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42章 經營有道——從上街推銷到無形推廣(5)
    一些財經界學者說:「由於各種因素,造成了財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經濟是外向型經濟,真正為本港賺來外匯、積累財富的主要是貿易、航運、工業,等等,地產商在社會財富的再分配上,獲利最大,並且大得離譜。

    「世界上,沒有哪個地方,像香港這樣最富的階級幾乎全集中在地產界。過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貿易、零售、航運、金融、地產、工業等行業。現在其他行業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被擠下去——除非他們抱住了地產。這種現象,實際上是香港經濟衰退的前兆。」

    陸孝佩,香港傑出建築商,一生為地產商和業王建樓無數,其中匯豐銀行大廈就是他的傑作。但是他他只懂蓋房,不知賣房,辛苦一輩子,積累的財富少得可憐,而與他拍檔的地產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時,人們仍稱讚他的建築業績,他說:「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產。」

    「無殼」升斗小民的憤怒情緒,「有殼」人士對地產界的「微詞」,無疑給港府遏制地產壟斷、打擊樓市投機注入一劑強心針。按理港府要實現目的易如反掌,據傳,港府有關官員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誰?自然是地產巨頭。

    李嘉誠一貫擅長在低潮時補地價。

    黃埔船塢發展黃埔花園大型屋村堪稱補地價的經典之作,工用地改做商業住宅用地,按1年1%市價計,李嘉誠需補28億多地價。李嘉誠延至1983年,香港信心危機、樓市崩潰之時與政府拍板,結果以3.9億港元的驚人低價達成協議。

    輿論為李超人的絕技擊節喝彩,亦有少數分析家唱反調,認為李嘉誠的戰果,是以犧牲政府的收入為代價的,如果人人都效而仿之,那麼將會給政府造成財政災難。

    也許是有關官員掉以輕心,也許是對市道預測失誤,又讓李嘉誠贏得漂亮仗。麗港城與海怡半島的宏偉大計,涉及龐大且複雜的油庫、港燈電廠和青衣聯合船塢換地補地價,李嘉誠則在「八七大股災」後幾個月搞掂。之後,股市樓市全面復甦。港府未按談判初期的價碼得到補地價收益,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

    李嘉誠與英商嘉道理合夥將鶴園電廠舊址發展商住屋村。1989年,香港再爆信心危機,移民走資遷冊潮興起。到1990年,地產奄奄一息。聰明的李嘉誠,將補地價談判選在這個大好時機,親自出馬,殷切之極。

    數吃敗仗的港府官員,總算被超人「調教」得異常聰明而且警覺。他們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效仿超人絕技實行拖延戰術。1992年春,鄧小平南巡講話,內地改革的巨浪波及香港,香港樓市水漲船高,地價飛昇。好,港府現在來與李氏拍板——你不是急於求成嗎?現在就成全你,最後談判結果,補地價38億港元。

    李嘉誠雖未在補地價上佔到便宜,但他搞掂重建計劃,也非一件易事。

    某週刊借用一位地產老行尊的話說:「別人向政府申請換地,不容易得到批准,李嘉誠申請就很快獲得批准。」一些申請換地與洽談補地價而受挫的地產商及業主,在政府面前宣洩怨氣,說政府給李嘉誠太多的優惠,李嘉誠是政府的寵兒,把我們當後娘養的。

    如果過去,政府真的把李嘉誠當成寵兒,現在還會為他大開綠燈嗎?

    現在的問題是,李嘉誠儘管主觀上不願與政府對立,但實際上已造成這樣的後果。港府即使不給李嘉誠小鞋穿,至少也不會遷就李嘉誠。

    補地價的事情說明了生意場上沒有常勝將軍,勝敗輸贏不是固定的。分拆連鎖齊上陣

    李嘉誠認為,「分析集資,連鎖包銷」的經營策略顯得非常有效。

    1986年9月,長實通過其全資附屬的長江實業財務有限公司簽署一項發行港幣1億元浮動利率票據認購權證之合約,同時發行認購權證1000份,持證人可於1986年10月1日起9個月內認購另外港幣5億元之相反浮動利率票據,均於1989年1月19日到期。目的是作為海外及香港拓展業務之用。該款由傳統浮動利率票據、認購證及相反浮動利率票據組成的商業票據發行,標誌著香港金融市場的一項新發展。長實將成為香港第一家商業機構以低於銀行拆息的利率籌集資金而載入史冊。

