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 第二百七十六章 李白那些事兒
    「這裡事了了,我想去江陵一趟」

    不出意料的一片反對如潮

    「大人」這是隨行書記杜佑的原話「斷然不可」

    「主上一身,牽繫我等無數身家性命,諸多成敗安危,企能輕易置於險地」這話將利害說的很是直白的,是崔光遠的風格。

    「大軍之中,各有司責,哪有主帥親置矢地,赴觀敵境呼」這是岑參的飛急來書。

    但,我這麼決定,是有許多原因促成的。

    其中重要的一條。

    就是西北朝廷,關於詳理使的定罪之爭,也波及到了長安的龍武軍,崔器和呂泯乃是西北出身的新貴,急欲籍以查辦立功,對叛臣是一副深惡痛絕義憤填膺的態度,主張株連重處之以求穩重,分別按照情節和性質,有區別的對待,細分等定罪,判官李犧居中調和,更傾向於李,因此矛盾很大。

    幾次在皇帝面前公開爭論互不相讓,最後還是李以「河北百姓官吏多為賊挾,如法炮製,他們當如何自處,更何況還有相當的人口百姓在叛賊的控制下,如果不風青紅皂白一併處之,這不是逼那些人死心為賊效力」,這條理由打動皇帝,定下頭批處置的罪臣三百人的名單。

    定為大辟的就有十八人,包括了曾在安祿山朝廷任侍中、左右僕射的前宰相陳希列、張均、張自兄弟等人,唐朝之死刑,以斬最重。如果是大辟。還要先在犯人臉上刺字,接著割掉鼻子,然後斬下左右腳趾。再用繡杖活活打死,最後砍下頭,把骨肉剁碎,在街市上陳列,又稱「具五刑」。西漢初年的開國功臣彭越和韓信,都是被處以大辟之刑地。也就叛國、謀逆等十惡不赦之重罪。有這種待遇。

    他們地下場,對曾經被迫事賊的大多數人來說,更加惶惶然不可終日,這時候卻有一種傳聞,像崔廣遠等人一樣,只要能拿到龍武軍在關中活動時期,通信往來的證明,就可以脫身免罪。因此,龍武軍出具地證明材料,被稱為救命書,而炙手可熱起來。我在長安的宅邸,也再次變的門庭若市起來。甚至有人打著張雲容娘家人的旗號,從張妃那裡,七拐八彎的找上門來。

    這是一樁怎麼做都要得罪人的差事。

    而草原上由高達夫帶隊練兵地金吾軍,也出了大事。

    我只讓他小心回紇人,沒想到高達夫這位老將,居然很實心眼的和回紇人狠狠幹了一戰,衝突的理由已經不重要了,不論是回紇人收容了戰敗的部落,暗中唆使之襲擊唐軍,還是回紇人見財起意,試圖搶奪唐軍的戰利品和裝備,這已經是一筆糊塗帳。

    作為以追擊為名,跟逃跑的同羅人背後,動突然襲擊的一方,至少有三個新兵團隊在所謂的誤傷中,幾乎全滅,還有兩個團潰散,但是收不住胃口和野心地回紇某部,終於在高達夫的金吾本軍中踢到了鐵板,自以為得計驅使著潰兵衝進金吾軍隊列,並將其成功分割的回紇人,遇到了他們最頭痛的混戰。

    那些被分割地士兵並沒有如他們意料中的潰散,而是反過來用車輛和馬匹將衝進中心地冒失鬼們困住,於是回紇人不得不嘗到和唐軍貼身步戰的苦果,他們的馬匹在火焰中驚竄和崩潰,他們驍勇的騎手在混戰中,拚命揮舞著短兵器,卻被長槍和弩機構成的小方陣一層層的摞倒。

    至少有一千名回紇人成為俘虜,還有六千個級被割下來,和他們的旗幟標誌戰馬一起,作為交涉的證據,送到了受降城,這下輪到那位河西節度副大使馬遂頭痛了,他也不敢處置,一面急忙上報朝廷,一面派人押著這些東西,直接把球踢回長安來。

