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存在著水的循環。每年大約有12.5萬立方公里的水從海洋表面蒸發掉。這些水會以雨的方式落下來。再以各種方式回到海洋裡。
循環的這兩個分支——蒸發和回降——在一個方面是不平衡的:在海水的各種成分中,只有水本身能夠蒸發掉,所以,雨水幾乎是純淨的水。然而,降回地球的雨水先是降到陸地上,它們從土地上流過,從中帶走了一些可溶性物質,一直帶到大海。以河水為例,它會含有萬分之一的鹽。這是嘗不出來的,但已是足夠重要的了。
這樣,海洋似乎會不斷地從陸地上得到微量的鹽類和其他化學物質,但在蒸發過程中卻根本不會把它們丟失掉。我們有理由認為,海洋一定是在變得越來越鹹,當然,這是很慢的過程,但是在經歷過上百萬年的地質年代後,積累起來的鹽就很可觀了,比方說,現在的海洋中確實就含有3.5%的可溶性物質,其中大部分是食鹽。
河水也會將鹽類帶入內陸湖泊,這些湖泊與海洋不相通。在這裡,可溶性物質也像在海洋中一樣地積聚起來。如果湖泊位於炎熱地帶,平均蒸發率比海洋還高的話,可溶性物質就積聚得更快。結果,這些湖泊會變得比海洋還要鹹。位於以色列和約旦邊境的死海含有25%的溶解物。那裡的水是如此的鹹,以致一切生命都不能在裡面生存。
海洋是不是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這種沒有生命的結局呢?
如果沒有什麼能減少海洋中含鹽成分的過程,結果可能就會如此。不過,這類過程是存在的。比如,狂風巨浪會把海水捲到陸地上,溶解的鹽類也隨著海水上岸,散佈在陸地上。
更為重要的是,當有些溶解物質達到一定的濃度以後,就會互相結合成不溶性化合物,沉入海洋的底部:還有一些物質,雖然本身不是不溶性的,卻能與海底的物質結合起來。還有,一些物質能夠被海洋生物的細胞所攝取。
這樣,現在海洋中含有的可溶性物質就遠遠少於過去幾十億年裡被河流攜帶進來的物質。而在另一方面,海洋的底部還有很豐富的各種物質,比如,在海底分佈著大量各種金屬結核,它們一定都來自陸地。
此外,隨著年代的變遷,海洋的淺灣地帶有可能由於地殼的升高而與海洋隔斷。這一部分的水逐漸蒸發掉,留下大量的溶解物質,於是,它們又回歸到陸地上。岩鹽礦——從這裡可以得到大量食鹽以及少量其他物質——就是這類乾涸掉的小塊海洋的殘跡。
那麼,總的結果是什麼呢?歸根結底,在長遠的歷程中,海洋是在一點點地鹹起來呢?還是在漸漸變得淡些呢?或者它是有時向這方面發展,有時又向另一方面變化,而總的說來又保持平衡呢?對於這個問題,地質學家現在還不能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