    10月,李嘉誠宣佈長江實業與香港電燈達成協議,港燈發行新股1.03億,每股作價10元,集資10.3億元,收購長江實業擁有的希爾頓酒店。這是長實系公司進行的一次資產大轉移。長實在70年代初期購入希爾頓酒店,賬面值2.5億元,因此這次將希爾頓以10.3億元出售將可獲7.8億元非經常性贏利。長實董事副總經理週年茂表示出售希爾頓酒店所套現的10億元,長實將用在本港進行再投資。

    11月,李嘉誠宣佈長江實業與和記黃埔聯合組成一家公司,委託銀行在歐洲發行總值港幣7.8億元的可兌換國泰航空公司股份債券,該等值券持有人可以每股約5.75元之價格換取和黃及長實現時手上持有的國泰的5%股權。該等價券每張面額為50萬港元,5年期滿,固定年息5厘,每半年付息一次,已於1987年1月發行並隨即全部售罄,實際發行額為港幣7.62億元,扣除買入價5.1億,和黃和長實這次變相批售國泰股份在短短半年內獲利2.5億多元。

    長江實業通過發行巨額商業票據、批售可換國泰股份債券以及出售希爾頓酒店等不同途徑,獲得以10億元計的資金回流。市場紛傳長實坐擁巨資而有龐大的收購計劃在醞釀,「地產業可能又掀起一場收購合併活動」。

    李嘉誠在回答記者關於「長實是否有意收購置地股權?又或者是購買置地的土地儲備」的提問時,回答說:「截至目前為止,長實並沒收購置地股權的意圖,而且長實有足夠的土地儲備發展,無須急於購買土地。何況,目前地產市價過高,並非買地的適當時機,所以在遇上合理的價錢時,才考慮買地。」

    有人問:「長實會否趁著地產市場好的時候出售其樓盤或發展中的物業?」他坦率地說:「正是如此。最近我們與某公司達成協議,把出租的樓宇改為出讓,如果有財團願意以理想的價格洽購,我們也會考慮陸續出售樓盤或者發展中的物業。」

    長實出售資產(例如希爾頓酒店)及配售股票(港燈發行1億新股購入希爾頓酒店,同時將新股配售予海外基金,變相地高價出售)套現的行動,就是把握股價偏高而藉機高價出售的生動例子。

    香港電燈在1987年3月宣佈該集團進行重組,一分為二,將原來集團之電力業務仍歸香港電燈集團持有,而其餘非電力業務分拆交由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嘉宏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嘉宏國際將於當年6月獨立上市,市值達港幣100億元。消息傳來,市場轟動。

    根據重組協議,嘉宏未來的總發行股數約為24.61億余股,嘉宏將以每10股港燈股份換28股嘉宏股份的方式向和黃購入其持港燈的23.5%股權。而和黃在完成這次分拆建議後共持嘉宏約13億余股,相當於嘉宏53.8%股權。連同其以一股換一股方式獲配嘉宏股份,和黃未來將控制嘉宏股權52.9%至53.8%之間。餘下嘉宏的46.2%股權則由原來港燈股東(不包括和黃在內)持有。分拆後,和黃將從原來直接控制港燈53.5%股權改變為不再直接控制港燈,而只是透過持嘉宏控制性股權持港燈同等股數。嘉宏則變為港燈集團之最大股東。

    港燈集團趁股市大旺時機進行分拆,是個擴展業務、增強公司新的活力的好辦法。它起到了兩個方面的作用,首先,給予投資者選擇不同業務投資的機會,港燈股東如不願承擔投資地產風險的便可出售嘉宏的股票,保留或轉向港燈的投資;另外,將業務分拆後各自進行獨立經營,組織更為科學,管理更為有效,發展更具彈性。

    這樣,無論是原來的港燈還是新成立的嘉宏將給股民以新的形象,分拆出的業務更具專業性,便於集資,可獲注入新資金、新活力,提高集團股票市值,增強社會吸引力。正如該集團主席馬世民在記者會上宣佈該項建議時指出:由於電力及非電力業務各自所涉風險不同,將其業務分由兩間上市公司經營,將可使股東按各自需要改變對公用事業及投資業務之投資組合,而分拆後亦令股東更易評估兩類業務之優點。他否認這次重組建議跟日前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對港燈提出的咨詢有關。

