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激戰石嶺關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趙炅以東南一帶已盡歸宋廷,唯北漢仍在那裡與朝廷對峙,有心要征伐北漢。他召見幾位大臣,向樞密使曹彬問道:「周世宗和我朝的太祖都御駕親征過太原無功而返,是不是因為太原城格外堅固,根本就攻不下來呢?」
曹彬如實地回答說:「周世宗的時候,是因為史彥超兵敗石嶺關,軍心不穩才撤兵。太祖是因為屯兵甘草地,時逢雨季,兵士都染上痢疾,非戰鬥減員嚴重,不能再戰,不得不半途而廢。這都是有原因的,並非太原城池堅固不能攻下。」
趙炅想了想說:「朕欲舉兵伐北漢,你以為何如?」
曹彬回答道:「國家正是強盛時期,兵強馬壯,人心安定,進攻太原,猶如摧枯拉朽一般,定能馬到成功。
趙炅點點頭,下定了征伐北漢的決心。
薛居正勸諫道:「昔日周世宗舉兵,太原依靠契丹的援助,堅守不出。周軍難以久戰,只好班師。太祖在雁門關南打敗了契丹,將那裡的人民驅趕到河、洛一帶安家,使那一帶人口凋零,成為極貧之地,這種地方,得之不足以擴大疆土,失之也不足以為患,陛下何必為這種地方興師動眾,大動干戈呢?」
趙炅認為,先帝破契丹,遷走人民,空出土地,正是為今日討伐北漢做準備。於是,他不聽薛居正的勸諫,決定出兵北伐。
盧多遜也附和薛居正的意見,不同意北伐。趙炅並沒有採納他們的意見,仍然堅持北伐。他命潘美為北路招討使,率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米信、田重進等,分兵四路,包圍太原,又安排勇將郭進為太原北石嶺關都部署,負責阻擊支援北漢的遼軍。
北漢主劉繼元得知宋軍大舉來犯,急忙向遼主請救支援。
開寶八年(975年),遼主曾派使臣到汴梁,謀求與宋朝修好,太祖趙匡胤曾回信,同意與遼國和好,只是沒有正式訂立和約,由於有這層關係,遼主想做和事佬,他接到北漢主的求援信後,並沒有派兵援助,而是派遣一個叫長壽的官員出使汴梁,詢問趙宋皇帝趙炅出兵伐漢的緣由。
趙炅聽到遼使的詢問,心裡老大的不痛快,他認為遼邦這是多管閒事,由於有了這種想法,說話的語氣就不怎麼友好了,他說北漢是中原的叛逆,征伐北漢是應天順人、理所當然之事,並對遼使說,遼國不插手宋廷與北漢之事,咱們還是朋友,宋、遼之間還可以和平相處,假如一定要從中插一槓子,那就是敵人,是敵人,就只有兵戎相見。
遼使長壽見趙宋皇帝態度很強硬,沒有絲毫的調和餘地,只好灰溜溜走了。
趙炅預料遼主定會出兵支援北漢,如此一來,便是一場大戰。為了打好即位以來的第一仗,他決定御駕親征。他本想叫齊王趙廷美留守汴梁掌管朝政,趙廷美卻聽從呂端的建議,請求隨軍出征。於是,趙炅命宰相沈倫為東京留守,王仁贍為大內都部署,在趙炅出征期間,由他們兩人代管朝廷政務。
一切安排妥當,趙炅率兵出發了。他這次御駕親征的任務,就是要完成周世宗、宋太祖的未竟大業,消滅北漢,證明他比前面這兩個人強。
再說遼主,當他知道趙宋皇帝不但不肯休兵,而且還出言不善,將他派去的使臣好好地羞辱了一番,實在是嚥不下這口氣。既然不能息事寧人,那就只有刀兵相接了。他決定出兵教訓一下趙宋皇帝,讓他明白,遼邦可不是好惹的。於是,他命令丞相耶律沙為都統,敵烈為監軍,領兵萬餘人,連夜馳援北漢。
耶律沙率領遼兵行至白馬嶺,正好與宋將郭進的兵馬相遇。
