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39章 經營有道——從上街推銷到無形推廣(2)
    打好反面宣傳牌

    廣告是一種傳播信息的說服藝術。既然說是藝術,就應該是用受眾最喜歡、最熟悉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表達需要表現的事物。廣告分成直接廣告和間接廣告兩種。在潛移默化中對人施加影響的間接廣告更容易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李嘉誠就是善於利用間接廣告的大師。

    就在李嘉誠處於事業上升期的時候,也會不時聽到一些讓人不悅的消息。一天,秘書把一張《商報》送到他的辦公桌前:「董事長,您看,現在有人在報上罵咱們了!」李嘉誠拿過來一看,原來有人發表文章攻擊李嘉誠:且看長江公司的真面目!那人竟然如此寫道:

    「休看李嘉誠現在呼風喚雨,到處以他的塑膠花譁眾取寵,招搖過市。其實他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也從來不是什麼精通塑膠製品的技術權威。如果翻開他的歷史就會讓人大吃一驚,他原來是西營盤一家茶樓的小夥計,喜歡跳槽的李嘉誠先是當茶樓夥計,後來又跑到中南表店當了打雜的小廝。本來可以在舅舅辦的表店裡紮下根來,沒想到一年不到,他再次跳槽到一家五金廠當推銷員,這也不能讓他安心工作,後來他發現塑膠業在香港走紅,於是再從萬和塑膠公司跳槽出來,成了現在長江公司的小老闆……」

    李嘉誠看了報上的文章,猜不出化名寫文章攻擊自己的究竟是何許人,也許是他這次因塑膠花奪得豐厚利潤惹惱了哪方神聖。但他並沒有氣惱,反而笑了一笑,對秘書說:「他說的一點不差,我當年就是喜歡跳槽,這說明他真的很瞭解我。如果不跳槽的話,就不可能有我李嘉誠的今天!」

    秘書指著報紙說:「可是在這裡呢,這個人竟然大講咱們長江公司的壞話,說明他仇視我們今天的成果,這是不能容忍的!」

    李嘉誠再讀下去,果然發現那人繼續攻擊他剛剛掛牌不久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文章說:「李嘉誠的塑膠花在香港轟動了一陣,可是,這些產品之後又是一幅什麼樣的背景呢?如果大家有興趣到長江公司去看一看,就會大吃一驚地發現,李嘉誠所謂的公司,其實不過就是一個大雜院。不但所有廠房都是破爛陳舊的,就連生產塑膠花的機器,也沒有一台是貨真價實的,都是一些塑膠廠淘汰下來的廢舊機器,被他買到手以後,修修補補,勉強維持生產。我們真為那些購買長江公司產品的顧客捏一把冷汗,他們根本不知道,像李嘉誠那樣破破爛爛的廠房和家當,又怎麼能夠生產出敢與意大利名牌產品相抗衡的塑膠花呢?……」

    李嘉誠震怒地把手中報紙拍在桌上,被人惡意攻擊他視若性命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是這位性格溫和的老闆無法忍受的,他拍案而起,說:「不像話了,市場上的產品靠的是質量,靠的是信譽,如果有人不服氣,本來可以通過自家產品在市場上進行比試。如果我李嘉誠的長江公司比不過質量,我情願甘敗下風,甚至我還可以像前幾年那樣宣佈停產休整。我不能服氣的是,為什麼一些沒本事在市場打銷量牌和質量牌的小人,居然暗中搞起了這種見不得人的把戲?真是豈有此理!」

    李嘉誠自然知道這種反面宣傳將使他再次「兵臨絕境」。但當他冷靜下來,仔細思考之後,立即決定充分利用這種免費宣傳。於是李嘉誠拿著這份報紙,背著自己的產品,走訪了全香港上百家的代理商。李嘉誠很坦誠地對他們說:

    「你們看,『長江塑膠廠』在創業階段的廠房是夠破的,我這個廠長也是夠憔悴且衣冠不整的。但請看看我們的塑膠花,還有幾款我們自己設計且連歐美市場都沒有的品種,我相信質量可以證明一切,歡迎你們到我們廠裡來參觀訂購。」

    代銷商們驚奇地看著這個誠實勇敢的年輕人,以及他生產的優質塑膠花,他們為香港有這樣靈敏商業頭腦的創業者感到自豪。不少代銷商真的到「長江塑膠廠」來參觀訂貨。

    李嘉誠還親自背上一口袋沉甸甸的塑膠花,帶上秘書前往香港中環的這家報館。接待他的正是報紙總編,李嘉誠把口袋裡的塑膠花一股腦兒地倒在桌上,說:「總編先生,前幾天貴報發表的文章我很有興趣,所以才把我的產品也帶到這兒來請總編和各位編輯先生過目。報紙可以報道任何一家工廠的正面和反面,可是我認為,辦報紙關鍵還在於兩個字:真實!所以,我很希望各位全面瞭解一下我的長江公司。」

