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宋史2·真宗英宗仁宗神宗卷 第三篇 短命皇帝 二 宏圖未展
    1、生父的名分有爭議

    趙曙是濮安懿王之子,過繼給仁宗皇帝名下為養子。

    濮安懿王有三王妃:元妃王氏,封譙國夫人;次妃韓氏,封襄國夫人;三妃任氏,封仙遊縣君。

    趙曙親政僅半個月,宰相韓琦等人就曾向趙曙提議,請有關部門討論趙曙生父的名分問題。當時仁宗皇帝逝世已有十四個月,趙曙批示,等過了仁宗皇帝的大祥再議,也就是說等過了二十四個月後再說。

    治平二年(1065年)四月,韓琦再次提出這個議題,趙曙便下詔,將這個議案送到太常禮院,交兩制以上官員討論。由此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論戰,這就是北宋歷史上有名的「濮議」。

    當時的議論有兩種意見,以翰林學士王珪、知諫院司馬光、呂誨為首的兩制認為,濮王是仁宗皇帝的兄長,趙曙應稱其為皇伯,而以宰相韓琦、參知政事歐陽修為首的宰執認為,趙曙應稱其為皇考。他們還奏請趙曙將兩種方案都交給百官討論。

    趙曙和宰臣們認為,大臣中一定會有人迎合他們的意見,誰知情況恰恰相反,百官們強烈反對稱濮王為皇考。

    正在群臣爭論不休的時候,太后得到了這個消息,她親自起草了一份詔書,嚴厲地指責韓琦等人,認為不應該稱濮王為皇考。

    趙曙和韓琦意識到,要想取得這場論戰的勝利,必須取得太后的支持。治平三年(1066年),中書省大臣共同議定,尊濮王為皇考,由歐陽修親筆起草了兩份詔書,交給趙曙一份。到中午時分,太后派一名宦官將一份封好了的文書送到中書省,韓琦、歐陽修等人打開一看,不由喜上眉梢,這份詔書正是歐陽修起草的詔書,只是多了太后的簽押。

    由於此前太后與趙曙不和,關於太后的這份詔書,有人說是太后酒後誤簽,次日,太后酒醒之後,才知道詔書的內容,但後悔已經晚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韓琦、歐陽修等人把詔書交給太后身邊的宦官,由宦官說服太后簽字畫押。不管怎樣說,詔書發出了這是事實。

    太后既已下詔,趙曙即命百官停止討論,又命在濮安懿王塋建園立廟,封濮安懿王子趙宗懿為濮國公,主奉祠事。至此,濮議一事塵埃落定。

    2、御史們撂挑子

    濮議雖定,但人心未定。首先是呂誨等諫官,一齊交出御史敕誥,集體辭職,呆在家裡待罪。趙曙命閣門將敕誥還給他們,說不批准他們辭職。呂誨等人又上疏固辭,說他們與宰臣們勢不兩立。

    趙曙看了呂誨等人的奏本後,心裡很煩,便問韓琦、歐陽修,這件事情如何處理。韓琦與歐陽修齊說:「既然御使們說出了勢不兩立的話,那就請陛下作出決定,如果是臣等有罪,那就將臣等撤職查辦。」後面還有一句話沒有說出來,意思是:如果是御使們錯了,那就將那些人逐出京城。

    看來,兩派因原先的觀點不同,轉而為鬥氣,竟至水火不容、有你無我的地步。

    趙曙心裡也明白,呂誨、范純仁、呂大防幾位御史並無大錯,說他們該說的話,也是其職責所在。然而,幾位宰臣是支持自己的,而且自己主持朝政還要依賴他們。無奈之下,他只好犧牲幾位御史,將他們三人貶出京城,下放到地方去。由於這幾個人是無過受罰,他特地吩咐左右,不宜責之過重。

    誰知剛剛將幾位御史的事處理完,又有一個人站出來撂挑子,他就是樞密使富弼。富弼的態度似乎很堅決,隔天一奏,五天上兩疏,說自己的腳有病,請求辭去樞密使之職。

    腳病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的原因在心裡,他認為有人架空他,根本不把他這個樞密使當回事。

    原來,嘉祐年間,富弼為宰相,主持中書省的工作,韓琦為樞密使,主持樞密院的工作,中書省只要有事,富弼都要與樞密使相商。現在,韓琦與富弼的職位互易,但韓琦處理事總是獨斷專行,從來不徵詢富弼的意見,富弼心裡很不爽。

    比如,當太后還政時,富弼事先一點也不知道,當韓琦突然促請太后撤簾時,富弼驚訝地說,我身為樞密使,是朝中重臣,其他事情或可以事先不知道,但太后撤簾這樣的大事,事先打個招呼不行嗎?難道韓宰相是怕我富弼分了他的功勞?

