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41章 經營有道——從上街推銷到無形推廣(4)
    正是在這一年裡,李嘉誠正在北角籌建一座工業大廈,原計劃是等建成之後,留下兩套標準廠房自己用。而現在呢?他卻必須另外租別人的廠房應急了,為了搶時間,李嘉誠委託房產經紀商代租下了一套廠房,絕大部分是用了銀行的大額貸款——他以籌建工業大廈的地產作了抵押。

    商人還沒有來,生意還沒有談判,就已經把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工業大廈給抵押進去了,如果生意談不成,那不就雞飛蛋打兩頭空了嗎?這個險冒得也未免有點太大了吧?這可不是做事一向沉穩的李嘉誠的做事風格。可是話又說回來,只有這樣做,才存在著一線生機,否則,就只有放棄了。而這必定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具有遠見的李嘉誠又怎麼會放棄呢?

    但是這一系列的工作又是那樣的雜而多,舊廠房的退租,可用設備的搬遷,購置新的機器設備,新廠房的承租改建,設備安裝調試,還有新聘工人的培訓及上崗,工廠又要進入新的軌道並保證正常運作……這麼巨大的工程,要在一周內完成,在人們看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不可能的事。更何況,無論在哪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都極有可能導致整個工作計劃的失敗,那樣不僅前功盡棄,而且這其間的消費又豈是哪一個人能承擔得起呢?

    李嘉誠和全體員工一起,奮鬥了七晝夜,每天只有三四個小時的睡眠。李嘉誠緊張而不慌亂,哪組人該幹什麼,哪些工作由安裝公司做,以及每一天的工作進度,全在日程安排表中標得清清楚楚。就這一點可見李嘉誠的冒險,並非草率行事。

    當北美貿易公司的負責人到的那天,全部的工作也正好結束,李嘉誠把安排全員上崗生產的事情交給了副手去負責,自己親自駕了汽車去啟德機場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港島與九龍隔著一道維多利亞海峽。那時還沒有海底隧道,港島九龍的汽車一般不流通。李嘉誠為了表示誠意,幾經周轉來到啟德機場接機。

    李嘉誠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在這位大客商到來之前,他就為客商在港島希爾頓酒店裡預訂好了房間。等到客人上了車,李嘉誠就問這位外商:「先生,您是先住下休息一下,還是先去工廠裡參觀一下呢?」那位外商不假思索地說道:「當然還是先去工廠裡看一下了。」

    李嘉誠不得不立即調轉車頭,朝北角來時的路駛去。事實上,這時他的心裡也忐忑不安,他擔心的是全廠的員工上崗生產會不會出什麼問題?當汽車駛進工業大廈後,李嘉誠停了車並親自為美商開車門,聽到了那再熟悉不過而又覺得異常親切的機器聲響,同時聞到了塑膠的氣味,簡直是好聞極了,一顆懸著的心才放了下來。

    外商在李嘉誠的帶領下,參觀了全部生產過程和樣品陳列室,由衷稱讚道:

    「李先生,我在動身前認真看了你的宣傳畫冊,知道你一定有不小的廠房和較先進的設備,沒想到規模這麼大,這麼現代化,生產管理是這麼井井有序。我並不想恭維你,但是你的廠,完全可以與歐美的同行相媲美!」

    李嘉誠說道:「感謝你對本工廠的讚譽。我可以向你保證我們的產品質量和交貨期限。你已經看過我們的報價單,如購貨批量大,還可以價廉。總之,信譽問題,請你們絕對放心。」

    「好,我們現在就可簽合同。」美國人的性格,性急而爽快。

    外商辦完了自己應辦的事情之後要回去了,李嘉誠又親自駕車送到希爾頓酒店。當他告辭要離開的時候,李嘉誠誠懇地對美商說:「明天我再來接您,帶您去參觀一下別的塑膠公司,你說怎麼樣?」

    外商道:「不必去了,我倒想請你做我的嚮導,去參觀中國寺廟。我知道你的內心,其實並不希望我參觀其他廠,你好做我們的獨家供應商。」

    「不,不。」李嘉誠說道:「我有這個自信。」

    這家北美公司從那天起就成了長江工業公司的大客戶,每年來香港長江工業公司的訂單數都以百萬美元來計算。更值一提的是,通過這家大公司,李嘉誠獲得了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信任,並且發展成為合作夥伴的關係,進而也為李嘉誠進軍海外架起了一道橋樑,為李嘉誠成立跨國公司打下了基礎。

    由於李嘉誠對市場趨勢瞭如指掌,塑膠花的銷售行情愈來愈好。他建立了香港乃至世界上最大的塑膠花工廠,被譽為「塑膠花大王」。到1958年,他的資產已經突破了港幣一百萬元,開始跨進了「百萬富翁」的行列。

