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徐達之死,一說他並不善終。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懼之。
徐達患有背疽,忌吃河鵝,朱元璋偏賜蒸鵝全宴予徐{華夏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
這則傳聞的可信度相當低,影響卻相當廣泛。依據文獻紀錄,該傳聞出自明朝學者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後為清朝趙翼名作《廿二史札記》所誤用,遂廣為流傳。
近代學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證即採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吳晗。
這條野史記載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幾點:
徐達雖然功勞極大,並與李善長同樣為朱元璋親家,但他一生安分守己,從不結黨,亦不逾矩。他的子孫也未見因是皇親國戚,而有驕傲蠻橫、違法亂紀的行為。
在正史上,更沒有朱元璋猜忌徐達的紀錄和動機。
第二,朱元璋從未使用過暗殺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殺,亦可派御醫下手,不必使用這種人盡皆知的低劣的手段。
第三,徐達過世時,明朝仍與北方蒙古人對抗中,正需要武將來協助。而且,當時明太祖尚未展開屠殺武將的行動。相反,為著對抗胡惟庸殘留的勢力,朱元璋尚須籠絡武將,沒有必要在此時誅殺最忠心的徐達。況且,蒸鵝造成背疽毒發毫無科學依據。
考量到《翦勝野聞》書中,多為荒誕不經的內容,尤其是徐達的子孫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賜死說更不可信。
所以,徐達應該是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病死。
徐達是明朝的優秀將領,雖然是平民出身,卻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他從小兵幹起,跟隨朱元璋出生入死,在殘酷的戰爭中,成長為元末明初最優秀的將領。
他善於指揮大軍團作戰,深通謀略,為人寬厚,歷數十役,戰必勝,攻必取。而與北元第一名將王保保的作戰,更是他軍事生涯的最高峰。
他告訴我們,一個平凡的人經過自己的努力,也能成為叱吒風雲的名將。
而他的赫赫戰功及傳奇經歷,也告訴了所有的人:我徐達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
當然,出現在這裡的徐達,只是主腦創造出來的高智能NPC。
他有一件非常厲害的法寶,叫做金蓮神座,看上去是一朵大約丈許的千葉蓮花,擁著一個形如蒲團的寶座。祭出時,四外蓮瓣尖上齊放毫光,往上飛射,上面更有一圈佛光,祥輝瀲灩,花雨繽紛,飛舞而下。
此時,徐達拿著一把長槍,在半空中跨出一步,就已出現在高峰的跟前。
高峰不敢大意,祭出各種法寶,與徐達周旋起來。
也不知過去多久,高峰終於找出徐達的破綻,猛然將其殺死。
徐達被殺死之後,立即掉落一顆先天丹。
高峰一伸手,先將那顆先天丹吸過來,放進空間戒指,再凝望著李娃,微笑道:「請你放心,我一定會幫你煉化任務物品。」
李娃淡然一笑:「謝謝。」
高峰微微一笑,摟著她的纖腰,將身一縱,跳進夢魘空間……
不久,高峰帶著李娃,返回松江港口。
此時,李娃已經獲得修士的稱謂,也答應加入碧血傭兵團。
高峰將她介紹給紫藍等女子認識之後,稍稍休息一下,便化為一道青光,全速向蓬萊島飛去,頃刻之間就已到達。
這次,出來接受挑戰的歷代名女,正是唐朝的杜秋娘。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首《金縷衣》,詞句直白,富含人生哲理,因此久傳不衰,至今還常為人吟誦和援用。
不過,誰又知道,這首小詩竟改變了作者杜秋娘一生的命運,使她獲得一段絢爛多姿的「折花」歲月。
據說,杜秋娘原是間州人,也就是現在的江蘇鎮江。
她雖然出身微賤,卻獨稟天地之靈秀,出落得美慧無雙,不僅佔盡了江南少女的秀媚,而且能歌善舞,甚至還會寫詩填詞作曲,作為歌姬曾風靡江南一帶。
她十五歲時,艷名被鎮海節度使李錡風聞,設法以重金買入府中,充任歌舞姬。
一般的歌舞姬,都是學一些現成的歌舞,為主人表演取樂。
人小心高的杜秋娘,卻不甘埋沒在李府成群的歌舞姬中,暗自思量,自寫自譜了一曲《金縷衣》,在一次李錡的家宴上,聲情並茂地演唱給李錡聽。
李錡此時已年過半百,卻也雄心不減。當他聽了杜秋娘唱的一曲《金縷衣》,心中的烈火不禁被煽動起來。
在他看來,這小曲充滿了挑逗。雖然,他已不是「少年時」,但臨近暮年,似乎更要抓住美好年華的尾巴,及時享受生命樂趣……這小女子簡直太知他的心思了!
