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31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9)
    包玉剛初戰告捷,李嘉誠功不可沒。9月7日,《明報晚報》發表對李嘉誠的專訪:

    「九龍倉事件已經披露,包玉剛取得九龍倉15%∼20%的股權,並加入董事局。這一戲劇化事件發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龍倉事件發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們愛把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與九龍倉拉在一起談論和揣測,李氏昨日接受本報記者訪問之時,作了如下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據李氏稱,他本人沒有大手吸納九龍倉,而長江實業的確有過大規模投資於九龍倉身上的計劃,也確定曾經吸納過九龍倉的股份。他本來安排買入九龍倉全部實收股份30%∼50%,做穩健性長期投資用途,但到了吸納約1000萬股之時,九龍倉股份的市價已經急升至長實擬出的最高價以上,令原定購買九龍倉股份的整個計劃脫節。於是便放棄了這個投資計劃,並且把略多於1000萬股的九龍倉股及若干股權轉讓了出來。」

    這之後,李嘉誠又繼續將手頭剩餘的九龍倉股轉讓給包氏,據多份報章估計,李嘉誠在一進一出間,獲純利5900多萬港元。

    九龍倉董事局主席紐璧堅視包氏翁婿這兩位新任董事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之間多次發生摩擦。

    包玉剛不斷到市面或通過幕後吸納九龍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權增至30%,大大超過九龍倉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紐璧堅驚惶地發現:包玉剛吞併九龍倉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剛赴歐參加會議之機,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置地採取換股之法,欲將其持股權增至49%。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龍倉股。

    條件十分誘人,股民喜笑顏開。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權,包氏是無論如何也購不滿51%的絕對股權——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擊碎包氏的「吞併美夢」。

    包玉剛聞訊,急忙乘機返回香港反擊。他首先獲得匯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市面九龍倉股,目標也是49%。

    105元的現金比被九龍倉股抬高了的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誘人。星期一開市不到2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取得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將置地控有的九龍倉股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置地套現獲純利7億多港元。包氏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

    包玉剛奪得九龍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故有人稱「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決戰雙方,皆有勝有負。

    兩年後,包氏的遠見卓識得到了充分的驗證。包氏購得九龍倉,實現了減船登陸,從而避免了空前船災。香港另兩個船王——董浩雲與趙從衍,因行動遲緩,陷入瀕臨破產的滅頂之災。

    1985年,包玉剛又收購另一家英資洋行——馬登家族的會德豐,又一次轟動香港。

    商場上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包玉剛入主九倉後,與置地成為合作夥伴,他們力邀李嘉誠加盟,在九龍倉尖沙咀開發了一個新項目。這在香港商界被傳為佳話。

    力挺中資遭挫敗

    李嘉誠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他的成功引起了商界人士搭順風車的風頭。從1990年年初,李嘉誠輔佐中信收購泰富起,香港中資與內地國企,紛紛扯超人衫尾,欲借超人之力購殼上市,合組聯營公司,利用雙方的優勢,在香港和內地同時拓展業務。

    李嘉誠選擇了首鋼為合作夥伴。

    首都鋼鐵企業總公司,是中國特大型四大鋼鐵基地之一,職工人數27萬人。經營多元化,包括鋼鐵、採礦、電子、建築、航運、金融等18個行業;在國內擁有一百多家大中型工廠和70家聯營公司;在海外擁有獨資、合資企業18家。

    李嘉誠選擇首鋼,還有一個機遇因素。

    香港有一家「東榮鋼鐵」上市公司。該公司業務以經銷鋼鐵為主,1990年,光鋼筋一項就進口33萬噸,占香港同年市場的1/3。東榮為李明治的聯合系集團所控。李明治是香港股市著名的魔術師,不停地將全系各上市公司的股份倒來倒去,據說買家賣家都是他一人,害得小股東叫苦連天,不知所措。

    李明治涉嫌觸犯證券條例,招致證監會等機構的大調查,如證據成立,李明治及其聯合系集團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在這種情況下,李明治走為上策,有意將旗下上市公司做殼出售。

    東榮鋼鐵與首鋼的入港發展方向吻合,它既可消化首鋼的鋼鐵,還可將部分鋼鐵銷往海外。

    1992年10月23日,首都鋼鐵、長江實業、怡東財務、東榮鋼鐵在北京簽訂有關收購東榮的協議,收購價0.928元/股,涉資2.34億港元。收購方的股權分配是,首鋼51%,長實21%,怡東3%,一共為75%東榮股權。收購停牌前,東榮市價為0.92元/股。

