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47章 用人有方——從親力親為到指揮若定(3)
    相比之下,李嘉誠雖然是海外投資金額最大的一位香港華人富豪,但香港不少財團已在內地轟轟烈烈地幹起來,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在這場商戰中,李嘉誠先輸一輪,不甘心再落後,從1992年起,李嘉誠就把港外投資的軸心開始放到了內地市場。

    也正是這一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經濟特區,掀起了改革開放的巨大浪潮。中國大陸被世界經濟大家看成是全球最具有潛力的投資市場。據傳,親英也親華的馬世民固執地揪住1989年風波不放,要李嘉誠三思而後行。李嘉誠往往是在行動上遲人一步,但是決策一旦確定,就不易隨便更改。

    在投資方向上,李嘉誠又一次與洋大班馬世民產生了嚴重分歧。

    馬世民曾是李嘉誠在海外投資的大使,而現在,自然不宜充當投資內地的主帥了。

    據分析,馬世民離開和黃,還可能與李澤楷有關。

    馬世民雖然是李澤楷的「師傅」,李嘉誠安排李澤楷跟馬世民學藝。但李澤楷似乎不把他當上司和師傅放在眼裡,弄得馬世民很難堪,這也引起了和黃部分職員的不滿。後來李澤楷專心致志地打理衛星電視,與上司馬世民井水不犯河水,兩人關係反倒顯得融洽起來了。

    李澤楷出售衛視與梅鐸,為和黃和李氏家族各賺得15億元贏利。李澤楷名聲鵲起,這件事情讓他的上司馬世民的光芒日顯黯淡。由此,人們不禁聯想到馬世民的另一項重要投資——CT2(第二代無線電話)。

    1992年,和黃在英國推出CT2,市場反應很冷落,客戶不到1萬,還不及預期的1/5。

    最令李嘉誠擔憂的是,讓和黃投資60億港元建立電訊網絡,另外再加上一二十億的輔助投資,總投資額近百億。對於這種未被市場認可的高科技項目,李嘉誠不似投資地產那麼有把握,所以他堅決地斬纜止血。

    從1992年年中起,和黃關閉在台灣、孟加拉國的CT2業務,退出澳洲等3個移動電話網絡的競投。李嘉誠認為收縮不夠,決定賣盤,做全線撤退。

    馬世民認為CT2發展前途遠大,現在匆忙下結論為時尚早。但作風一貫穩健的李嘉誠不想投下這近百億,去冒險等市場做出最後結論。

    地產是能短期見效,立竿見影,且十拿九穩的投資。所以輿論認為馬世民在CT2上又慘遭失敗。

    1993年8月,李澤楷被任命為和黃副主席。李嘉誠的兩位公子,李澤鉅接長實的班,李澤楷則帶領和黃,已是公開的秘密。因此,馬世民要離任,李澤楷將任行政總裁的傳聞蔓延開來。

    傳聞中有這樣一件事,一次李澤楷請馬世民開會,馬世民趕到後,卻發現「世侄」與另一批員工密斟,老臣子馬氏不得不在門外恭候多時。因此有人說,馬世民在和黃早就被李氏父子架空。

    1993年初,有傳聞說馬世民將要離開和黃。但久聞樓梯響,不見故人來。而馬世民和李嘉誠二人都拒絕評論,令馬氏離職事件蒙上一層混沌的迷霧。

    1993年9月,馬世民辭去行政總裁的消息終於被證實,接替他的是長實副董事總經理與和黃執行董事霍建寧。其實霍建寧不是第一人選。一年後,李澤楷在新加坡接受《商業時報》採訪時透露,他成立盈科公司之初(1993年8月),李嘉誠安排他做和黃總裁,但他未領受這份美差。

    9月下旬,被傳言包圍的馬世民終於打破沉默,向傳媒披露他離職的內幕:

    「大約是在一年前,我開始感覺到,在和黃的時間太長了,足足九年半。我認識的洋行大班中,很少做過五年的。葛達禧(太古大班)做了四年,紐璧堅(怡和大班)做了七年,於是我決定嘗試一些不同的工作。

    「向李嘉誠辭職要有很大的決心。我做了兩次,第一次我剛開口,他就叫我停止,頻頻說NoWay。第二次是半年前的事,我深思熟慮並下決心,不讓他再令我回心轉意。於是大家心平氣和地詳細講清楚,他很認真地聽我講理由,最後都接受了,真是賢明通達。」