    韓琦得知富弼對他有意見,也對人說,這件事出自太后之意,不便事先言明。儘管韓琦這樣說,富弼心中總還是覺得不快。

    趙曙親政之後,富弼建議趙曙要早立太子。趙曙認為富弼這是個金點子,特加授他為戶部尚書,以示獎勵。

    富弼認為,冊立太子是國家大計,朝中大臣都有責任提出建議,算不上什麼功勞。且陛下受先帝深恩,母后大德,尚未聞所以為報,現在獨加賞他,他不敢接受。因此,他拒絕受這個獎賞。趙曙不從。富弼再奏,趙曙仍然不批准,富弼勉強受了。

    趙曙見富弼去意已決,便命富弼出判揚州,封鄭國公。隨後,張升也堅持求去,趙曙便命他出知許州。

    3、不拘一格用人才

    因為富弼、張升都已調外任,樞密院不能無主,所以韓琦、曾公亮商量擬提拔歐陽修為樞密使。歐陽修知道這件事後,立即找到韓琦,說皇上親政,任用大臣有自己的打算,宰相雖然抬舉我,但不能凌駕於皇帝之上,這是行不通的。韓琦見歐陽修說得有理,便止住這個念頭。

    果然,趙曙對樞密使一職早已心有所向,富弼出京之後,他立即詔令判永興軍的文彥博出任樞密使。在此之前,文彥博進京述職,趙曙曾向他吹風,叫他暫時在西邊呆一段時間,不久將召他進京。現在果然兌現了他的諾言。

    趙曙又提拔權三司使呂公弼為樞密副使。

    趙曙為何要提拔呂公弼呢?這得從他做太子時的一件事說起。當時,仁宗皇帝賜給趙曙一匹馬,但那匹馬體小毛雜,是一匹劣馬。趙曙找到時任群牧使的呂公弼,想換一匹良馬。呂公弼並不因為趙曙是太子就給他這個面子,他說這匹馬是皇上賞賜的,如果沒有皇上的明詔,他是不能換這匹馬的。因此,他拒絕了太子的要求。

    呂公弼升任樞密副使後,照例要進宮謝恩。趙曙問他:「你知道朕為何要提拔你嗎?」

    呂公弼搖搖頭,表示不知道。趙曙笑著說:「去年,朕找你換馬,你不給朕的面子,朕知道你是個正直的人。」

    呂公弼是因為正直而陞官,可見趙曙這個皇帝做得並不賴。

    呂公弼拜辭過後,趙曙又召涇原路副都部署郭逵,授檢校太保、同簽書樞密院事。

    郭逵是一員武將,原是范仲淹的部下,范仲淹當年經常勉勵他,要他多讀一些書,至今日,終於成材。當年,任福戰死、葛懷敏全軍覆沒,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人們曾誇他有先見之明。在邊廷屢建戰功,升至涇原路副都部署之職。趙曙得知他有智有勇,便將他召入京城,出任樞密院事。

    宋朝的大臣,心目中只有文臣,沒有武將。仁宗朝的狄青蕩平儂智高,功勳卓著,一入了樞密院,便遭到文臣的攻擊,紛紛上表彈劾。郭逵功不及狄青,進入樞密院後,哪裡鉗得住眾人之口。知諫院邵沆等人,紛紛上表彈劾,大概的意思是說,宋的祖制,樞密院任用武將,必須如曹彬父子、狄青這樣功勳卓著、威望極高的人,才能當之無愧。像郭逵這樣的黠佞小才,怎麼能夠進入樞密院供職呢?他們請求趙曙收回成命。

    趙曙是個很有個性的皇帝,他看準了的人,就要大膽使用,並不受諫官們左右,因此,他並不理會諫官們這些說三道四的言論。

    這一年,汴梁發生水災,宮廷門外都被水淹沒了。房屋倒塌,百姓溺死者不計其數。汴梁的洪水剛退,溫州又發生火災,緊接著西方又出現彗星。彗星又稱掃帚星,古人認為,彗星的出現是一種不祥之兆。

    趙曙也有這樣的看法,他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警示,於是,他讓百官發表意見,指出朝廷政務上的不足。他自己也撤樂減膳,加強個人的修養。

    有人提出,朝廷不能選賢任能。趙曙就這個問題詢問歐陽修。歐陽修回答說,近年賢路的確太窄,他自己也常與宰相韓琦討論這個問題。

    趙曙對自己的用人政策還是比較滿意的,對賢路太窄這個問題感到很驚訝,他叫歐陽修說具體些。

    歐陽修認為,自趙曙親政以來,自己和韓琦、富弼都有感皇恩,精心挑選了一批官員,都得到了趙曙的重用,這在過去,可能是不可想像的。但是,所選之人都是錢糧刑名的強幹之才,並非文學之士。

