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48章 用人有方——從親力親為到指揮若定(4)
    音流電信公司是20世紀90年代成立的新公司。兩大主要股東分別是香港的和黃集團和芬蘭的Sonera公司,他們正在尋找資金以擴大其市場份額,並且購買新的電話執照,因此對於德國電訊的收購當然歡迎。音流是美國少數幾家全國性的獨立無線業者,約有230萬位無線用戶,而且擁有包括夏威夷在內的全國性無線電話經營執照,這些都讓一直想在美國市場落地的歐洲最大電信公司德國電訊心動不已。德國電訊發言人表示:「音流幾乎在美國的每個州都擁有執照,而且該公司的成長率是美國移動電話業之首。」此外,音流也是美國唯一使用GSM系統的電信公司,這也很對德國電訊的胃口。交易如果順利實現,德國電訊的客戶將達到3.75億,成為又一個跨大西洋的國際電訊大鱷。儘管這筆交易引起了美國參議院和監管當局的強烈反對,德國電訊能否如願還在未定之數,但歐盟發言人也明確表示,他們反對美國立法和監管當局對這一企業併購所持的態度。

    不管最終美歐雙方將如何了斷此事,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和黃李嘉誠仍是幕後的大贏家。據悉,和黃在此次交易中將可獲得超過780億港元的特殊利潤,使2000年前7個月可入賬的特殊利潤超過1361億港元,再創香港紀錄。

    在這次交易中,和黃沒有選擇全換股或全現金方案,而是換取了16億美元現金及1.79億股德國電訊。

    分析人士認為,和黃需要資金發展歐洲的3G業務,所以不選取全部換股方案也是意料中的事;而從佔有美國市場來看,和黃在此次交易中不將音流股份全數套取現金,而是選擇現金加股份方案,可能是希望繼續與德國電訊達成合作關係,不過和黃也會因此在表面上失去在美國電訊市場的據點。也有人指出,和黃也許將繼續沿用在歐洲市場的策略,賣掉第二代電訊業務後,回頭再全力爭奪美國3G牌照。

    接近和黃的消息人士指出,歐洲的市場已經很大,和黃會集中資源拓展這個市場,至於美國市場的策略則會視機會而定。如何定法?美林證券的分析員猜測,和黃可能會採取曲線迂迴的策略:當美國3G業務的機會出現時,和黃也許將借助在歐洲和中國電訊市場的發展和關係,使自己成為美國電訊商尋找國際合作夥伴的主要對象,從而擠進美國3G市場。

    李嘉誠「賣橙」出售電訊業務初嘗勝果後,對歐洲電訊業務始終念念不忘。各國紛紛準備公開拍賣3G牌照的消息傳出後,和黃又開始摩拳擦掌,希望在英、德、法等國的第三代移動電話市場上再大展拳腳。

    2000年以來,和黃計劃通過持合資公司90%的股權,斥資約94億英鎊,(約1156億港元)在英國發展第三代移動電話業務。由於2000年1月份英國政府招標時,和黃正在應付曼內斯曼和沃達豐公司之間的收購戰而沒有入標,只好與投得牌照的加拿大TIW公司合作競投英國的3G牌照,最終以43.8億英鎊(折合港幣500億元)的代價奪得牌照,比市場人士原先估計的10億英鎊左右的出價高出了一大截,使得人們紛紛懷疑和黃能不能回本。

    霍建寧並沒有讓李嘉誠失望。在一連串神奇交易中,和黃獲利近2000億港元,被外國傳媒稱為bigtrader(大炒賣家)。

    霍建寧則強烈否認:「我們買下資產,派人去做,當資本價值成熟時賣出,根據稅務法例,這是realizationofcapitalassets(資本資產的變現),不是trading(交易)。」

    2001年全球經濟惡化,但和黃期內兩次收購「落難夥伴」PriceLine和環球電訊,將業務擴至前景可觀的北京房地產,霍大班的表現仍然不凡。

    霍建寧一人兼任和黃董事總經理、港燈副主席、長江基建副主席、長實執行董事等職務。霍建寧追隨李嘉誠多年,如同其左右手。

    李嘉誠知人善用,霍建寧知恩圖報。

    2008年5月14日,霍建寧以個人名義捐出港幣五百萬元,協助四川省政府的救援及賑災工作。財技深厚袁天凡

    「你一定要對自己做的工作有興趣,否則就算幾高(再高)人工都無用。」袁天凡如是說。

    袁天凡,1952年出生於上海,五歲時到香港。知識改變命運,袁天凡以優異的成績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後來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系。

    1976年,袁天凡在美國畢業後回香港,加入中大任助教,但教書的平淡日子實在難耐。過了大半年,他跳槽至匯豐旗下的獲多利債券部。他曾與梁伯韜、杜輝廉等在銀行共事。杜輝廉、梁伯韜兩人創立百富勤,成為他們這批才俊中「先富起來」的老闆。而袁天凡則延續著打工歲月。自那時開始,他知道自己的興趣所在,也立下在「金融界打滾」及「為興趣打工」的志向。

