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29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7)
    對凱瑟克家族史作過深入研究的黃文湘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指出:「西門?凱瑟克在過去多年不足以證明他因此而能夠勝任怡和公司首席管理人職位。不過,事實證明,他雖是貴族出身,卻不是外行商家,有能力發展怡和公司的多元化業務。」

    李嘉誠反覆研讀有關怡和及凱瑟克家族的報道。他已經向怡和表示過欲購港燈的意向,現在他不再作出任何表示,他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事情的發展。

    1984年,馬世民加盟長實系,李嘉誠委以他和黃董事行政總裁的重任,和黃的業務獲得長足發展,成為長實系的贏利大戶。

    1984年,西門?凱瑟克出台「自救及償還貸款」一攬子計劃,即出售海外部分資產,以及在港的非核心業務。

    置地統攬怡和地產業務,自然是怡和的核心業務,因此,無論如何,置地的旗艦地位是要保住的,而置地又是怡和全系的欠債大戶。匯豐銀行逼債窮追不捨,債台高築的置地大班西門,不得不斷其一指——出售港燈減債。

    首選的買家自然是李嘉誠。財大氣粗的李嘉誠出得起理想的價錢,他曾向前任大班紐璧堅表示過收購之意。西門當時也在場,他很佩服李嘉誠的君子作風。

    令西門不解的是,這一年來,李嘉誠不再有任何表示。難道他真不想要港燈?港燈可是擁有專利權的企業,不可能會有第二家企業在港島與其競爭,贏利確保穩定。

    其實,這是李嘉誠使的欲擒故縱之計,這使西門如墜雲裡霧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西門終於按捺不住了,主動向李嘉誠拋去繡球。第95期《信報月刊》描繪道:

    1985年1月21日(星期一)傍晚7時,中環很多辦公室已人去樓空,街上人潮及車龍也早已散去。不過,置地公司的主腦仍為高築的債台傷透腦筋,派員前往長江實業兼和記黃埔公司主席李嘉誠的辦公室,商計轉讓港燈股權問題。大約16小時之後,和黃決定斥資29億元現金收購置地持有的34.6%港燈股權,這是中英會談結束後,香港股市首宗大規模收購事件。

    這期間,李嘉誠把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請來,具體與置地商議收購事宜。消息傳出,全港又一次轟動。

    「我們不像買古董,沒有非買不可的心理。」李嘉誠對新聞界說。

    「假如我不是很久以前存著這個意念和沒有透徹研究港燈整家公司,試問又怎能在兩次會議內達成一項總值達29億港元的現金交易呢?」

    當年置地以比市價高31%以上的溢價搶入港燈;現在和黃以6.4元的折讓價(收購前一天市價為7.4元)撿了置地的「便宜」,而購入34.6%的港燈股權,以市值計,李嘉誠為和黃省下4.5億港元,顯然要高對方一籌。

    因為沒有超過35%的線,所以不必全面收購。這是「和平交易」,沒有出現反收購。和黃實際上已完全控制港燈。

    收購過程中,有關股票未作全日停牌。只是午時左右,買家和記黃埔、賣家置地公司和「貨色」港燈公司主動要求四家交易所停牌。

    四家停牌時間不一,造成部分炒手利用時間差炒這三隻股票。大部分投資者作壁上觀,三隻股票均未像以往的收購戰一樣被搶高——都知道李嘉誠「買貨」不會出現競購與反收購的好戲。

    整個現金交易額29億港元,按協議須2月23日前交清。和黃2月1日就提前付款。置地提出扣還利息。依計算2月1日—23日間,利息達1200萬港元,和黃只收了400萬,另800萬送回置地。

    這等於和黃蝕本800萬港元,李嘉誠覺得這筆交易「抵數」。值得他看好的不僅是港燈的常年贏利,還看好港燈電廠舊址發展地產的價值。

    李嘉誠斥巨資收購港燈,對恢復港人對香港的信心起了較好的作用。

    20世紀90年代,馬世民談起港燈的收購,仍對李嘉誠稱道不已。

    「一共花了16個小時,而其中8個小時是花在研究建議方面。」

    「李嘉誠綜合了中式和歐美經商方面的優點。一如歐美商人,李嘉誠全面分析了收購目標。然後握一握手就落實了交易,這是東方式的經商方式,乾脆利落。」

    同年3月(1985年),包玉剛收購了大型英資洋行會德豐。

    此時,四大英資洋行中的兩家——和記黃埔、會德豐先後落入華資手中。怡和仍是最大英資洋行,但昔日風光不再——九龍倉和港燈分別被華資兩大巨頭控得。

    四大戰役徹底扭轉了英資企業在香港的優勢,是香港經濟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李嘉誠、包玉剛名聲大振,引起世界經濟界的矚目。世界華文傳媒,尤其是中國傳媒,稱李氏包氏是「民族英雄」,「大漲中國人志氣,大滅英國人威風」,「被英殖民者統治百年之久的香港,從此揚眉吐氣」,「李超人、包大人,不愧是龍的傳人,世界華商的驕傲」,「大大振奮和提高了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和自尊」……