耶律沙見宋兵扼守要道,知道宋軍早有防備,不敢貿然輕進,準備隔澗紮營,將前方的情況報告給遼主,請求援兵。但他的想法遭到監軍敵烈的反對,他認為耶律沙太怯懦,是膽小鬼,不滿地說:「你我奉命殺敵,遇到敵人,自然要上前衝殺,如果戰而不勝,再請求主上添兵增將,這是可以的。如今仗還沒有開打,便請求援兵,這樣的話怎麼說得出口?即使國主不責備你我無用,朝中的文武百官在背後也要笑掉大牙了,未經決戰分勝負,倒先惹人笑話,這不是太失策了嗎?說一句不怕丞相見氣的話,如果遇到一次敵兵,便請求增兵一次,屢遇屢增,那傾國之兵都來了也不夠。再說,北漢主那裡火燒眉毛,正等著我們呢!救兵如救火,如果等援兵來了再開戰,北漢的君臣恐怕早就成了宋軍的階下囚了。」
耶律沙被敵烈搶白了一頓,一時無話可說。敵烈見耶律沙不出聲,進一步說道:「丞相如果膽小,那就請你在後面壓陣,看我去踏平宋營。」
耶律沙申辯說,他並不是膽怯怕死,出兵打仗,還是小心為妙。敵烈不聽勸告,堅持進兵,耶律沙見不能阻攔敵烈,一面派人快馬報告遼主,一面隨同敵烈進兵。
遼邦兵馬走到一山澗旁,澗對面就是宋軍營盤。敵烈自恃驍勇,也不打招呼,策馬率先渡過澗去,遼兵見敵烈搶先過澗,誰也不敢落後,爭先恐後地搶過澗去,只是沒有統一號令,部隊不成隊形。正在遼兵半渡之時,猛然聽得一聲巨響,宋軍自營內突然衝殺出來。衝在前面的遼兵剛剛上岸,後面的遼兵還在亂哄哄向岸上爬,完全沒有隊形,更不用說列陣了,宋軍突然殺出,本來就不成隊形的遼兵更加混亂,士兵們驚慌失措,手忙腳亂,除了挨打,就不知該怎麼辦。敵烈不管死活,一個勁地向前亂衝,湊巧碰上宋軍主將郭進,兩馬相交,大戰三四個回合。郭進賣一個破綻,手起刀落,將敵烈砍落下馬。
耶律沙隔澗相望,見澗對岸兩軍已經交上火,正準備率兵過澗接應,不等他的命令發出,過澗的遼兵已經敗下陣,紛紛逃過澗來,慌亂之中,反而衝亂了耶律沙軍的陣腳。宋軍乘勝追擊,跟在遼兵的屁股後面渡過澗來,喊殺之聲不絕於耳。耶律沙見陣腳已亂,難以抵擋宋軍,只得調轉馬頭後撤。遼兵只恨爹娘少生了兩隻腳,沒命地跑,跑得快的,保得一條命,跑得慢的,吃了宋軍的刀削面。幸巧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率軍及時趕到增援,敵住緊追不捨的宋兵,才救了耶律沙一命。
郭進見遼邦有援兵,也不窮追,見好就收,立即鳴金收兵。
遼軍大敗,還損失了大將敵烈,無力再戰,只好狼狽地打道回府,至於北漢的安危,也顧不了那麼多了。
郭進收兵之後,仍然駐紮在石嶺關,並馳書向趙炅報捷。
趙炅御駕剛到鎮州,接到郭進的捷報,得知宋兵在石嶺關外擊退遼兵,高興地對左右說,遼兵已破,石嶺關無憂,太原城孤軍無援,劉繼元成了甕中之鱉。他以鼓動性的語氣大聲說:「走,到太原喝酒去!」
2、圍攻太原城
潘美指揮崔彥進、李漢瓊、劉遇、曹翰、米信、田重進各軍,一路連克鎮州、嵐州、憲州,直逼太原城下,他們仍然沿襲上次太祖攻城的計劃,將太原城圍得個水洩不通,自春至夏,晝夜攻打。
太原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實際上成了一座空城。
北漢主劉繼元眼巴巴地等著遼兵來援,總不見遼兵到來,只好再次派人帶著蠟書赴遼請援。結果,派出送信的人中途又被郭進的兵士截獲,搜出蠟丸密書,連人帶證一併送到郭進帳下。
