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27章 風生水起——從小廠老闆到華商之王(5)
    「有強大的中國做靠山,這些華商新貴們如虎添翼,他們才敢公然在商場與英商抗衡,以獲取原屬英商的更大經濟利益,這使得香港的英商分外不安。連世界聞名的怡和財團的大班大股東,都有一種踏進雷區的感覺。英商莫不感歎世道的變化;同時,也不能不承認包玉剛、李嘉誠等華商,可與英國商界的優秀分子比齊。」

    這篇文章試圖以時代背景探討華商得勢的原因。文章的某些提法偏頗,並含有「大英帝國」的口氣,但總的來說還是較全面、較客觀的,文中對李氏包氏的評價也還中肯。

    這之後,李嘉誠、包玉剛繼續成功地收購了英資大型企業,徹底扭轉英資在香港佔絕對優勢的局面。盛譽鋪天蓋地,而又來之不易。

    在一片喝彩聲中,李嘉誠並未陶醉其中,沾沾自喜。

    世人言:「創業容易守業難」,「前車之鑒,後人之師」。和記黃埔的前大班祈德尊可謂是典型的案例。祈德尊在吞併企業方面可以說是個「大肚漢」,但他的腸胃功能不好,吞進去的沒有好好消化,最終把個巨人似的集團給葬送了。

    李嘉誠進入和黃出任執行董事,在與董事局主席韋理與眾董事的交談中,他們的話中分明含有這層意思:「我們不行,你就行嗎?」

    李嘉誠是個喜歡聽反話的人,他特別關注喝彩聲中的「噓聲」——香港的英商華商都有人持這種觀點:「李嘉誠是靠匯豐的寵愛而輕而易舉購得和黃的,他未必就有本事能管理好如此龐大的老牌洋行。」

    當時英文《南華早報》和《虎報》的外籍記者盯住沈弼窮追不捨:「為什麼要選擇李嘉誠接管和黃?」沈弼答道:「長江實業近年來成績頗佳,聲譽又好,而和黃的業務脫離1975年的困境踏上軌道後,現在已有一定的成就。匯豐在此時出售和黃股份是順理成章的。」

    他又說:「匯豐銀行出售其在和黃的股份,將有利於和黃股東長遠的利益。堅信長江實業將為和黃未來發展作出極其寶貴的貢獻。」

    李嘉誠深感肩上擔子之沉重。

    俗稱:「新官上任三把火。」細究之,李嘉誠似乎一把火也沒燒起來。李嘉誠是個務實的人,他總是以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的行動是正確的。

    李嘉誠做事一貫低調,雖然大股東完全可以凌駕於支薪性質的董事局主席之上,但李嘉誠從未在韋理面前流露出「實質性老闆」的意思。李嘉誠作為控股權最大的股東,完全可以行使自己所控的股權為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效力,但他沒有這樣做,他的謙讓使眾董事與管理層對他更加尊重。他出任董事局主席,是股東大會上由眾股東推選產生的。

    「退一步海闊天空」——李嘉誠的退讓術,與中國古代道家的「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有異曲同工之妙。

    李嘉誠較快地獲得了眾董事和管理層的好感及信任。在決策會議上,李嘉誠總是以商議、建議的口氣發言,但實際上,他的建議就是決策——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傾向他,信服他。表面上雖然是韋理主政,李嘉誠未任主席兼總經理,但實質上,大權已掌握在李嘉誠手中。

    李嘉誠入主和黃實績如何,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李嘉誠入主前的1978年財政年度,和黃集團年綜合純利為2.31億港元;入主後的1979年升為3.32億港元;4年後的1983年,純利潤達11.67億港元,是入主時的五倍多;1989年,和黃經濟性贏利為30.3億港元,非經濟性贏利則達30.5億港元,光純利就是10年前的十多倍。贏利豐厚,股東與員工皆大歡喜。

    現在,不再會有人懷疑沈弼「走眼」,李嘉誠「無能」了。

    一篇綜述和黃業績的文章,用這樣一個標題:

    「沈大班慧眼識珠,李超人深孚眾望。」

    今日香港,提起「超人」,無人不知指的是誰。那麼,李超人的這一稱號,是誰最先提出的呢?

    人言人殊,有人說是長江公司的人最先叫起來的,他們對老闆最熟悉,也最敬佩。長江公司的人稱,是看到報章這樣稱呼的,大家都這麼叫,我們也跟著叫。李先生知道後,還批評過手下的人,他並不希望別人這樣稱呼他,不過,報章都這樣稱他,他也就默認了。

    還有這樣一個說法,某先生看了李嘉誠收購和黃的文章,拍案叫絕,寫下一副不算工整的對聯:

    高人高手高招,超人超智超福。

    「超人」之稱,先在民間不脛而走。不久,各大小報章競相採用。「超人」盛名,譽滿香江。

    另闢蹊徑超置地

    1972年,長江實業上市時李嘉誠提出趕超置地的遠大目標。當時不少人持懷疑態度,單以地盤物業比,擁有35萬平方英尺的長實如何比得上擁有千餘萬平方英尺的地王置地?

