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36章 回報故里——從遠走他鄉到發展內地(4)
    事實證明了李嘉誠入主華娛的決定是正確的。他的介入為華娛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2006年上半年,華娛衛視有30%的黃金時段的節目是自己製作的。並且,華娛的經營狀況良好,經營業績也較為穩定,這與其創辦人蔡和平掌管華娛時瀕臨破產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此可見超人的過人之處。

    整合玩具定廣州

    如果說入主華娛是李嘉誠進軍娛樂項目的開始,那麼他在廣州創辦玩具城則可稱得上是他投資娛樂的高潮了。

    2002年1月,一份項目計劃書擺在李嘉誠的辦公桌上。

    對於許多期待與他合作的企業來說,可能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了。然而,並不是誰都有如此好的運氣。幾乎每個週末,都有一批長實的高級經理滿身疲憊地從廣州返回香港。因為負責李嘉誠「欽點」的玩具城項目,他們成了穿梭於兩地間最忙碌的「上班族」。

    李嘉誠此時又將投資內地廣州,準備做一項為下一代提供娛樂的項目——玩具城。

    玩具已經成為我國出口的五大「支柱商品」之一。據相關資料統計,全球玩具產量的75%來自中國,而廣東則佔全國玩具產量的70%。換言之,廣東佔全球玩具產量的一半以上,每年出口額超過百億美元。

    但實際上,看似繁榮的玩具業的現狀其實並不樂觀,這種強勢的背後卻隱藏著憂患。最大的問題之一是玩具廠家小而分散,缺少整體規模效應。

    全國8000多家玩具企業中,有近70%是貼牌生產的出口企業,而在這些企業中,大部分缺少自主研發的設計和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牌,只能收取低值的加工費。比如,芭比娃娃在美國的銷售價為10美元,其中留在美國玩具商手中8美元,而生產這款玩具的廣東某玩具企業出廠價僅1美元。充足的訂單並未帶給企業豐厚的利潤,相反,「旺單不旺財」卻是不爭的事實。肥水都流到了外國人手裡,形成這種鮮明反差的原因是什麼呢?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大生產必然帶來大流通,而大流通同時促進生產的進一步發展。不單在玩具業,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如果沒有好的流通平台,始終是廉價的勞動力、廉價的加工,自然會處在產業價值鏈的低端,大量的利潤消耗在渠道上,被境外的玩具商吞噬。

    玩具業要從價值鏈的低端走向高端,市場是「圓夢」的唯一途徑。

    事實上,早在2000年,玩具城的發起者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但是,他們認同的流通方式與普通意義的批發市場截然相反。

    早期自然聚集的批發市場是一種純粹的買賣關係,完全靠成本和價格競爭。至於周邊的環境、交通等問題,都不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早期的批發市場大多業態層次較低,並且功能單一。大陸的玩具業曾經有兩個最大的集散地——廣州一德路和浙江義烏。它們同屬這種業態。可以預見,其未來發展的空間將越來越狹小。

    玩具城發起者在計劃書中確立玩具城定位時,把現代商貿流通業與玩具業的特點充分結合,提出了玩具城現有的十大功能平台。

    這份計劃書運用的這一理念在日後說服李嘉誠爽快地投資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2003年7月,李嘉誠經過親自考察拍板9億元投資,並特派長子李澤鉅全權負責項目的簽約。

    之後,長實、和記黃埔閃電介入,分別注資4.5億元,聯合廣州國際玩具中心有限公司,合資成立廣州國際玩具禮品城(以下簡稱玩具城)。長實、和黃各佔30%的股份,負責項目的總體運營。

    兩大業務範圍甚廣的集團同時加盟,注定這不是簡單的項目,也給足了外界猜測和想像的空間。但是,投資額並不大的玩具城為何能吊起李嘉誠的胃口?不僅能讓他親自拍板投資,而且每週例會他都要詢問項目的進展情況。

    「李嘉誠」三個字就是刻在項目上份量十足的金字招牌,而其號召力更是毋庸置疑。

    李嘉誠不但具備調集上百億美元國際資本的實力,而且在消費者心中根深蒂固的號召力,會使其項目迅速聚攏人氣,也便於政府更大可能地支持其項目的發展。因此,李嘉誠在內地的項目始終是穩步推進,步步為贏。

    事實上,玩具城已經盡顯這種優勢。從前期舖位熱賣,到後期主題公園順利拿下1000畝土地,一切都水到渠成。

    「李嘉誠的項目,值得做,有得賺!