郭進命人將人和蠟書一併送往太原大營,請皇上發落。
趙炅命令將送信人斬殺在太原城下,懸首示眾,並命兵士向太原城呼叫,說遼邦派來的救兵已經在白馬嶺被殺得個片甲無存了!縱是再派幾個人去請援,我們就是不捉住,不阻攔,讓他到遼邦去,遼邦也再沒救兵了!還是早早投降吧!若要作困獸之鬥,城破之日,玉石俱焚。
北漢將士在城牆上聽到宋軍的呼叫,嚇得膽戰心驚,徹底地絕望了。
劉繼元這時正在城上督戰,聽到城下宋軍的喊叫,他的心情也降到了冰點,認為北漢的末日就在眼前,城下的陣頭軍見城上沒有反應,又在加緊攻城,正在萬分憂急之時,忽然看見前面宋軍陣中一陣大亂,兩員大將,一先一後,領著一支如狼似虎的兵馬衝開宋軍戰壘,直向城門殺過來,劉繼元看到來將,不由大喜過望,因為來將是健雄軍節度使劉繼業父子。
原來,劉繼元盼望遼邦救兵不到,下詔調劉繼業率兵增援太原。劉繼業接到劉繼元的急詔,知道太原情況萬分緊急,即與兒子劉延郎領兵日夜兼程馳援太原。
劉繼元看到援軍到了,感歎地說,劉繼業父子到來,太原城有救了。隨即傳令開城。
劉繼業進城參見劉繼元之後,立即分兵幫助守城,並親自往來指揮,守城兵士見來了援兵,士氣也有了回升。
宋兵見有兵殺進城去了,將這一情況報告給皇上。
趙炅問明了情況,對潘美說:「這真是兩員忠勇良將!你們破城的時候,一定要為朕勸他們投降,不要傷害了他們。」
潘美等答應記住了。
趙炅傳令猛力攻城,並親自領馬軍都軍頭輔超,鐵騎軍指揮呼延贊到城下督戰。眾將見聖駕親臨戰場,哪還敢怠慢,一齊奮力攻城。一霎時,毀去城牆多處。宋軍正要從打開的缺口衝進去,那邊劉繼業早指揮弓弩手萬箭齊射,宋軍不得入城。劉繼業即率軍民冒死將缺口重新堵住,你攻我守,你毀我修,雙方傷亡都很慘重。
趙炅見久攻不下,手書詔諭,用箭射進城中,勸劉繼元投降。
劉繼業令軍士將箭書拋下城去,看都不看,更不用說報與劉繼元知道。
趙炅見沒有回音,再次下令攻城,城上矢石如雨,宋軍數次進攻都被擊退。馬軍都軍頭輔超氣得暴跳如雷,大呼道:「區區太原城,真的這般難攻嗎?有不怕死的,隨我來,登上城樓,好立功!」
鐵騎軍指揮呼延贊也衝出隊伍,隨著輔超,架起雲梯強攻,輔超攀上雲梯,像猴子般向上躥。城上劉繼業,急忙命長槍手扎向輔超,輔超一手抓住雲梯,一手揮刀格鬥,硬是不肯退步,無奈一拳難敵四手,加之人在雲梯上不能騰挪避讓,身上數處被戳傷,無奈之下,只好退下來,解開衣服一看,身中十三處傷,血肉模糊。
趙炅見他如此忠勇,當即賜給錦袍銀帶,命他到後營休息。
輔超不甘心,大聲說,明天早晨,一定要攻破太原城,如果能攻破此城,死而無恨。
第二天早晨,輔超一馬當先,率先衝到城下,架上雲梯攻城。劉繼業早在城上看得清清楚楚,命令弓箭手萬箭齊發,頃刻之間,箭如飛蝗,輔超身中數箭。輔超殺紅了眼,左手執盾,右手執刀,欲冒死強行登上雲梯。趙炅站在遠處督戰,恰好看到這一幕,連忙傳令鳴金收兵,這才救了輔超一命。
趙炅見久攻不下,士兵的傷亡慘重,下令停止登城,調集萬餘名弓弩手,排列陣前,向城上射箭,箭矢如飛蝗般飛向城中。
劉繼業命士兵收拾起宋軍射入城中的箭,反射宋軍,雙方展開了箭戰,你來我往,僵持不下,雙方打了一個月的箭戰,仍是個勝負難分的局面。這樣下去,宋軍還能堅持,北漢軍可受不了,因為城中缺糧,士兵們總不能餓著肚子打仗。趙炅不失時機地寫了無數招降書,捆紮在箭上射書城中,勸說北漢將士投降。
太原城中宣徽使范超越過城牆欲投降宋軍,宋軍不相信他是真降,懷疑他是奸細,沒有經過盤問,竟然將他殺了。
