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本想用三四個月的時間完成募兵,但回到北方時已經是深秋了。揚州刺史陳溫給了他三千兵,丹陽太守周昕也撥給他一千兵,但這些兵都是南方人,根本不想背井離鄉到北方打仗。果如劉邈所預料,士卒一路走一路逃,剛行至龍亢縣就爆發了兵變,那些兵甚至火焚了中軍大帳。曹操與夏侯兄弟等親信手刃亂軍數十人才穩住局面,經過一番交涉,最後只有王必帶隊的五百多人留下,其他人就地遣散。
千里跋涉的成果付之東流,反倒是曹洪順利拉來一支千餘人的隊伍,皆是他往昔的家奴以及在蘄春結交的豪客。
曹操就帶著這些人緩緩北上,一邊走一邊招募逃難流民中的男子,勉勉強強湊了三千兵進駐河內。
曹操紮下營寨,立刻趕往懷縣面見袁紹。他滿心以為袁紹會給他一個天大的面子,哪知人家根本沒有出來迎接,只有許攸陪同先到的任峻、卞秉急急忙忙將他接進懷縣城中。
許攸說話倒是很客氣:「阿瞞兄,車騎將軍有喪在身,不方便出來相見,在縣府請列位將軍為您接風。」
「有喪?」
「唉……」許攸未說話先歎氣,「董賊將在朝的太傅袁隗、太僕袁基等袁家二十餘口連同親眷家僕全都殺了。」
曹操雖然料到會有這麼一天,但還是不禁皺眉:官場素來講究門生故吏之間的尊卑相讓,董卓曾為袁隗征辟的掾屬,如今血洗師長滿門首壞綱常。此惡例一開,今後這樣的事情免不了會多起來,以下誅上之風恐怕會愈演愈烈。
「既然如此,又何必準備什麼酒宴。」
許攸道:「他既有此吩咐,我們照辦就是。阿瞞兄一路旅途勞頓,也當放鬆一些才是。」
曹操點點頭,示意任峻、卞秉回營,自己只帶樓異、王必這兩個隨身保護之人前往。
「子遠,這幾個月戰事可有進展?」
許攸搖搖頭表情很無奈,邊走邊道:「阿瞞兄,戰事未有進展,此事等見了車騎將軍再說吧。」
曹操聽他稱呼自己小名,卻一口一個車騎將軍的尊稱袁紹,心中實在不暢快:「董卓既然屠戮太傅與袁基兄滿門,本初為何不理國仇不思家恨,到現在還按兵不動呢?」
許攸聽他扔出「不理國仇不思家恨」這麼大一個罪名,趕緊擺手道:「阿瞞兄莫要聲張,此事頗有隱情,待見了車騎將軍,他自會親言相告。」說罷他想了想,又囑咐道,「如今多有微詞,少時酒席之上,兄莫要當眾提起戰事。」
曹操瞧他一副懇求的樣子,便強笑道:「好吧,這件事見了本初兄我親自跟他說。」
轉眼間已來到縣寺,這裡已經改為將軍行轅。大門口二十個親兵校尉列立兩旁,盔甲閃亮大戟在手,斜背弓矢精神十足,最難得的是這些人的個子皆是一般高。方進大門,就聞鐘鼓絲竹之聲悅耳,原來為了迎客院中還專有兩隊樂工伺候——袁紹這自稱自號的車騎將軍倒是當得有模有樣!還未至廳堂,就見一大群人迎了出來。
有逄紀、張導、陳琳一干謀士,淳於瓊、劉勳、崔鈞一干帶兵之將,最中間是兩個年輕人,看樣子都不到二十歲——乃是袁紹長子袁譚與外甥高幹。所有人見到曹操都格外親切,袁譚更是帶著高幹跪倒見禮:「小侄拜見曹叔父,家嚴有重孝在身不宜設酒相陪,特命我兄弟在此逢迎。」
曹操趕緊笑呵呵攙起,大家紛紛相讓,他便與眾人攜腕而入,被請到上賓之位,袁譚甚至還張羅人為曹操營中將士送去些酒肉,慇勤之意溢於言表。一場酒宴雖不豐盛,卻是鐘鳴鼎食氛圍超凡。諸人彬彬有禮客氣至極,就連一向不拘小節的淳於瓊都很矜持,但大家議論的皆是昔年往事,溫而不火,對討董的戰事絕口不提。