    某位資深經濟評論家說:「不必把商業行為太往政治上扯,別忘了他們(包玉剛、李嘉誠)是商人,當然是出色的商人。」

    還是看看包玉剛、李嘉誠如何評價自己的行為。

    早在1981年5月12日,包玉剛在香港記者俱樂部發表講話說:

    「我想你們其中必然會有人對我參與某些本港地產公司活動(註:指收購九龍倉)感興趣。讓我告訴你,我參與地產活動,並非因為我想與傳統的英資洋行作對,而是像香港其他大多數人一樣,我對香港的前途充滿信心。控制權從一個環節轉到另一個環節,或者從一個集團轉到另一個集團,只是表示某些由於商業上成功帶來的資金需要另尋出路。」

    對於「輿論有關他收購英資洋行的報道」,李嘉誠並沒有從正面作出評價。他只是在很多場合說:「收購不像買古董,非買不可。」有人認為,買與不買,李嘉誠都是從商業利益上考慮的,他並不把對方當成不共戴天的敵人,非得置之死地而後快。李嘉誠還說:「我一直奉行互惠精神,當然,大家在一方天空下發展,競爭兼併,不可避免,即使這樣,也不能拋掉以和為貴的態度。」

    西門?凱瑟克在港燈售購協議上簽字後,舒一口氣道:「從此置地不再處於被動了!」幾天後置地便宣佈投資7.5億元,興建行將胎死腹中的交易廣場第三期工程。其後,李嘉誠把29億元的巨額現金支票交給西門,西門高高興興地將港燈交給長實系和黃。

    一位評論家說:「李嘉誠真正發跡,是從收購和黃開始,李氏的發跡史無疑是一部吞併史。他並非像某些傳聞說的『為民族而戰』,他是『為自己而戰,為締造他的商業王國而戰』。在兩次浩大的收購中,李嘉誠頭腦異常冷靜,從未情緒化——這就是出色商人的頭腦。

    「如果說,李嘉誠收購英資是『民族氣概』的體現,那麼,這之前和這之後,他都收購過華資,這不意味他是『民族的叛逆』嗎?」

    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李嘉誠、包玉剛收購英資企業的業績,世界傳媒對他們的述評汗牛充棟。這正表明了收購本身的空前反響及非凡意義。

    李嘉誠控得港燈,委派港燈控股母公司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出任港燈董事局主席。

    1987年3月2日,和黃將港燈非電力業務分拆上市——嘉宏國際集團公司。嘉宏從和黃手中購入港燈的23.5%股權,成為港燈集團的控股母公司。馬世民出任嘉宏董事局主席。

    重整後的長實系股權結構是:李嘉誠控有長江實業33.4%股權,長江實業控有36.55%的和記黃埔和42.9%的青洲英泥,和記黃埔控有53.8%的嘉宏國際,嘉宏國際控有23.5%的港燈集團。

    各集團的控股子公司、孫公司高峰期有百餘家之多。

    馬世民負責和黃系的電訊、能源、貨櫃(集裝箱)碼頭、零售及港燈與嘉宏的業務。具體如下。

    電訊:1986年年底,和黃設立一家全資附屬公司——和記通訊有限公司,統轄原有的和記電話、和記傳訊、和記專線電視、和記資訊傳通四家公司。和記電話公司主要從事流動無線電話,客戶擁有率佔全港的55%;和記傳訊公司原已收購了24家傳呼公司,是香港最大的傳呼機構,市場佔有率佔五成;和記專線電視合作擁有亞洲衛星一號的權益,並開辦了亞洲衛星電視台;和記資訊傳通主要開發電腦聯網資訊服務,業務在起步階段,但前景廣闊。

    貨櫃碼頭:葵湧碼頭是世界吞吐量最大的貨櫃碼頭,到1985年,和黃屬下的香港國際貨櫃碼頭處理的貨櫃量占葵湧的45%以上。之後,和黃先後投資近百億港元,到1990年年底公司擁有10個泊位,89公頃碼頭設施(占總設施的63%),貨櫃吞吐量占市場的70%。和黃的國際貨櫃碼頭公司是同業的壟斷性企業。另外,公司還擁有樓面600萬平方英尺的亞洲最大的貨物分發中心。貨櫃碼頭業務是和黃的主要贏利來源,1986年贏利4.5億港元,20世紀90年代贏利已逾10億港元。