劉繼元得知范超出城投降,將他一家妻兒老小抓到城樓上,當著眾將士的面,殺得乾乾淨淨,並拋屍城下。
趙炅知道范超是真投降,知道宋軍殺錯了人,命人用上好的棺材,替范超一家收屍。親自到太原城下祭奠范超的亡魂。
北漢守城將士站在城牆上,目睹了趙宋皇帝祭奠范超的一幕,很多人都感動得哭了起來,認為趙宋皇帝是真心招降。指揮使郭萬超密令軍士攀住繩索下城約降。
趙炅與來使折箭為誓,決不加害降軍。郭萬超便帶著數十名士兵從城牆上攀繩而下,出城投奔宋營。隨後,不斷有士兵效仿郭萬超,越城投降宋軍。
趙炅見出降的漢軍逐漸增多,抓住時機再次發出招降書,許諾,只要劉繼元投降,仍然高官任做、烈馬聽騎,他的臣僚子弟都有封賞。
劉繼元內外交困,再也支撐不住了,知道大勢已去,決定開城投降,修了一封降表,派客省使李勳出城呈給趙宋皇帝,請求歸降。
趙炅收到降表,命將士停止攻城,全體退出一箭之地,帶領眾將士轉到城北,登上城台,安排樂隊,設下宴席,等候劉繼元出降。
劉繼元率領文武百官出城,縞衣紗帽,跪在台下請降。
眾將請趙炅殺了劉繼元,為陣亡的將士報仇。趙炅對大家說,凡是亡國之君,不是失之懦弱,便是失之殘暴,這類人只該憐憫,不可問罪,所以,太祖皇帝未殺一君,就是這個道理。趙炅不但沒有殺劉繼元,反而封劉繼元為檢校太師、右衛上將軍,授爵彭城郡公,命令他帶路,引領宋軍進城。
突然,一員身著金甲銀盔的大將站在城樓上大叫道:「主子降宋,我卻不降,願與宋軍決一死戰,拚個你死我活。」
潘美見是劉繼業,立即命兵士停止前進,將情況報告給趙炅。
趙炅御駕親臨,命劉繼元隻身進城去解決這個問題,並說劉繼業忠義可嘉,是個將才,要好言撫慰。
劉繼元進城之後,勸說劉繼業,叫他不要逞一時之勇,如果再戰下去,太原城的軍民不戰死,也要餓死,請他為全城百姓著想。
劉繼業大哭一場,然後解甲開城,放宋軍入城。
趙炅入城之後,特別召見劉繼業,授右領軍衛大將軍,並加重賞。
劉繼業是太原人氏,本姓楊,因事奉北漢主劉崇,賜姓劉。投降宋朝之後,他便恢復了原姓,仍以業字為名,改名叫楊業。他就是後世廣為傳頌的楊家將的楊令公。
趙炅率宋兵進入太原城,標誌著北漢就此滅亡。北漢歷四主,二十九年,北漢所管轄的十州、一軍、四十一縣,盡歸宋朝版圖。此時是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五月。
趙炅進城之後,命毀去太原舊城,改為平晉縣,以榆次縣為并州,並遣部分太原百姓遷居并州。
趙炅雖然攻克了太原,但心裡似乎有那麼一點不愉快,甚至還有點憋得慌,還有一口怨氣沒有發洩出來,因為太原城的攻堅戰,宋軍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為了表現自己的寬厚仁愛,不能玩屠城洩憤那一套,為了洩憤,他命令士兵放了一把火,將太原城的宮殿徹底燒燬,城裡的百姓躲避不及,有些被活活地燒死在大火中,好好的一座太原古城,一場大火之後,變成一片廢墟。
接下來,趙炅命劉繼元打點行裝,帶上妻兒老小,離開太原城,到汴梁奉職。
在此之前,所有的亡國之君,如南漢主劉鋹,南唐後主李煜,吳越王錢俶等,都走了這條路,遠離故土,搬到京師去居住。名義上,這些亡國之君,在汴梁是朝廷的座上賓,實際上,是宋朝高級囚犯,遠離故土,軟禁在汴梁,永遠失去了翻身的機會。這是宋朝處置亡國之君的獨特招數,在中國歷史上,也算是一道奇特的風景。