    有傳聞說李嘉誠打算撥出一筆錢,給馬世民組建一家聯營公司,使馬氏走得有顏面。馬世民斬釘截鐵道:「No!」

    馬世民反覆提到,他與李嘉誠的關係很好,李嘉誠是他心中的大英雄,他們今後也會保持友好交往。

    馬世民也第一次公開表明他與李澤楷的關係:「Richard兩年前來和黃工作初期,顯得有點Brutal(橫蠻)……他急於表現自己,初期我們的關係並不Eary(融洽)……後來Richard專心衛視,我們感情反而好起來了。

    「我和Richard的關係,較外界想像中親密得多。我離開和黃,Richard要求我全職擔任和黃顧問,並提議李先生委任我做長實的非執行董事。」

    有關馬世民離職是與李澤楷不和,馬世民予以否認。李澤楷是個不甘寂寞,而樂於挑戰的人。如果他有心做和黃行政總裁,又會怎麼樣?李嘉誠是有心讓兒子做和黃的掌門人的。很多分析家認為,馬世民離職前,的確正如傳聞中所說的,他已經被李氏父子逐漸架空,馬世民主動提出辭職,實在是迫不得已。

    有關馬世民在和黃業績的評價,傳聞普遍認為前功後過、功大於過。馬世民澄清道:「收購赫斯基石油,是我一手策劃的說法不正確,實際上是赫斯基在主動接觸和黃,而和黃是一個大集團,任何一項投資都是高層的集體決定,作為董事總經理,我會認真聽取下屬的專業意見。

    「當投資取得成功時,很多人自然會走出來分享榮譽;可是失敗了,願意站出來承擔責任的人不多,這就是人性。」

    馬氏為人心直口快,既不貪功,也不推卸責任。馬世民經歷的收購無數,記者問哪些是最滿意的,馬氏立即回答:「港燈,最稱心如意又最容易收購,只用了24小時。」至於最不滿意的收購,馬世民笑道:「數不勝數。」

    馬世民自1966年來香港工作,至辭職前已經有20多年了。長期以來,馬世民被人們稱為「雞蛋」,即皮是白色的,心是黃色的——他已經相當中國化。馬世民與香港的華人相處得很融洽,兒子在香港證券界工作,馬世民的夫人是個華人。

    可是,人們最終發現,在馬世民的內質裡,他仍然是個英國人。

    1991年,馬世民公開支持民主會的麥理覺入立法局。而麥理覺的對手則是包玉剛的大女婿蘇海文(奧地利人)支持的華人代表鄭明訓。

    這名立法局非官守議員的席位,是由香港總商會選舉產生的。麥理覺與鄭明訓在商會的擁躉勢均力敵。突然間,有一批親英的公司加入總商會,令麥理覺的選票颶增。事後被揭發這些公司與和黃關係甚密,所以懷疑是馬世民「做大」票數。

    這件事讓李嘉誠十分尷尬,李嘉誠奉勸馬世民不要直接介入政治,這對生意沒有好處。

    心直口快的馬世民並沒有把李嘉誠的話當成聖旨來執行。香港總督彭定康上任不久,就拋出政改方案,掀起軒然大波。中國政府痛斥彭氏政改方案,香港左派報紙《文匯報》《大公報》連篇累牘抨擊彭定康的險惡。香港的大部分商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盡可能保持沉默。因為他們既要考慮1997年以後,又要面對英人治港的現實。即使要表態,也都是說一些希望平穩過渡,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穩定的不含鋒芒的話。其時,李嘉誠為了擴展內地的業務,便盡量與彭定康保持距離,不急於率先表態。偏偏馬世民不識時務,接受英國《衛報》採訪,公然聲稱站在彭定康一邊。

    馬世民被某些香港傳媒稱為「最敢表白自己政見的商人」。馬世民說許多華商甚至英商,明明心裡是這樣想的,為了能夠繼續留在香港和內地做生意,說出來的話卻是那樣的,有的人就乾脆做啞巴。馬世民敢稱彭總督是心中的英雄,希望被彭定康提攜進入政局做議員大人。

    馬世民在9月離職後,接受美國《新聞週刊》訪問時承認他與李嘉誠在政治上存在分歧的事實,但否認他投機政治,渴望從政。

    「李生(李嘉誠)會想我(在政治上)收聲,做生意的,若對當地政治發展感到興趣,會錯失很多商機,做生意的態度也受影響;話雖如此,我卻無意在政治上多花時間。」

    「這是我們私人間的事。」馬世民解釋道。但輿論普遍認為,馬世民的身份特殊,地位顯赫,在沒有得到李嘉誠認可的情況下,便隨意發表有可能引起爭議的政見,李嘉誠心裡肯定會不痛快的。

