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自從葉赫國七世王金台石於滅國之際自焚不降,大火就與那拉家結下了不解之緣。
皇太極帶兵攻進金台石的王宮時,他同父異母的十二弟阿濟格分明不在場,可是多年之後,阿濟格卻偏偏也要採用同樣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的性命。
只是,金台石在臨死之際,也依然保全了一個帝王的威嚴,端坐在自己的寶座上,聚珠翠以自焚;而阿濟格卻沒有福分死在他位於皇城之內的華美王府裡,而是困於牢籠,只能拆除監獄的欄杆來點火,卻被守衛發現阻止,之後又被順治賜死,未免死也死得不痛快。
而納蘭容若生為葉赫那拉明珠與愛新覺羅雲英的兒子,就注定了他必須為了家族、為了政權而活著,同時,也為了母親的幽怨、父親的貪婪而活著。
雲英一生下來就是英親王府的掌上明珠,金枝玉葉的五格格,十五歲之前從沒受過半點委屈。她的親叔叔多爾袞是攝政王,權傾天下,父親阿濟格也兄以弟貴,以「叔王」自居,地位遠尊於其他諸王,連府邸都選在皇城之內,攝政王府北側。她這個王府的格格,與宮裡的格格同居皇城,僅隔著一座宮牆,得到的榮寵驕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是父親的忽然入獄、家財的一夜籍沒才讓她識得人間疾苦的,削爵、幽禁、抄家、賜死、子孫降為庶人並削宗籍、直至自己被賜婚侍衛明珠,聖旨一道連著一道,如同晴天霹靂連踵而至,粗暴地奪走了她的笑容,斬斷了她的青春,使她從少女一步跨為怨婦,中間連過渡都沒有。
與養尊處優的雲英相比,明珠卻是降臣後裔,命運多舛。他六歲喪母,十二歲喪父,在哥哥的撫養下長大成人,少年時即志向遠大,勤奮好學,精通滿漢文字,十七歲入仕,為人警敏善斷,卻遲遲不得重用,只做了一個小小的侍衛,直到
康熙親政後才得提拔,擒鰲拜、收台灣、東定俄羅斯、西平准葛爾,這些個社稷大業,他都曾參與策定,可謂居功至偉。
然而他的仕途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從出頭之日起就被索額圖踩在腳底下。康熙十二年冬天,吳三桂在雲南起兵造反,群臣驚動,索額圖以明珠曾一力主張平藩為由,硬說是他逼的吳三桂造反,竟上本參奏,議將明珠賜死。康熙雖未將明珠致罪,但是經此一役,兩人間劍拔弩張、你死我活的鬥爭已經徹底放到了檯面上。
他們從京城鬥到了地方,從前朝鬥到了後宮,各自結黨不算,在立太子的問題上就更加各盡其能:康熙八歲繼位,十二歲即由太皇太后作主,娶了輔政大臣索尼的孫女兒赫捨裡為後,婚後四年,生下皇子承祜,卻不幸夭折;而在此之前,明珠的侄女葉赫那拉碧藥亦曾奉詔入宮,並於康熙十一年生下了皇五子胤禵。由於康熙的前四個兒子都已夭折,胤禵便成了實際上的皇長子。康熙十三年五月,赫捨裡皇后生下二皇子胤礽後,難產而死。
一邊是庶妃所生的皇長子胤禵,一邊是皇后所生的二皇子胤礽,「立嫡」還是「立長」的問題成了朝臣爭權的焦點。一邊是索額圖的外甥女,一邊卻是明珠的侄女,立誰的兒子為太子,就等於在「索黨」和「明黨」的權力天秤上加了更重的砝碼。
皇上選擇了索額圖。十四年臘月,康熙大詔天下,冊立胤礽為皇太子。
這一年,康熙自己也才二十二歲。這麼早立儲,與其說是懷念年輕的皇后,不如說是表明心志,做出個姿態給眾大臣看。因為此時的明珠已經羽翼漸豐,正式與索額圖分廷抗禮了。康熙不願意看到明珠成長得太快,總得施一點壓力,讓他別太得意了才好。
就這樣,胤礽成了皇太子,明珠失去了奪權的大好契機,而容若失去了原先的名字——他本名納蘭成德,因為皇太子小名「保成」,為避其諱,被迫改名性德。
而他一生迫於皇權威勢而迴避、而失去的,又豈止是一個名字呢?
