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為了尋求安身之地,李嘉誠隨父母舉家遷往香港。如今,他回來了,他以勝利者的姿態回來了。他不僅回到了闊別已久的祖國大陸,還給大陸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活力,為內地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對內地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TOM一出世人爭
2000年3月間,美國著名的《福布斯》雜誌公佈了最新的全球富豪排行榜,香港的李嘉誠家族以總資產接近1000億港元而蟬聯第十名。
與此同時,李嘉誠的小兒子、剛鯨吞香港電訊的盈動集團主席李澤楷,則被《福布斯》雜誌評選為美國以外的全球十大科技富豪第五名。
李嘉誠和李澤楷父子倆雙雙榮登全球超級富豪龍虎榜,成為新世紀最顯赫的風雲人物。
《福布斯》發現,以傳統工商業起家的國際富豪的地位逐漸被資訊科技企業家所取代。在最新的全球10位富豪排名榜上,有7位來自美國,居首位的仍是美國微軟集團的比爾?蓋茨;美國電腦直銷公司戴爾排名第六位。
李嘉誠家族的旗艦公司長實、和黃系是在香港上市的,生意則遍佈全球,1999年贏利1173億港元,是全球最賺錢的上市公司。《福布斯》指出,李嘉誠這位商場上的「超人」,資產不斷上升,個人財富已接近1000億港元,在排行榜上已穩坐第十把交椅。也就是說,香港人尊奉李嘉誠的「香港超人」的稱號,涵蓋面已超出了香港這個國際化都市,不僅為全球華人所認同,更具有世界性的含義。
「老超人」雖已高齡,在商場上卻雄風益盛。虎父無犬子,「小超人」李澤楷更是如日中天,一躍跨上美國以外的全球科技富豪第五位的寶座。排名前兩位的分別是日本軟銀集團主席孫正義,印度電腦商AzimHasham。
李嘉誠認同新科技的重要性,決定全力發展超級網站。李嘉誠以中國為起點,以Tomcom發展超級網站。他認為,網際網絡對任何一家公司都重要,網際網絡世界廣泛,大家互相補充,不會有衝突,互相配合得益。
2000年2月17日,李嘉誠的旗艦長(實)和(黃)系宣佈,以「將中國帶到世界,將世界帶到中國」為口號的互聯網站Tomcom即將於3月1日在香港上市,這又引起了華人社會以至全球資訊界的廣泛矚目。
李嘉誠說,網際網絡有時候比資訊更重要,他的Tomcom的口號是:「將中國帶到全世界,也將全世界帶到中國」,網站取名為Tom,是因為方便中國人,因Tom易記又易上口。
李嘉誠曾經透露,長實、和黃投資10億港元發展超級網際網絡站Tomcom,當時引起全城轟動,到底李超人對科技掌握多少呢?
李嘉誠說:「科技世界深如海,正如曾國藩所說的,必須『有智、有識』,當你懂得一門技藝,並引以為榮,便愈知道深如海,而我根本未到深如海的境界,我只知道別人走快我們幾十年,我們現在才起步追,有很多東西要學習。」
李嘉誠指出,長和系的發展,並不是單靠他個人對某項事業的認知,主要依靠公司的員工帶動發展,加上集團內有很多博士、碩士及大學畢業生任職,連同外國的夥伴一齊發展。
Tom的全稱為Tom集團有限公司,成立於1999年10月,集團總部設在香港,地區總部分別設在北京及台北,在20多個城市聘用了3400名員工。
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Tomcom,擬籌資6.4億港元,用作技術開發、市場推廣及發展集團的電子商貿,其餘資金將用作策略性投資及一般營運資金。為了應付大量認購,TOM已印製逾3萬本招股書及超過20萬張認購表格,倘若認購表格派罄還會再加印。
16日,市場即有傳聞稱,Tomcom在上市時股價會即時漲升10倍。然而,也有經紀人提出警告,如果美股尤其Nasdaq的高科技股出現大幅調整,則認購Tomcom股份的人士,特別是以融資為主的投資者將會損失。因Tomcom的估值本身已很高,加上融資成本,不一定是穩賺。
Tomcom網站攜高科技熱潮,以「香港超人」李嘉誠旗下的和記黃埔及長江實業集團為主力股東,其他股東還包括盈科數碼動力,SchumannInternationalLimited及HandelInternationalLimited,為海外全球提供「通曉中國事」的資訊,並為大中華地區及海外華語社區的全球華人提供「華人時尚生活」與電子商貿服務,內容包括旅遊、文化、科技、藝術、時裝、遊戲、新聞、體育、娛樂等項目。
