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不清楚,再看:
「濁酒」
在日本清酒專門店徜徉,竟看到一區,大字標題推介——濁——酒——「濁」字很負面,意思是不純淨、不清澈、不透明,欠完美,有雜質,未過濾。
根據第一印象,「清酒」勝過「濁酒」,清澈照人光可鑒人。內畫藍色圈圈蛇眼花紋的白色小瓷杯,是品酒的特別器皿,濁酒倒進去,侮辱了白瓷吧。
濁酒不是次等的酒嗎?還推出招徠?它矮人一截,自慚形穢理應躲開點。
奇怪。便問:
「有人買濁酒的嗎?」
「以前沒有,現在反而流行。」他道:「這叫『無濾過』。」
日文「無濾過」即中文「無過濾」。一般清酒在正式成為「清」酒之前,都要經過一道以碳或濾網去除多餘雜味雜物的過程,這樣才圓滿,經過貯藏、包裝,改個吸引的名字,製造醉人意境,推出市場,酒商都能賺大錢,因不管如何,它們都是米酒,主角只是精米、好水而已。
清酒以嘗味分四大類:——熏酒(淡麗辛口)、爽酒(淡麗甘口)、醇酒(濃醇辛口)、熟酒(濃醇甘口)。
類型級別因應「精米步合」,即精碾除糠後,所剩餘的「心白」比例多少,以決定釀出的酒是多精醇。有低於50%甚至到35%,精米度越低,代表磨除比例越大,清酒的質量越高,價錢越貴。分級如下:——純米大吟釀、大吟釀、純米吟釀、吟釀、特別純米酒、特別本釀造、純米酒、本釀造。
清酒售價相差很遠,港幣幾十到一百幾十元也可成交,但有些古酒,心血結晶品,喝一瓶少一瓶,出得起十多萬亦未必買得到。
西方人以為清酒是日本國寶,其實早在公元前1500年,中國的甲骨文中已提到用酒祭祀之事。古代詩詞常有描繪醉酒情景以及心思意念。中國人以曲造酒技術優越,過程不過是碾磨精米、洗米、蒸熟、加入曲和酵母低溫發酵釀製……好的酒不但芳醇圓潤,還保留米的甘香,口感特別豐盈。若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加進煮熟並經浸泡的穀物,便可提高酒精濃度。這種技術流傳到日本後,出現了「清酒」。
不管中國或日本的米酒,最初都是混濁的。
記得很久以前看過一個故事,關於酒商之發跡:——
鴻池經營米酒生意,只是個親力親為,奔波於大阪和東京之間的小商販。
一日,他到酒坊視察工作情況,誰知發現有個工人不但躲懶,還偷喝米酒。他很生氣,上前抓個正,狠狠地責罵了這工人一頓,還扣了他半個月工錢。
這工人自辯:
「我不是躲懶,不過嘗試新釀米酒的味道,一點錯也沒有,根本無理由罰扣我的工錢!」
鴻池瞅工人的態度,甚不滿意。心想:
「這傢伙對干,又不老實聽話,不宜留在這兒幫忙。」
便毫不客氣地叫他捲鋪蓋離開酒坊。
工人遭到解雇,惱怒不甘:
「哼!這廝太不近人情了,一定要報復!」
臨走前,他抓了一把火爐的灰燼,偷偷撒進酒桶中。幹此勾當後,心情大好,笑快速逃離現場,頭也不回。心想:
「你這營生還不砸掉?」
撒了大把灰燼,本來有點混濁的米酒還不變得更糟糕?肯定賣不出去!
第二天,鴻池如常巡視酒坊,打開酒桶一瞧,竟發現一個從未見過的畫面——
火爐的灰燼沉到酒桶底,而在沉澱物層上的酒,卻變得出乎意料之外的澄清、透明。
他知道那層灰燼一定是被辭退工人幹的好事。蓄意報復本該令他憤恨,但專注於「清酒」的成因,他不但沒有恨意,反而悟出這個妙方——原來爐灰有把混濁米酒變得清澈的作用,經過研究、實驗、改進……終於發明了一種高效實用的「濁酒清化法」。還推出廣告:
「喝杯清酒,交個朋友。」
清酒上市後,消費者眼睛為之一亮,賓館飯店酒樓食肆商店都紛紛訂購,十分暢銷。
鴻池與工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已拋到九霄雲外。也許他還應該對他說一聲:
「謝謝!」
——這個勵志的故事鼓舞了不少在逆境中懷恨的人。雖然未必都可「弄拙反巧」、「歪打正」、「陰差陽錯」、「誤打誤撞」、「反敗為勝」……不過只要少動怒,或把力氣用在解決問題上,有時壞事變好事,壞人變貴人,不幸變幸運,小商販變大老闆。
機會和點子,往往可遇不可求,一旦遇上,也得你跟進發展,才成大事。成不了大事,也有一點得。
世事真微妙。
明明清酒那麼成功了,何以又走回頭路?
何以「無濾過」又捲土重來?
原來這些未經過濾,雖已殺菌可直接飲用的濁酒,有人認為保留新搾出來的純淨風味,很甘甜,過去目混濁為缺點,今日轉以另一種標準看待,它美味、新鮮,是另類享受。若還帶點氣泡,白色旳米渣更有口感,喝時得搖勻,令沉澱物重新混濁一片,保證杯杯都殘留「異物」,不求清只求濁,返璞歸真。著名清酒牌子《李白》,漂亮的磨砂玻璃瓶子,印上杜甫詠李白詩句:「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李白》也出濁酒呢。
世道如此,潮流如此: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濁久必清,清久必濁。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一瓶酒,也訴說了五千年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