康熙十一年,十八歲的納蘭性德參加順天府鄉試,一考中舉。次年卻因病誤了殿試,而且這一誤,就是三年。
康熙十五年,納蘭廷對二甲進士,卻遲遲得不到委派。是因為他的陞遷意味著明黨又多了一個幫手,索額圖因此從中作梗?還是明珠以退為進,主動讓兒子做侍衛,好讓他替自己當眼線?又或者,是康熙有意將納蘭留在身邊做人質,用以脅制明珠不致太過忘形?
納蘭容若,就這樣成了政治的磨心,成了明珠與索額圖之戰的祭品。他越是出色,人生就越危險。然而「難得糊塗」四個字又不是他能偽裝得來的,他注定了要出類拔萃,惹人注目,不可能庸庸碌碌地過一輩子。
「入值」與「扈從」,就像蠶食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耗盡著他的精力與熱情,使他越來越憂鬱,越來越消沉。然而他的詞詠之中,卻仍然流露出掩不住的鬥志慷慨,壯懷激烈:「須知今古事,棋枰勝負,翻覆如似。歎紛紛蠻觸,回首成非。剩得幾行青史,斜陽下、斷碣殘碑。年華共,混同江水,流去幾時回!」
傷心人別有懷抱,他時刻縈心的,不止是兒女情長,更還有國仇家恨。這些,康熙豈會不在意?
半夜裡,眾人睡得正熟,忽然靈堂方向隱隱傳來女人哭著喊「救命」的聲音,方丈侍佛之人,心靜耳聰,立即坐起說:「出事了。」話音未落,便聽那老婦人挨屋拍門大叫:「著火了,救我女兒,快救救我女兒啊。」
眾僧人俱驚醒了,忙拎了水桶趕往靈堂,果見其中透出火光,忙撞開門來,撲火的撲火,救人的救人,好在火勢不猛,很快撲滅了,沈菀不過受了些驚嚇,並未受傷,而屋中除了兩具棺槨外並無別物,損失有限。更可喜的是沈姑娘逃命時猶不忘搶救父親牌位,慌亂中分辨不清,將納蘭公子的牌位也一併揣在懷裡帶了出來,遂得以絲毫無損。
方丈撫胸道:「萬幸萬幸,若是把公子牌位燒燬,卻教老僧如何向明相交代?」便又查看棺槨,那金絲楠木甚是堅實,雖經火焚,並不曾炸裂,只是灰紋斑駁,面目全非,眼看是用不成了,不禁頓足道:「這可如何是好?」
沈菀驚魂僕定,忙走來含淚勸慰:「大師,這都是小女子的過錯,原是來此給父親守靈的,不知怎麼竟睡著了,許是夢裡碰倒了蠟燭香油,引起這場大火,連納蘭公子的棺槨也燒壞了。為今之計,惟有做速找一具與這一模一樣的棺槨,為公子移棺,再多多地持經祭拜,以求公子在天之靈寬恕。」說著取出一疊銀票來,足有數百兩之多。
方丈道:「不妥,不妥,出家人豈可誑語。」沈菀勸道:「這並不是有意誑語,乃事出有因,倘若此事被相國知道,一樣要另置棺槨收殮,倒白白地叫大師受人責備,且使首輔大人心中難過,終究又於亡者何益?況且這事都是小女子莽撞所致,大師若定要報官,不如這就將小女子捆綁了送去明珠府領罪便是。」
