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18章 創業之初——從茶樓跑堂到塑膠之王(1)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真正的英才,是在歷經磨難之後被鍛煉出來的。對於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失去父親猶如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山。沒有了任何依靠的李嘉誠,只能獨自出門打工,尋求生路。但是,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人才是不會被埋沒的。李嘉誠憑借他的聰明才智和實幹精神,17歲就當上了塑膠廠的業務經理。他是如何從一名普通推銷員成長為今天的華商領袖的,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索與深究……

    低眉順眼跑茶樓

    自一年前,李雲經病故以後,一個好端端的家庭破敗了,生活的重擔就落在李嘉誠這稚嫩的雙肩之上。母親莊碧琴雖然可以持家,然而失去頂樑柱後的李家,再也沒有可供維持生計的錢財。儘管大舅莊靜庵不斷接濟一些錢糧,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李嘉誠少年早熟,他始終牢記父親臨終前對他的囑咐:「將來這個家就看你的了!」年紀尚小的他便開始了在香港和九龍半島的奔波求職。

    位於香港島德輔道與靡利臣街交會處的香港西營盤,在1858年以前,曾是大清營兵的哨崗。到了1898年以後,這座被人稱為西營盤的官兵駐防之地,開始變成香港市街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上環的街道相毗鄰。成為鬧市之後的西營盤街,店舖林立,商家櫛比。少年失怙的李嘉誠,就在這裡尋找到他有生以來第一個謀生之地。那一年他剛好15歲。他看中的是位於西營盤大街中央的「春茗大茶肆」。這座茶肆建得古色古香,雕樑畫棟。

    畢竟他還是個身材瘦弱的孩子,人滿為患的港九各大店舖,絕對不會輕易僱用一個沒有根底、沒有文化也沒有強壯身體的少年,尤其是那些大商舖更是把他拒之門外。李嘉誠在走投無路之際忽然發現西營盤這幢引人注目的茶樓,本來他走進這富麗堂皇的地方時心裡是不報任何希望的,沒想到當他來到後堂站在老闆面前,說明自己迫切的求職要求後,李嘉誠做夢也沒想到,他今天的運氣這麼好,老闆竟然也是潮州人。他聽了李嘉誠開口一句話,馬上就對他產生了好感,老闆決定收下他。

    李嘉誠急忙躬身致謝,暗自慶幸自己在經過多次求職失敗後,命運終於對他露出了笑臉。老闆又說:「只是你在茶樓做事,千萬要做到『二勤一少』才行。一是要手勤,二是要腳勤,三是要你沒用的廢話少說。你如在我這兒做事,首先是客人第一,如果得罪了客人,那麼一切就無從說起了。你可聽懂了我的意思?」

    「當然聽懂了,我會照您說的去做的,放心吧,老闆。」李嘉誠趕緊說。他早已看慣世態炎涼,知道如能在西營盤這家大茶樓裡當一個跑堂的夥計,已是天大的榮幸。一個月來,他在九龍和香港島往返奔來跑去數百次,進過的大小店舖更是無法計數,然而他一個初來香港不久的窮孩子,若想躋身在這都市的任何一家商舖,簡直比登天還難。有時他剛進一家鋪面,尚未開口求職,就遭到老闆的無情冷面。有人甚至把他斥為上海癟三,滿口髒話地把他轟出門來。

    上班的頭一天,舅父送給李嘉誠一隻小鬧鐘,讓他掌握早起的時間。他把鬧鐘調快10分鐘,每天最早一個趕到茶樓。李嘉誠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工作,他要抓住這個養活一家人的機會。這一習慣,他保留了大半個世紀,直到今天,李嘉誠的手錶始終比別人的快10分鐘。

    茶樓的工作每天都在15個小時以上,再加上超時的跑堂,15歲的李嘉誠剛開始累得連話都不想講。辛苦了一個月,老闆把第一份薪水遞給李嘉誠那一刻,他的心裡充滿了對老闆的感激。

    這是李嘉誠平生以來最激動的時刻,自己的勞動終於有了回報,雖然得到的薪水很少。白天,雖然茶客較少,但總會有幾個老翁閒坐泡茶消磨時光。李嘉誠是個堂仔,大伙休息,他還要待在旁邊侍候。

    茶樓是個小社會,三教九流,什麼樣的人都有。他們或是貧窮,或是富有,或是豪放,或是沉穩。這一切對李嘉誠這個初涉社會的人來講,都有一股特別的新鮮感。

    在那裡,李嘉誠學會了察言觀色。這些為李嘉誠日後從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他開始學著根據茶客的外貌、舉止、言語去揣測他們的職業、財富和性格,這份用心正是李嘉誠與其他茶樓夥計不同的地方。

