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大全集 第2章 家史風采——從世代書香到逃難入港(2)
    先祖搬遷定潮州

    潮州市位於廣東省東部的韓江中下游,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成立古揭陽縣算起,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它以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文化發達、人傑地靈著稱於世,素有「海濱鄒魯」「嶺南名邦」的美稱。1986年12月8日,國務院將潮州市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古潮州瀕臨南海,自隋以後因潮水往復而得名。相傳有鳳來儀,因而別稱鳳城、鳳樓城。潮州自古以來就是歷代郡、州、路、府治所在地,為粵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潮州北高南低,中部和南部為廣袤富饒的韓江三角洲平原,盛產大米、甘蔗、茶葉、柑橘、荔枝、龍眼等農副產品,潮州北有金山,東有筆架山,西有葫蘆山,浩瀚的韓江繞廓南流,構成「三山一水護古城」的壯麗圖景。湘橋春漲、鳳凰時雨、龍湫寶塔、韓祠橡木、北閣佛燈、西湖漁筏、金山古松、鱷渡秋風這潮州八景,更令人流連陶醉。

    潮州不僅風光旖旎,鍾靈毓秀,而且是人文薈萃之地。唐宋兩代有十位宰相由於各種原因來到潮州,帶來中原文化,並興利除弊,為潮州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被貶為潮州刺史,在這裡留下了「為官八個月,江山易姓韓」的美談。明清兩代,潮州更是人才輩出,燦若星河。

    潮州文物古跡頗豐,城東的廣濟橋是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韓文公祠、開元寺、鳳凰塔等省、市文物保護單位43處。隨著中原人口逐漸南遷和歷代官員被貶至潮州,中原文化與當地文化逐步交融,形成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潮州文化。潮州音樂、潮州戲、潮州菜、潮州功夫茶、潮州木雕、潮州石雕、潮州抽紗、潮州刺繡、潮州彩瓷等,至今仍在全國乃至世界享有盛名。

    此時,李嘉誠又來到了常常讓他魂牽夢縈的麵線巷。這裡是潮州北門街的中心,他記得自己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條鋪滿大塊青條石的小街上走過來的。小巷深處那座早已破敗的小院,如今已經不見了蹤影。李嘉誠始終沒有忘記那個曾經給他溫暖也給他憂愁的家。

    數十年來,李嘉誠生活在繁華的國際大都市香港,他身處冗繁商務,奔走於世界各地,可以說得上「戎馬一生」,但是,他始終不能淡忘兒時的往事。尤其潮州城內北門街,還有麵線巷那座幽靜的小院以及祖父和前輩們留傳下來的老屋。小院不僅是李氏祖宗傳下的家產,同時也保留著讓李嘉誠終身受用的精神財富!他永遠不會忘記先祖們當年的創業經歷。儘管歷史已如過眼雲煙,在潮州麵線巷這座小院看來不留任何痕跡,不過,李嘉誠心靈深處的記憶是難以磨滅的。

    李嘉誠的祖上最早定居在河南許昌。大約是明朝末年,河南省遭遇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一個名叫李明山的讀書人因受不了饑饉,決定舉家遷出生活多年的古城許昌。當時的河南災民一般都結伙前往遼河故道的關東,因為黑吉遼三省廣大的沃土可以養人。然而,李明山卻另有主見。他認為,如果隨河南人統統下了關東,那麼即便再廣闊的白山黑水也怕人滿為患。於是他與家人計議,決定另辟一條生活的蹊徑:前往福建省的莆田。所以,這就是李氏家族向南遷徙的第一個落腳點。

    莆田有一些河南老鄉,這也是李明山一家人當初決定捨東北而改投福建的主要原因。但是,李明山一家在莆田並沒有獲得安身立命的條件。莆田並非讀書人李明山的再生之地,他原想在此以教私塾為餬口之業,但這種希望很快幻滅。原因是他的河南鄉音使他在莆田當地尋找不到生源。他的滿腹才學,也因此而不受當地人的青睞,所以他的生活仍然過得相當清苦。李明山畢竟是文化人,久而久之,這裡的鄉民們也接受了這位河南秀才,當地一些貧困家庭的子弟也開始接受這位「布衣老師」,李明山就在莆田開辦了一個「大私塾」。李明山認為,他在這裡至少比為那些老財主的子弟上課好些。所以,李明山儘管收入甚微,但因有貧民子弟的擁戴,倒也心情舒暢。

    不料,就在李明山準備在莆田作長久定居之計時,忽然一場人禍降臨了。當時正是明末清初,一天,福州的清軍突然湧進了小小的莆田古城,他們殺戮的主要目標雖是前明舊兵,但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莆田城裡激戰不休,雙方官兵死傷無數。百姓房屋也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憐李明山一家好不容易在莆田城郊建起的一座草房,也在這場災禍中被無情的大火焚燒了。於是,本來已隨遇而安的李明山,不得不再萌生遷徙之念。這樣,李明山攜妻帶子,又不遠千里地向廣東跋涉而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