勞媽媽聽了,只怕方丈真要將她「母女」二人捆往明珠府裡去,頓時嚇得捶胸大哭起來,望著方丈不住打躬求告。眾僧人也都幫著勸說,都道:「事已至此,傳出去有百弊而無一利,倒是代人遮瞞的好。如一則於沈姑娘可息事免禍,二則於禪院可保全名聲,便在相國大人來說,也是不知道倒比知道的心安。大人新經喪子之痛,已是不幸,再聽說愛子棺槨被焚,豈有不傷心動怒之理?若是因急致病,反是我們的不是了。」
又有年老僧人出主意道:「納蘭公子的棺槨原是內外兩具,這外棺雖有燒損,畢竟未毀,想來內棺必不致有事,這便是不幸中之大幸,總算未對公子遺體不敬。如今我們趕著找一副金絲楠木的板來,照著原先的尺寸重造一具便是。前年戶部王大人的先考亡故,就是以楠木造棺,也曾在咱們這裡停厝,聽說他們備的楠木還不只這一副呢。如今我們不如求人通融,先買了那副板來救急,以後再慢慢尋更好的還他就是了。」
方丈沉吟道:「還是不妥——就算棺材可以重造,解木移棺也得需些時日,如今明珠府裡不時有人來往,難道能遮瞞得住嗎?」老僧人聽他口氣活動,笑道:「這就更不是什麼難事,反正咱們這靈堂燒損,也要重新修葺,索性就將四面都用黃幔圍起。如今正是中元節,就借這個由頭大做法事,凡是明珠府來人,只讓在牌位前上香祭拜,不教進幔子看見棺槨就是了。」
到此地步,方丈也無別法可想,又見沈菀出手闊綽,淚眼不幹,只當她怕得狠了,一心保命,倒也於心不忍,遂道:「既如此,還須大家商量妥當,想一個萬全之計,若事後透露出一星半點,這欺瞞之罪只怕再加一等。」眾人都道:「只要能躲過這一劫,就是眾人的造化了,生死大事,誰肯多那個嘴去?」又議了一回,便散了。
勞媽媽拉了沈菀回去廂房,一進屋便攤了手,直抻到沈菀眼皮底下去:「拿來!」
沈菀也知道今天禍闖得大,這一關八成過不去,卻還是明知故問:「什麼?」
「拿另外的那一半錢來,我明天就走。」勞媽媽剛才在靈堂裡大哭一場,鼻涕眼淚都還糊在臉上,粘著幾絲亂髮,映著青燈,使她的面目憑添了幾分猙獰。她咬牙切齒地道:「你的膽子比天還大,連放火也做得出來,我倒小瞧了你!我一天也不要再陪你發瘋了。原先你只說讓我當你一個月的娘,陪你出去走走,哪知道你竟是走到寺院來?住在寺院裡也算了,若只是安安穩穩地住幾天,我只當誦經禮佛,也不是什麼壞事,又哪想到你竟會放火?現在還要攛掇著方丈開棺。這要是給相國大人知道了,我有幾個腦袋賠送?你快把剩下的一半錢給我,我明天就走;不然,現在就找方丈說個明白。」
沈菀沉下臉來道:「到了這個地步,你不當我的媽也當了,不陪我說謊也說了,你告我縱火燒棺,你就是同謀,一樣脫不了干係。你說我拿錢騙了你來給我當媽,這樣的話,說給誰信?你告我不成,我還反要告你拐帶呢,到時候清音閣的老鴇幫你還是幫我?」看著勞媽媽怕了,便又放軟聲音,央道:「我答應你,最快明天,最遲後天,就跟方丈說送你回鄉。你好歹陪我做完最後一場戲,千萬別在這個節骨眼上讓人起疑才好。我許你的錢,非但一分不少,還多送你一份盤纏,如何?」