    作為破壞與一個重要盟友的團結事件,雖然對方只是回紇的一個別部,連回紇九個大姓的邊都沾不上,但現在正是回紇與大唐關係最親密的黃金時期,不但大開邊市互易,還由回紇大王子率領一隻三萬人的回紇軍,在河北作戰,因此由邊境衝突升級而來的外交事件,再次因為雙方敏感的身份,而變的微妙起來。

    出了這檔事兒,西北那些大大小小擁有有狐狸一般的心肝,兼具了豺狼或者禿鷲之類的美德和品質,的朝廷大員大老們,只怕又有借題揮的機會,重新在長安的舞台上活躍起來。

    我暫時離開以避免表態,或許有利於事態的展。現在長安城裡當然是,再次丟給任勞任怨的老黃牛韋老二當家,他家老頭子是西北行朝裡資格最老的宰相,兄長是南邊小朝廷的御史中丞,比我更適合擔待這些東西。

    然後才是,純粹我個人一點點的私心,我只是想去看看李白,順便給自己放個假,自出成都以來龍武軍就和救火隊一樣,到處疲於奔命的充當堵窟窿,補漏洞的任務。而這個時代大部分的名人,像杜甫已經收於門下,王維在官學開宗,王暢齡在成都受學,只要在世的我多已經見過,就剩這位詩仙了,順便看看還能為這位已經很倒霉,將來還要更倒霉的老先生,做些什麼。畢竟他已經五十六歲了,剩下的日子已經不多了。

    來到這個時代之前對這位詩仙,我和多數國人一樣有一種複雜而嚮往的情懷。

    生於碎葉,五隨入蜀學劍術,好神仙之道經遊俠天下已經名動京華40歲聞達上聽奇一般的人物和經歷。

    異域情調、漂泊情懷其實充滿李白所有詩文。李白是沒有故鄉的,或者說無處不是故鄉,醉酒的地方就是故鄉。他由碎葉入蜀。由蜀入荊楚入山東。由山東又輻射到大唐各地,沸騰地血液使他不能在任何一個地方安住,他永遠行走在漂泊地長路上。飲他的酒,灑他的淚,唱他地歌。詩人拒絕根的存在。這是徹底的漂泊情懷:把生命看做一場純粹的漂泊,並這樣實踐著,在中國文化史上是沒有第二人的。

    李白實在是中國詩人中的遊俠。「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所有讀書人心目中地偶像卻不是他的偶像。他有時也說孔丘幾句好話。那是他嚮往功名富貴了。在他眼裡,遊俠比皓窮經的儒生光彩多了。「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意輕千金裘,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李白《古風其十》)只有魯仲連這樣的俠客才是可與之同調的朋友。

    李白自

    五好劍術」,他二十幾歲便「仗劍去國,辭親遠遊」(今揚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這都是些遊俠行徑。即使闖進了朝廷,他那強橫的乃至有些無賴的遊俠脾氣也是不改的。力士脫靴。貴妃捧墨,御手調羹。他要求權貴尊重他,皇帝也應把他當朋友才好。他不習慣仰視。他之信任自己遠勝過別人對他地信任。這一切足以令權貴齒冷,令謙謙君子瞠目結舌。

    但到這個時空,隨著相關的人和事物,接觸的點點滴滴越多,就越褪去那層神聖的光彩。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這一切。

    據說當年李白、杜甫、高適三人,同為近交好友,一起出遊,同時做客於北海太守兼大書法家李府上,一日飲宴,身長者兼主人地李突其想說「諸君皆當今名士,何不學古人,各言爾志呼」

    這其實就是南北朝傳下來品評名士的遺風,對士林中地地位,有重大的影響。這三人,也同時代表了詩壇三大流派風格,一個是輕傲狂放的遊俠派,一個憂國憂民的寫實派,一個邊塞特色的軍旅派。

    這時杜甫才3歲,高;.意氣風躊躇滿志之時。

    其中以李白最有豪情壯志,當先滿飲一杯大聲說,「憑小子胸中之才,如遇明主,為宰相之位,易如俯拾草芥,使寰宇大定,海內清一,談笑間之事爾」,顯然對自己的才華和未來的前途,充滿了自信和自得。