一直到酒席撤下,諸人再三見禮紛紛散去,始終沒有一個人說什麼切入正題的話。曹操自覺無趣也要走,袁譚卻湊到跟前道:「家父在後院恭候,請您一敘。」
曹操微微一笑,留下樓異、王必等候,自己欣然前往。隨袁譚繞過後院,拐了兩個彎,來到一處偏僻的院落,但見袁紹身披重孝,頭戴麻冠正跪在一間小屋裡,對著密密麻麻的一堆靈牌漠然出神。袁譚說了聲請,自己轉身去了,只留他二人在此說話。
「本初兄,我來了。」
袁紹沒有起身,卻回頭道:「愚兄有孝在身不能置酒宴相迎,叫大家代我逢迎,簡慢你了。」
「兄長何必如此多禮,咱們多年至交哪兒用得著那一套?」從何進之時到現在,經歷了這麼多變故,曹操實在不敢再輕易相信別人了。但是現在身無立錐之地,今後還要蒙袁紹照應,他說話當然要親熱。
袁紹起身還禮,請他坐。曹操卻先向袁隗等人靈位磕頭拜祭,然後才畢恭畢敬輕輕落座。二人面目相對之間,曹操發覺袁紹比之在京之時清瘦了不少,面容蒼白雙目凹陷,似乎真的是悲傷過度——這也難怪,叔父一家子全叫人殺了,這是何等的悲憤仇怨。
「孟德,你終於來了,真是想煞愚兄了。」袁紹憔悴的臉上露出一絲笑紋,「當初起兵之日我第一個就想到你,咱們若是早在一處合兵而進,何至於鬧到今天這個地步?」
這句話曹操沒敢接,他揣摩不清袁紹的意思是什麼。是抱怨他當時不肯來?是真心實意歡迎他現在來到?還是僅對戰事不利發發牢騷?揣摩不定就不要輕易答覆,所以曹操僅僅點頭稱是。與袁紹這等人講話規矩甚大,雖然他對你親親切切,你卻不能得意忘形,始終有一種看不見的隔閡。
「孟德,愚兄興此義兵本為誅逆救國,但到今日實在是大失所望。」袁紹歎息了一聲,「王匡其人驕縱傲慢,屯兵又疏於防患,終至孟津之敗。這也是我用人不明所致,卻連累你與鮑信有滎陽之失,愚兄慚愧。」
曹操聽他主動切入正題,覺得火候差不多了,道:「近日之事小弟誠不可解。酸棗諸君互生猜疑躊躇不前也就罷了,可是本初兄此間尚有精兵數萬,各路勤王之師又越聚越多,何至於王匡之敗撼動全局?現在出兵搶佔孟津,趁勢西進未為晚也,兄長為何按兵不動坐失良機呢?」
袁紹苦笑一陣:「兄實有難言之隱。」
「但說無妨,小弟為兄解之。」
袁紹猶豫了片刻,湊到他耳邊說了兩個字:「韓馥!」
曹操頓時大悟:袁紹雖自號車騎將軍統領群雄,但其舉兵的根基不過是小小的渤海郡,以他四世三公的家世聲望而言,兵馬是招之即來的,但糧草卻是大問題。河內諸軍之糧草全賴冀州供給,而冀州牧韓馥本人卻坐鎮鄴城按兵不動。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袁紹之眾的生死實際上握於韓馥手中。河南糧秣盡被董卓掠奪,洛陽城都一把火焚了,就地徵糧根本不可行。在這種情況下,萬一袁紹揮師西進打過孟津,韓馥妒火中燒在背後給他玩個「兵糧不濟」,那就全完了。
「你明白了吧?」袁紹頹然落座,「莫看外面眾將紛紛來投,可是每來一部我的憂慮就多一層。糧草不能自給,久之必然生變呢!」
「可有剋扣之事?」明知沒有別人,曹操還是把聲音壓得很低。
