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青春有我狂 正文 好萊塢最後的不遜
    (2004年7月16日開始)

    我不想用華麗的文字去構築這篇文章,去動聽地訴說我的心聲。因為這一切已經都不重要了。馬龍死了,這四個字意味著什麼?馬龍好像已經死了很久,從《現代啟示錄》原始森林的

    躁動鼓聲中,他就已經優雅地倒下了,他搾乾了最後一點瘋狂。這樣的人,性格死了,就等於靈魂消失了一半。所以當現實生活中的「他」的死訊從大洋那面傳來,再由我媽媽的口中傳到正躺在病床上的我耳中,我異常平靜,甚至想傷心一會兒都不行。現在不是傷心的時候,而是好好思考的時候。馬龍不會希望我哭的。

    我的電影偶像有很多,演員中的包括偉大的卓別林、鮑嘉等等,可他們死時我還未出世,認識他們也就把他們當成離自己很遠的明星。而馬龍不是,幾年前從看他的《教父》、《慾望號街車》起,我就清楚他還活著,還在地球的那一面住著。可他現在死了,在我最生機勃勃的時候,開始有獨立思想的時候,開始學會欣賞、讚美的時候逝去,這讓我低迴不已、悵然若失。近幾年,有許多我們熟悉的,曾經在好萊塢的「黃金時代」活躍的電影明星離去,光去年就有格裡高利·派克和凱瑟琳·赫本。他們都代表了一個時代,一個金色的時代,一個黑白的時代,在那裡有無數癡情的男女角色,在台下坐著無數癡情的男女觀眾。馬龍同樣代表了一個時代,能讓人去回憶50年代以來美國的種種故事,那是一個躁動的、不安的時代。當時電視正逐漸侵蝕著電影,「迷惘的一代」正開始成為美國青少年的名字。可那時正是美國文化最蓬勃的時候,一股新的氣息引領著美國影壇,沒有過去的死板與衣冠楚楚,摩托車和皮夾克才是人們心靈最真實的表達。馬龍的表演肆無忌憚,是真正電影表演的發源。他成了青年男女尖叫的對象,人們從沒見過演員可以這樣赤裸裸地去展現自己靈魂的掙扎。正如那個時代所有迷惘的人一樣。馬龍死了,可他不僅帶走了他的肉體,沒有了馬龍,好萊塢該多寂寞,電影該多無味。雖然他的缺點多得數不清,他那些令人厭惡的傳奇故事怎樣伴隨了他一生,可這就是馬龍。沒有了這些,他該失色多少!他死後,有人作出評論,唱出了與眾人的讚揚不同的聲音。說他沒有好好利用自己的才華,浪費太多的時間,沒有為電影作出更多的貢獻。我同意這種說法,可是,還是那句話:這就是馬龍。他對表演根本是不屑的,他從來沒有愛過好萊塢。在他的詞彙中,不會有什麼崇高或讚美,他就是他,他是好萊塢最後的不遜!

    他才沒心思去為表演賣命,他的一生已經足夠轟轟烈烈,舒服至極。馬龍代表了當年好萊塢的精神。那裡五彩絢爛,明星雲集,故事無窮,是又一個社會。現在的好萊塢仍然招眼,日復一日地對明星追逐吶喊,卻讓我難受。哪裡還我一個桀驁不馴?哪裡還我一個傲慢冷淡?在這個喧鬧的地方還有沒有個性極強的明星?再也沒有電影傳奇,一切都那麼圓滑,誰還稱得上是一個時代?誰還擁有那閃光的不遜?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