    最年輕的杜甫,生性比較敦厚,接著也說「至君堯舜、醇化風俗、濟時愛民,不惜此身」,他主張的是王佐奉君,想魏征之流一樣,做一面君王的明鏡,也算相當的塌塌實實。

    —

    到了高適則最低調,只是放下酒杯,笑笑說「古人云,陳力而就列,高某不才,自持才德,得一揚益節度使爾」卻是充滿了相當的現實和功利的味道,因此被人笑稱為——高揚益。

    所謂時事弄人,歲月蒼茫,以要求最低的高適,反而政治成就最高,兩度拜相,數出為節度使,歷任揚州大都督、淮南節度使、劍南節度使,遠遠朝過了當初的抱負;

    而杜甫雖然一輩子多數時間窮困潦倒,懷才不遇,最後要投靠高適養老,但起碼還以出奔西北的義臣身份受到賞識,當過左拾遺、工部員外郎等官職,雖然不太得意,但起碼有過報國的機會,世人稱之為杜工部;

    只有李白同學才情心氣最高,卻最是時運不濟,自被皇帝放逐出長安就運氣用光,一直在倒霉,晚年自以為投了明主,結果卻是個遺臭萬年的叛賊,自己也被當做叛臣一黨流放夜郎。

    這三個人的志向和境遇,可以代表安史之亂中大多數名士文人的典型。

    關於當年李白被逐出長安的內情,我也曾經私下詢問過,作為當年重要當事人之一的高力士,這時他也沒有那麼多顧及,更兼拿錢拿的手軟,並沒有什麼我意料中的,惱羞成怒或者勃然變色的情緒,卻是當場就大大的叫起屈來。

    「這簡直是冤枉死老奴了」

    「高公,這是怎麼說呢」我心道,難道不是因為你被李白折辱,而向楊太真打小報告說李白做詩。影射她與禍國殃民的趙飛燕相提並論紜紜。而引起的。

    「世人皆雲,是老奴陷李翰林,可老奴本來只是一個侍人出身。只要能讓天家地開心,那區區一點折節,算地什麼」他似乎猜出我的想法,搖頭晃腦的說「只是老身這輩子,必須當這個惡名了」。

    「那又是為何」我心中更驚訝了,還有深入地隱情麼。

    「誰都知道。長安乃是天子腳下,這中,水深的很」高力士的胖臉,微微露出一絲苦笑

    「偏偏這位青蓮居士,卻是個愣頭青」

    「適才傲物不算是他的錯處……」

    「但這天家裡的事情,可是那麼好參合的」

    「你可知道,大名鼎鼎地飲中八仙歌」

    我楞了一下。

    怎麼不知道,著名的飲中八仙歌。我還會背誦呢,這是一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以洗煉的語言,人物寫的筆法。將他們寫進一詩裡,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名士風流群像圖。

    「那你又可知這八位酒仙中人。都是什麼路數」高力士放低了聲音,繼續道。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這說的是『四明狂客『,秘書監賀知章,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像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裡竟會在井裡熟睡不醒。)。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指汝陽王李璡,唐玄宗地侄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見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斗才上朝拜見天子。)。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聖稱避賢。

    (指左丞相李適之,他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密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青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蘇晉開元間進士,時為戶部侍郎,他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醉」地矛盾鬥爭中,但結果往往是勝以他就只好「醉中愛逃禪」了)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李白同學,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

    (張旭: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聖『,據說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焦遂:布衣之士,喝酒五斗後方

    ,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絕,常常語驚

    這八個人,除了焦遂為市井平民之類,其他都是公卿王侯的序列。這一回味,就讓人琢磨出點東西來了。

    雖然高力士遮遮掩掩,寓意隱晦地很,我還是聽出一些東西來,李白的放逐,顯然還牽涉到政治層面上的因素。

    其中大意就是,李白同志雖然才情絕艷,名動天下,但是在政治這個大名利場上還是個小白,或者連剛出道的菜鳥都不如,居然也趟進了皇家統嗣之爭這場大渾水。

    我到了這裡,這才明白當初千秋宴上,他們所說的「又一個的意思」,在我之前的「西域通」,竟然是李白同志,不過從他出生地在西域碎葉地區(今土庫曼斯坦境內),能破解渤海國特意刁難承送的天書本事來看也是在情理中。當然,能被與他相提並論,讓我虛榮心是小小滿足了一把。