    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量,練就了李嘉誠的意志和毅力;長時間的跑堂,又練就了李嘉誠日後當推銷員的腳力。

    他在努力幹好每一件事的同時,又給自己定了兩門必修功課。

    其一是時刻揣測茶客的籍貫、年齡、職業、財富、性格等,然後找機會驗證;

    其二是揣摩顧客的消費心理,既真誠待人又投其所好,讓顧客在高興之餘掏腰包。

    李嘉誠對每一位常到茶樓的顧客幾乎都做到了心裡有數,對於他們的消費需要和消費習慣都瞭如指掌。比如誰愛吃蝦、誰愛吃魚,誰愛喝紅茶、誰又愛喝綠茶。李嘉誠的這一招令客人們十分滿意,很多人成了茶樓的回頭客。

    這樣,李嘉誠成了春茗茶樓加薪最快的堂倌。

    茶樓也是一個信息場所,李嘉誠從茶客的談話中暗暗學會了許多做生意的訣竅。成事在天,謀事在人,要從商,必須用心。

    每天茶樓打烊,都是半夜人寂。這對於一個才15歲的少年來說,實在是太不容易了。李嘉誠曾對兒子說起他的這段經歷:「我那時,最大的希望就是美美地睡上三天三夜。」

    每天下班,他已經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李嘉誠仍然堅持自修至深夜才睡,從不懈怠。

    每每這時,李嘉誠的母親就會悄悄端上一碗兒子最愛吃的潮州白粥。李嘉誠也會心疼地告訴母親不要為他太過操勞。然後,他就閃亮著眼睛告訴母親他每天工作、學習的收穫,並對母親講他未來的志向。這時,母子倆往往偎依在一起,憧憬著他們美好的將來。

    李嘉誠為了保證自己早晨上班萬無一失,他準備了3個小鬧鐘,這個習慣,李嘉誠也保持至今。

    李嘉誠終於熬過了最艱辛的一年。老闆不斷給他加工錢,他開始能夠像其他堂倌一樣,輪流午休或早歸。他從心裡感激茶樓老闆,是老闆實現了他養家餬口、供養弟妹上學的願望,並給予了他極好的鍛煉機會。在當時的貧困情境下,茶樓付給他的工資,足以讓李嘉誠解決一家人的溫飽問題,全家不再挨餓了。

    李嘉誠是個知恩圖報的人,他十分感激茶樓老闆,為此,他工作更賣力,也更勤快了。

    如果僅僅從養家餬口的角度考慮,在春茗茶樓當一個夥計正是他所求。他感到舒心的是老闆是潮州鄉人,老闆娘也是個心地善良的女人。這裡每天出入的都是一些香港名人大亨,這些腰纏萬貫的茶客們中有許多廣東人,花起錢來可稱得上是揮金如土,有時候李嘉誠在茶樓得到的小費也夠他全家生活好幾天的。再加上這裡較為豐厚的薪水,還有老闆娘逢年過節給夥計們的加薪,好一陣子貧困的李家好像忽然苦盡甘來,再也不必憂愁生計了。可是,每當下午時分,茶客稀少的時候,李嘉誠就會躲在樓下的角落,從懷裡掏出父親生前留給他的一冊《千家詩》,悄悄地看。他知道,即便春茗茶樓再好,這裡也不可能是他的人生終點。李雲經曾經告訴過他:「阿誠,到什麼時候你都不要忘記,咱們潮州李家可是讀書的人家。儘管如今是戰亂年月,咱們逃到香港你不能再讀書了,可我要告訴你,遲早有一天,我還是想讓你進學堂的。」

    老闆對愛讀書的李嘉誠更加喜歡。可是,已經15歲的李嘉誠人小心大,對自己的職業越來越產生了暗暗的牴觸情緒。並不是因為這裡的客人五花八門,各色人等他難以伺候,也不是因為老闆對夥計越來越挑剔,而是因為他漸漸長大了,有了些新的想法。一旦對自己的生活能力有了新的信心,他就會多一份對未來前程的思索,他內心裡始終滋生著一種奮進的念頭,有著不甘人後的奮鬥精神。「將相本無種,男兒自當強。」這是李雲經在老家麵線巷小院門楣上寫下的春聯,數十年後李嘉誠始終牢記著這兩句話。

    1944年的舊歷春節,莊靜庵提著一袋年貨走進妹妹一家租用的低矮民房。那天剛好李嘉誠也在休年假,舅舅索性就在妹妹家裡吃了一餐雲吞麵。飯後莊靜庵再次向默然不語的外甥發出友好的信號,他說:「我知道你不想依賴別人生活,這說明你是有志氣的孩子。可是,也不能因此耽擱自己學手藝的最好年華呀。」「阿誠,你為什麼就這樣固執呢?莫非舅舅的話也聽不進嗎?」