勞媽媽愣愣地看著沈菀,由不得一陣心寒。她早知道沈菀有心機有手段,但一向都見她客客氣氣,溫言慢語的,只當畢竟是個女孩兒家,縱有城府又能奸到哪裡去?及今夜見她竟然有膽縱火燒棺,這會兒又沉了臉說出這番陰冷恐嚇的話來,才不得不怯了。知道她心思細密,做事果決,說得出做得到,便不敢再倔強。況且又聽她說明後天便讓自己先走,只得允了。
過了兩日,勞媽媽果然收拾了來向方丈辭行,說是有親戚南下,正可搭伴還鄉,留下女兒在此料理棺材重新解鋸油漆諸事,還請方丈幫忙照料。方丈雖然為難,也只得答應,一則棺木焚燬,自當留人住在寺中等候料理;二則也是因為沈菀出手大方,金絲楠木的板子求了來,立便照著公子的棺槨重新解鋸造制,還額外加了一筆很豐厚的打賞,全都是沈菀的手筆。
「錢能通神」這句話或許不當用於佛門,然而沈菀注意到那些僧人很多都穿著敝舊的僧袍,雙林禪寺是明相的家廟,近來又新經喪事,少不了佈施之資,這些僧人竟還這樣襤褸,理由只有兩個:一是寺中有事需用大量銀錢,入不敷出;二是方丈貪酷,將供奉中飽私囊。不管是哪一種,用錢開路總不會錯。
但是這樣一味撒漫,沈菀的一點積蓄很快就用盡了。她在清音閣是清倌人,纏頭畢竟有限。如今被迫出此下策,燒棺造棺,已將積蓄用去大半,下剩的又被勞媽媽搾乾洗盡,除了繼續住在寺裡,其實也無處可去。
接連做了幾日法事,終於捱到這日棺材造成,方丈帶著幾位大弟子,同沈菀一起來到靈堂開棺移屍。棺木十分沉重,不過榫子已經燒得鬆動歪扭,眾人用力一撳,也就斷了,四下裡一使勁,棺蓋應聲而開。只見棺裡尚有許多花瓶、古董等器物,也都各有損傷。
方丈由不得唱一聲佛,歎道:「竟連殉葬之物也燒壞了,這卻如何是好?」
沈菀安慰道:「幸好外邊只是些普通器物,不為貴重,只怕裡邊的殉品才寶貴呢。不知傷到了沒有?還是打開看看才放心。」
方丈道:「內棺看起來並未有損,就這樣移過去裝殮了也罷,棺材封得好好兒的,又開它做什麼?」
然而眾僧人也都好奇相國公子的殉葬品究竟為何,且事情到這份兒上,開不開棺也只差一步了,便都慫恿說:「不打開看看,終是不放心。器物也還罷了,最重要是公子的遺體不知是否有損,還是親眼看看的妥當。」
方丈點了點頭,又向沈菀道:「沈姑娘可要迴避?」
沈菀哪肯迴避,忙道:「此事因我而起,不親眼看一看,終究是不安心的。」
方丈略略思索,帶頭念起經來。眾僧人也都盤腿打坐,閉目唱誦。沈菀聽著那經聲,只覺心裡難過,幾乎忍不住要嚎啕大哭。公子的棺槨被焚燒,公子的遺體被驚動。她做這些事,是對公子的大不敬。然而她一心想要追究他猝死的真相,想要替他報仇。不開棺,如何驗屍?
然而,如果開了棺,確定公子的死確屬寒疾,那她的一切作為又有何意義?
她從清音閣逃走,想來這時候老鴇不知怎麼天羅地網地找她呢,但她總不能一輩子藏在寺院裡吧?當她離開雙林禪院,又該向哪裡去?難不成,接著回清音閣做妓女?