    袁天凡深厚的「財技根基」源於獲多利八年的工作歷練。不甘平庸的他先後從債券部晉陞至財務部。1985年離開前,袁天凡已成為集團的財務部主管。離開獲多利後,袁天凡一帆風順,先後出任唯高達董事總經理,參與全球證券業務工作。

    1988年香港股災後,袁天凡出任香港聯交所行政總裁一職,接手管理因聯交所前主席李福兆辭職而出現真空的聯交所管理層,成為香港商場上耀眼的明星,他也登上了人生路上的高峰。當時,袁天凡的年薪為300萬港元,成為當年香港收入最高的受僱人員。攀上事業首座高峰的袁天凡,當時只有36歲。1989年,袁天凡被評選為「香港財經界十大風雲人物」。

    中國有句古話:「飛龍在天,亢龍有悔。」這句話似乎在袁天凡事業達到高峰時應驗了。

    袁天凡接手聯交所的第一年,仍然是萬事如意,風調雨順。然而好景不長,兩大派系便開始為權力你爭我奪,使袁天凡處於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

    香港股市是一個魚龍混雜之地,不少「股海大鱷」往往不動聲色,伺機而興風作浪,令股海風起雲湧,變幻莫測。袁天凡身為聯交所行政總裁,職責便是保持香港股市在良好制度下蓬勃地運作下去。

    換句話說,聯交所的掌舵人除了要看好香港股海,令其無風無浪外,還要維持制度上一定的寬鬆度,使參與者,包括那些「股海大鱷」有機會從風險中獲利。

    因為如果一旦條例太嚴格,限制太緊,便會出現「水清無魚」的局面,使股市蕭條,這也是香港政府不願看到的。

    袁天凡肩負聯交所行政總裁重任,困難重重。然而,聯交所偏偏出現了華資、外資經紀執政,使袁天凡更加鬧心。華、洋經紀之爭成為袁天凡在聯交所工作中的一個轉折點。因為過往聯交所作風曾深為外資經紀所詬病,認為堂堂香港股市竟為一班華資經紀所把持。於是港府一心加強一班國際性大經紀在聯交所的地位,方法是通過增加大經紀在聯會理事會的席位。可是說話雖是簡單,但如何讓各方滿意,則是一種極高的藝術。

    由於華資經紀在此事上極為團結,終變化成一場華、洋經紀爭奪理事會席位之戰,情況一發不可收拾。

    證監會(代表港府勢力)聯合管理層雖說能與華資經紀達成共識,協調出一個華、洋經紀都比較滿意的方案。然而,聯交會管理層的威信已經被削弱,大華資經紀與大外資經紀在香港股市的影響力大大提高,聯會在某些重要事情上可能做到的似乎不多。鑒於此種情形,袁天凡頓感意興闌珊:「聯交所的工作已經失去滿足感,做到退休已無可能……」

    袁天凡原已續約行政總裁一職,他卻提出請辭。繼後,他加入恆昌行出任行政總裁,但他在恆昌行業沒有待太久,三個月之後,他又辭別恆昌行,轉投老友蔡世亮的海裕國際旗下,購入海裕股份,由打工仔變成老闆。

    據瞭解,當時中信泰富同李嘉誠、鄭裕彤等財團收購的恆昌企業碩大無朋,1991年8月底時,擁有固定資產淨值82.7億元。

    榮智健、李嘉誠邀請袁天凡出任恆昌行政總裁,主要是希望由袁天凡籌劃恆昌企業獨立上市,減低現有股東的財力負擔。

    可是事情並非想像的那麼簡單,恆昌是老牌公司,很多現任管理層都是四十多年前打天下至今的老臣,在集團內勢力根深蒂固,袁天凡工作困難重重。

    由於控制恆昌企業股權的財團分散,最大的中信泰富也只有36%的股權,未能取得日常行政權力。事件發展至此,逐引發中信泰富全面收購之意。於是,中信泰富不惜動用逾50億元,全面收購恆昌,恆昌企業獨立上市的計劃因此被擱置,袁天凡無事可做,順理成章離開恆昌。

    隨後,他加入了蔡世亮的海裕國際。可惜,他與蔡世亮鬧意見,更是一度對簿公堂,雖然雙方最後庭外和解,但袁天凡也覺無味,1994年乾脆全數出售所持的海裕股權,輾轉購入奇盛股份,成為集團執行董事。

    袁天凡與蔡世亮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袁天凡以飽學及專才闖入商界,歷任各大外資證券行要職,一度出任聯交所行政總裁,與香港一班富豪如李嘉誠、榮智健、鄭裕彤等很熟;蔡世亮自東南亞挾資來港發展,在港從事地產、貨倉業務,為人低調務實,典型中國傳統商人性格。

