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造就人。在什麼樣的環境下生活,就會形成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主體思想。李嘉誠的祖上是以詩書傳家的,李家祖上有一條古訓:餓死不經商。所以,李家人大多都是讀書人。但是,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遷,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李嘉誠在幼年就跟隨父親李雲經逃難到香港,而香港是個商業發達的地方,後來更是發展成世界最繁華的金融城市之一。這樣的環境讓李嘉誠從文的心產生了動搖。並且,李雲經過早病逝讓李嘉誠不得不在小小年紀就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在生活壓力所迫和外界環境的誘惑之下,李嘉誠終於違背了李家的祖訓,從事了被家族所不恥的商業,並且絕地而起,終成華人創業的典範。他的從商故事家喻戶曉。如今,年過八旬的李嘉誠開始淡出商界視野,他的兩個兒子已經接過衣缽,開出更新更艷的商界奇葩……
逃難少年歸故里
1983年的元宵節,對中國的老百姓來說,跟往年的元宵節沒有什麼區別。但是,對位於廣東與福建兩省交界處的潮州,卻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盛大節日。這一天清早,灰濛濛的天空就飄起了細密的雨絲,正所謂「正月十五雲遮月」。這時,春節的年味尚未褪盡,春雨貴如油,朦朧的細雨顯然為古老的潮州平添了喜氣。就在這一天,潮州古城來了一位尊貴的客人,此人前一天就從香港啟德機場搭乘航班抵達了廣州,今天清晨才得以乘車駛進瀰漫著節日氣氛的潮州。這位尊貴的客人就是香港著名企業家李嘉誠!
潮州古城,宛若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墨畫,呈現在李嘉誠眼前。坐在駛往新城區的轎車上,李嘉誠一眼就望見了路邊那座有名的開元鎮國禪寺,他想起了在北門街觀海寺小學讀書的時候,這裡便是他每晚放學回家的必經之路。從唐代保存至今的碧綠琉璃瓦、古寺四周蜿蜒的紅牆和巍峨挺拔的殿閣,讓暮年歸鄉的李嘉誠倍感親切,慨歎不已。
李嘉誠清楚地記得,就在兩年前的春天,也是飄著霏霏細雨的二月,為讓母親莊碧琴多年的夙願變成現實,他決定出資200萬元對這座可與北京白雲觀媲美的開元鎮國禪寺進行一次大修。早年在潮州生活時,開元鎮國禪寺是莊碧琴逢年過節進香許願的佛門聖地。從潮州遷到香港以後,她非常懷念這裡早年繁盛的香火,還有那座保留美好回憶的古建築——雕樑畫棟、碧瓦參差的觀音閣。當她聽說歷經數十年風雨的侵襲,開元寺古建築群如今大多已經彩釉斑駁時,深感不安。於是,李嘉誠決定出資重修古剎。
這一天,當李嘉誠重返潮州時,兒時那座金碧輝煌的寺院又一次重現眼前。
李嘉誠第一次回內地,是1978年的9月下旬。當時,他和夫人莊月明女士應邀來到北京參加建國29週年的慶祝觀禮活動。
這位熱心於慈善事業的香港長江實業集團主席對家鄉的醫療衛生事業非常關心。大約在1980年,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早春,李嘉誠聽說潮州雖然從建國以來在醫療衛生方面有了一定的發展,然而潮安縣、潮州市兩級醫院的醫療設施仍然無法與發達地區相比,特別是潮州鄉間缺醫少藥的落後狀況更讓他揪心,每當從家鄉傳來因醫療設備落後而發生不幸的消息時,李嘉誠都會聯想到早年祖父在潮州因病故去的往事。應該為家鄉做點什麼了,他就是在這種思想支配下,毅然決定動用長實慈善基金的款項,斥資2200萬元在潮州市和潮安縣建起兩座配備現代化設施的醫院。
當時,潮州市和潮安縣兩級政府非常希望這位投資人能夠在百忙之中親自為這兩所醫院的落成剪綵。可是,他們根本不瞭解李嘉誠不計名利的性格。在潮州投下第一筆資金做善事時起,他就叮囑相關人員:「此事不必張揚。」這表明,他為潮州百姓出資絕對不是為個人的名利,而是出於對鄉親們的一片深情。他早就暗暗給自己約法三章:一不能以他李氏的姓名為出資興建的項目命名;二不能親自到場為自己投資的項目剪綵;三不允許他手下人以「長實集團」的名義出席各種項目落成慶典和其他慶祝儀式。李嘉誠常常用這嚴格的「約法三章」多次婉拒來自家鄉潮州的盛情相邀。然而,地方政府豈能在沒有出資人到場的情況下就為這兩家醫院召開落成儀式?就這樣,本來一年前就可以舉行的落成慶祝儀式,一直推到了翌年的春天。期間,潮州的各級領導多次以各種方式向他發出邀請。李嘉誠也數次婉拒,從秋天一直推遲到1983年的元宵佳節。終於,抵擋不住家鄉人的一片熱情,他破了自己的「約法三章」——他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