    洞察天機巧收購

    美國通用公司總裁傑克?韋爾奇非常注重「心明眼亮」這一經商術。李嘉誠也是一個心明眼亮的大商人,他總善於洞察天機,對自己看準的事志在必得。

    李嘉誠一貫的作風是從不居功、善待他人。李嘉誠感激匯豐,匯豐也力助李嘉誠,事實正是如此。繼收購和黃後,匯豐又助李嘉誠開展了一系列的收購活動。

    1985年,李嘉誠屬下之和記黃埔一舉收購香港電燈公司,其大部分款項都來自匯豐。匯豐銀行再一次為李嘉誠財團充當了一個主要「供血者」的角色。

    1987年9月,李嘉誠財團各上市公司聯合供股集資103億港元,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擴張收購活動。其中的供股集資項目,是由匯豐總行屬下的獲多利財務公司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等協助包銷的。

    1988年10月,李嘉誠透過長江實業全面收購英資青洲英泥,再次得到了匯豐銀行的支持,並由匯豐銀行屬下之獲多利財務融資出面安排。

    1989年,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籌措105億元銀團貸款,也是由匯豐銀行出面組織得以實施的。匯豐銀行因此成為李嘉誠財團一系列龐大的收購活動和集資活動的幕後資金雄厚的支持者。

    不僅如此,李嘉誠與匯豐銀行的水乳交融的密切關係一直持續到今天。李嘉誠個人就持有匯豐銀行的股份,並於1980年和1985年先後兩次應匯豐銀行之邀出任其董事局的副主席。李嘉誠屬下的各大上市公司的主要往來銀行也是匯豐銀行,在長實繫上市公司的年報中不難看出,長江實業主要往來銀行是舉世矚目的匯豐銀行、美國萬國寶通銀行、大通銀行、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日本住友銀行和法國百達利銀行;和記黃埔的主要往來銀行是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嘉宏國際和香港電燈的主要往來銀行也都是匯豐銀行。而得到匯豐銀行大力支持的李嘉誠財團,也由此為匯豐銀行提供了穩定的存款基礎和眾多的業務機會。

    20世紀80年代末期,李嘉誠財團得到了匯豐銀行在台前幕後的大力支持,在李氏家族事業王國的擴張中,匯豐為其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並且匯豐開始參股投資,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988年,匯豐銀行投資巨額資金6.25億港元,購入李嘉誠屬下的和記黃埔之國際貨櫃5%的股權。跨入90年代以後,匯豐銀行對李嘉誠財團的發展更具信心,再次表示願意加盟其屬下的如衛星電視等項目的長線投資。

    其實,從60年代起,由於各種不同原因,引致部分英資財團開始調整遠東投資戰略,逐步在香港巨大經濟實體的陣容中由強到弱乃至隱退。也有一部分曾經實力相當雄厚的、在香港經濟中有著舉足輕重地位的英資財團,因為國際經濟氣候的驟變和經營決策中的部分失利導致財團經濟嚴重虧損。鑒於這一系列的因素,港英政府決定調整對本地華資的政策,對那些實力雄厚、經營管理出色的華資財團開始全力扶持,以求穩定香港經濟的繁榮和發展。而港英政府的這種逐步重心轉移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透過有半個中央銀行功能,且在金融集團方面處於支配地位的匯豐銀行實施的。

    善於從經濟發展中尋求原因,在客觀環境中發現機會的李嘉誠,自然而然地發現了這個「天機」,也自然而然地不斷深入與匯豐銀行這層關係,並得以充分利用了這次「天機」。而港英政府和匯豐銀行也以欣賞的目光,注視著這位在香港無人能出其右的精明的「過江猛龍」。於是,在這種背景下,李嘉誠能夠在最大限度上獲得港英政府和匯豐銀行的大力支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和黃董事局主席兼行政總裁韋理很不理解地說:「李氏此舉等於用美金2400萬做訂金而購得價值10億美元的資產。」

    韋理埋怨匯豐售價大大偏低,認為和黃股票真正價值遠超匯豐與長實所訂的成交價格。成交價為每股7.1元,依此計算,和黃總值約為28億元;但他本人相信,單以和黃擁有的紅磡土地,價值已接近或達到此一數字。他說「在這宗交易中,匯豐似未考慮和黃其他『十分重大的資產』價值」。香港雖沒有中央銀行,但匯豐銀行執行著諸如印發鈔票等很大一部分類似中央銀行的職能,起著官家銀行的作用。有人評論說,向來官商交易,送好處去的是商人,這回卻倒過來,送好處的是官家,得利的是商人。這種現象決非偶然,而是香港新的過渡時期的產物。匯豐銀行此舉進一步改善了它與本地華資集團甚至與中國的關係。匯豐銀行董事局主席沈弼與李嘉誠私交很好。他對李氏的精明能幹、正派誠實,十分欣賞。他注意到,李嘉誠是中國政府所信賴的愛國者,可以在溝通匯豐銀行與中國政府方面,起著某種特殊的作用。綜觀和黃最近七八年突飛猛進的發展以及今日李嘉誠在香港舉足輕重的地位,亦足以證明匯豐銀行當事人的高瞻遠矚,決斷英明。