    較早前當港燈宣佈與和黃合資27億投資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時,曾引起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在立法局公共事務小組上質疑。許氏認為港燈不應參與海外有巨大風險的投資計劃,以免因一旦投資失敗而影響港燈集團的專營發電業務。李嘉誠亦強調,整個重組建議是由港燈主動提出,只於不久前通知港府並取得支持,因此這次港燈分拆絕非受港府壓力所致。他還說:「分拆以後,港燈的業務贏利將受到利潤管制計劃所保障,而擁有非電力業務的嘉宏國際在將來之贏利潛力得以無盡發揮,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7月,李嘉誠赴英國倫敦參加「奧斯特利(OsterleyParkHouse)中國節」紀念活動。他在回答記者關於是否和黃有意向英國斥巨資的提問時表示:「除了香港之外,若我們見到別的國家有好的投資機會,只要能夠賺到合理利潤,對公司前景好,我們都會考慮。」有人問他「此行來英是否就是為了尋求投資的好機會」,李嘉誠坦然說:「是,根本就是。我們正在對一些投資項目進行接洽。但我一向認為我們的根基在香港。例如,去年我們對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投資,到今天,幾乎99%的人,都可以說該項投資是成功的,可見這是很簡單的一回事。」

    李嘉誠在9月14日的記者招待會上宣佈其控制下四家公司(長實及其名下三間公司——和黃、嘉宏、港燈)集資103億港元,其中29億用於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CableandWirelesspie)4.9%股權。這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資行動,對市場影響極大,引起全港轟動。李嘉誠親自向各報記者及證券界解釋這次供股計劃,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談笑風生,妙語連珠,不時爆發出一陣陣笑聲。李氏起先一律以粵語作答,然後才由公關作即時翻譯。當談到「103億」時,翻譯因數目過於龐大,以為聽錯而猶豫了一下,李嘉誠迫不及待地用英文講出,反映其得意的心情,對事業充滿信心。

    長實承擔了這次龐大集資計劃約一半的金額,餘下由包銷商及股東負責。其辦法是按當日市價二成折讓,具體分配是:長實以十供一,每股供價10.4元的形式集資20.78億元;和黃以八供一,每股供價11.2元的形式集資37.53億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價4.3元的形式集資27.78億元;港燈以五供一,每股供價8元的形式集資24.18億元。四家公司的集資總額達103.27億元。這次供股計劃的特點,採用「連鎖包銷」形式,即大股東或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權接納供股外,還會再多包銷一部分新股,使得他們承擔了其中一半的包銷責任。至於其餘一半的新股,則由萬國寶通國際、獲多利、新鴻基、加拿大伯東融資及百利達亞洲負責包銷。如所有股東接納供股,長實系公司在市場所吸納之資金為65.06億元,但當時市況逆轉,長實系除需按所持股權承擔本身供股責任外,再需履行其包銷承諾金額,約為14億元,其他包銷商所負擔的供股金額為51.06億元。

    這個數字對於香港這五家包銷商來說,理應不會構成什麼困難。但由於適逢全球性股市大災難,香港股市由牛轉熊,每家公司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達三成以上,出現了大幅度不足額認購,四家公司接獲股東認購只佔總股數0.1%∼0.4%,接近五成的股份均由五大包銷商承擔,供股總值達50餘億元。

    值此市況不景之時,各信託基金的經營已十分艱苦,若要他們承擔50多億元的供股額,只會迫使他們按其股份拋售套現,對市場所構成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因此,許多人認為長實系應該取消供股計劃,以緩和甚至消除市場壓力。為此,獲多利曾與多間金融機構遊說李嘉誠放棄供股集資計劃,但沒有成功。這是可以理解的。只要站在長實系的立場上,取消供股計劃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是長實、和黃、嘉宏還是港燈,這四大公司都是香港舉足輕重的財團,向來信譽卓著。一旦將集資計劃取消,將會予人以話柄,認為長實系終於要受到市況逆轉的衝擊而低頭。

    再說,李嘉誠在公佈供股計劃前已對未來的發展大計作了部署,如果集資計劃失敗,數項大的發展計劃將會胎死腹中,對於一向具有進取心的長實系集團來說,這並非是其所願見的。另外,該包銷商都是香港鼎鼎有名的大銀行和財務公司,寧願艱苦地挨過這次的難關,也不願意貿然開罪長期與之密切合作的老主顧——長實系集團。況且,除了公司與包銷商簽有協約之外,該等公司彼此之間也作了不可撤銷的承諾,承購其所控公司供股權的50%。五包銷商又與一百多個分包銷商簽訂合同,彼此都有明文規定的條款所制約,造成取消集資計劃難乎其難矣。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