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戰爭 第七章 排兵佈陣 建立英美石油美元秩序 意大利石油巨人的意外死亡
    如果說馬太伊在意大利的能源獨立計劃激怒了「七姊妹」公司和它們背後的英美利益集團,那麼,他在海外尋求獨立原油供應的努力,特別是當「七姊妹」公司得知馬太伊與發展中國家簽署合同的條件時,更是將這種憤怒轉變成對這位意大利實業家瘋狂的仇恨。

    摩薩台倒台後,伊朗國王在英美情報部門的積極支持下重新掌權,他沒有完全否定前總理所做的工作。伊朗國家石油公司仍然保留國有實體,控制所有石油和天然氣的地下儲備。但是,到1954年4月時,即政變後不到一年,英美石油公司,加上她們的「小妹妹」——法國國有CFP公司,開始與伊朗政府和伊朗國家石油公司談判,希望得到參與伊朗境內10萬平方英里範圍內25年的石油開採合同。

    盎格魯-伊朗石油公司(這一年已更名為BP公司)得到了這一地區40%的石油開採權(即過去達西獲得的地盤)。另外皇家殼牌公司獲得了14%的開採取,名列第二。兩者合起來,英國公司得到了這一地區產量的大頭——54%。另外有40%在美國的石油巨頭們與少數洛克菲勒集團的「獨立」石油公司之間分配,6%給了法國CFP公司。馬太伊找到「七姊妹」公司,要求分給ENI一杯羹,但卻遭到英美的「羞辱」和拒絕。

    但馬太伊並不氣餒。1955年,即英國在蘇伊士問題上受挫的前一年,馬太伊成功開啟了與埃及新的民族主義領導人納賽爾的談判。ENI獲得了埃及西奈半島石油開發的一部分份額,到1961年,已經差不多每年可以得到250萬噸原油,這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其中的大部分石油都是由ENI的煉油廠來提煉,基本滿足了意大利日益增長的石油需求,而這些都不必支付美元。

    馬太伊對英美主要的石油公司的真正挑戰是1957年進入伊朗。1957年春,馬太伊就一項前所未有的安排開始與伊朗國王談判。交易的條件是,在新成立的合資公司SIRIP裡,伊朗國家石油公司將得到總利潤的75%,ENI得25%,該公司擁有在伊朗8800平方英里可能含有石油的未分配地區25年的壟斷開採權。一位英國高級官員表示,「意大利人在中東的石油產區又伸進來一條腿」。

    華盛頓和倫敦的觀點與「七姊妹」公司完全一樣。馬太伊的行為如果不加限制,有可能擾亂全世界的石油秩序。英美石油公司與發展中國家的標準協議是石油產量五五分成,並且操縱下游的巨額利潤。如果允許馬太伊加入到七姊妹俱樂部,它們擔心比利時、德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公司會有同樣的要求。因此,美國和英國政府正式向伊朗提出抗議,要求中止與馬太伊的合作。

    但是,抗議並沒有立竿見影。1957年8月,馬太伊和伊朗達成了開創性的協議。在談到這一合同的潛力時,馬太伊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中東現在應當是工業化歐洲的中西部」,標誌著他打算由歐洲幫助建設中東的工業和技術基礎設施,石油協議只是第一步。

    到了1961年3月,第一批ENI油船停靠意大利的巴裡港,帶來了與伊朗人合作的第一批成果——18000噸波斯灣原油。馬太伊還在SIRIP合資企業中第一次成功開採水下石油,成為這一領域的領先者。

    在意大利內部,馬太伊繼續對「七姊妹」公司施加壓力,他對消費者採取累進制價格優惠政策,並且說服意大利政府降低過高的汽油稅。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就是,迫使英美石油公司在意大利降低油價,1959∼1961年降低了25%,這對意大利戰後第一次真正的經濟恢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國外,馬太伊繼續推行積極的外交政策,尋找那些英美石油公司認為太小而沒有引起注意的地區。ENI和馬太伊親自走訪了非洲和亞洲新獨立的一些國家,與它們討論發展前景,這些前景與以前這些前殖民地聽到的迥然不同。

    馬太伊還在一些國家建設本地煉油廠,這些廠都由這些國家所有。這打破了「七姊妹」公司對盈利能力最強的煉油業務鐵板一塊的控制。產油國不再僅僅是原材料供應來源,而且開始建設現代化的本地工業,加工自己的礦產資源。反過來,ENI也得到了在該國投資的穩定回報,它還得到了煉油設施建設的壟斷合同,還有獨一無二的世界石油市場。