    東榮的市價及收購價均低於股票面額,可見東榮當時在股市信譽之低,東榮是一隻沒有肉的微型空殼。就這隻小殼,並不會限制它的未來主人將其發展成大型中資企業。

    首長第二次合作,是收購三泰實業。

    1993年,李明治的聯合系進一步斬纜,將旗下的上市公司出售。4月2日,首鋼、長實、怡東又一次聯手,收購聯合系的三泰實業67.8%股權,每股作價1.69港元,共涉資金3.14億港元。

    三泰實業是一家生產電子產品的上市公司。收購後,三家的股權分配是首鋼46%,長實19%,怡東2.7%。5月,東榮從長實和怡東手中購回三泰股份。

    同月,東榮正式改名為首長國際。大股東仍是首鋼、長實、怡東三家。三泰實業則掛在首長國際旗下。

    1993年5月18日,首長國際收購開達投資,經重整後,將其改名為首長四方。

    1993年8月12日,收購建築公司海成集團,斥資1.74億港元。

    1993年9月12日,首長國際全面收購寶佳集團,涉及資金11億港元,是首長國際金額最大的一次收購。寶佳的業務以黑色金屬為主。

    首長國際經過5次收購後在香港實力大增,站穩了腳跟,於是,調頭向內地進軍。與內地政府及企業任命的投資項目,累計資金達百億以上。

    從1992年起,中資公司在香港股市借殼上市、招股上市蔚然成風。紅籌股成為股市令人矚目的股種。香港證券界評出1995年中資上市公司四大天王,市值排名如下:

    第一名,中信泰富,474.7億港元;

    第二名,粵海投資(廣東省政府駐港投資機構),89.4億港元;

    第三名,首長國際,63.6億港元;

    第四名,越秀投資(直屬廣州市政府),50.9億港元。

    1994年,中信泰富躋身香港十大財閥榜,據1995年1月1日的《快報》,中泰以375億市值,排名第8位。風頭之勁,連香港老牌華資英資大財閥都感到可畏。

    有人說,中信在中資坐大,是其背景大(中信是直屬國務院的一級公司,級別相當於部級)。

    香港中信的權勢加財勢,任何一家大財團都莫與爭鋒。它的背後有兩位高人支撐,一位是香港首富李嘉誠,另一位是來自馬來西亞的首富郭鶴年。

    中資大舉進軍香港,曾引起英資的恐慌,認為是要取代他們的;也引起華資的不安,認為中資是來港佔地盤搶飯碗。

    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指出,「在未來的特別行政區,所有的本地資金和外來資金(註:包括中資英資在內)將在平等的基礎上展開競爭」,「所有資本將在無政府干預的條件下公開、公平地競爭」,「中資現在和將來都要遵守香港的法律、法規,並且平等地與其他資本競爭」,「中資公司到香港完全按照資本主義自由經濟的方式去競爭,對我們來講還是個新課題,我們仍在學習之中……」

    有人說,李嘉誠先抱住中資這條大腿,然後憑藉中國政府的強大政治靠山,可在香港為所欲為了。美麗華一役就是最好的答案。

    然而,答案並非像上述觀點所臆想的那樣。美麗華一役的失利,可從側面表明,李嘉誠與榮智健等的合作是出於商業目的,完全是香港遊戲規則下的商業行為。

    美麗華酒店的創始人是一批外籍神父,後來成為楊氏家族的祖業。20世紀50年代初,九龍尖沙咀有一家教會小旅店,專門收容被驅逐的內地教堂的神職人員。1957年,中山籍商人楊志雲在外籍神父手中買下了這家小旅店,經過不斷地發展、擴充,到70年代,已成為擁有千餘間客房的一流酒店。80年代初,佳寧和置地聯手購美麗華一役,價高28億港元,轟動全港。後佳寧破產,置地債台高築,致使交易未成,雙方對簿公堂,再一次轟動全港。

    1985年,楊志雲逝世,其子繼承父業,美麗華仍風生水起。到1989年,香港旅遊業空前蕭條,入住率到1991年還未突破50%。楊氏兄弟遭眾股東指責,集團元老何添出任美麗華集團主席。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香港旅遊業轉旺,至1993年,美麗華已恢復元氣,漸入佳境。

    美麗華經營局面的改善並沒有消融各大股東間的矛盾。楊氏兄弟在發展策略上也有分歧。大哥楊秉正堅決不放棄祖業,而其弟楊秉梁則主張走投美國發展。這正是外強「入侵」的天賜良機。