經聲四圍,沈菀的心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茫然,驚惶,無助。她恍恍惚惚地看著那些僧人,彷彿想從他們的誦經聲裡尋找答案。忽然,她接觸到一雙火辣辣的眼睛,那眼睛直勾勾地盯著她,彷彿要一直看到她心裡去。她認得他叫苦竹,上次就是他拿走了她的梳子。
不能再留在寺院裡了,即使為了這個叫苦竹的僧人,她也得早走為妙。
經聲停下來,四個僧人分別站在棺材四角,手裡各自執著一隻鍥子,彼此點一點頭,然後一下一下,將鍥子砸進棺材的縫隙裡。沈菀聽著,只覺那楔子分明是鍥在自己心上,一下又一下,悶悶地疼。
她就要看到納蘭公子了,她忽然有些怕見他。
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棺材的蓋微微鬆動,於是又上去了四個僧人,分別掌住棺材的四角,只聽方丈輕輕說一聲「起」,八個人一齊用力,上抬下撐,棺蓋應聲而起。
此時,八個人不約而同,齊刷刷輕輕發出「呀」的一聲,同時後退了半步。
屋子裡忽然死一般寂靜。公子安睡在黃色的錦緞裡,態度安詳,而面色黧黑,雙唇爆裂,十個指尖更是蘸了墨汁一般——再沒有常識的人也一眼可以看出,他是中毒而死。
眾僧人的臉色在瞬間變得慘白,明明是滿屋子的人,可是竟連一聲呼吸也不聞,就好像所有的人都被驚恐和敬畏掐住了喉嚨一樣。方丈更是滿臉悔恨,緊閉著眼睛,似乎恨不得把自己的眼珠子挖出來說沒看見。皇上的御前行走、一等侍衛納蘭成德原來是死於中毒,這要傳出去,可就是捅了天大的窟窿了。
而沈菀的眼淚,在瞬間如決堤的潮水一般,奔湧而出……
下毒,在宮廷裡從來都不是什麼稀罕事兒。
朝臣們為了打擊政敵,妃嬪們為了邀寵攬權,王子們為了爭權奪位,都免不了投毒殺人於無形。尤其在後宮,越是福分厚的人似乎就越是命薄,讓人不能不與「下毒」二字連起來想。
康熙的第一個皇后赫捨裡生的第一個皇子承祜,還有其他妃子生的二皇子、三皇子、四皇子,都是不明不白地夭折的;就連赫捨裡皇后自己,在生下二皇子胤礽後,也是難產而死——那已經不是頭胎,二皇子又生得健健康康,皇后怎麼會難產呢?
還有康熙的第二個皇后鈕祜祿氏,大臣遏必隆的女兒,康熙十六年冊封,十七年便去世,只做了六個月的皇后。這不是很奇怪嗎?
然而沒有人追問,大家平靜地接受了宮中那些金枝玉葉的橫死夭逝,只當是春去秋來一般自然。如今中宮虛位,皇貴妃佟佳氏暫時總攝六宮事務,很多人都為她捏著一把汗。不過,她並沒有被冊為皇后,且一直沒有兒子,只在康熙二十二年生過一個女兒,所以大概還可以多活幾年吧?
康熙那麼急著立胤礽為太子,大概也有這方面的考慮吧——若不是連死了四個皇子,胤禵也不會成為皇長子,那樣的話,又哪來的這場「立嫡」、「立長」之爭呢?索性早早地定了,名正言順,讓東宮裡加強守衛,戒備森嚴,倒或許是對太子、同時也是對其他皇子最好的保護。
康熙對兩位皇后的死未必沒有懷疑,可是後宮太大了,妃子太多了,連他有時都記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嬪妃,又有多少兒女。所以懷疑也只好存在心裡,表面上一絲不露。
身為帝王,要牽掛的事情實在太多了,多一個妃子少一個妃子,生一個兒子死一個兒子,跟國家社稷比起來,畢竟是小事。可是,與後宮一樣,明珠府裡也充滿著意外與橫禍——容若的原配妻子盧氏也是二十一歲時早亡的,跟赫捨裡皇后死時同一個年齡,甚至連死因都同皇后一樣,難產。
康熙皇帝可以不在乎皇后之死,納蘭公子可以不在乎原配之夭嗎?
他來廟裡,就只是守靈,還是查案?