    李嘉誠向新聞界反覆說明收購和黃部分股權主要是鑒於和黃前景大有可為。他在回答記者關於「貴公司為何購進匯豐手上的普通股,為什麼不一併購進優先股」的提問時,指出:「以資產的角度看,和黃的確是一家好公司,其地產部分和本公司的業務完全一致。我們認為和黃的遠景非常好。由於優先股只享有利息,而公司盈虧與其無關,又沒有投票權,因此我們沒有考慮。」

    他強調「這次買賣純粹是一項對雙方都有利的商業貿易」,認為收購成功「對有關各方面和大市都有利」,只要匯豐處理得當,「對和黃的發展大有幫助,對長江實業更為有利——這次是長江實業發展的新里程碑」。

    事實上,長江實業從匯豐銀行手中收購和記黃埔,是一次各方面均有利的正常貿易。

    對匯豐銀行而言,獲利回吐,因時制宜。它以1.5億元獲得和黃9000萬股普通股和9000萬股優先股。現在,以7.1元出售普通股,匯豐銀行收回6.3億元,加上手中仍有9000萬股優先股,合共7.29億元。在這項投資上4年獲利5.79億元,利潤之大,令匯豐將洗掉銀行控制企業的不雅之名,恢復純粹銀行經營的良好形象。

    對長江實業而言,它用6.93億元,收購和黃22.4%股權。可以借此而「控制」一間規模減弱的大貿易與地產公司,使長實的業務基礎加強,未來長實的發展將更具有靈活性並趨向多元化。尤其是它以1977年初略高的股價(和黃當年估值每股6.83元)購入如此龐大的立地,如此便宜的事,恐怕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李嘉誠滿懷信心地指出:「現今長實擁有的兩大公司,屆時長實是否購得適當的地皮以發展,難以預料。但和黃現時即擁有足夠而且理想的地皮可供發展,故此,長實在今後數年之中,將會因此而獲利。」

    對和記黃埔而言,「匯豐何時計數清倉出售和記黃埔股份」的最大心理壓力已經解除,長江實業成為大股東,李嘉誠出任董事局的執行董事,和記黃埔未來的純利必將「大幅跳升」,一躍而為「行中之冠。」

    對大市而言,由於長江實業以7.1元的現金價購買昨天僅僅5.18元的和黃股票,這無異於給股民注射了一支興奮劑,投資者在有數可據的情況下,爭先恐後地搶購,和黃的股價當然就大幅度的上揚。當晚消息發表後,第二天晨市甫開,股民們、投機家和投資者蜂擁而至集中於和黃、長實、匯豐、置地等股份之上搶購,迫使該等股票狂升十餘價位,上午11時的恆生指數出現狂升25點之奇景,人們喜形於色,交易十分活躍。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香港,這個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總是操縱在英籍銀行家、資本家手裡的英國殖民地,近20年來情況在不斷起變化,這就是新興力量的代表——一批華資集團的勢在崛起,大有後來居上,壓倒由英籍人士控制的「行」的趨勢。

    伺機而動好策略

    在茫茫商海中,商人們運用特種戰術做生意,等待,也是經商的一種戰術。李嘉誠就曾經運用這種等待術,試圖「伺機而出」。這裡面有非常獨到的經商策略。

    步入20世紀90年代,公眾輿論要求港府立法打擊樓市投機的呼聲愈發高漲。人們預計,條例出台,將為期不遠。

    眾所周知,港英當局對強大的華資地產財團感到畏懼。十大地產上市公司(僅置地為英資),占香港股市總計市值的二成以上。實際上有不少大魚漏網,如太古地產,後來歸入太古公司成為綜合股。不少從事他業的巨富,亦把重點放到地產上。據估計,香港過半的資產為地產商和兼做地產的富商控有。尤其是十大地產巨頭,控制了同業地產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產巨頭實際上是鬆散的壟斷性集團。

    過去有句流傳甚廣的話:「控制香港的是港府、匯豐、馬會、怡和。」從80年代後期起,有人這樣說:「控制香港的是港府、匯豐、馬會、地產商。」

    港府對地產商壟斷財富耿耿於懷。無獨有偶,港府官員和親英人士,能在眾多的行業尋找到眾多的「知音」。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