    外強之強,首推香港首富李超人與中資強豪榮智健合組的新財團。以長實的財力與中泰的背景,欲得美麗華如甕中捉鱉。一位財經評論家說:「滿香港,再也找不到第二對這麼強大的黃金拍檔。」

    市面上,原有關於李氏榮氏不會再合作的傳聞煙消雲散。皆說:「美麗華算死定了。」

    美麗華,非得李超人、榮智健這樣的大老闆才吞得下。美麗華是恆生指數三隻酒店藍籌股中唯一的華資酒店股,該集團主要資產包括:

    1.美麗華酒店,位於九龍尖沙咀商業旅遊區,估值24億港元;

    2.深圳蛇口南海酒店,估值12億港元;

    3.柏麗廣場,第一期估值10億港元,第二期估值47.5億港元。

    這三項加起來,總估值93.5億港元。

    1993年6月5日,長實與中泰各佔一半股權的新財團,向美麗華提出收購建議,每股作價15.5元(認股權證8.5元),涉及資金87.88億港元。

    美麗華集團於9日申請停牌,停牌前市價為14.8元。李嘉誠15.5元的收購價,溢價不到10%,一般要溢價20%方可生效(即為眾股東接受)。市場普遍認為,李氏、榮氏的出價太低,估計美麗華的資產值為18元/股。

    李嘉誠是股市收購老手高手,他應該深諳此理。也許他過於自信,認為不再有強手跳出來與其角逐「獵物」。

    據李嘉誠自己說,他們此番收購,是美麗華的一名大股東主動提出洽商,該股東有意出售其所持股權,並且持股數不少。

    這會是誰呢?難道會是楊氏家族掌門人楊秉正?到6月14日,美麗華董事總經理楊秉正發表公開信,聲稱全部董事均未與長實、中信達成共識,美麗華物業發展潛質極佳,資產淨值為20元/股。信中提到,6月8日晚才接到李嘉誠、榮智健財務顧問的電話意向,而次日早上9時,收購建議書就送到美麗華董事局,「這麼龐大的收購行動,未給予當事人適當時間去瞭解,而突然採取行為,那當然算不得友好和善意。」

    楊秉正顯然對買主的15.5元/股的價格不滿。市場傳聞,主動與李嘉誠接洽的股東很可能是美麗華董事局主席何添。估計何添所持的股權不及楊家的零頭。李氏、榮氏欲獲成功,楊秉正才是關鍵。

    6月22日,楊秉正又刊啟事,稱公開信可能有不實之詞,致使公眾對李嘉誠、榮智健兩位先生產生誤解,謹向兩位先生深表歉意。結果,這則啟事更使公眾疑竇叢生。有人說,楊秉正到底還是怕具有強大政治靠山和經濟實力的李榮集團。對買方的揣測,更是人言人殊。有人道,李嘉誠有失一貫的君子之風,對方抗拒仍執意收購;也有人言,李嘉誠仍是不抱買古董的心態,價碼已出,不再隨意更改,成則得,不成則棄。

    楊氏家族只持有3成多股權,李榮集團全面收購,仍取勝有望。

    半路上殺進個程咬金——李兆基的介入,使局勢完全逆轉了。

    誰會想像李兆基會公開與李嘉誠「為敵」呢?二李交情之深,路人皆知。他們是地產老拍檔,曾在溫哥華與鄭氏等共同投得並發展世博會舊址,總投資百億。他們是高爾夫俱樂部的「波友」,每週相聚一次,形影不離。更令人稱道的是,不久前,他們共同推出一個「嘉兆台」高級地盤,把兩人的名字合成物業名,成為兩人友誼的永恆象徵。

    本來,未陷債務泥淖的楊秉正完全可抓住所持的股權不放。也許他真的擔心「懷璧其罪」,就尋找第三者為其「藏璧」。這個人必是他先父的至交,並且財力居香港十強之列。

    這只有李兆基了。

    李兆基礙於李嘉誠的情面,開始非常為難。現在楊志雲遺孤有難,不幫又說不過去。楊志雲在商界名聲卓著,深得同仁尊敬。眼看著楊家祖業行將被外強「吞噬」。作為楊志雲生前的世交摯友,必會遭外人指責。

    真正促使李兆基下決心的,是楊秉正「送璧入懷」。美麗華前景廣闊,誰不垂涎欲滴?商場無父子,就更不會有友誼。於是,李兆基就給密友李嘉誠致命一擊,與楊秉正私下簽訂協議。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