沈菀終於確定了納蘭公子是中毒死的,反倒不知道下一步該如何是好了。
自從那日當眾開棺,方丈與沈菀一起目睹了納蘭公子的死狀,也就共同懷抱了一個天大的秘密。為了這個不期而來的秘密,方丈對沈菀的態度忽然變得微妙起來,既忌憚,又親密,彷彿結成了某種奇異的同盟,有種心照不宣的親暱,倒不好攆她走了。
公子的棺材重新裝殮過,就該為她「父親」移棺了。方丈主動提出要寺裡的僧人幫忙,然而沈菀說什麼也不肯,說是不願意讓父親屍身露白,堅持要親自裝裹。方丈起先覺得不妥,說道:「你一個年輕姑娘家,怎麼好動手移屍,況且屍體沉重,你哪裡搬得來?」無奈沈菀執意堅持,說是為人子女者,守靈守得父親的棺木焚燬,已是至大不孝,還要別人幫忙移屍,就更加造孽,必得親力親為才見孝心。眾人拗不過她,又正為了公子移棺的事心煩意亂,便只幫她把棺材抬進靈堂就去了。
天黑得晚,好容易捱到月亮上來,蛩鳴卻又一陣緊似一陣,越發顯得天長了。沈菀獨自守在靈堂裡,許是因為心靜,蛩聲越吵就越顯得四下清冷,彷彿這夏天與她無關似的。
燕壘空梁畫壁寒,諸天花雨散幽關,篆香清梵有無間。
蛺蝶乍從簾影度,櫻桃半是鳥銜殘。此時相對一忘言。
她倚坐著納蘭的棺塚,就好像伴著他的人。這首《浣溪沙》的副題是「大覺寺」,但詩中的情形,分明寫的就是此時,此地,此情,此境。納蘭公子真是她的知己,早已在詞裡把她的心思寫盡了。
沈菀就這樣念誦著,直到確信眾人都睡了,這才站起身活動一下手腳,準備開棺。原先的棺材燒壞了榫,況且本來也楔得不實,使勁一撬也就撬開了。她用力推開棺蓋,露出裡面的磚頭瓦塊,開始一塊塊地搬出來,再一塊塊地移進新造的棺材裡,直搬到天濛濛亮才忙完。輪到蓋棺時,卻發了愁——憑她一個人的力氣,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麼大的新棺蓋抬起來的。
正在躊躇,忽然房門一響,無風自開。沈菀嚇了一跳,忙回頭時,卻是那個叫苦竹的和尚走了進來,仍是雙眼直直地盯著她,說:「棺蓋沉重,沈姑娘搬不動,我來幫你吧。」
沈菀大吃一驚,忙擋在棺材前道:「這是我自己的事,不勞費心。」
苦竹道:「你自己也就是搬幾塊磚頭還夠力氣,說到蓋棺,沒人幫忙,只怕不行。」
沈菀聽了這一句,如雷擊頂,知道自己剛才搬磚頭的事盡被他看了去。那麼,謊言入寺、縱火燒棺的事自然也都瞞不住了,頓時只覺得渾身的血都往頭頂轟隆隆地衝去。為今之計,若想保守秘密,除非殺人滅口,然而自己又怎麼是這個和尚的對手?或是用錢收買,只恨積蓄已空,自己現在比和尚還窮。一時間腦子裡早轉過了數十個念頭,卻沒一個用得上。又見苦竹眼神古怪,盯著自己只管上下打量,在外邊風地裡站了這樣久,反倒滿頭是汗,身上的熱氣一蓬蓬地逼過來,發出強烈的體味,近乎於獸的氣息。
沈菀在風月場裡長大,什麼不知?只為這些日子裡一直住在寺裡,又伴著納蘭公子的棺柩,心無旁鶩,才一時念不及其他。如今見了那和尚幾欲噴出火來的眼神,再想起那日在井台邊的事,忽然明白過來,想來這和尚偷窺自己不是一天兩天了,頓時只覺渾身冰冷,顫聲道:「你想怎麼樣?」
苦竹仍是死死盯著沈菀,呆呆地笑道:「我不想怎麼樣,只想著為姑娘做點什麼。沈姑娘,你就讓我幫你蓋棺吧。」
他每說一句,沈菀便往後退一步,一直退到背後抵著棺材,再也退無可退,只得站住了。
沈菀定一定神,嫣然一笑,柔聲道:「你肯幫忙,就最好不過。這棺材蓋死沉,我一個人也確是搬不動。」
苦竹見她方纔那樣冷若秋霜,這會兒忽地一笑,便如春花初綻一般,心頭大喜,福至心靈,竟忽然擠出一句風月話來:「沈姑娘,一個人做不了的事還多著呢。」說到最後一個字時,已經直走到沈菀跟前來,口氣吹著她耳根髮梢,癢癢地像有一條蛇在爬。
沈菀一顆心彷彿隨著當日那柄象牙梳子一起跌到了井底,漆黑,冰冷,陰森森沒有一絲活氣。她將手轉到身後,輕輕撫一撫納蘭的棺材,將心一橫,昂然說:「急什麼了,先做了正事,出去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