頓時,李錡對杜秋娘大為欣賞,當時就決定把她收為侍妾。李錡與杜秋娘,成為一對忘年夫妻,但因兩人都熱情如火,所以在春花秋月中,度過許多甜蜜醉人的時光。
這時,唐德宗駕崩,李誦繼位為順宗。不過,順宗因病體不支,在位僅八個月,就禪位給兒子李純,是為唐憲宗。
唐憲宗年輕氣盛,一登基就決心扭轉國內藩鎮割據的離散形勢,因而採取強制手段,試圖削減節度使的權利。
身為節度使的李錡,大為不滿,依仗手中的兵力,舉兵反叛朝廷。
但是在朝廷大軍的鎮壓下,叛亂很快平息,李錡也在戰亂中被殺。
杜秋娘作為罪臣家眷,被送入後宮為奴,依據她的專長,讓她仍舊充當歌舞姬。
有心的秋娘,趁著為唐憲宗表演的機會,再一次賣力地表演了《金縷衣》。
唐憲宗李純這時,倒正是青春「少年時」,曲中那種熱烈的情緒,深深感染了他。
再看那演唱的女子,明艷而雅潔,氣韻在眾佳麗中獨高一格,不禁為之心動;況且此曲還是由她親自創作,才情也不一般。不久,杜秋娘被封為秋妃。
做了秋妃的杜秋娘,深受憲宗寵愛。她的一笑一言,一舉一動,都別有風韻,令年輕的憲宗為之沉醉。春暖花開時,他們雙雙徜徉於山媚水涯;秋月皎潔時,又對對泛舟高歌於太液池中;午窗人寂時,共同調教鸚鵡學念宮詩;冷雨淒淒的夜晚,同坐燈下對奕直至夜半。
期間情深意摯,頗似當年楊貴妃與唐玄宗的翻版。
然而,比起縱情放蕩的楊貴妃,杜秋娘又高一籌。她不僅與憲宗同享人間歡樂,而且還不著痕跡參與了一些軍國大事,用自己的慧心和才智,為皇夫分憂解勞。
唐憲宗執政之初,由於鋒芒凌利,對藩鎮採取強壓手段,引起眾多藩鎮的不滿。
後來,番邦犬戎侵犯大唐邊境,憲宗對藩鎮施以寬柔政策,不但抵禦了外侮,而且取得了本土的安定,使唐室得到中興。
憲宗之所以能及時轉變態度,除了大臣的建議之外,重要的還是靠秋娘枕邊風的吹拂。她以一顆女性的柔愛之心,感化著鋒芒畢露的唐憲宗。
國家太平之後,手下有大臣勸諫唐憲宗用嚴刑厲法治理天下,以防再度變亂,這建議頗合憲宗的性格。
但秋娘聞言則說:「王者之政,尚德不尚刑,豈可捨成康文景,而效秦始皇父子?」
見識深遠,入情入理,讓唐憲宗不能不信服,也就依了她的意見,以德政治天下。
秋娘在唐憲宗身邊,似乎既是愛妃、玩伴,又是機要秘書,幾乎佔據憲宗的整個身心,使憲宗對其他佳麗無以復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