取中不忘穩健,在穩健中不忘進取,這是我投資的宗旨。」
這是李嘉誠的投資原則,在面臨金融危機之時,我們的確應該向這位華人商業領袖學習這種寵辱不驚的精神。精簡投資拋地產
受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衝擊影響,2008年金融風暴再次席捲全球,世界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市場疲軟,消費信心低迷,市場陷入不景氣的狀態。面對金融危機的迅速蔓延,李嘉誠果斷行動,精簡投資,保持實力,以便蓄勢待發;同時,率先降價拋售地產,快速回籠資金,保障企業財務狀況的穩健運行。
為了應對投資環境的變化,2008年10月間,和記黃埔繼續施行「持盈保泰」策略,運用保守的理財方法來保全自身。首先全球業務的新投資暫時叫停。當時持有的221億美元(約1724億港元)資金,將高達69%——大概相當於1190億港元以現金來持有,其餘的則投資在最穩妥的政府債券上,風險較大的股票投資僅佔有非常小的比例,投資企業債券、結構性投資工具和累計期權產品完全沒有。同時,計劃到2009年上半年之前,將凍結所有未落實或未做承擔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