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30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8)
    台灣的人常說:「人兩腳,錢四『角』,用錢追錢比人追錢要快得多,而且省力得多。」當今社會,如果還按照傳統的思維方式支配自己的行為,不把常規打破,那就會越走越艱難。因為你是不是能賺到錢,並不在於你投資多少,有多少好的產品,而在於你有沒有把握社會發展先機的膽量。想不想開發你的天賦與潛能以智招財,而不是以「苦」換財。無論現在或將來,思想都會對你的人生經濟狀況起到決定性作用。其實人的潛能用得越多,就有越多可以用的潛能。成功者只是比普通人多用了一點潛能,你的潛能可能還沒有真正發掘出來。以你的能力加上屬於自己的那些機遇,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李嘉誠有了實力,首個目標物是置地旗下的九龍倉。尖沙咀的海港城、海洋中心、游輪碼頭及貨物裝卸區可重建的地皮,這些東西是最讓他垂涎欲滴的。九龍倉的股價長期不振,1977年底,每股只是十三四元,而資產值達50元。大股東置地只持有九龍倉不足兩成。李嘉誠暗中不動聲色,在市場秘密收集九倉股份,準備殺置地一個措手不及。聞風的置地也同樣在市場回購股份部署反收購。翌年三月,九龍倉股價被搶高至46元的高水平,如果想拿到控制權,必須持有20%,審慎的李嘉誠明明知道不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加上置地母公司怡和請來匯豐大班沈弼做說客,李氏唯有鳴金收兵,把手頭兩成九龍倉股份轉讓給船王包玉剛,套回三億多元資金。後來,包玉剛1991年去世後,李嘉誠在匯豐銀行提供的23億貸款的幫助下成功地把九龍倉從置地手上奪了回來,李嘉誠成為首位華資大戶,成功地把英資「大行」收購了回來。

    九龍倉屬怡和系的大洋行,其舊址將成為九龍地王,而九龍倉股票卻被低估,若合理開發,前景輝煌。包玉剛看好這一點,李嘉誠也看好;包氏欲奪,李氏也欲購。結果李嘉誠成全船王,掀起轟動一時的九龍倉戰役。

    九龍倉不是嚴格意義的倉庫,而是香港最大的貨運港,擁有深水碼頭、露天貨場、貨運倉庫。1886年保羅?遮打牽頭在九龍設立碼頭倉庫,怡和洋行是其大股東之一。

    九龍倉是怡和系的一家上市公司,它與置地公司並稱為怡和的「兩翼」。九龍貨倉有限公司的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及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以及酒店、大廈、有軌電車和天星小輪,歷史悠久,資產雄厚。可以說,誰擁有九龍倉,誰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貨物裝卸、儲運及過海輪渡。

    九龍倉的母公司怡和與和記黃埔、太古集團、會德豐並稱為香港四大洋行。九龍倉在怡和的地位非常高。怡和位列四大洋行之首,怡和大班同時又兼任九龍倉主席。

    李嘉誠一直以置地為競爭對手,九龍倉引起他的注意,是九龍倉的「挪窩」。

    與港島中區隔海相望的尖沙咀,日益成為香港的旅遊商業區。火車總站東遷後,九龍倉把貨運業務遷到葵湧和半島西,騰出來的地皮用於發展商業大廈。

    李嘉誠讚歎九龍倉的創始人以極低廉的價格獲得這塊風水寶地,如今水漲船高,身價百倍。

    九龍倉先後建有海港城、海洋中心大廈等著名建築,但在經營方式上不足稱道,他們固守用自有資產興建樓宇,只租不售,造成資金回流滯緩,使集團陷入財政危機。為解危機,大量出售債券套取現金,又使得集團債台高築,信譽下降,股票貶值。

    1977年12月中旬,敏感的財經評論家周祖貴先生對九龍倉進行分析,以《九龍倉業務開始蛻變》為題,指出九龍倉集團如能充分利用其土地資源,未來10年可以出現年增長20%的良好勢頭。該評論家還預測時價13.5港元的九倉股是1978年的熱門股。

    這位評論家與李嘉誠在九龍倉問題上英雄所見略同,不過一個在明處大發議論;一個在暗處不顯山,不露水,埋頭實幹,不事聲張——李嘉誠已在收購九龍倉股票。

    李嘉誠曾多次設想,若他來主持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絕不至於陷於如此困境。自從長實上市,李嘉誠在興建樓宇「售」與「租」的問題上,奉行謹慎而靈活的原則。若手頭資金較寬裕,或樓市不景氣樓價偏低,最好留做出租物業;若急需資金回流,加快建房速度,樓市景氣樓價炒高,則以售樓為宜。