    打工皇帝霍建寧

    俗話說,工字不出頭。但這句話在如今的香港商業社會或需改寫,因為香港有名「打工皇帝」,年薪近3億,單是向政府所納稅款便達4000萬元。此人便是李嘉誠的愛將——和記黃埔董事總經理霍建寧。

    香港稅務局公佈的1999—2000年度的前10名「打工皇帝」所繳納的薪俸稅金額中,繳交薪俸稅最高額的是4100萬港元。香港稅務局並沒有披露這些「打工皇帝」的姓名,但香港多家報刊均根據各項資料推算出香港最高薪的「打工皇帝」的名字。綜合多家報刊的推算結果,李嘉誠的愛將、和記黃埔集團董事總經理霍建寧應該名列第一位,是全港賺錢最多的「打工皇帝」。

    根據香港的稅務條例,這個「光榮榜」只能報數不能報人。但是,香港本身的上市公司有良好的披露規定,認股期權也好、分紅也好,都要在年報裡一五一十「從實招來」。結果,名列榜首的繳稅數額達到了4100萬港元,以標準稅率15%計算,這位納稅人的年薪應該是2.7億港元,從上市公司資料分析,這位「超級打工皇帝」正是霍建寧。

    根據和黃集團的年報顯示,霍建寧為和黃打工的基本工資約為1300萬港元,而加上公司所派紅利就高達2.65億港元,再行使部分認股權後,年收入正好是2.7億港元,與稅務局的數字吻合。

    霍建寧出生於1952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後赴美留學,取得專業會計師資格。1979年返港,加入長江實業集團任會計主任,後又考取澳大利亞特許會計師資格。

    霍建寧憑著其金融財務方面的才幹和踏實的作風,一路晉陞。1984年升為和黃執行董事,1985年任長實董事。

    繼後,霍建寧接手處理虧損多年的歐洲電訊業務。因為Orange成立以來,一直蠶食和黃在香港的電訊業務贏利,和記電訊變相白做。

    1993年,登上和黃董事總經理之位的霍建寧,隨即接手馬世民留下的「燙手山芋」。因為和黃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受海外業務虧損拖累,令股價長期處於偏低水平。

    霍建寧接手後,不斷改組,通過收購合併,成功將業務由虧轉盈。

    1999年,霍建寧引入中國海洋石油,合作開發南中國海文昌油田,深獲讚賞。其後,他趁赫斯基有好表現,又順勢在加拿大借殼上市,令集團從中獲特殊贏利65億港元。

    繼而,他更接手處理虧損多年的歐洲電訊業務,到1996年,霍建寧毅然分拆Orange上市,成功套現。後來,見時機成熟,於1999年底將Orange轉售,成功替集團賺取超過1600億港元的贏利,創出神話。可以說,「賣橙」一役是霍建寧的代表之作。

    在上世紀90年代末,霍建寧為和黃促成了多宗大交易,將和黃發展成名牌電訊商,和黃集團旗下各公司及管理人員獲海內外各大報章及雜誌讚譽超過數十次,並獲得各種榮譽稱號,霍建寧可謂功不可沒。

    李嘉誠更是對霍建寧在「賣橙」一役中的突出表現連連稱讚:「眾高層日以繼夜都替賣橙努力,霍建寧連覺都睡不好,他回香港時病才剛剛好。」

    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霍建寧收取天文數字般的薪酬,絕非易事!

    2000年,電信股泡沫爆破,霍建寧成功善後,繼1999年出售Orange賺取1180億港元後,2000年出售Mannesmann再賺500億港元;同年出售VoiceStream又賺300億港元;接著,以500億港元奪得英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觸發環球電訊公司爭逐第三代手機(3G)執照的熱潮,進而在德國第三代手機(3G)執照競投中,和黃毅然退出,一手捏碎泡沫。

    2000年7月24日,霍建寧宣佈和黃集團在美國持股22%的合營公司音流無線通信公司已接受德國電訊的收購建議,在這筆金額高達507億美元的交易中,和黃將可獲取超過90億美元(約合780多億港元)的收益。其中,和黃可望獲得16億美元現金,外加擴大股本後的德國電訊4.6%的股權(約1.79億股),成為德國電訊的第二大股東。據估算,這筆收益比和黃當初在音流公司10億美元的投資要高出7倍多。

    這是李嘉誠在1999年「賣橙」之後,在電訊投資領域的又一大斬獲。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