    1979年,長實擁有的地盤物業急速增加到1450萬平方英尺。而同期香港民間第一大地主置地擁有的地盤物業面積才1300萬平方英尺。長實職員歡欣鼓舞,不到10年時間就實現了趕超置地的目標!

    李嘉誠仍不滿足於長實擁有地盤物業超過置地。20世紀80年代,他先後推出四大屋村,規模之大,贏利之豐,令人歎為觀止。1986年,《信報》首次刊出香港十大財閥榜,長實名列榜首,徹底實現趕超置地的宏願。

    對於過去取得的成績,李嘉誠由衷欣慰,但他對長實與置地的差距也很清楚。置地是中區地產大王,地盤物業皆在寸土寸金的黃金地段。而長實在黃金地段的物業寥寥無幾,兩者物值相去甚遠。李嘉誠並不急於在中區發展,他更看好港島中區和九龍尖沙咀以外區域的發展前景。

    1978年,港府開始推行「居者有其屋」計劃,採取半官方的房委會與私營房地產商建房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建成的房分公共住宅樓宇與商業住宅樓宇兩種,前者為公建,後者為私建;公房廉價出租或售予低收入者,私房的對象以中高消費家庭為主。李嘉誠的大型屋村計劃就是為這類大眾消費家庭推出的。

    在港島北岸的中區、東區、西區,每年都有高層住宅樓宇拔地而起,那是祖傳地盤物業的業主和地產商收購舊樓拆卸重建的,地盤七零八落,很難形成屋村的規模。

    屋村只有到港島南岸、東西兩角、九龍新界去發展,形成十多個衛星市鎮。大型屋村的優點就是綜合功能強,集居住、購物、餐飲、消遣、醫療、保健、教育、交通為一體,便於集中管理,統一規劃。一個大型屋村往往由政府與多個地產商共同開發,屋村之外還有相配套的工業大廈及社區服務物業。

    李嘉誠以開發大型屋村而蜚聲港九。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因為先後完成了黃埔花園、海怡半島、麗港城、嘉湖山莊四大屋村而贏得了「屋村大王」的稱號。

    興建大屋村不難,難就難在獲得整幅的大面積地皮。李嘉誠有足夠的耐心,但他不會坐等機會,他在籌劃未來的興業大計之時,仍保持長實的良好發展勢頭。1979年3月,李嘉誠與會德豐洋行大班約翰?馬登,合作發展會德豐大廈。

    4月,與「地主」廣生行聯手發展告士打道、杜老志道、謝斐道的三面單邊物業,建成一座30萬平方英尺的商業大廈。

    6月,與約翰?馬登再次合作組建美地有限公司,集資購入港島、九龍、新界樓宇物業近20座。

    7月,與中資僑光置業公司合組宜賓地產有限公司,以3.8億港元投得沙田廣九鐵路維修站上蓋平台發展權,平檯面積29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30層高的高級住宅大廈和商業大廈。

    同年,長實與美資凱沙、中資僑光,三方合作投資香港(中國)水泥廠(長實、凱沙各40%股權,僑光占20%)。投資額創香港開埠以來重工業投資最高記錄。該廠地皮面積180萬平方英尺,位於新界屯門市,計劃年產高標號水泥140萬公噸。該廠於1982年年底建成投產。

    1980年,長實聯營公司加拿大怡東財務與九龍倉、置地、中藝(香港)、怡南實業、新鴻基證券合組聯營公司,以13.1億港元價格,投得尖沙咀西一幅7.1萬平方英尺的綜合商業大廈,建成的單位全部出售。

    8月,李嘉誠與聯邦地產的張玉良家族聯手合作,斥資10億港元購入國際大廈和聯邦大廈,5個月後,以22.3億港元出售,利潤達100%以上。有人問:長實興建和購得的樓宇,現在為何大部分作出售,而少作出租?

    李嘉誠說:「這並不違背我們增加經常性收入的原則,因為要決定將樓宇出售或收租,須看時勢及環境而定,而現今樓宇價急升,售樓所能獲得的利潤遠比租屋為多,在為股東爭取最大利潤的前提下,是將建成樓宇出售為合算。」

    1980年11月,長實與港燈集團合組上市國際城市有限公司,共同開發港燈位於港島的電廠零散舊址地盤。

    1981年元月,李嘉誠正式入主和記黃埔任董事局主席。

    李嘉誠收購和黃動機之一,便是它的土地資源。先前,和黃洋行大班祈德尊已開始在騰出的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皮上發展地產,興建黃埔新村。因為不懂地產經營,沒有在這塊土地上創造出什麼價值。韋理接任後依然沒有改變慘淡經營的局面,股東怨聲載道。