    按照高力士的暗示。

    眾人皆以為。李白同學當年春風得意之時被黜。表面上的原因是作風狂放得罪了小人,他失意是為高力士懷私所陷,但事實上這只是世人所知表面上地原因。高力士在老皇帝身邊多年,是一個非常小心謹慎地人,不會那麼輕易構陷一個全無野心的狂生。真正的原因真正地原因是他交遊廣闊,和諸王走的太近,甚至應邀成了皇太孫劍術老師,捲入以太子亨為的太子黨。和楊國忠為的後黨的鬥爭中,而成為政治傾扎的犧牲品。

    雖然在他看來同樣是為皇家出力,接受太子地要求教授太孫一些武技,並沒有什麼特別的,但當時炙手可熱的楊李黨人就未必能這麼想了,老皇帝也未必能這麼想,要知道長安名動一時的所謂飲中八仙,包括了宗室親王。元老大臣,清流人物、文壇領袖、士林俊傑、宗學大家等朝野各個類型的階層代表和偶像,再加李白本身具有號召力的江湖背景。已儼然形成個影響力和代表性極廣泛的政治集團。

    其中諸人又以風頭最重的李白馬是瞻,光綜合了眾人多方面背景。這些人如果結黨起來,本身地號召力足以形成一股可以影響朝野的巨大力量。不是任何當權者所希望的,別說李林甫、楊國忠、高力士這些代表了權臣、外戚、內官集團深為忌諱,連皇帝也不得不猜疑起來。因此很容易就成為皇帝猜忌和別人讒言的理由,被放逐也是情理中地事了。

    老皇帝雖然對名士有相當寬容縱許的氣量,但不能容忍來自子孫地威脅,從他雖然傷心但毫不留情的處決,涉嫌帶兵甲夜闖禁宮的前太子在內的三王手段上可以看出來。

    自古以來越是英明有為的君王,對繼承人越是嚴厲,甚至近乎嚴酷,其第一繼承人也越難以善了。從漢武帝到近代的唐太宗、武則天所立的位太子萬一例外的或廢或死,連玄宗老皇帝也不能例外……

    當然。

    關於高力士的眼光和見解,我還是相信一二的,歷史上的高力士一向做事謹慎,又善於觀察時勢,從不隨意開口講話。又因為他在宮中時間長了,見到過宮廷中各種的各種權利之爭和殘酷血腥,所以他就採取了明哲保身的處事方法。就是和他自己最親近的人,如果受到李隆基的斥責處分,他輕易也不相救。

    所以,李隆基始終保持了對他的信任,君臣二人的私人感情很好。再加上高力士處事周謹,少有大錯,輕易不敢驕橫,在朝廷內外亦沒有大的壞名聲,和諸王公大臣都能保持良好的關係,朝中的大臣們也並不討厭他。這位大閹雖然有貪婪、黨同伐異等很多缺點,但對李唐王朝的忠誠,是毋庸質疑的。

    要知道,當年整個朝廷能夠預見到安祿山必反的人,只有兩個半,其中一個是開元名相張九齡,安祿山還是平盧節度使下的一個討擊,正在待罪大理寺,他就遇見到此人善揣人心,好用胡將,所圖滋大將來必成大患,另一個就是高力士,本來楊國忠也算,但是這位說安祿山反,黨同伐異的心思更多於對時事的判斷,因此之能算半個。

    話說回來。

    所謂的飲中八仙,無形中,代表了一股龐大的政治輿論勢力,無論倒向哪一邊,都是另一方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那時又正是李林甫、楊國忠兩位交替當政時期,與當時身為太子的今上簡直是苦大仇深,恨不得除之欲快,矛盾極其尖銳,只是因為當時的太子城府夠深,很能隱忍也很有人脈,那些人為他拚命羅織的罪名,他總能有驚無險的逃脫過去,只是所謂神仙打架,小鬼遭殃,作為太子身邊親近的人,就難以倖免了。