自宋太祖趙匡胤乾德元年(963年)開始,宋朝兩代皇帝,歷時十六年,歷經四次血戰,終於結束了自唐朝中葉安史之亂以來的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南北主要地區的統一。趙炅完成了周世宗柴榮和宋太祖趙匡胤的未了心願。
雖然說區區一座孤城,十萬大軍攻了數月之久,只是等到城中糧盡援絕、北漢主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才出城乞降,過程並不怎麼漂亮,多少有點勝之不武的味道,但目的終究還是達到了。
3、圍攻幽州城
趙炅率宋兵蕩平北漢之後,一股自豪之感油然而生,他認為,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周世宗柴榮、開創宋朝天下的太祖趙匡胤數次征伐北漢都是損兵折將,無功而返,自己居然啃下了這塊硬骨頭,自己才是英勇神武之君。他絲毫不考慮宋軍在佔絕對優勢下,攻打太原這座彈丸之城,竟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死傷了無數將士的事實。趙炅志得意滿,似乎有點飄飄然、不可一世的味道,欲揮得勝之師,順手牽羊,收復燕雲十六州,給他的統治畫上最完美最精彩的一筆。如果實現了,功績將會超過皇兄太祖,真正做到流芳千古、名垂青史。
收得燕雲十六州,統一北方,就能做個流芳千古、名垂青史的一代聖君,這樣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趙炅實在是難以拒絕。
從形勢來看,宋滅北漢之後,宋遼之間的緩衝地帶沒有了,東起渤海,西至雁門,兩國邊界直接接壤,雙雄對峙,終有一戰,勢在難免。但是,趙炅選擇的時機並不好,因為他的想法有失誤。他覺得,石嶺關一戰大敗遼兵,遼兵只不過外強中乾而已,沒什麼可怕的,再與宋兵交鋒,只有哆嗦的份兒,宋軍揮得勝之師,長驅直入,取燕雲十六州,猶如探囊取物般。
趙炅高估了自己,也輕視了敵人。
石嶺關一戰,只是一場局部戰鬥,並未動搖遼國的根本,相反,宋軍攻佔太原,經過數月的浴血奮戰,將士們已竭盡全力,身心疲憊,軍隊已成強弩之末。
趙炅無視這些事實,他很不高明。
大將潘美頭腦似乎還比較冷靜,對形勢也有正確的認識,認為部隊進攻太原,苦戰了四個月,雖然說仰仗天威,最終取得勝利,但將士疲憊,軍隊已成強弩之末,加之軍中糧草也很匱乏,這個時候再戰,實在不是上策。最後說道:「請陛下班師回朝,蓄養兵力,備足了糧草,再舉北伐,才是萬全之策。」很多人都贊同潘美的建議,
趙炅頭腦發熱,殿前都虞侯崔翰也跟著湊熱鬧,說什麼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這麼好的機會千萬不要失去,現在趁熱打鐵,遼兵只不過是只紙老虎,進軍取幽州,猶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得很。在他的印象中,好像遼國就是他家菜園,進去摘個瓜、拽棵菜什麼的,都不在話下。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說的可能就是這種情況。區區一太原城,尚且久攻不下,面對強大的遼國,欲揮疲憊之師一口吞下,豈不是異想天開?