    歐陽修的這番話,先是對趙曙的知人善用給予褒贊,接著提出了以前選用人才過於單一的問題。

    趙曙聽罷深有所悟,於是決定廣泛招攬人才,並讓中書省舉薦賢士。

    韓琦、歐陽修等人舉薦了二十人以應館閣之職,趙曙命將這些人全部召來面試,韓琦、歐陽修認為一次面試的人太多了。

    趙曙卻說:「朕既然叫你們舉薦,就是要選賢任能,能有這麼多的賢士供朕選用,如果能得賢士,豈不是多多益善嗎?」

    後經商量,召試十人,面試之後,全部錄用,授館職。

    宋朝制度,進士第一人及第,往往可以官至輔相,士人尤以登台閣、升禁從為榮。當時有這樣一首歌謠:

    寧登瀛,不為卿;寧抱槧,不為監。

    可見當時人心趨重科第,更羨慕台閣,所有出兵打仗的將士即使是孫武、吳起復出,廉頗、李牧再生,也看做是沒用之人。宋室積弱,原因在哪裡,由此可見一斑。

    治平三年(1066年)正月,契丹再改國號為遼。

    四月,司馬光依據《史記》體例,參考其他書寫成《通志》八卷,大約是後來《資治通鑒》的前八卷,請求皇上賜《通志》為書名,趙曙對此給予充分肯定,鼓勵他繼續寫下去,等書成之後,再賜書名。

    他還允許司馬光自己選聘助手,並應組織編寫歷代君臣事跡的書局的請求,批示將書局設在崇文書院內,特許借用龍圖閣、天章閣、史館、集賢院、秘閣的書籍,並在經費、服務上給予了極大的照顧。

    趙曙的批示極大地改善了司馬遷編史的條件,使編寫《資治通鑒》的宏偉事業從一開始就有了堅實的後盾。司馬光為了報答趙曙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十九年裡,將全部心血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應該說,史學巨著《資治通鑒》的最終編成,也有趙曙的一份功勞。

    郭逵進入樞密院後,終究還是沒有站住腳,被同僚擠對出了京城,出任陝西四路宣撫使,兼判渭州去了。

    4、欲圖奮起命太衰

    治平三年(1066年)十二月,趙曙身體又感不適,數十天不能上朝。韓琦等大臣進宮看望,見他病情沉重,面容憔悴,雖是靠在椅子上,仍顯得疲憊不堪。

    韓琦見趙曙病情嚴重,對他提出了確立儲君,以安天下人的建議。

    趙曙點頭表示同意。

    韓琦見趙曙同意立儲,接著奏道:「既然聖意已決,那就請陛下下一道手詔,指定日期舉行立儲大禮。」韓琦並不等趙曙回答,立即命召學士張方平奉旨進宮草擬詔書,並先給趙曙準備好文房四寶。

    趙曙提筆勉強草書了幾個數,韓琦見紙上寫的是「立大大王為皇太子」。

    韓琦說,立嫡以長,想必陛下意屬穎王,還是請陛下親筆寫明吧!

    趙曙於是又寫了「穎王頊」三個字。

    張方平立即循著趙曙的意思,恭擬了一道詔書,從首至尾,一揮而就,中間預留一段空格,請趙曙親筆填上太子的名字。

    趙曙病情似乎很沉重,不堪久坐,待了這半天,口中含糊地說了幾句話,韓琦等人也沒有聽清他說的是什麼。等到張方平呈上擬好的詔書,請他填上太子的名字的時候,他已經是坐得不耐煩了,接過筆,用盡最後一點力氣,在詔書上寫下太子的名字,然後放下筆,輕輕地歎了口氣,淚水如雨一樣流了下來。

    內侍立即將趙曙扶上龍床,倒下便睡著了。

    韓琦等人退出,文彥博對韓琦說:「看到皇上的臉色嗎?」說罷,輕輕地歎了一口氣。

    韓琦感慨地說:「皇上受封就在眼前,沒有想到我們又在力請立太子了,世事難料,真是令人感歎啊!」

    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初七,趙曙病逝,享年三十六歲,在位四年,廟號英宗。

    趙曙在位時間雖短,卻有志革除冗兵、冗官、冗費等弊政,是一位聖明天子,可惜天不假年,宏圖未展命先喪,英年早逝。這是宋朝的一件憾事。

    第四篇變法皇帝

    趙頊降生在濮王府,他的父親趙曙只是一個普通的皇室成員,因為仁宗皇帝沒有兒子,他被選為皇位的繼承人,便是英宗皇帝。從此以後,濮王子孫的命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英宗皇帝有三個兒子,趙頊是長子,無論是人品,還是學識,他都是最棒的,英宗皇帝去世之後,皇帝就輪到他來做了。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