袁紹搖搖頭:「沒有,但是冀州治中劉子惠與我帳中之人頗有書信往來,說韓馥對供給糧秣之事頗為不滿。實際上,這些日子三軍之存糧從來未過五日之用,每隔五日他便供一次,就憑這樣的補給我怎能放手西進?」
「哼!自己沒膽子用兵,還要苛刻別人糧草,這等人怎成大事?」曹操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前幾日,并州部張楊與匈奴於夫羅修書於此,想要歸附我軍共討國賊,但是他們部下不少,那糧草所需更要增加,實在搞得我不知如何才好。」張楊也是何進掾屬,與吳匡等本是一流人物,當初為了恐嚇宦官往并州二度徵兵,不想遭遇白波起義道路斷絕,他只得率領招募的人馬與白波軍游擊作戰,只顧與反賊玩命,結果耽誤了許多大事,董卓事起後他無法回歸洛陽,成了何進餘部流動在外的一支孤軍;匈奴單于於夫羅處境也差不多,昔年他因部落叛亂流亡至洛陽搬兵,何進忙於誅殺宦官未予理會,後來西涼兵進京,於夫羅懾於董卓、丁原之威再次流亡,也成了無本之木。這兩支隊伍投到河內明擺著是來吃糧的。
「糧草不能自給,討逆之事終是虛話。」袁紹說到這裡,突然眼望窗外,似乎自言自語地歎息道,「若冀州不在韓文節之手,那該有多好啊……」
對於這樣意味深長的話曹操是絕對不敢表態的,趕緊轉移話題:「太傅一死,董卓不諳政務,不知西京何人理事呢?」
「王允為司徒,政務皆委與他。」
「王子師……」那個刻板的形象立刻出現在曹操腦海裡,「他這個人……怎麼說呢……剛有餘而柔不足吧。」
「他不過是個應時之選,其實朝廷大權還不是董卓一人之手。皇帝太小不能剷除逆臣實在是可惜。」袁紹正色道,「我看我大漢之所以屢有奸人擅權作惡,根源就是皇帝即位時太小。以至於宦官亂政、外戚專權等事一步步惡化,才有今日之變。」
「不錯。」這一點曹操倒是很贊同。
「如今弘農王已死,當今天子不過是董卓所立的傀儡,他算不得真正的天下之主,咱們還需另立一個皇帝。」
這話可把曹操嚇壞了:「不行不行!名不正則言不順,這樣等於另立一個朝廷。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天下百姓不知所歸,如此行事必定生亂。」
袁紹擺擺手道:「孟德不要固執。西京董卓暴虐百姓不得人心,他擁立的皇帝自不能得民心。我已經想好了,咱們輔保大司馬劉虞為帝。劉伯安年高有德,為政仁愛,念利民物,幽燕之民無不感恩戴德,博愛之名播於鮮卑烏丸。扶立他為皇帝,百姓自然歸心。」
曹操連連搖頭,說道:「劉伯安雖有德,但其與時主血脈疏遠,不能為宗廟所承認。我恐以其為帝,天下好亂之士紛起,各挾宗室諸王侯為尊,爭強斗勢,到時候就一發不可收拾了。」
「孟德莫怕,我已與外間諸將乃至各家牧守商議了,大家都沒有什麼異議,我看此事可保無礙。」袁紹笑呵呵道,「若立此主則朝廷之制再創,令可行禁可止,明詔下行權責可明,便不能再有人掣肘咱們討賊之事。」
「討賊何為?一救黎民出水火,一救皇帝脫牢籠。倘另立一帝還談何勤王誅逆,豈不是另扶他人奪取天下?此殺雞取卵也!」
「你不要這樣頑固,要懂得變通。」袁紹還是很客氣,「現在這不是我個人的意思,大家都這樣想。」
