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件小事,可見少年李嘉誠已開始具備商業頭腦。
1946年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離開勢頭極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家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推銷員。
同事大惑不解,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是一個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無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這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經出了毛病?
小跑堂榮升經理
香港是接受新事物最快的地方,它沒有傳統工業,它與世界有廣泛的聯繫,能夠迅速地引進適宜在本地發展的產業。最初的塑膠廠屈指可數,但很快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起來。因此,李嘉誠以他超前的眼光,看好了塑膠發展的美好前景,再加上塑膠公司老闆的真誠邀請,他決定再跳槽。
在塑膠公司,李嘉誠主要負責推銷新型產品——塑膠灑水器。有一次,李嘉誠走了幾家客戶,都無人問津。這一天上班前,李嘉誠就來到一家批發行,等職員上班聯繫洽談業務,這時,李嘉誠看見清潔工在打掃衛生,他靈機一動,就自告奮勇地拿出灑水器幫清潔工灑水。這樣做,李嘉誠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職員,讓他們能親眼看見灑水器的好處,眼見為實,有了實在的感性認識,洽談起來才更有說服力。果然有職員提前來到,碰巧還是負責日用品器具的部門經理。結果,李嘉誠很順利就達到目的,該經理很爽快就答應了,願意經銷這種塑膠灑水器。
由於李嘉誠的成績在職工中非常出色,老闆非常欣賞他的才華。因此,李嘉誠在剛滿17歲那年就被提升為業務經理,統管產品銷售。時隔不久,又晉陞為總經理,全盤負責日常事務。李嘉誠成了塑膠廠的台柱。
小小年紀的李嘉誠之所以能有今天如此大的作為,是因為他有著一股永不服輸的執拗勁。早在五金廠推銷鐵桶時他就表現出了不服輸的個性。
有一次李嘉誠去酒樓推銷鐵桶,遭到老闆毫不客氣的拒絕。李嘉誠沮喪地走出那家酒樓。離開酒樓不遠,李嘉誠站住了,他不是個輕易認輸的人,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又回到酒樓。一見老闆,李嘉誠搶先說:「我這一次不是來推銷鐵桶的。我只想請教,在我進貴店推銷時,我的動作、言辭、態度等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請您多指教。我是個新手,您比我有更豐富的經驗,在商界您已經是個成功人士,我懇求您的指點。」李嘉誠虛心而坦誠的求教精神和真誠的態度感動了老闆,老闆立即改變拒人千里之外的冷冰冰態度,向李嘉誠提出寶貴的忠言和批評建議。老闆也不忍心為難這位真誠的年輕人,他立即收回成命,與李嘉誠做成了這樁生意。
李嘉誠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二鳥,一箭雙鵰,既學到了成功人士的經驗,又做成了生意。
來到塑膠廠後,他深信,能從老闆那裡學到許多製造塑膠的技術和經營經驗。當推銷員的日子,他每天工作16~20小時。他很謙虛地向老前輩們學習,又開始了他的塑膠市場調查和分析,把每天工作中遇到的事,或發現了什麼新的信息都記錄下來。這種不甘人後,不服輸的執拗性格,讓他在塑膠廠也幹得有聲有色,成長迅速。
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一些經驗後,又有了新的打算。他把自己的想法如實地告訴了老闆,這是他一直以來的願望:他打算自己也創辦一家塑膠廠。
就這樣,李嘉誠懷著愧疚之情離開了塑膠公司——他不得不走這一步,這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轉折。從此,他邁上了充滿艱辛與希望的創業之路。
萬里長江立大志
要想成就大事,就應首先拋開身邊的「枴杖」獨立自主。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最好埋葬你的雄心壯志,一輩子老老實實做個普通人。
李嘉誠離開塑膠公司,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
從解放戰爭後期,大批逃避戰爭的人們從陸路水路,湧向香港,香港人口激增,到1951年突破200萬。這批被稱為「戰爭難民」的內地人,給香港帶來大量的資金、技術、勞力,也使香港本地市場的容量擴大了許多。