    李嘉誠看好九龍倉股票,是因為該集團不善經營造成股價偏低。精於地產股票的李嘉誠算過一筆細賬: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龍倉股市價在13∼14港元之間。九龍倉發行股票不到1億股,就是它的股票總市值還不到14億港元。九龍倉處於九龍最繁華的黃金地段,按當時同一地區官地拍賣落槌價,每平方英尺以6000∼7000港元計算,九龍倉股票的實際價值應為每股50港元。九龍倉舊址地盤若加以合理發展,價值更是不菲,即使以高於時價的5倍價錢買下九龍倉股也是合算的。

    基於這種考慮,李嘉誠不動聲色,買下約2000萬股散戶持有的九龍倉股。

    這個數目,無論對李嘉誠,還是對怡和,都是一個敏感而關鍵的界限。李嘉誠從不打無準備之仗,他通過智囊瞭解到,一貫被稱為怡和兩翼的九龍倉,與姊妹公司置地在控股結構上並非平等關係。怡和控置地,置地控九龍倉,置地擁有九龍倉不到20%的股權。

    現在李嘉誠吸納的九倉股約佔九龍倉總股數的20%。這意味著,目前九龍倉的最大股東將不是怡和的凱瑟克家族,而是李嘉誠。這為李嘉誠進而購得九龍倉,與怡和在股市公開較量,鋪平了道路。購得九龍倉,無疑使長實的老對手置地斷臂折翼。

    當時,那位「料事如神」的財經評論家的宏論並未引起人們的關注。李嘉誠吸納九倉股是採取分散戶頭暗購的方式進行。九龍倉股成交額與日俱升,引起證券分析員的關注。嗅覺敏銳的職業炒家介入,九龍倉股便被炒高。一時間,大戶小戶紛紛出馬,加上股市流言四起,到1978年3月,九龍倉股彷彿溫度計被火灼一樣,急速竄到每股46元的歷史最高水平。

    這已和九龍倉股每股實際估值相當接近了。

    這時期,李嘉誠持有的九龍倉股還不滿2000萬股,他不得不籌股回落,以稍低的價格將九龍倉股增至20%的水平。

    對李嘉誠來說,入主九龍倉董事局的路程,仍十分艱辛。

    按照《公司法》,股東對公司的絕對控制權是其控有的股份在50%以上。否則被收購方反收購,會使收購方的計劃前功盡棄。現在九龍倉股票的股價已被炒高,要想增購到51%的水平,非李嘉誠的財力所能及。

    九龍龍倉的老闆已在佈置反收購,到市面上高價收購散戶所持的九龍倉股,以增強其對九龍倉的控股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怡和系的置地輕而易舉收購了周錫年任主席的牛奶公司,風光百多年的怡和在當時的香港商界股市仍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置牛大戰」,被行家譽為香港股市收購戰的經典之作。

    實力發生變化也正是在20世紀70年代,一大批華資公司上市,借助股票以小博大、以少控多的優勢,當初上市公司家族的小矮人,漸漸長成小巨人。現在,這些小巨人正以咄咄逼人之勢,向商界超級巨人怡和頻頻發起攻勢。

    怡和大班豈能不驚慌?今日之怡和,不似昔日之怡和——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數十年來,怡和對中國政府存太多的戒心,奉行「賺錢在香港,發展在海外」的政策。因海外投資戰線過長,投資回報率低,給怡和背上沉重的財政包袱,將怡和逼入絕境。

    現在後院起火,怡和傾資撲救——高價增購九龍倉股票,以保「江山無缺」。怡和的現金儲備也不足以增購到絕對安全的水平。慌亂之中,向香港第一財團——英資匯豐銀行求救。

    據說匯豐大班沈弼親自出馬斡旋,奉勸李嘉誠放棄收購九龍倉。李嘉誠審時度勢,認為不宜同時樹怡和、匯豐兩個強敵。日後長江的發展,還期望獲得匯豐的支持。即便不從長計議,就談眼下,如果拂了匯豐的面子,匯豐必貸款支持怡和,收購九龍倉將會是一枕黃粱。李嘉誠遂答應沈弼,鳴金收兵,不再收購。此時,已收購到近2000萬股九倉股的李嘉誠是否是九龍倉最大股東?他自己也摸不透,怡和一方未透露增購後的持股數。

    這只是當時股市風傳的小道新聞。事後曾有記者詢問匯豐斡旋是否屬實,李嘉誠與沈弼皆言稱不知其事。不過,依日後事態的發展,匯豐從側面參與九龍倉大戰,並起決定性作用,卻千真萬確。

    李嘉誠退出收購,引來八方強手介入角逐。其中一位就是赫赫有名的包玉剛。

    20世紀80年代中期,李嘉誠坐上香港首席富豪的寶座。可當時,李嘉誠論實力和聲譽,都還比不上包爵士。

    據1977年吉普遜船舶經紀公司的記錄,世界十大船王排座次,香港佔兩席,包玉剛以船運載重總額1347萬噸穩居首位,老牌船王董浩雲以總載重452萬噸排在第7位;在世界傳媒界名氣最大的希臘船王奧納西斯竟屈居第8位;香港還有一位老船王趙從衍則榜上無名。