    零售:零售業務是老和記洋行的傳統業務。和黃擁有兩大零售系統——百佳超級商場和屈臣氏連鎖店,另還有屈臣氏製造業和多種消費機構。百佳與怡和系的惠康是香港最大的兩家超市集團。到1990年4月止,百佳超級市場已達135家,另有10餘家在海外。屈臣氏屬下的連鎖店有220多家。20世紀90年代初,和黃零售業營業額達50億港元的水平。

    港燈:1984年,為怡和置地所控的港燈集團擁有香港電燈公司和豐澤、嘉雲等9家全資屬公司及國際城市等5家聯營公司,業務包括電力、地產、工程、工業、貿易、零售、保險等多方面。該年稅後贏利8.22億港元。1985年,長實系和黃收購港燈後,年贏利12.8億港元,增幅56%,為港燈集團有史以來首次突破年贏利10億元大關。1986年又突破15億港元。

    嘉宏:1987年,港燈非電力業務單獨分拆上市,始有嘉宏國際。嘉宏除控有23.5%的港燈股權外,全資擁有希爾頓酒店,控有50%聯信公司股權。1987財政年度,嘉宏贏利6.8億港元;1988年度增至9.5億港元;1989年贏利突破10億港元大關(10.01億港元)。

    1986年1月,和黃集團市值從收購時1979年的62億港元上升到141.5億港元。同期,控股母公司長江實業的市值為77億港元,和黃近兩倍於長實,成為長實系的主艦。1979年,李嘉誠從匯豐手中以7.1港元一股購入22%和黃股權,共付出6億多港元。1989年和黃純利30.5億港元,共獲利60.8億港元,相當於購價的10倍。

    和黃取得如此驚人實績,首先是李嘉誠正確抉擇;其次是馬世民管理有方。馬世民名聲大噪,成為香港洋大班中風頭最勁人物。

    1990年,香港《資本》雜誌第二期,列出1979~1989年香港十大贏利最高的上市公司。

    它們的排行序與10年贏利總和是:

    1.匯豐銀行292,72億港元

    2.太古洋行154,81億港元

    3.和記黃埔139,22億港元

    4.中華電力132,49億港元

    5.香港電訊130,57億港元

    6.國泰航空121,46億港元

    7.長江實業112,40億港元

    8.港燈集團107,69億港元

    9.恆生銀行99.92億港元

    10.新鴻基地產89,50億港元

    這其中,傳統英資上市公司有匯豐、太古、和黃、中電、香港電訊、國泰、港燈7家;傳統華資有長實、恆生、新鴻基3家。經一系列收購後的歸屬為:英資有匯豐、太古、中電、香港電訊、國泰、恆生6家;華資有和黃、長實、港燈、新鴻基4家——長實全系就控有其中的前3家。

    這10年間,長實系的3家上市公司平均年贏利均達10億港元以上。嘉宏國際1981年才分拆上市,故未列入。依據此表,長實繫在香港業界的贏利水平如何,明眼人一看便知。

    鏖戰英資控九倉

    在我們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月收入比你高出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難道他們比你聰明一百倍?一千倍?一萬倍?可能你什麼也沒有做錯,但你應該瞭解成功者都做對了什麼!很多人打工拿自己辛苦勞動換來的工資,用自己的汗水成就老闆的事業,用自己的辛勤烘托領導的輝煌。工作二三十年,月工資還不過千。幾十年來都省吃儉用,但買房子還是要借別人的錢。腳踏著同樣的大地,頭頂著同樣的藍天,一樣的政策、一樣的條件,為什麼人與人會有如此大的差距?錢是靠頭腦賺來的,錢會往有頭腦的人的口袋裡鑽,正所謂:腦袋空空口袋空空,腦袋富有口袋就能富有。人與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腦子裡想的東西不同。有人長期走入賺錢的誤區,一想到賺錢就想到開工廠、開店舖。不能把這一想法突破,就抓不住許多在他看來不可能的新機遇。仔細想一想,成功與失敗、富有與貧窮只不過就是那麼一點點的差別。

    生活在現今的這個世界裡,我們要提高認識,在這個競爭激烈而又千變萬化的世界上,我們必須有新的觀念、新的方法、新的創造、新的發明、新的理財技巧、新的賺錢之道……只有做到這些,成功才會長久地停留在你身邊!

    最快捷、最明智的賺錢之道就是用別人的錢賺錢。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