    幸得這幅大型地皮未做滿,給李嘉誠提供了施展的舞台。李嘉誠醞釀大型屋村已有數年,他仍耐心等待。1984年9月29日,中國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京簽訂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前景驟然明朗。恆生指數回升,地產開始轉旺。

    年底,和黃宣佈投資40億港元,在黃埔船塢舊址的地盤,興建包括商業中心的大型住宅區黃埔花園屋村,據傳媒披露,李嘉誠1981年就計劃推出這一宏偉計劃。時值地產高漲,按當時地價計,和黃需補地價28億港元(按港府條例,工業用地改為住宅和商業辦公樓用地,須補地價),故而李嘉誠有意把與港府的談判拖延至1983年的地產低潮,結果李嘉誠以3.9億港元獲得商業住宅開發權。一筆極廉的補地價費用,大大降低發展成本,屋村的每平方英尺成本不及百元。屋村計劃尚未出台,李嘉誠已狠「賺」了一筆,就此一點,已比祈德尊、韋理高出幾籌。

    行家估計,整個計劃可獲利60億港元。如此高的回報,喜煞和黃股東,也羨煞地產同業。整個黃埔花園,佔地19公頃,擬建94幢住宅樓宇,樓面積約760萬平方英尺,共11224個住宅單位,附有2900個停車位及170萬平方英尺商廈。整個計劃分12期,首期1985年推出,1990年全部完成,被稱為香港有史以來最宏偉的屋村工程,超過政府建的大型屋村,在世界也屬罕見。

    麗港城、海怡半島兩大屋村投建的意願,萌動於1978年李嘉誠著手收購和黃之時。之後,經歷了長達10年的耐心等待,精心籌劃,於1988年才推出計劃。

    1985年,李嘉誠透過和黃收購了置地所控的港燈。計劃利用港燈位於港島南岸的鴨舌洲發電廠現址開展地產,與電廠相連的有蜆殼石油公司油庫,蜆殼另有一座油庫在新界觀墉茶果嶺。李嘉誠開始了一連串複雜的遷址換地計劃。

    和黃與太古各佔一半股權的聯合船塢公司與蜆殼公司於1986年年底達成協議:將青衣島的一塊龐大油庫地皮與蜆殼在茶果嶺和鴨舌洲的兩個油庫地皮交換。同時港燈的鴨舌洲電廠遷往南丫島。這樣,李嘉誠就騰出兩整塊可供發展大型屋村的地皮。

    1988年1月,全系長實、和黃、港燈、嘉宏4公司向聯合船塢公司購入茶果嶺、鴨舌洲油庫,即宣佈興建兩座大型屋村,並以8億港元收購太古在該項計劃中所佔的權益。這樣,兩大屋村地皮歸長江系全資擁有。兩大屋村預算耗資110億港元,又一次轟動港九。《信報》稱:「唯超人才有如此超人大手筆。」

    茶果嶺屋村定名為麗港城,佔地8.7公頃,為高級住宅區,有專為住戶設立的私人俱樂部。屋村預計有38幢25∼28層住宅樓宇,單位面積640∼920平方英尺,共8072個單位,總樓面達620萬平方英尺,附設16.1萬平方英尺商廈。總投資45億港元。

    鴨舌洲屋村定名海怡半島,佔地15公頃,興建38幢28∼40層住宅樓宇,單位面積600∼1100平方英尺,共10450個單位,總樓面達787萬平方英尺——超過黃埔花園。附設31.2萬平方英尺商廈、網球場、俱樂部、游泳池等。總投資65億港元。

    長實估計,以1988年同類樓宇的時價每平方英尺1000港元計,兩大屋村可獲純利50億港元。

    1990年5月麗港城首期發售,每平方英尺售價1700港元,用戶及炒家爭相搶購,異常激烈。到1993年,麗港城的每平方英尺售價已達4300港元,海怡半島為3300∼3500港元之間,均大大超出預計售價。若加上建築成本及售房成本上漲等因素,兩大屋村全部竣工贏利,遠遠突破百億。

    人們在稱道「超人」過人的膽識與氣魄之時,無不驚歎他鍥而不捨的忍耐力。

    天水圍屋村是嘉湖山莊的前身。天水圍在新界元朗以北,與深圳西區隔一道窄窄的深圳海灣。嘉湖山莊計劃的推出,也歷經10年。

    1978年,長實與會德豐洋行聯合購得天水圍的土地。1979年下半年,中資華潤集團等購得其大部分股權,共組巍城公司開發天水圍。公司股權分配是:華潤占51%,胡忠家族大寶地產占25%,長實佔12.5%,會德豐占5%,其他佔6.5%。華潤雄心勃勃,計劃在15年內建成一座可容50萬人口的新城市。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