Tomcom在17日舉行的記者會上,除介紹公司業務外,還為投資者描繪出了贏利前景。公司主席陸法蘭說,未來兩年公司的主要贏利來源為廣告收入,他預期產品及服務交易與訂購收入、佣金收入及內容供應收入將穩步增長。
此外,公司將通過Tomcom之名經營三個主要入門網站,提供內容及服務。這些入門網站將會本地化,在全球各地區主要針對中國社群推出特色網站,其中包括中國台北、新加坡、北京、上海、悉尼、三藩市及溫哥華。
2月18日,李嘉誠旗下的網絡公司Tomcom開始派發新股認購申請表,大批香港市民連續兩天排起長龍,100萬份申請表一搶而空。
有證券行形容,近期散戶入市的情況已近乎瘋狂,部分大型零售證券行甚至因無法應付驟增的新登記客戶,已暫停登記新客。
證券界人士指出,Tomcom的招股活動如此瘋狂,除了它是科技股外,股東背景顯赫,加上公開發售的股份有限,自然引起轟動。據估計,超額認購倍數達數千倍也不出奇。Tomcom此次招股,共發售4.28億新股,但只有10%供散戶認購。
2月19日,是派發申請表的第二天,包銷商百富勤繼17日派出50萬份表後,18日加印了50萬份。負責派發申請表的匯豐銀行各家分行門外,早早就排起了長長的人龍。20日,在一家分行門外,凌晨3時就有人排隊,在正式開門營業前,已有四百多人。由於分行一度宣稱不派新表,引起股民們不滿,分行只好決定再派發表格,並請警員維持秩序。由於每人只限取一份表格,加上是休息日,有人動員全家前來索取表格。
而在香港及九龍匯豐總行門前,人龍蜿蜒,排出幾條街外,二十多萬份表格,不到3小時就已派完。在中環的匯豐總行,領表人龍盛況空前,人龍在總行地下兜了幾個「蛇餅」,轉入皇后大道中,再經銀行街轉回德輔道中,人龍一度多達5000人。領表人龍中,既有長者,又有菲傭及抱著嬰兒的婦女,另有不少是受公司指派專門前來取表的信差。
不少空手而回的市民紛紛詢問,週一(2月21日)是否還有申請表,銀行職員連忙安撫,說是有關機構已在趕印之中。
至24日,再度掀起認購Tomcom股票的狂潮,約有30萬香港市民冒雨湧向10家指定的匯豐銀行分行,交付認購表格。由於現場人數太多,警方緊急出動維持秩序,這是香港股票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
長(實)和(黃)系的網絡股Tomcom於3月1日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月29日中午是招股申請的截止時間,因此掀起了交表狂潮。據悉,此次認購共收回表格50多萬份,超額近2000倍,打破港股認購的歷史紀錄。
警方估計,僅23日一天,在10家指定收表銀行門外輪候的市民,就起碼有28萬人,引起了一場大混亂。
23日清晨5時,已經有人在匯豐銀行旺角分行門外排隊。中午時分,人龍沿彌敦道排至亞皆老街,再轉入上海街,伸延至窩打老道。由於人數太多,人龍不僅擠滿人行道,甚至排到馬路上。警方不得不封鎖多條行車線,造成交通嚴重堵塞。排隊情況也相當混亂,不斷有人「打尖」(插隊)、鼓噪、打架,有二女一男跌倒昏迷,送院治療。至中午12時,收表時間已到,但排隊人龍仍重重包圍著分行,銀行職員無奈,只好繼續收表。
Tomcom此次派發認購表引起的狂潮,也引起香港證監會的關注。證監會的負責人表示,將研究採用其他方法,讓股票認購者能夠不用再排隊,以免浪費時間。
針對Tomcom認購時出現的混亂,證監會發表聲明,對保薦人、收款銀行和有關公司未作出適當安排表示失望,已要求保薦人提供報告,並就招股事宜發出指引。
香港證券界人士則欣喜地認為,這次認購狂潮可帶旺已冷卻的創業板,並且可吸引其他香港財團分拆科技業務在創業板上市。
香港興寶證券副總經理呂志華表示,Tomcom勢將不但掀起一個創業板熱潮,並且會帶起整個港股入市熱潮。他更相信,由於散戶都會因為「超人」李嘉誠的魅力,一窩蜂地爭相認購,導致Tomcom在4月份的掛牌股價隨時會超越股價的10倍,即是說股價會飆高至每股17港元或是以上。
由於2000年首季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股票清一色都是互聯網站,在這股互聯網熱潮的帶動下,投資者的追捧程度將更為瘋狂。
獲得認購權的香港民眾,雖然費盡千辛萬苦方能如願以償,但料定手中持有的Tomcom股票將大升特升,高歌猛進,自然是笑到見牙不見眼了。而此次派表狂潮中的最大贏家,卻是李嘉誠。由於此次認購行動將凍結資金達1500億港元,因此,Tomcom單利息收入,就已超過億元。
