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28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6)
    其時,李嘉誠忙於收購和黃,無心參與天水圍的策劃。天水圍的整個開發計劃由華潤主持。但是,華潤對地產開發並不熟悉,對香港的商業規則也不甚瞭解。結果1982年7月,港府宣佈動用22.58億港元,收回天水圍488公頃土地,將其中40公頃作價8億港元批給巍城公司,規定在12年內,在這40公頃土地上完成價值14.58億港元以上的建築,並負責清理318公頃土地交付港府作土地儲備。如達不到要求,則土地及8億港元充公。

    另外,港府於1983年年底宣佈:計劃投資40億港元用於市政工程,其中整理地盤工程16.2億港元,基本建設9.6億港元。這兩項共25.8億港元的工程批給巍城承包,並保證15%的利潤。

    華潤興建50萬人口城市的龐大計劃胎死腹中,似乎有些心灰,其他股東也想退出。

    李嘉誠看好天水圍前景,他不慌不忙,逐年從其他股東手中接下他們亟待拋出的「垃圾」股票。到1988年,李嘉誠控得除華潤外的49%股權,成為與華潤並列的僅有兩家股東。1988年12月,長實與華潤簽訂協議,其主要內容如下:

    長實保證在天水圍發展中華潤可獲純利7.52億港元,並即付3/4即5.64億給華潤。如將來樓宇售價超過協議範圍,其超額贏利由長實與華潤共享,華潤占51%。

    今後天水圍發展計劃及銷售工作均由長實負責,費用由長實支付,在收入中扣回。

    離政府規定的12年限期已過一半。完成這麼浩大的工程,風險由長實承擔,華潤坐收漁利。當然風險大,贏利也大,若如期完成,長實按協議範圍的售價,約可獲利43億港元。但據業內人士估計,長實可獲利70億港元。

    這麼浩大的工程,在不到7年時間完成,大概唯有長實具備足夠的經驗及實力,也大概唯有長實能賺到錢。

    天水圍大型屋村定名為嘉湖山莊。擬建58幢27∼40層住宅及商業樓宇,總樓面1136萬平方英尺,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私人屋村。共有單位16728個,可容6.5萬人口,總投資63億港元,預定分七期於1995年中完成。

    第一期發售的7幢,稅後利潤10.86億港元,其中長實得6.23億,華潤得4.63億。另外7幢,華潤可贏得協議範圍中的7.52億港元利潤。以後6期,華潤等於「額外」所得,而長實的利潤更是不可斗量。

    除了上述四大屋村,80年代推出的較小型的屋村有紅磡鶴園、匯景花園。

    1979年,李嘉誠收購英資青洲英泥時就看好該公司在紅磡海旁的80萬平方英尺土地。當時傳媒捅破李嘉誠的「醉翁之意」:「首先,被收購之公司可提供合理的經常性利潤;第二,被收購公司的大量平價土地可供日後發展;第三,若重估或出售該平價土地可獲龐大利潤。」

    1983年4月8日,長實與青洲英泥發表聯合聲明:長實發行2458萬新股(相當2.27億港元)予青洲英泥,李嘉誠在14個月內以私人名義購入新股,以獲得鶴園地皮及紅磡的有關物業。

    李嘉誠在這幅地皮推出高級住宅區——紅磡鶴園。紅勘是九龍新發展的繁華區域,樓價至20世紀90年代高攀到每平方英尺4000∼6000港元,李嘉誠賺得盤滿缽溢。

    1988年4月,長實與中資中信(集團)公司聯手合作,投得藍田地鐵上蓋發展權。1989年12月底,長實出台在地鐵上蓋興建匯景花園的計劃。藍田位於新界南臨靠維多利亞港東入口處,是一處偏僻地。由於第三期地鐵的興建,沿線地價飆升,匯景花園成了港人置業住家的好去處。

    穩健中尋求發展,發展中不忘穩健。

    耐心等待,捕捉機遇,有智有謀,從長計議。李嘉誠不斷地通過官地拍賣與私地收購,為地產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土地資源。

    1986年1月,長江實業公司市值77.69億港元,還遠遠低於置地公司的147.27億港元。到1990年6月底,香港上市地產公司排行榜發生了變化:長江以市值281.28億港元升至第一位;郭得勝家族的新鴻基產業以市值242.07億港元獲得第二位;而原地產大佬置地則以216.31億港元的市值降至第三位。另外,長江全系早在1986年中已超過怡和全系的市值。