    其時,香港報刊還沒有進行富豪榜編製工作,根據海外傳媒報道,包爵士是香港第一富豪,他擁有50艘油輪,一艘油輪的價值就相當於一座大廈。

    在包爵士集團總部辦公室,掛滿了他與世界各國王室成員、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各界名人的合影照片。他是香港商界與世界政要交往最多的一位。至此時,李嘉誠還未單獨會見過哪一國的元首和首腦。

    包玉剛起念登陸並非一時衝動。1973年的石油危機促使英國開發北海油田,美國重新開發本土油田。同時,亞洲拉美都有油田相繼投入開採。這樣,世界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將減少,到20世紀70年代後期,越來越多的油輪閒置。油輪是包氏船隊的主力,包氏從油輪閒置聯想到世界性的造船熱,預示一場空前的航運低潮將會來臨。

    「先知先覺」的包氏決定減船登陸,套取現金投資新產業,他瞄準的產業是香港百業中前景最誘人的房地產。

    李嘉誠雖不明包玉剛吸納九倉股是作為一般性的長期投資,還是有意控得九龍倉,但他可以肯定包玉剛會對九龍倉感興趣。九龍倉碼頭遷址後,新建的碼頭氣勢更宏偉、設備更先進。執世界航運業牛耳的船王包玉剛,何嘗不願擁有與其航運相配套的港務業?

    在華人商界,只有包玉剛有實力跟怡和相抗衡。

    李嘉誠權衡得失,已胸有成竹,決定把球踢給包玉剛,預料包玉剛得球後會奮力射門——直搗九龍倉。

    於是,在港九就演繹出流傳甚廣的瀟灑故事。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兩位華商俊傑在中環的文華酒店一間幽靜的雅閣會面。一位是具有學者風範的未來地王李嘉誠,另一位是洋溢著海派作風的登陸船王包玉剛。

    五星級文華酒店是怡和集團的一項重要產業,文華以其高貴豪華、優質服務而數次被評列為全球十佳酒店榜首。現在,兩位華商俊傑坐在怡和的酒店裡決定怡和台柱——九龍倉的前途命運。

    李嘉誠秘密約見,包玉剛猜想定有重要事情——他們那時的私交並不密切。包玉剛欲減船登陸,苦於無門,當他將目標瞄準九龍倉,發現李嘉誠已捷足先登。對於包玉剛來說,九龍倉太重要了。如果有九龍倉的碼頭貨倉,將更有利於他發展海上航運;九龍倉的地盤物業,將是包玉剛進軍地產的有利跳板。

    冷夏、曉笛在《世界船王——包玉剛傳》中記敘道:

    「經過簡短的寒暄,李嘉誠即開門見山地表達了想把手中擁有的九龍倉1000萬股股票轉讓給包玉剛的意思。

    「轉讓?包玉剛想,天上沒有白掉下來的餡餅。包玉剛低頭稍加思索,便悟出了李嘉誠的精明之處。李嘉誠很清楚包玉剛的情況,知道他需要什麼。於是,用包玉剛所需要的來換取自己所需要的,這一「轉讓」,可真是一家便宜兩家占的好事。

    「從包玉剛這方面來說,他一下子從李嘉誠手中接受了九龍倉的1000萬股股票,再加上他原來所擁有的部分股票,他已經可以與怡和洋行進行公開競購。如果收購成功,他就可以穩穩地控制資產雄厚的九龍倉。而從李嘉誠這一方面來說,他以10∼30元的市價買了九龍倉股票而以30多元脫手給包玉剛,一下子就獲利數千萬元。更為重要的是,他可以通過包玉剛搭橋,從匯豐銀行那裡承接和記黃埔的股票9000萬股,一旦達到目的,和記黃埔的董事會主席則非李嘉誠莫屬。

    「這真是只有李嘉誠這樣的腦袋才想得出來的絕橋(主意)!包玉剛在心裡不禁暗暗佩服這位比自己年齡小但精明過人的地產界新貴。」

    沒有太多的解釋,沒有冗長的說明,更沒有喋喋不休的討價還價,兩個同樣精明的人一拍即合,秘密地訂下了一個同樣精明的協議:

    「李嘉誠把手中的1000萬股九龍倉股票以3億多的價錢轉讓給包玉剛。包玉剛協助李嘉誠從匯豐銀行承接和記黃埔的9000萬股股票。」

    一個決定兩家英資企業命運的歷史性協議,在華商兩強低聲密語中順利達成。

    最終結果,他們都如願以償坐上英資洋行大班的寶座。

    1978年9月5日,包玉剛正式宣佈他本人及家族已購入20%左右九龍倉股票。怡和與九龍倉現任大班紐璧堅,不得不吸收包玉剛及其女婿吳光正加入九倉董事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