    但是,就是在1960年10月,馬太伊的行為引起了白宮和唐寧街10號以及「七姊妹公司」總部的極大不滿。這位意大利最大的非共產主義抵抗組織的領導人、堅定的基督教民主人士,去了莫斯科。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再次成為歐洲人談判的焦點,如同20世紀20年代在拉帕洛的情況一樣。而且,英美又一次堅決站在談判的對立面,想方設法阻撓談判取得成功。

    自1958年後,ENI已經與蘇聯簽署了購買少量原油的合同,每年不到100萬噸。但是,西方人得到的傳聞是,在莫斯科,馬太伊和蘇聯外貿部部長帕托裡茲切夫之間談的盤子遠大於此。1958年10月11日,馬太伊簽署了一項協議,在今後五年,每年從蘇聯購買240萬噸石油,作為交換,ENI確保擴大蘇聯對西方的石油出口能力。石油不再用現金支付,而且改用一種大口徑油管輸送。這將有助於建設一條從伏爾加河-烏拉爾到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匈牙利輸送蘇聯石油的大型管道網。當這一網絡完成後,每年可把1500萬噸蘇聯原油輸送到東歐,在那裡,再換成蘇聯所需要的工業品和糧食。當時,蘇聯迫切需要大口徑的輸油管,但缺乏必要的生產能力。

    ENI得到意大利政府支持,國有芬賽德集團受委託在在意大利東南部城市塔蘭托建設一座新鋼廠,每年生產200萬噸的大口徑鋼管。塔蘭托的工廠很快建成了,而且於1962年9月開始為蘇聯市場生產管道。

    意大利可以從蘇聯手中以1美元/桶的離岸價格買到石油,裝運地點是黑海,同樣質量的石油在科威特的價格是每桶1.59美元,加上0.69美元的裝運成本;1960年初,在美國的價格是2.75美元/桶。意大利鋼鐵和化工部門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增加了許多工作機會,因此,在意大利幾乎聽不到英美新聞界大肆宣稱的馬太伊是個「地下共產黨員」的流言,人們頂多只是議論「他愛去莫斯科旅遊」。

    就在芬賽德的工廠開始為蘇聯生產輸油管一個月之後,即1962年10月27日,馬太伊乘坐的一架從西西里到米蘭的私營航空公司的飛機墜毀了,機上三人全部遇難。在今天看來,這一事件必然會引起猜測,並會被認為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

    馬太伊那年56歲,正處於權力的頂峰。

    此後,當時的中央情報局駐羅馬負責人托馬斯·卡拉梅辛斯在沒有作出任何解釋的情況下離開了。他後來在智利反對薩爾瓦多·阿連德的軍事政變中發揮了作用。馬太伊遇難的時候,中央情報局局長約翰·麥科恩擁有加州標準石油(雪佛龍)公司100多萬股的股份,也許這僅僅是巧合。卡拉梅辛斯於1962年10月28日提交的關於馬太伊之死的報告,從來沒有公開過,美國政府以「關係國家安全」為由拒絕提供。

    去世之前,馬太伊已經在設法爭取意大利第一座試驗性核電站的建設權,並且在ENI下成立了新的分支機構,即ENEL,這是一家雄心勃勃、致力於開發國家電力網,並且十分看好核能的國有電力企業。此外,除了與伊朗、埃及和蘇聯簽署了石油供給協議,他還與摩洛哥、蘇丹、坦桑尼亞、加納、印度和阿根廷簽署了類似的開發協議。

    在寫到馬太伊之死時,英國財經週刊、倫敦《經濟學人》(19世紀40年代因廢除《玉米法》而創立,由皇家荷蘭殼牌公司的考德雷爵士擁有)作了以下評論: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不管說他多麼好,還是多麼壞,馬太伊將是人們激烈爭論的話題,他既有些像(皇家荷蘭殼牌的)德特丁,又有點像克呂格(瑞士金融專家,1943年莫名其妙地死去)。在世界石油界或是在意大利,在馬太伊深深地留下烙印的地方,很難再有人能與他相提並論。他的突然離去,給世界石油市場,也給意大利帶來深刻的影響。

    《紐約時報》稱他為「意大利最重要的人」,他對意大利「戰後經濟奇跡」的貢獻超過了任何一個意大利人。

    遇難之前,馬太伊一直在做會見美國總統約翰·肯尼迪的旅行準備。肯尼迪總統當時正在給美國的石油公司施壓,要求它們與馬太伊達成某種形式的緩和。肯尼迪與馬太伊的會談沒有變成現實。人們只能設想一下可能性。僅僅一年之後,肯尼迪總統遭暗殺。透過複雜的有組織犯罪線索網絡,血跡都通向了美國情報部門的大門。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