Tomcom的定位是大中華資訊超級入門網站,計劃建立6個垂直網站。李嘉誠的長江實業與和黃擁有Tomcom57%的股權。Tomcom共發售4億2800萬股,占擴大股本的15%,售價介於1.48∼1.78港元。由於申請的小戶多,而僅10%的發售量供公眾認購,其餘則配售給投資機構,預計小戶成功申請到的機會不高。
由於超額認購高達近2000倍,散戶成功中籤的機會猶如買彩票!有行家算了一筆賬:假設只認購2000股,則成功中籤率為30萬分之一。
就在2月23日,報出的Tomcom招股價僅為1.78港元,而且還未正式掛牌上市,市場暗盤價已上升逾5倍,報10∼11港元。若散戶抽中2000股,賬面利潤即刻已有18400多港元。
Tomcom這次認購獲得市民狂熱追捧,與其說是追捧科技概念股,不如說是追捧李嘉誠股。人們認的是李嘉誠,而不是其他別的東西。由此可見,李嘉誠良好的商業形象,給予他的回報是何等超值。
誓把中藥國際化
擁有博大精深的醫藥理論、豐富的用藥經驗,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這是中藥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支柱。加速中藥產業的現代化、國際化,是中藥業未來發展的必經之路。否則,中藥不但不能走向國際市場,弄不好連這傳統「國粹」本身都要被丟棄。
早在1997年,時任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指出:香港具備足夠的條件,在中藥的生產、貿易、研究、資訊和中醫人才培訓方面取得成績,並逐漸成為一個國際性的中醫中藥中心。董建華在1998年的施政報告中再次表示:通過應用創新科技,中醫藥可以成為另一個促進香港經濟增長的行業,並以此提高香港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李嘉誠一直在為打造「香港中藥港」而持續不斷地作出努力。
2004年6月,《環球時報》刊載署名趙山河的文章「李嘉誠要圓中藥國際化之夢」,其分析如下:
李嘉誠的中藥業情結要追溯到11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1998年,在成功抵禦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之後,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重點推動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的發展,以帶領香港走出經濟困局。而把香港建設成國際中醫藥中心(「中藥港」)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李嘉誠在此時與香港新世界集團公司主席鄭裕彤聯手,投資50億美元打造香港「中藥港」。
然而,幾年來「中藥港」一直沒有出現轟轟烈烈的場面,究其原因,業內人士認為,根子正在於香港缺乏有份量的中藥主體企業支持。中藥產業需要深厚的積累,並非靠資本運作就可以簡單解決。與此同時,可以作為支撐的內地中藥企業的發展與香港市場的契合又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完成。唯一的出路是,推動者直接控制中藥業發展的脈搏。於是,這便有了和黃親自出馬投資中藥事業的一幕。在這場商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和黃與老牌中藥企業同仁堂的合作。李嘉誠有聲有色地演出了一場北上聯姻中國藥業巨頭的好戲。
有人認為,李嘉誠與同仁堂合作是早有「預謀」的。這樣的說法也是有根據的。早在2000年,同仁堂科技在香港上市以後,李嘉誠就以戰略投資者的身份成為其第二大股東,之後還與同仁堂集團「親密合作」,簽署戰略合作構想。
其實,李嘉誠與同仁堂的合作由來已久。2000年10月7日,同仁堂科技與和記黃埔全資附屬的和記中藥以及京泰實業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記(香港)藥業發展有限公司,該公司總投資2億港元,和黃、同仁堂和京泰的持股比例是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