    蔡世亮一頭白髮,面上略帶風霜,神情雖見收斂,但仍難掩其江湖氣息。

    外型上,袁氏與蔡氏有點大相逕庭,袁天凡臉色白皙,典型才子相,笑時雙眼瞇成一線,有點孩子臉。

    袁天凡在獲多利任職時,已認識蔡世亮。1984年,袁天凡幫助蔡世亮收購金佑地產空殼,將其業務在香港上市,蔡世亮屬下公司規模從此逐步壯大,所擁有上市公司的數目也不斷增多。

    袁天凡在香港商界打拼多年,早已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47歲這年,袁天凡選擇了規模較小,作風低調的海裕,踏上了創業當老闆之路。

    袁天凡為什麼會選擇海裕呢?第一,海裕規模不大,袁天凡才有能力攬實權,全權控制公司。其次,海裕持有甚多冷庫,每年均有約2億元穩定的租金收入,令公司在財政上無後顧之憂。

    再者,海裕擁有證券業務基礎,適合袁氏的所長。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袁、蔡兩人均認定對方是多年肝膽相照的戰友。一方面蔡氏早有退出之意,但放不下自己一手打出來的江山,有袁氏繼任掌師印,他可放心讓出大部分股權,亦樂於看見海裕業務在袁氏執掌下發揚光大。

    然而,世事難料,兩個人越接近,越難保持友情。袁天凡入主海裕後,袁、蔡開始感到他們之間的距離正在拉遠,而歸根究底,不外是個老問題,利益衝突。

    蔡世亮與袁天凡合作的目的是希望擴大海裕在商場上的活動空間。但實際運作起來,由於雙方在公司內具同樣影響力(蔡世亮並非完全放棄海裕),令公司經營與發展出現了阻力。海裕過去的管理方式十分家族式,而袁天凡則慣於以西方企業化手法管理生意。比如袁天凡要求員工如外資經紀行那樣,每天要以書面材料報告工作情況,但那班原來跟隨蔡氏的手下對這種手法便會感到十分不慣;又如以往海裕證券的制度是容許任何一個員工,包括秘書或行政助理等只要能介紹客戶,便可分傭,但袁天凡不能接受這一套,斷然改變,使得不少舊員工對這位新老闆滿不是味兒,並開始產生抗拒。

    進一步加深袁、蔡分歧的是他二人經營理念截然不同。

    蔡世亮作風穩健保守,任何發展計劃都只投入少量資金,慢慢開展,但袁天凡較積極進取,認為既認定一個發展計劃,便應即時投入資金,全面開展業務。此外,袁天凡入主海裕後,由於對地產業務興趣較低,把不少海裕物業套現,將資金投入一些他認為更有潛力的發展項目上。但當時香港地產出現了歷年罕見的大好市道,使蔡世亮覺得過早將物業出售,平白失去不少賺錢良機。

    袁、蔡二人決裂的導火線是一隻股票「斬倉」事件。

    袁天凡入主海裕後發現,海裕集團屬下的證券公司有幾個大戶頭由公司高層負責打理,戶頭似有利用公司的「孑子展」進行投資跡象,這些戶頭持有大量海裕國際股份,據說接近兩成股權。

    袁懷疑有幕後黑手,於是趁戶頭按金不足,客戶無法及時補倉之即,將整批股票斬倉,並找來他多年好友、奇盛集團的梁樹榮斥資1.8億元購入這批股份。

    「斬倉」事件後,袁天凡與蔡世亮攤牌,建議蔡氏讓位,同時委派自己好友王於漸、鄭經翰、方書林及妻子李慧敏加入董事局。蔡氏唯有答應,將主席一職讓給了袁天凡,自己當名譽主席。

    蔡世亮退居二線後,不甘心自己一手創下的江山落入袁天凡之手,於是,一方面在市場吸納海裕股份,另一方籌集逾億現金,隨時準備行使認股證,換回普通股,重奪海裕的控制權。

    蔡世亮終於儲備了足夠實力進行反撲,要求開董事局會議,建議委任親信許照中與蘇錦人。隨後乘勢追擊,到高院起訴,指控袁天凡妻子李慧敏,一直未有正式接納出任海裕董事,懷疑其合法性。至此,二人可說已正式反目,勢為水火,非要在法庭上解股證,股份收購價定於每股3.3元。袁天凡在自身利益得到一定保障下,將海裕江山交還蔡世亮。

    繼後,袁天凡出任錦興磁訊主席,可惜當時錦興已瀕臨破產,最後不得不靠李嘉誠身邊紅人陳國強收拾殘局。往後,雖沉寂一時,但袁天凡並沒有認輸。

    袁天凡與李嘉誠關係密切,李嘉誠曾多次誠邀袁天凡加盟長實和黃集團,但袁天凡均婉謝不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