趙炅正在興頭上,聽不進任何反對意見,崔翰的鼓動又助長了他的狂妄之態,於是,他不顧炎熱的天氣,決定北伐。
他命令宋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越過太行山,直撲幽州城,乘遼兵沒有防備之際,一舉拿下幽州,然後揮得勝之師,乘勢收復燕雲十六州。
初期的戰鬥,似乎也朝著趙炅預想的方向發展,宋軍連克易州、涿州,直逼幽州城南。
遼將耶律奚底,率領遼兵自城北來攻宋軍。宋軍挾得勝之威,銳不可當,迎上前去與遼兵捉對廝殺,大敗遼兵。
趙炅命令宋偓、崔彥進、劉遇、孟玄喆四員戰將,各率本部兵馬包圍幽州城,從東、西、南、北四面一齊發起進攻;又派幾支部隊,分別攻打幽州周圍州縣,形成一種全面開花的戰局。
薊州、順州守將先後投降了宋軍。
幽州城守將耶律學古率領遼兵死守城池。
趙炅親自臨幽州城下督戰,晝夜不息,攻勢一浪高過一浪。城中遼兵見宋軍攻勢如此猛烈,倒也害怕起來,有膽小的竟嚇得哭了起來,一人哭,帶動大家哭,守城兵士,哭成一片。正在城中遼兵惶惶不可終日、預感世界末日來臨之時,突然有人發覺,宋軍停止了進攻,更怪的是,宋軍拔營而去。
原來,趙炅接到探卒報告,說遼國宰相耶律沙,率遼兵來救幽州,前鋒已經到了高梁河。趙炅決定先迎戰耶律沙,再回師攻打幽州城。他命宋軍先放棄幽州城,拔寨起行,直奔高梁河迎擊增援的遼兵。
4、兵敗高梁河
宋軍大隊人馬臨近高梁河,遙見數萬遼兵越河而來,趙炅不待遼兵排下陣式,指揮宋軍殺上前去,眾將得令,個個奮勇向前,揮舞著長槍大戟,快刀利劍,一齊殺向遼兵。
耶律沙是宋軍手下敗將,他見宋兵迎面撲來,立即命令遼兵抗敵。兩軍金鼓齊鳴,旌旗飛舞,殺聲震野,直殺得天昏地暗。激戰三四個時辰,遼兵傷亡慘重,漸漸有些力不能支,於是邊戰邊走,向後撤退。
趙炅見遼兵敗退,令旗一揮,驅趕宋兵隨後追殺。猛然間,只聽轟雷般數聲炮響,突然見無數遼兵從兩翼殺來,從左翼殺出的是遼將耶律斜軫,從右翼殺到的是遼將耶律休哥。
為何在此緊要關頭殺出了兩支精兵?原來,遼主自從派出耶律沙後,兩隻眼的眼皮不住地跳,心裡一直忐忑不安,總覺得這次宋軍是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派出去支援幽州的援軍,有可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於是,在耶律沙出兵不久,他又派出了第二批援軍,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兩將各領所部精兵二萬,前往助戰。
耶律休哥智勇雙全,英勇善戰,是遼國名將。他所率領的兵,是訓練有素、剽悍無比的精銳之師,衝鋒陷陣,無不以一當十、以十當百。他料定宋、遼兩軍必在高梁河展開決戰,便與耶律斜軫商量,各率所部,分兩路從左右兩側殺過來,剛到高梁河,果然見前隊遼軍敗下陣來,二人以放炮為號,率軍衝殺過來。