    總編的臉頓時紅了,他捧著那些五彩繽紛的塑膠花,口中不禁嘖嘖稱奇:「我也沒有想到,李先生的長江公司會生產出如此精緻漂亮的塑膠花,莫非有人說李先生的廠房設備陳舊是毫無根據的?」

    「不,他說的廠房和設備確實是簡陋陳舊,問題在於這些簡陋的設備和廠房,是否一定會生產出虛假質劣的塑膠花?」李嘉誠雖然心裡氣憤,但說起話來仍然有板有眼,不卑不亢:「我想向貴報建議的是,既然報紙是為香港市民報導真實情況的,那麼我就希望貴報到我的長江廠去採訪一下,把我的公司廠房如何,設備如何,再把我們公司的產品質量如何,都作一次全面真實的介紹,只有這樣才是公平的。」

    總編見李嘉誠說話誠懇,態度真摯,再聯想起前幾天那篇文章已經遭到一些瞭解長江公司的讀者投訴,越發感到自己的底氣不足。於是他馬上表示:「好吧,李先生,我們馬上派記者去你的長江公司,然後如實向公眾介紹貴公司的一切。」

    後來,香港《商報》果然派出記者來到筲箕灣李嘉誠的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用他們的相機一連拍攝了幾卷照片,把所有陳舊的廠房和落後的設備,都一一刊發在他們的報紙上,同時也配發幾幅塑膠花產品的圖片。兩相進行對照,一邊是比較陳舊簡陋的廠房,一邊則是可與世界先進塑膠花媲美的優質產品,同時又加上了一條全新醒目的通欄標題:

    請看李嘉誠創造的奇跡——簡陋的廠房設備,優質超群的產品,當今香港工業之翹楚的誕生。

    記者還寫道:

    「李嘉誠在筲箕灣的公司確實十分簡陋,設備也無法與先進工廠的新式機器媲美。可是,值得讀者們一睹為快並為之敬佩的是,李嘉誠在這樣簡陋的條件下生產的優質塑膠花,幾乎可與國外最為先進的米蘭塑膠產品媲美。這就是李嘉誠的奇跡,長江工業有限公司的奇跡,也是我們香港的奇跡!……」

    《商報》上的圖片和新聞無疑也起到了普通商品廣告所難以起到的宣傳作用。那些對李嘉誠長江公司還不熟悉的人們,通過這一宣傳都開始對李嘉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香港市場越賣越火的塑膠花,銷量更是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激升。

    精明的李嘉誠恰到好處地借助了這場風波帶來的反作用,為「長江塑膠廠」作了一次相當實惠的廣告宣傳。很快,訂單愈來愈多,而且,他們的價格合理,有些經銷商甚至主動提出願意先付50%的定金的合作條件。終於開出一條道路的長江塑膠廠,在渡過危機之後,便漸漸穩定地發展起來。

    善意收購生意隆

    以善從商是李嘉誠在經商中始終不變的原則,因為他懂得唯有從善才會生意興隆。李嘉誠終生難忘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飯碗危機」。

    李嘉誠在茶樓打工。茶樓裡,有的是閒聊天的,有的是出來談生意的。一天,一位生意人在大談生意經,李嘉誠聽得入迷,竟忘了侍候客人茶水。待聽到大夥計叫喚,才慌裡慌張地持茶壺為客人衝開水,結果不小心灑到茶客的褲腳上。

    這樣的境況,把李嘉誠嚇壞了,他木樁似的站在那裡,一臉煞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眾所周知,茶客是茶樓的衣食父母,是堂倌侍候的大爺。若是挑剔點的茶客,必會甩堂倌的耳光。

    李嘉誠之所以能進茶樓,是因為頂了一個小夥計的空缺。這個小夥計犯的是李嘉誠同樣的過失。合該小夥計倒霉,那茶客是「三合會白紙扇」(黑社會師爺)。老闆不敢得罪這位「大煞」,逼小夥計下跪請罪,然後當即責令他滾蛋。

    李嘉誠情知不妙。這時,老闆跑了過來,正待斥責李嘉誠,不料這個生意人茶客卻為李嘉誠開脫說:「不怪他,是我不小心碰了他。」

    茶客走後,老闆對李嘉誠說:「我知道是你把水淋了客人的褲腳。以後做事千萬得小心,萬一有什麼錯失,要趕快向客人賠禮,說不定能大事化小。這客人心善,若是惡點,不知會鬧成什麼樣子。開茶資,老闆夥計都難做。」

    母親知道後,說:「菩薩保佑,客人和老闆都是好人。」她又告誡兒子:「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積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李嘉誠後來再也沒見過那位好心的茶客。他成為巨富後對友人說:「這雖然是件小事,在我看來卻是大事。如果我還能找到那位客人,一定要讓他安度晚年,以報他的大恩大德。」