不是大家都這樣想,而是大家都這樣說,現在信誓旦旦都說得好聽,日後什麼樣子簡直不可想像……曹操竭力控制情緒,但還是把話說得很硬:「董卓之罪暴於四海,吾等合大眾、興義兵而遠近莫不響應,此以義動故也。今幼主微弱,制於奸臣,未有昌邑亡國之釁,而一旦改易,天下孰安之?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袁紹大吃一驚,「諸君北面,我自西向」這樣的話一語雙關,一棍子掃倒一大片,實在是有駭視聽。看他這樣決然,也不好再說什麼,只道:「好吧,此事日後再作定奪。你回去也再想想,好不好?」
此事豈需再想?曹操隨口答應袁紹一聲,便把這件事扔到夜郎國去了。袁紹起身踱至門口,隨口道:「這些日子我有時會想,萬一討賊之事不成,群雄紛起……我是說萬一有那麼一天的話,該怎樣用兵安定天下呢?」
「本初你怎麼想?」曹操又把這個難題拋了回去。
袁紹不再避諱了,走到他面前道:「當南據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眾,南向以爭天下!」
曹操微然點點頭,這是當年光武爺平定天下的策略。
「孟德又有何高見?」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無所不可。」此話一出,曹操有些後悔,這樣的話是不能輕易談起的。
「無論如何,你能到此就是給愚兄添了一條膀臂,」袁紹拉住他的手,「你之用兵勝於愚兄,現既不能進,且助我在此操練人馬以備大事之需。」
曹操對袁紹此時此刻所言的「大事」深表懷疑,但還是態度謙恭地拱手道:「小弟自當效力。」
「前幾日西京差派大鴻臚韓融、少府陰修、執金吾胡母班、將作大匠吳修、越騎校尉王瑰到此,傳來董卓矯詔,想讓咱們遣散義兵,各自還任。」袁紹邊說邊擺弄著衣襟,「焚洛陽弒主君,犯下這麼大的罪過,還想叫咱們不管不問嗎?」
「不錯,這兵當然不能撤!」曹操這話是半公半私,一旦解散義軍之眾,人家都是州郡之職有個地盤,他可往哪裡去?所以他是這些人中最為反對解散軍隊的,「這兵固然不能撤,那韓融、胡母班五人今又何在呢?」
袁紹眨眨眼,含含糊糊道:「我沒有領這份矯詔,恐怕他們又到各處傳去了……哼!白費心機,沒人會聽董卓那等鬼話的。」他覺得這是個好說辭,又補充道:「你看看,現在他的鬼話都托以王命,咱能不考慮另立一君嗎?」
曹操笑而不答,沉默一會兒見無話可言,便起身告辭。
袁紹卻又拉住他的腕子,緩緩道:「還有一事,河內太守王匡自領兵馬以來,驕縱跋扈,對諸家牧守又多有微詞,我恐其有過激之事,孟德你要多加照應他才對……」
「諾。」曹操低頭應允。
「若是事有過激,一定多多照應王匡……你明白嗎?」
曹操聽他重複了一遍,又感手臂被他攥得很緊,便抬頭相視。只見袁紹面含微笑,目光深邃,似有殺機,馬上明白其意。頃刻間他內心做了一絲掙扎,但畢竟自己現在是人家的附庸,還得看袁紹眼色,便故作正色道:「大義當前,壯士斷腕在所不惜。」
袁紹滿意地點點頭,送他至院中,深深作了個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