宋軍激戰了幾個時辰,已經是精疲力竭,怎禁得兩支勁旅的橫衝直撞,抵擋不住,一下子就亂了隊形。
耶律休哥久經沙場,絕對不會放過如此殺敵的好機會,親自帶領一支生力軍,殺向宋兵中軍帳,直奔趙宋皇帝趙炅,欲摛賊先摛王,來個斬首行動。
潘美等眾將士各自與遼將遼兵捉對廝殺,竟將他們的皇帝丟到了腦後,忘了護駕。
趙炅見遼兵殺向中軍帳,一邊大呼救駕,一邊落荒而逃,輔超與呼延贊聽到皇上呼叫,一個舞著鋼刀,一個揮著鐵鞭,雙雙殺到,擋住耶律休哥,趙炅拚命衝出重圍,向涿州方向逃去。
潘美等眾將率領殘兵,陸續逃回,計點人數,陣亡將士萬餘人。
大宋自太祖趙匡胤開國以來,大小數十戰,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敗得如此徹底。此時已日暮西山,宋軍正準備入涿州城休息,不料耶律休哥帶著遼兵,舉著火把,尾追而來,宋軍驚魂未定,哪還有心戀戰?惶惶如喪家之犬,急急如漏網之魚,各自奪路逃命去了。真是兵敗如山倒,誰也喝止不住。
趙炅此時也沒有了做皇帝的尊嚴,快馬加鞭,向南拚命逃跑,慌亂之中,大腿上中了兩箭,他緊咬牙關,拔出箭頭,負痛而逃。此時天色漸晚,加之路徑不熟,他像個沒頭蒼蠅一樣,不辨東南西北,到處亂竄。夜色迷濛,後面喊殺之聲不斷,就連坐騎也跟他作對,兩蹄刨地,原地打圈,就是不肯走。
趙炅急得沒法,收緊馬韁,甩鞭一頓亂抽,坐騎忍痛不住,索性亂竄,撲通一聲,竟跳進了路邊的一個泥潭之中,稍一掙扎,越陷越深,終於陷在泥潭裡,動彈不得。趙炅急喊侍衛救駕,不見答應,舉目一看,四周空蕩蕩,不見一個人影,原來,他落單了。
5、楊業救主
趙炅欲下馬,但前後左右都是泥,根本就沒有落腳的地方。只好坐在馬背上,絕望地叫道:「朕被崔翰所誤,誰來求朕!」然而,四周空洞洞的,除了風聲,偶爾還傳來狼的嚎叫聲外,沒有一點人聲。
正在趙炅絕望之時,突見看見前方火光閃閃,有一隊人馬向這邊走來,但天色已晚,看不清是南軍,還是北軍,趙炅惶惑不定,伏在馬背上不敢出聲。等來軍走近,在火把的照耀下,迷濛之中,他看見一員大將,頭頂銀盔,身披金甲,腰圍一條瑩瑩生光的玉帶,橫刀催馬,當先開路,大旗上隱隱約約看出是一個「楊」字,趙炅認出來了,馬上將軍是宋軍押解糧草軍械的楊業。頓時把滿面的愁容拋到了九霄雲外,大聲叫道:「楊業快來救駕!」
原來,楊業降宋後,本來已隨軍討征幽、薊,出發不久,趙炅命他返回太原,押運糧械接濟軍需。所以就晚到了好幾天。他還不知宋軍已經戰敗,押著糧械,繼續向幽、薊進發。正在行走之間,猛然聽到「楊業快來救駕!」不禁疑團頓起,以為是劉繼元歸宋後中途逃脫失陷在此,他做夢也沒有想到,喊救駕的人是趙宋皇帝趙炅。
楊業聽到呼救,勒住韁繩,命令車隊停止前進,抬頭四下張望,他站得高,看得遠,趙炅所陷的泥潭,又在黑暗處,因此,沒有看到路邊泥坑裡的一人一馬,正在遲疑之際,呼聲又起:「楊業,朕在此!」