    知恩圖報,以善從商,是李嘉誠商業生涯的準則。即使後來在股市上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李嘉誠始終恪守善意收購的原則。他總會把刀光劍影化作和風春雨,皆大歡喜。以至於有人戲稱,要挫敗李嘉誠的收購計劃很簡單,只要說一聲「我不願意」,李嘉誠絕對不會惡意收購的。

    此外,李嘉誠所做的慈善義行更是多得不可勝數。善心佛性為李嘉誠樹立了良好的形象,生意滾滾而來。因此可以說,善是財源,善是財路。

    趁熱打鐵擴業務

    俗話說:「趁熱打鐵。」就是說,做事情不能錯過時機,要能抓緊時間,立即行動,這樣才能以點代面,獲得全面的收穫。經商做生意同樣如此。

    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美國勝加機械公司直接到歐洲投資,而大開跨國公司之先河後,美國的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瑞士的雀巢食品公司、英國的帝國化學公司等,開始意識到國內投資的有利場所日漸狹小,紛紛為它們自己龐大的過剩資本尋找出路,先後到國外投資建廠,牟取高額利潤。

    特別是二次大戰以後,以原子能、電子為代表的科技革命的出現,標誌著西方世界的生產力進入了一個突飛猛進新時代,這就迫使在社會經濟高度發展下的巨型企業,為尋找最佳投資場所而向國外迅速發展。在此期間,地球通訊衛星的問世,更使得全球範圍之內的人們能夠在瞬息之間,即可分享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種種信息,從而使生產和資本的社會化程度,提高到國際化的水平。隨著這個紛繁的世界變得愈來愈錯綜複雜,盤旋在世界上空的「生命不息,衝鋒不止」的大商業,也變得更加錯綜複雜,更加富於全球性了。

    國際經濟形勢這種縱橫發展的趨勢,自然逃不過以目光敏銳、預測能力準確獨到而著稱的「商業超人」李嘉誠的眼睛。

    李嘉誠已經開始有目的地增加海外投資的比例,加快海外投資。

    早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李嘉誠就開始涉足海外的投資。1977年,李嘉誠在全力發展香港規模龐大的投資的同時,就已經在加拿大溫哥華購入一批物業。1981年春,李嘉誠在美國休斯敦投資2億多港元,購買了數幢商業大廈。同年,李嘉誠的吞併戰開始不局限於區域,而是全球性的了,他再次擴資6億多港元,收購了加拿大多倫多的希爾頓港口酒店。根據《亞洲華爾街日報》的估計,從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李嘉誠以個人或者以長江實業的名義,在北美地區購入的大型物業達28宗之多。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誠開始率領李氏王國的精銳部隊,如同70年代的長江實業運用集資收購戰的方式,採取「閃電戰」與「連環術」等戰略戰術從而崛起長江、壯大長江一樣,再一次高昂起生機勃勃的龍頭,騰雲駕霧地周旋在變幻莫測的國際商場之間。

    李嘉誠瀟灑自如地揮舞著集資收購戰的魔棒,進行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擴張行動。

    1986年,李嘉誠財團趁石油價格處於低潮時期,收購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控股權。其中,李嘉誠家族占9%;和黃和嘉宏國際(李嘉誠屬下之上市公司)各佔五成權益的UnionFaith占43%,共耗資32億港元。

    1986年,李嘉誠進軍北美能源業的同時,並沒有放過歐洲能源市場的機會。同年12月初,李嘉誠私人斥資港幣1000萬元,收購英國倫敦上市的克拉夫石油公司(CluffOilCompany)4.9%股權。

    同年,李嘉誠透過屬下的UnionFaith有限公司,購入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多元化英國公司—皮爾遜(Pearson)有限公司普通股4.9%權益,耗資6億港元。該公司是一家控股公司,擁有《金融時報》、紐約投資銀行拉扎兄弟公司及其他多家公司之股份。就在李嘉誠計劃進一步取得控制權的時候,皮爾遜公司主要股東採取措施反收購,見好就收的李嘉誠一年後出售該公司之控股權,獲港幣1.4億元。

    1988年4月,李嘉誠聯合新世界發展主席鄭裕彤、恆基產業主席李兆基,以及李嘉誠持股10%的加拿大國際商業銀行,在加拿大成立協和太平洋公司,投得加拿大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舊址的發展權。

    溫哥華世界博覽會舊址佔地82公頃,計劃興建容納2萬人的住宅區和商業區;一所有400個房間的酒店;一個可以24小時進行證券、金屬、期貨購買的商業中心;一個高科技研究發展中心,以及一個國際性的貿易及金融中心。整個發展計劃耗資127億港元,其中李嘉誠以個人名義占50%的權益,發展計劃長達五至二十年。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