    置地的優勢,是每單位面積的地皮樓宇價值昂貴。李嘉誠揚長避短,把發展重心放在土地資源較豐、地價較廉的地區,大規模興建大型屋村,以量取勝。

    20世紀90年代初,長實系各公司擁有已完成物業面積1655萬平方英尺,建設中的地盤物業達3733萬平方英尺,可供未來發展的土地儲備2200萬平方英尺。

    有人總結,李嘉誠之所以能馳騁香港地產業,大概有這樣幾點原因:第一,他有超人的洞察力,能夠慧眼識商機,並能適時果斷地抓住機會;第二,他有超人的經營魄力,敢在關鍵時刻實施大動作;第三,步步為營,精心籌劃與操作,一步一步地邁向事業的巔峰;第四,永不自滿,永遠尋找著新的事業目標,並適時地付諸實施。

    擊敗英資控港燈

    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李嘉誠大舉進軍香港英資企業。

    1979年,李嘉誠入主英資青洲英泥董事局;1985年,他又斥資29億港元,從老對手置地手中購得港燈集團;1987年,港燈分拆另組嘉宏。馬世民任和黃行政總裁,並兼任港燈、嘉宏兩主席。洋大班深孚眾望,和黃系業績驚人!

    1977年,李嘉誠購得美資永高公司後,迅速把矛頭指向稱雄香港的英資。他的第一個目標是怡和系的九龍倉,以退為進的李嘉誠放棄九龍倉收購,把經營不善的和黃洋行樹為靶子。

    他在部署收購和黃的同時,在市場悄悄吸納英資青洲英泥公司的股票。1978年,李嘉誠持有的青洲英泥股票達25%,他入局出任董事。1979年,他所持的股份增購至40%,順理成章坐上青洲英泥董事局主席之位。

    李嘉誠完全收購和黃洋行先後達3年,1981年伊始,他正式出任和黃集團董事局主席。

    港刊稱,「以鬼治鬼」是李嘉誠完成收購英資企業後的治理大計。青洲英泥的行政總裁選留布魯嘉,和黃集團的行政總裁是李察信。

    1982年秋,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赴北京就香港的政治前途與中方談判,香港英人惶恐不安,信心危機席捲香江。李察信竭力主張和黃集團將重心轉向海外發展,李嘉誠卻看好香港前途。兩人在發展方向上分歧嚴重,導致了李察信的辭職。接替行政總裁一職的是另一位英籍人士——馬世民。馬世民上任不久就參與收購英資港燈集團,並出任港燈主席。

    香港電燈有限公司(港燈)於1889年1月24日註冊成立,於1890年12月1日向港島供電。股東是各英資洋行,發起人是保羅?遮打爵士。港燈是香港第二大電力集團,另一家是為英籍猶太家族嘉道理控制的中華電力集團,供電範圍是九龍新界。二戰之前,港燈做大;二戰後,九龍新界人口激增,工廠林立,中電後來居上,賺得盤滿缽溢,還籌劃向廣東供電。

    港燈是香港十大英資上市公司之一,九十餘年來,一直是獨立的公眾持股公司。港燈收入穩定,加之港府正準備出台鼓勵用電的收費制(用電量愈多愈便宜),港燈的供電量將會有大的增長,贏利自會遞增。用電就像人一定要吃飯一樣,經濟的盛衰都不會對電業構成太大的影響。

    港燈是一塊大肥肉,惹人垂涎。據1981∼1982年市場傳聞,怡和、長江、佳寧等集團都有覬覦之意。

    這一時期,在海外投資回報不佳的怡和系置地捲土重來——在港大肆擴張,大擲資金購入電話公司、港燈公司的公用股份,並以破香港開埠以來最高地價的47.5億港元,投得中環地王,用以開發「交易廣場」的浩大工程。

    以退為進,避免正面交鋒是李嘉誠一貫的擴張戰術。李嘉誠按兵不動,靜觀形勢。

    1982年4月,置地公司擬收購港燈的消息,已在市面悄然傳開。原以為長實、佳寧會參與競購,港燈、置地、長實、佳寧4只股票都被炒高。4月26日週一開市,代表置地做經紀的怡富公司以比上周收市的5.13元高出1元多的價格(6.3∼6.35元一股的時價)收購了港燈股份2.22億股。為避免觸發全面收購,增購的股份控制在35%以下(按收購及合併委員會規定,超過35%的臨界點,就必須全面收購,持股量要過50%才算收購成功),並到市場以9.40元的價位買入1200萬股港燈認股證,占認股證總發行量的20%。

    置地以高出市價31%的條件順利完成對港燈的收購。長實與佳寧欲競購的傳聞子虛烏有。佳寧正面臨危機,長實只是放其一馬。置地在香港的急速擴張,耗盡其現金資源,還向銀團大筆貸款,負債額高達160億港元。

    《港燈易手時移勢轉》一文指出:

    本來大舉負債不是問題,只要地產市道尚佳,經濟前景爭氣,資本雄厚,坐擁中區地王的怡置系不愁沒錢賺,可惜戴卓爾(撒切爾)夫人在北京摔一跤,摔掉了港人的信心。

    香港出現移民潮,移民連資金一道捲走,匯率大跌,港人紛紛拋港幣套取外幣。

    屋漏偏逢連陰雨。此時,歐美經濟衰退,日本市場蕭條,香港工商界也被感染了,像是被蒙上了一層淒雲寒霧。地產市道滑落,興建的樓宇由俏轉滯,地產大鱉置地如被罩進鐵網之中,樓宇奇貨可居變成有價無市,欠銀團的貸款不僅無法償還,光利息一年就等於賠掉一座樓宇。

    1983年地產全面崩潰,置地墜入空前危機。1983財政年度,置地出現13億港元的虧損。

    作為怡和旗下的置地把母公司怡和拖下泥淖,怡和在同期財政年度贏利額暴跌80%。

    1983年9月29日晚,紐璧堅在董事局宣佈辭去兩家公司主席職務,原因是怡和大股東凱瑟克家族向紐璧堅「興師問罪」。這使得在怡和置地大班寶座上坐了8年之久的紐璧堅不得不默然下台。1984年1月1日,紐璧堅又辭去董事職務,離開他服務30年之久的怡和洋行。「我只是一名打工者。」身任香港最顯赫、最具權勢的洋行大班的紐璧堅用無比傷感的口氣說。

    紐璧堅對在港的英國路透社記者說:「整個形勢都變了,英國準備拋棄香港,華商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愈來愈強大。這就像當年美國扶植日本,突然一天發現,原來抱在懷裡的嬰兒是一隻老虎。人們總是揪住九龍倉不放,而不睜眼看看對手是嬰兒還是老虎。如果一個人的胳膊被老虎咬住,不管這隻手是在顫抖,還是在掙扎,都會被咬斷或咬傷。聰明的人,是不必再計較已經失掉的手,而是考慮如何保全另一隻手。」

    「我熱愛香港,我永遠熱愛香港。」紐璧堅站在怡和廣場大廈頂樓,面對維多利亞港,深有感情地喃喃說道。

    通過紐壁堅的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紐璧堅對凱瑟克家族心懷不滿。九龍倉和置地被稱為怡和的雙翼,在紐璧堅主政時失去一翼,現在另一翼能否保全呢?現在西門?凱瑟克接任怡和置地大班,他是否又比紐璧堅高明?

    紐璧堅無疑是大股東與管理層權力鬥爭的犧牲品。

    紐璧堅在離港之前,反覆強調他「熱愛香港」。有人估計,紐璧堅說的是實話,怡和系大舉進軍海外是凱瑟克家族一貫的主張,作為薪金主政者的紐璧堅,只是秉其旨意執行罷了。怡和集團在港實力銳減,是海外投資不順的結果。

    紐璧堅下台,輿論的焦點漸聚在西門?凱瑟克身上。

    西門?凱瑟克尚未正式上台,港版英文《亞洲華爾街日報》就以「對怡和新大班來說,戰役才開始」為標題,報道怡和高層變動及未來。

    李嘉誠十分關注怡和的變動,怡和的任何風吹草動他都不會輕易放過。李嘉誠通過與服務過14年怡和的馬世民頻繁接觸,得知怡和高層一直患有「恐共症。」

    置地陷入困境之時,馬世民積極主張從置地手中奪得港燈。在這點上,兩人英雄所見略同。但李嘉誠奉行「將烽火消弭於杯酒之間」的戰略,主張以談判的溫和方法購得。紐璧堅的大班地位已岌岌可危,他不想在他手中失去九倉,又失去港燈。雖然他知道出售港燈,大概是早晚的事。早售早甩包袱,除此,不再有兩全之計。

    西門?凱瑟克接下怡和置地就如同接了個燙手山芋,在接手怡和置地的管理大權的同時,又接下前任留下的纍纍債務,他的日子並不好過。

    西門1942年出生於英國溫切斯特市,他與曾任怡和大班的叔父約翰一樣,少年時進入全英著名的伊頓公學唸書,畢業後進入世界名校劍橋三一學院。西門不願唸書,他只讀了一年就舉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葬禮」。他躺在棺材中,由同學抬出校門——從此永別了全球學子都嚮往的劍橋大學。西門的玩世不恭惹得他父親威廉暴跳如雷,認為他是「孺子不可教也」。

    西門的哥哥亨利?林德利在20世紀70年代初曾擔任了3年怡和大班。西門於1962年加入怡和公司,在海外的分公司任職。1982年年初,西門調回香港,同年出任常務董事。他是凱瑟克家族中第五個出任怡和大班的人。為了坐上大班尊位,他說服其他董事,頻頻向紐璧堅發難。可謂用心良苦。

    已過不惑之年的西門?凱瑟克,不再是年輕時的紈褲子弟。但他是否有能力統治香港最大洋行?不少人提出這個問題。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