受戰爭的影響,西方列強在華的利益受到毀滅性打擊,設在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的外國洋行及工廠紛紛撤到香港。大陸沿海城市的對外貿易大門戛然關閉,香港的轉口貿易和自由港地位顯得愈加重要。
儘管「共產黨要解放香港」的謠言四起,人心惶惶,但李嘉誠仍看好香港的經濟前景,整個世界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迅速恢復,開始持續增長。
李嘉誠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毅然辭工,獨立創業。
艱苦創業,使自己的事業從無到有,是每一個創業者必經的過程,也是人生的一個重大挫折。一生成敗,繫於一髮,不能不萬分慎重。
李嘉誠選擇塑膠業作為發展方向,是基於兩種考慮:首先,他在塑膠公司積累了充分的全盤經營塑膠廠的經驗,這完全可以作為創業的基礎。他回憶在塑膠公司的工作經歷時感慨道:「這段生活,是對我人生的最好鍛煉,尤其是做推銷員,使我學會了不少東西,明白了不少事理。所有這些,是我今天10億、100億也買不到的。」其次,塑膠業在當時世界上尚屬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塑膠製品加工容易,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塑膠原料從歐美日進口,產品既可在本地市場消化,又可擴展到海外,銷售渠道比較廣。這確實是一項很有潛力的行業。
創業之初,首先面臨的就是資金問題。
李嘉誠打工時間沒有幾年,而且他打工的薪水也不是很高,並且每賺一筆錢,除了日常必需的開支部分外,全部交給母親,以維持全家人的生活,並沒有太多的積蓄。
據他的同事、朋友回憶,李嘉誠從未奢侈過一回。他外出從來都吃大眾餐,他的衣著,沒有一件稱得上是高檔的。不過,李嘉誠從不認為他的積蓄是他自己省出來的,他總是對他人說:「我之所以能拿出一筆錢創業,是母親勤儉節約的結果。我每賺一筆錢,除日常必用的那部分,全部交給母親,是母親精打細算才維持了全家的生活。我能夠順利創業,首先得感謝母親,其次要感謝那些幫助過我的人。」
後來,他好不容易湊了5萬港元創業資金。其中較大的一筆,是他幾年來推銷產品的提成,另外還有一部分是向親友借來的。李嘉誠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日常交往中,都給別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大家都覺得他誠實穩重,將來定會大有前途,都樂意資助他創業。所以,在借錢時並沒費太多周折。
創業資金並沒有難倒李嘉誠,讓李嘉誠感到棘手的,卻是給塑膠廠取名。他從辭職那天起,就一直在思考廠名。他先後取了幾十個廠名,最後確定為「長江」。其寓意是:
「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長江之源頭,僅涓涓細流,東流而去,容納無數支流,形成汪洋之勢,日後的長江塑膠廠,發展勢頭也會像長江一樣,由小到大;長江是中國的母親河,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未來的長江集團,也應該為中國人引以自豪。長江浩蕩萬里,具有寬闊的胸懷,一個有志於實業的人,理當揚帆萬里,破浪前進,去創建宏圖偉業。」
由於「大陸難民」湧來香港,香港鬧起了房荒。李嘉誠資金緊張,不足以租下好點的廠房,他只能租廉價的廠房。李嘉誠從港島到九龍,前後跑了一個多月,最後才在港島東北角的筲箕灣找到勉強合意的廠房。筲箕灣是港島的偏僻地,廠址就更偏僻,臨靠山谷的小溪。雖然這裡自然環境很好,山清水秀的,是讀書的理想地方。但是他主要是辦工廠,在這個偏僻的地方畢竟不是很方便,還是在交通便利的市區邊緣好。不過,若不是因為地理位置偏僻,租金也不可能很低,經過幾番討價還價也沒能講下租金,加上當時又實在找不到更合適的廠房,李嘉誠只得按房主要的價,租下廠房。
1950年春天,李嘉誠來到了香港的筲箕灣,該地位於香港島東北角,和九龍半島的鯉魚門遙遙相對。他站在宵箕灣,目光越過一片碧藍色的水域,就可看見不遠處航行在九龍海灣的幾艘漁船。這裡不久前還是一片荒地,稍遠處是有名的天後廟,海鮮坊也隱蔽在一片迷濛的晨霧中。這附近雖然建起幾幢工廠,但是宵箕灣仍然荒草叢生,李嘉誠再次來到這裡考察,驚飛的野鳥,撲稜稜地飛向了灰暗色的天空。
廠裡的壓塑機是從舊貨市場上買來的,是歐美淘汰的第一代塑膠設備,落後得不能再落後了。當時誰都不曾料到,跟在歐美塑膠商之後的香港人,會成為世界塑膠業的大老闆,出口量居世界第一。
剛成立的塑膠廠沒有什麼新東西,如果說長江塑膠廠能透出一線新跡象的話,就是掛在門口那塊「長江塑膠廠」的廠牌是嶄新的。業主李嘉誠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躊躇滿志,開創他的嶄新事業的。