    莊碧琴見哥哥說得真誠,也在旁進言說:「阿誠,你舅舅可是為了你好,已經幾次勸你到他表店裡上班了,可你為什麼始終不動心呢?」

    李嘉誠雖然理解母親和舅舅的善意,可他笑著仍不做聲。只聽莊靜庵繼續說:「我不是說春茗茶樓不好,我是說你在那裡即便做得再好,終究也只能跑堂,給客人端茶送點心,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在香港這種地方,沒有手藝是不能安身立命的,如果你不嫌在我的表店沒大出息,過了節,你就到我店裡上班好了!」

    這次李嘉誠沒有拒絕。他確實長大了,思考問題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單純。在初步滿足一家人的衣食費用以後,李嘉誠也深感必須在此基礎上尋找一條可以終身受用的職業來做。繼續滿足現狀,將來仍會一事無成,甚至有可能因年齡過大而失業。所以這次李嘉誠答應了舅舅,他含笑點了點頭,說:「好的,舅舅,如果您老人家看我行,我就先到店裡做學徒,做一陣子看看。」

    輾轉跳槽為攀高

    為去舅舅的公司,李嘉誠猶豫了好些天。他渴望從事新的職業,尤其是跟複雜的鐘錶打交道的行當。李嘉誠邁向社會,曾忤逆了舅舅的一番好意。現在李嘉誠又覺得,他似乎不應再有太多的顧慮,自己是在社會闖蕩和磨煉過的人,進舅舅的公司,不是接受恩賜,而是為舅舅做事。

    莊靜庵回憶少年李嘉誠時說:「阿誠的父親謝世太早,故阿誠少年老成,他的許多想法做法,就像大人。」

    李嘉誠進了舅舅的公司,舅舅沒有因為李嘉誠是外甥而對他進行特別照顧。李嘉誠從學徒幹起,初時還不能接觸鐘錶活兒,只是做掃地、煲茶、倒水、跑腿的雜事。李嘉誠在茶樓受過極嚴格的訓練,輕車熟路,做得又快又好。開始,許多職員不知李嘉誠是老闆的外甥,他們在莊靜庵面前誇李嘉誠,說他「伶俐勤快」,「甚至看別人的臉色,就知道別人想做什麼,他就會主動幫忙」。

    李嘉誠進中南公司的目的,是學會裝配修理鐘錶。他利用打雜的空隙跟師傅學藝。他心靈手巧,僅半年時間就學會了各種型號的鐘錶裝配及修理。

    舅舅對李嘉誠的長進心喜不已,但從不當面誇獎他。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黑暗的日治時代結束,但香港的殖民地位依然不變,只是太陽旗重新換成了米字旗。戰前,香港人口163萬,日治時期銳減為60萬。大批的房屋遭破壞。英國接管香港,有17萬人無家可歸。戰時逃出香港避災的人以每月10萬人的數量回流香港。食品短缺,燃料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復興香港經濟。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昇街鐘錶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與人打交道。進中南公司後,經過裝配修理的學藝,對各類鐘錶瞭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了鐘錶銷售,做得十分出色。與李嘉誠同在高昇鐘錶店共事的老店員回憶道:

    「嘉誠來高昇店,是年紀最小的店員。開始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但不久都對他刮目相看。他對鐘錶很熟悉,知識很全,像吃鐘錶飯多年的人,誰都不敢相信,他學師才幾個月。

    「當時我們都認為他會成為一個能工巧匠,也能做個標青(出色)的鐘錶商,還沒想到他今後會那麼威水(粵語,神氣,風光意)。」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顯示出與眾不同能力,只是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樓打工,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閒時間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茶客恥笑和老闆訓斥,總是靠牆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給自己定下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

    但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

    進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時間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麼勞累。李嘉誠給自己定下新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他年少位卑,骨子裡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舅,像茶樓遇到的「大粒佬」(大老闆),幹一番大事業。雖是在戰時,但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裡,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聯繫。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日新月異,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李嘉誠儘管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卻為買教材而發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維持全家的生活,還要保證弟妹讀書的學費,他希望弟妹能順利讀完應讀的學業,而不是像他這樣。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購買舊教材。許多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廢紙賣掉,或當垃圾扔掉,就有書店專門做舊書生意。

    李嘉誠談起節省幾港幣買新書的事時的言談表情,比現在賺幾億港元還興奮:

    「先父去世時,我剛剛15歲,為了一家人能活下去,我不得不終止學業,外出打工。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裡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了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