楊業這才聽清,喊聲是從路邊的泥潭中傳出來的。他慌忙跳下馬,縱身跳入泥潭,把趙炅輕輕抱起,遞給岸上的一名小將,然後返回泥潭,廢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將御馬牽引上岸。
趙炅坐在岸上,喘息未定,剛才接他上岸的小將已為他包紮好腿上的箭傷。楊業過來行禮,拉著小將跪在地下拜謁道:「楊業救駕來遲,請陛下恕罪!」
「你救駕有功,何罪之有?快快起來!」趙炅指著楊業身邊的小將問道,「這位小將是誰?」
楊業謙恭地回答:「這是犬子楊延朗。」
趙炅誇獎說:「嗯!真是虎父無犬子啊!」
正在這時,後面響聲再起,似有大隊兵馬殺到。趙炅皺著眉頭說:「追軍又到,如之奈何?」
楊業高聲答道:「請陛下先行一步,臣父子擋住追兵。」說罷,即去牽御馬。哪知御馬已臥地不起,不能再騎,返回對趙炅說:「御馬不行了,請陛下騎臣的戰馬先行。」
「你要退敵,怎麼能沒有馬?」趙炅指著糧車說:「將裝載餉械的驢車騰出一乘,朕暫坐驢車先行罷了。」
楊業立即命令士兵騰出一輛糧車,請趙炅登車,派一隊士兵,保護著皇上,一直往南走。運糧的車隊也一齊調轉車頭往回走。
楊業與兒子楊延朗,雙雙立在路中央,嚴陣以待,準備與遼兵決一死戰。
父子二人等了一會兒,一隊軍馬漸漸走了過來,仔細一看,原來是孟玄喆、崔彥進、劉廷翰、李漢瓊等一班宋將,帶著敗兵殘卒,個個垂頭喪氣,狼狽不堪。再過了一會兒,潘美帶領殘兵也過來了。潘美看到楊業,急忙問道:「皇上到哪裡去了,楊將軍看到了沒有?」
好一個潘美,身為招討使,三軍主帥,不但打了敗仗,竟然連皇帝也弄丟了。
楊業將他碰上趙炅的情況說了一遍。潘美心有餘悸地說:「後面還有追兵,如何是好?」
楊業安慰他說:「我父子二人,尚且準備在此退敵,今得眾將帥到來,還怕什麼?」
潘美自覺慚愧,即命楊業指揮殘兵,列陣待敵。
宋軍剛剛列好隊形,遼兵便已迫近,前隊兩員遼將,一個叫兀環奴,一個叫兀裡奚。楊業掄槍躍馬,當先出陣,大呼:「胡虜慢走,宋將楊業在此。」
兀環奴、兀裡奚大怒,雙雙上前迎戰,楊業雙戰二將,毫不懼怯。楊延朗恐怕父親有失,急忙挺槍上前,接住兀裡奚廝殺。楊業與兀環奴戰不數合,一槍將兀環奴挑落馬下,再補一槍,見閻羅王去了。
兀裡奚心中一慌,手中大刀鬆了一鬆,楊延朗瞧出破綻,當胸一槍,將兀裡奚刺落馬下。宋軍將士見楊業父子殺斃遼將,發一聲喊,一齊上前助陣。遼兵力不可支,頃刻之間作鳥獸散。宋軍追殺數里,奪了些軍械,收兵去定州,途中趕上了皇帝趙炅。
趙炅率領敗軍,一路向南狂奔至定州,稍作整頓後,下令班師回朝。命孟玄喆屯定州;崔彥進屯關南;劉廷翰、李漢瓊屯真定;留崔翰、趙延進等援應各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