誰敢相信,這位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日後會成為香港塑膠業的泰斗?正如僅僅看到長江源頭的人,無法想像長江的萬里奔騰之勢一樣。李嘉誠為他的山溝廠取「長江」之名,已經顯示出萬里長江的遠大抱負。行船終有逆風時
作為優秀商人,要有獨到的眼光,要能夠準確而迅速地抓住市場的動向,李嘉誠就是這樣一個人。從事塑膠業的發展,是當時社會的進步和香港市場的需要。這門新興的工業製品價廉、耐用、美觀,前景廣闊。他創辦長江塑膠廠,還有一個歷史背景。
當時,正值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華實行經濟封鎖,港英當局不得不關閉對華貿易進出口通道,香港轉口貿易地位一落千丈。轉口貿易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對華禁運之前,香港的轉口出口佔全部出口的89%,這就是說,香港本地產品出口只佔全部出口的11%。
這是二戰後香港經濟最大的災難。悲觀情緒在香港經濟界徘徊,但很快被蓬勃興起的加工工業一掃而光。港府制定出新的產業政策,香港經濟從此由轉口貿易型轉向加工貿易型。香港資源匱乏,市場有限,所以,香港加工工業的顯著特點是「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原料和市場在海外,利用本地勞力資源賺取附加值。香港的工業化以紡織成衣業為龍頭,塑膠、玩具、日用五金、手錶裝嵌等眾多行業相繼崛起,形成百花齊放、萬馬奔騰的活躍局面。金融、地產、航運、交通、通訊、倉儲、貿易等,皆向加工業傾斜,加工業漸成為香港新的經濟支柱。
李嘉誠投身塑膠行業,正是順應了香港經濟的轉型。塑膠業在世界也是新興產業,發展前景廣闊。塑膠製品加工投資少,見效快,適宜小業主經營。原料從歐美日進口,市場以本地為主迅速擴展到海外。
李嘉誠對推銷商品輕車熟路,第一批產品很順利就賣出去了。接下來是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他手裡捏著一把訂單,為了加快進度他又招聘工人,經過短暫的培訓就單獨上崗。他實行三班倒工作制,開足馬力,晝夜不停地出貨。
他不再是唯一的管理人員,他招聘了會計、出納、推銷員、採購員、保管員,他沒想到投產後會這麼順利,簡直就是一帆風順。
然而,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情是很容易就能做成功的,開辦工廠更是如此。正當李嘉誠春風得意之時,他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風浪。一家客戶宣佈他的塑膠製品質量粗劣,要求退貨。李嘉誠不得不冷靜下來,承認質量有問題。他知道他太急躁了,一味追求數量,而忽視了質量。
李嘉誠手中仍攥著一把訂單,客戶打電話催貨。李嘉誠騎虎難下,延誤交貨就要罰款,連老本都要貼進去。他親自蹲在機器旁監督質量,然而,靠這些老掉牙的淘汰機器,要確保質量談何容易!又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經過短暫培訓就當熟練工使用,他們能夠操作機器將製品成型,已是很不錯了。
推銷員帶回客戶的反饋,令李嘉誠不寒而慄——客戶拒收產品,還要長江廠賠償損失!
客戶都是中間商,他們或將產品批發給零售商,或出口給海外的經銷商。塑膠製品早已過了「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戶對製品的款式質量變得挑剔起來。塑膠工廠日益增多,競爭自然越發激烈。競爭的法則是優勝劣汰,粗劣的產品必然會被逐出市場。
事態嚴峻,質量就是信譽,信譽是企業的生命線。事業的航船未揚風帆,就遇到了驚濤駭浪。
危機之中的李嘉誠,真正體會到了做老闆的難處。他曾做過塑膠褲帶公司總經理,全盤掌管日常事務,可重大決策仍是老闆拍板。現在身為一業之主,就要承擔一切風險的責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許多處於景氣中的業主,仍是這種心態。李嘉誠很年輕,余勇可賈,卻涉世未深。
企業的主人就像一船之長,決策即是航向,任何失誤都可能把航船引向滅頂之災。李嘉誠承認,他創業之初不是個出色的船長。他說:「人們過譽稱我是『超人』,其實我並非天生就是優秀的經營者,到現在我只敢說經營得還可以。我是經歷過很多挫折和磨難,才悟出一些經營的要訣的。」
李嘉誠又一次陷入人生的大磨難中。這之前,他經歷的磨難是不可抗拒的天災人禍;這一次,卻是他自己的失誤造成的。對熬出頭的人來說,磨難大有裨益,可磨難也可能將一個人徹底摧毀。
倉庫裡堆滿因質量欠佳和延誤交貨退回的塑膠成品。一些客戶紛紛上門要求索賠,還有一些新客戶上門考察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見這情形扭頭就走。客戶是企業的衣食父母,李嘉誠急得如熱鍋中的螞蟻,業中人常說:「不怕沒生意做,就怕做斷生意。」長江廠正處在後一種情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