    2004年10月12日,玩具城首期推出500個商舖,當日就被搶購一空,但幾乎沒人對此表示驚詫。此前6月底在義烏,當地300多家廠商簽訂了3億元的認購意向書;8月底在上海推介會上也簽訂了1.16億元的認購單。玩具城一期總成交額5.5億元,賺得盆滿缽溢。

    2005年8月底,佔地1000畝、耗資20億元的動漫與玩具相結合的主題公園大致敲定。繼玩具城之後又一大手筆的高調出場,聲勢並不亞於香港迪斯尼所引起的轟動。

    接連不斷注資,並直接伸向玩具產業鏈的上游。涵蓋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綜合性平台,正由紙上規劃付諸現實。由此可以斷言,長實重返玩具業,理由並非那麼簡單。

    仔細瞭解玩具業會發現,這是一個龐大的行業。其背後驚人的數字,足以證明中國是全球玩具業當之無愧的主角。事實上,外界一直對玩具城存在一種誤解,常常將其歸類為地產項目。

    但是,究其核心理念人們會發現,玩具城「開發+運營」的運作模式與普通的地產或者商業地產有著本質的不同。玩具城既是發展商,又是運營商,而運營往往是這類項目成敗的關鍵。

    玩具城是整合產業鏈相關環節的平台,從上游聚集潮流、產品方向以及技術等大量的信息,使入駐的企業更容易找到開發產品的方向。而與之匹配的技術、創意和設計,都會從玩具城引入的科研機構中找到相應的合作與協作。

    交易是玩具城最基本的功能,但不是單一的買賣關係。利用10萬平方米的大型展覽中心,可以365天不間斷地進行展示,因此企業接訂單的機會將越來越多,並非以現成產品交易為主。另外,生產所需的原料或者半成品也可在平台上簡單地獲取,從而降低企業的負擔,使其可以專注於生產。而玩具城也最終成為國內一級批發市場及國際買家集中採購的平台。

    產品交易後如何走出去?

    這就自然涉及流通的問題。玩具城希望建立一個高效的物流信息體系,從生產企業就能直接流通,不論發往北京還是美國,在路上或者船上,買賣雙方可以隨時跟蹤和管理貨物的流向。

    從上述功能定位來看,玩具城明顯著眼於建立一個國際性的平台。

    而這一點,正與具有國際背景的「長和系」不謀而合。完美結合使利益最大化。

    簡而言之,玩具城整合了玩具研發、生產到銷售的整條產業鏈,開始直接面向國際市場的開放平台。

    李嘉誠說:「我們歷來只作長線投資。如果出售一部分業務可以改善我們的戰略地位,我們會考慮這一步驟。除了考慮獲取合理的利潤以外,更重要的是在取得利潤之後,能否在相同的經營領域中讓我們的投資更上層樓。」

    對於李嘉誠來說,他為這個平台的搭建已經付出了1億元的項目推廣資金。每月不間斷地宣傳造勢,這在內地是十分罕見的。而和黃的參與預示著玩具城打造「全球貿易流通平台」的發展軌跡。

    和黃擁有歐洲第二大的零售網絡,任何好的產品都可以通過其遍佈歐洲各地的3000多個網點迅速佔領市場,同時把市場需求信息傳遞給玩具城的廠家,甚至直接帶來訂單。另外,和黃還有遍佈全球的港口、碼頭、物流和集裝箱業務。這意味著,依托玩具城這個平台,廣東每年超過90億美元的玩具出口,將更加便利和快捷。而「長和系」與玩具業的完美結合,將逐步實現產業鏈各個環節利益的最大化。

    拿下深圳鹽田港

    位於深圳市東部的鹽田港,毗鄰香港,背靠中國最大的出口加工基地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優越。

    鹽田港海面寬闊、水深浪小、淤泥少,這是它的天然優勢,它能停靠全球最大型集裝箱船舶,是發展集裝箱碼頭的理想之所。1985年2月26日,深圳東鵬實業有限公司成立,1994年更名為深圳市鹽田港集團有限公司。它優越的自然條件和重要的戰略意義很早就被李嘉誠所看重。1992年初,鄧小平南行深圳講話,更加堅定了李嘉誠對內地改革開放的信心,也堅定了要投資深圳鹽田港的決心。

    起初,李嘉誠在提出投資鹽田港的計劃時,曾經遭到了很大的阻力。其中,馬世民就持反對意見,認為香港的貨櫃碼頭已經很成熟了,1997年香港回歸後,在與香港毗鄰的深圳搞貨櫃碼頭,會造成內部之間的競爭。李嘉誠則從更長遠的角度出發,認為,鹽田港地處深港間的天然深水港,即使自己不搶先,也肯定會有人競相開發的。事實證明,李嘉誠在這個問題上很有遠見卓識,搶先一步佔領了市場先機。通過對深圳鹽田港的投資,李嘉誠旗下的企業在香港、內地口岸都有投資,即使在市場行情不景氣情況下,兩地往往也會出現此消彼長的局面,對整體的贏利來講是十分有利的。