    太子亨先後被迫廢了相辱以沫的太子妃韋氏、與寵愛的杜良斷絕關係,而親信的大舅子韋堅、密友兼節度使皇甫惟明,或被賜死或被迫自殺,連從小一起長大的名將王忠嗣,也因為勾結太子的罪名而被構陷。現今那位得寵的張良,若不是與宰相張說為同族,張說二子又甚得皇帝賞識,相互多有維護。恐怕也是一個被休戚的下場。

    如果這時候。李白真如傳聞中,公開應聘為太子劍術的教習,哼哼……

    因此說李白被老皇帝以「非廟堂之器。賜金放還」,還真不是偶然,或許說是出於一種愛才地保護手段,算是他地幸運。

    雖然如此,仍有很多人看好他,當時很多的名門閨秀也仰慕他。他的第一任妻子就是前宰相許圍師地孫女,許氏雖然早死,卻為他留下大片的田產,讓他可以衣食無憂的滿天下,像無業遊民一般的流竄閒逛,而現任妻子也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氏,還留下李白酒醉梁園題壁,宗氏小姐以「千金買壁」的佳話。

    但所謂被皇帝親自放逐地人。也基本沒有人敢起用他,空有盛名,卻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和事業的低潮期。此刻,他正是重新意氣風之時。據說永王引兵潯陽,知李白在廬山屏風疊隱居。派謀士韋子春三顧茅廬。

    雖然宗氏夫人勸阻,「出門妻子強牽衣」。李白過後也說:「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但李白還是懷著猶豫和不安的心情加入了永王幕府,就這樣上了賊船。並且在入幕以後,就被報國有路而陶醉。他讚美永王東巡,肩負拯救中原的責任王東巡歌》十一。

    「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

    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

    帝

    入楚關,掃清江漢始應還」的詩劇,反映出李白對這法和心態。

    但誰又能想到,不用再過過多久,李白就是因為這《永王東巡歌》,坐實了」阿附逆黨,鼓吹不臣之意「的罪證而被下獄。

    永王兵敗後,李白逃至彭澤,被投入潯陽獄中。李白在《南奔抒懷》中道:「過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劍擊前柱,悲歌難重論。」壯志付諸東流,反成叛臣,能不悲憤填膺?他多次在獄中上書申訴求援,呼籲當權者為自己昭雪冤屈。他悲憤地說:「好我者恤我,不好我者何忍臨危而相擠?」宗氏夫人在外也多方營救,他寫詩感激她說:「很感激你同蔡文姬替董祀鳴冤一樣,流淚向曹操請求赦免。」

    不過李白名聲在外,強力而有權勢的朋友還是不少的,有人為他投書宰相張鎬,江南宣慰使崔渙與御史中承相宋若思,也極力營救之,乃獲釋。

    但是李白的暮年,生活潦倒,靠人接濟,但是「贈微所費廣,斗水澆長鯨」,根本無法滿足自己地生活需求。不久,史朝義殺死史思明,包圍宋州。李光弼率兵抵禦,六十一歲的李白聞聽,毅然北上,請纓殺敵。可歎地是,這次從軍,剛到半途九病倒了,不得不掙扎回到金陵。從此一蹶不振。這年初冬,貧病交加的李白來到當塗投靠族叔縣令李陽冰。第二年,李白病重,自知行將不起,於是在「枕上授簡」喪其九」的手稿托付給李陽冰。後來,李陽冰把它編成《草堂集》十卷。十一月,李白與世長辭。死前賦《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帶著無窮的遺憾,懷著無限的悲憤和淒涼離開人世。

    《舊唐書》:「以飲酒過度,醉死於宣城。」

    這個局面是太上老皇帝一手造成的,當初潼關失陷後,老皇帝曾下了最後一道詔書,「命元子北略朔方,命諸王分守諸鎮。」其中,以永王璘宜充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嶺南、中等節度採訪等都使,江陵大都督如故;……盛王琦宜充廣陵郡大都督;……豐王:須兵馬、甲仗、器械、糧賜等,並於當路自供。……其署官署及本路郡縣官,並各任便自簡擇,五品以下任署置訖聞奏,六品以下任便授已後一時聞奏。

    但實際親嗣諸王皆養尊處優,畏懼不行,只有永王乘機出藩,他持有玄宗的這道明令,有恃無恐地放手擴展力量,「天寶十四年九月至江陵,召募士將數萬人,恣情補署,江淮租賦,山積於江陵,破用巨億。以薛珦、李台卿、蔡為謀主,勢大一方,才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當年行朝成立,賀蘭進明的奏疏就說「南朝為聖皇制置天下,乃以永王璘為江南節度,穎王璬為劍南節度,盛王琦為淮南節度,……璘邊鄙,此雖於聖皇似忠,於陛下非忠也。唐書.房琯傳》)。

    老皇帝當年下此詔的動機,已經不得而知,老太子李亨雖然肩負獨撐北方戰局的重大責任,但如前所述,似乎玄宗老皇帝對其究竟能有多大作為實在未寄厚望,或許有點其他別類的想法,但此一時彼一時,而現今的永王,卻實實在在成為一位麻煩製造者。

    李璘身為皇子,「不能立忠孝之節,為社稷之謀,而乃聚兵江上,規為己利,不義不暱,以災其身」

    但在目前這個局面下,沒有太大的危險,永王沒有舉起叛旗前,始終是朝廷的親藩,一些激烈的手段,不可能用在檯面上。皇家內部的矛盾,涉及到朝廷和國家的威信,不到最後一步,不會輕易攤牌的。

    北方實在沒有需要我太在意的東西,

    歷史上的安史之亂後期,因為國力的匱乏,唐王朝對安、史手下重要將領採用了招撫為主的政策,只要其宣佈歸順唐廷,即不問罪,並委以原職及保有所有權力。這是河北藩鎮之濫觴,並由此導致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

    但在這個時空,因為各種陰錯陽差的變數和展,卻已經不再成為問題的問題,由於來自官軍相對的優勢和強大,那些叛軍陣營的前降將,已經很難獲得更好的條件,能像薛嵩這樣投過來還能保留軍隊的,只是極個別例子,而且只保留了他的軍隊編制,主要成員都被打散整編。

    到後期哪怕是象前叛將令狐這樣,帶個大禮過來投降的,也只是給予一個優厚的頭銜和職位,而堅決剝奪了實際的部屬,其他願意投降的,最多只給予一個擁有體面頭銜的富家翁的保證,因此朝廷的貴人,需要操心的反而是,因為作戰平亂有功,所形成的各個軍人利益集團,可能做大的問題。

    史家兄弟的內戰,讓叛軍的勢力,可以預料的已盡強弩之末,那位老狐狸一樣精的河北都元帥郭子儀,只怕還在等待最合適的出手結束這一切時機,而李光弼正帶著所有的馬軍在草原上,拿契丹人做榜樣殺雞警猴。西北最大的邊患——吐蕃人,正在為南方低地的騷亂忙活,暫時還沒有任何在邊境上集結軍隊的跡象,作為草原上最大的勢力——回紇人,至少在表面上還是一副大唐忠實盟友的態度,這時候,只要那些邊胡,不要頭腦熱,就沒我什麼事情。

    江東的農民暴動,雖然聲勢浩大,但流寇一樣的作風,缺乏組織和長遠目標的,在江南兩淮的那幾位守臣步步圍營的圍堵下,已經開始大幅縮水了,隨著號稱河南第一能守的稚陽兵,以及返回淮西的節度使,來的嚼鐵軍,相繼進入江東平叛,雖然這是兩隻被打殘的軍隊,但是對付這些暴動的農民,只要領兵的不太過於豬腦,還是游刃有餘的不成問題。

    長安d的情況裡,還有清風明月控制下,已經逐步滲透進衣食住行各個方面的衍生產業,以梅娘位代表的前地下志願者構成的娛樂業體系,再加上薛萍為的前長安吏目屬員的地頭蛇系統,這三個渠道,相互交錯相互補充,足以面對大多數問題。

    剩下的事情,安排一個合適的身份見了他,是不是該問上一聲,你有個女人叫香爐麼。  
本站首頁 | 玄幻小說 | 武俠小說 | 都市小說 | 言情小說 | 收藏本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