    在李嘉誠的堅持下,1992年的10月份開始實施鹽田港計劃。1992年10月5日,和黃集團與深圳東鵬實業在北京簽署深圳鹽田港發展合同。其中,和黃集團共佔7成股權,取得了控股權。雙方對今後鹽田港的發展進行了協商。從鹽田港投資上,使內地人也開始關注李嘉誠。一時間,李嘉誠威名遠揚。

    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與鹽田港集團於1993年10月合作成立了鹽田國際,開發、經營深圳鹽田港一、二期集裝箱碼頭。投資額為60億元,第一大股東為和記黃埔,其持有50%的股份,鹽田港集團持有27%的股份,中遠和馬士基持有其餘的23%的股份。

    此後,雙方在鹽田國際的管理上優勢互補,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出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和黃具有先進的管理經驗,在海外市場上有很大的影響力等優勢,都為新組建的鹽田國際增加了市場競爭力。

    在市場前景看好的情況下,李嘉誠旗下的和黃在2001年末,與鹽田港集團共同投資60億港元建設鹽田港三期集裝箱碼頭。此次的股權分配中,和黃占65%,鹽田港集團占35%。

    2002年初,鹽田港三期工程開始動工。工期進展非常順利,2003年,第一個10萬噸級泊位投入運營。到2004年9月,全面完成了三期工程4個泊位的建設。這期工程完成以後,將鹽田港區集裝箱年處理能力提升到500萬標準箱。

    2005年11月8日,在深圳港鹽田港區集裝箱碼頭三期擴建工程的簽約儀式上,近年來很少露面的李嘉誠也神采奕奕地親自現身,足可見「李超人」對這個項目的重視程度。和黃與鹽田港集團合資共同經營鹽田港三期擴建工程,雙方共同斥資114.8億元人民幣。其中,和黃佔有65%的股份,另一方則佔有35%的股份。此次工程佔地總面積136萬平方米,岸線長3297米,建設5個7~10萬噸級集裝箱泊位,1個3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平均每年可吞吐370萬標準箱、停靠10000標箱以上超大型集裝箱船舶,全面工程要在2010年竣工。

    從深圳的港口物流現有的格局來看,出現了三大專業集裝箱碼頭——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蛇口集裝箱碼頭、赤灣集裝箱碼頭三足鼎立的局勢。從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蛇口集裝箱碼頭和赤灣集裝箱碼頭位居深圳西岸,屬於招商局控制,而李嘉誠控股的鹽田港則佔領了深圳東岸,所有從海上進入深圳的貨物都必須要經過東西兩個口岸。

    深圳市港務局2004年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04年12月15日,蛇口集裝箱碼頭、赤灣集裝箱碼頭集裝箱吞吐量超過東部的鹽田港,佔整個深圳港吞吐量的54%,鹽田港居於第二位。

    2005年深圳市港務局1月至9月份統計數據表明,三大專業集裝箱碼頭吞吐量發生了驚人的逆轉,鹽田國際居深圳港口物流業的首位。其中,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538.1萬標準箱;蛇口集裝箱碼頭179.8萬標準箱;赤灣集裝箱碼頭235.5萬標準箱,東部鹽田港的吞吐量比蛇口集裝箱碼頭、赤灣集裝箱碼頭合計的還要超出122.8萬標準箱。

    深圳港口物流業龍頭老大的地位,鹽田港當之無愧,而此種排名,並沒有使李嘉誠滿足。繼前三期工程的投資後,李嘉誠2007年底斥資71億元,用於鹽田港的擴建工程。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有人提出疑問:鹽田港是不是在為邁向國際大港鋪路呢?

    其實,深圳港口近幾年突飛猛進的飛速發展,再次證明了李嘉誠當年投資深港的遠見卓識。雖然深圳港區在吞吐量上不如香港,但是就每年總吞吐量增長速度而言,深圳已經大大超過香港。早在2004年,深圳在世界集裝箱港排名已經躍升到第四位。而深圳港基礎設施建設的相繼完成,以及李嘉誠斥巨資用於鹽田三期擴建等工程大大提升了深圳港的硬件建設。掛靠深圳港的國際班輪周班航也在不斷增多,也增加了人們對深圳港區的發展前景的信心。而香港港口在硬件、軟件方面均沒有明顯的改善。此外,相比起深圳港口的發展來講,擁有優勢的香港港口在不斷削弱。表現在香港港口收費大大高於深圳港口收費,價格差距也使貨物相繼從香港流失到深圳港口。因此,甚至有業內人士預測,深圳港口吞吐量將會超過香港,並有可能取代香港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