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家逐漸平定昌盛之後,宰相李吉甫曾好意勸唐憲宗,可再選天下美女,充實後宮。
他對唐憲宗說:「天下已平,陛下宜為樂。」
唐憲宗此時還不到三十歲,卻自得的說:「我有一秋妃,足矣!
李元膺有《十憶詩》,歷述佳人的行、坐、飲、歌、書、博、顰、笑、眠、妝之美態;今在秋妃身上,全部可見,我還求什麼?」
李元膺的《十憶詩》,是這樣的:
其一:「瘦損腰肢出洞房,花枝拂地領巾長;裙邊遮定雙鴛小,只有金蓮步步香。」
其二:「椅上籐花撩面平,繡裙斜罩茜羅輕;踏青姊妹頻來喚,鴛履弓弓不易行。」
其三:「綠蟻頻摧未厭多,帕羅香軟襯金荷;從教弄酒春衫涴,別有風流上眼波。」
其四:「一串紅牙碎玉敲,碧雲無力駐凌霄;也知唱到關情處,緩按余聲眼色招。」
其五:「纖玉參差象管輕,蜀箋小研碧窗明;袖紗密掩嗔郎看,學寫鴛鴦字未成。」
其六:「小閣爭籌畫燭低,錦茵圍坐玉相欹;嬌羞慣被郎君戲,袖掩春蔥出注遲。」
其七:「漫注橫波無語處,輕攏小板欲歌時;千愁萬恨關心曲,卻使眉尖學別離。」
其八:「從來一笑值千金,無事誇多始見心;乍問客前猶掩斂,不知已覺兩窩深。」
其九:「怩嬌成惘日初長,暫卸輕裙玉簟涼;漠漠帳煙籠玉枕,粉肌生汗白蓮香。」
其十:「宮樣梳兒金縷犀,釵梁水玉刻蚊螭;眉間幾許傷心事,不管蕭郎只畫眉。」
秋娘深得唐憲宗的專寵,從這裡可見一斑。
幸好秋妃是個深明大義的女子,雖然拴住了憲宗的心,但並沒有使他沉溺於享樂而忘卻國事,相反的倒是潛移默化地幫著他治國安邦。
這種夫唱婦隨,同心協力的日子,又豈是一般的「折花」之樂。
不料,元和十五年新春剛過,唐憲宗就不明不白地駕崩於中和殿上,年僅四十三歲,正值年盛體強之時。
有人說,憲宗是服食長生不死金丹中毒而亡;也有人說,是內常侍陳弘志蓄意謀弒。然而當時宦官在朝中勢力龐大,也就無人膽敢往下追究了。
二十四歲的太子李恆,在宦官馬潭等人的擁戴下,嗣位為唐穆宗,改元長慶。
此時,進宮十二年,年已三十開外的杜秋娘,在宮廷中頗有聲望,而且朝中重臣也對她相當敬服,所以皇帝的更迭,政治的風暴,並沒有影響她的地位。
在某些軍國大事上,唐穆宗還經常要聽取她的意見。
後來,杜秋娘被派為穆宗之子李湊的保母,負責皇子的教養。
杜秋娘自己沒有孩子,便把一腔慈母之愛,傾注到李湊身上。
而唐穆宗李恆,是個好色荒唐的皇帝。即位後,他很快就沉迷於聲色遊樂之中。藩鎮相繼發生叛亂,河朔三鎮再度失守,他都不聞不問。已做保母的杜秋娘,則在一邊冷眼旁觀。
長慶四年,不滿三十歲的唐穆宗,竟然又莫名其妙的一命嗚呼。年方十五的太子李湛,繼位為唐敬宗,改元寶歷。
這位小皇帝童心未泯,性躁貪玩,特別喜歡擊毬的遊戲,以及在深夜裡捕獵狐狸。
他天天帶著一班宦官伴臣,東遊西蕩,花樣百出;還不時地發一頓小皇帝脾氣,無緣無故地將身邊人痛打一頓,根本談不上操心國事。
寶歷二年臘月冬寒,唐敬宗夜獵回宮後,又與宦官劉克明及擊毬將軍蘇佳明等一夥人,在大殿上酣飲。夜深酒醉,唐敬宗入室更衣,殿上燈火忽然被一陣狂風吹滅。
待再點亮時,人們發現小小年紀的唐敬宗,被弒於內室,這時他只不過是十七歲。
緊接著,樞密使王守澄又與宮內宦官內外相結,保舉唐敬宗的弟弟江王李昂入宮,成為唐文宗。因文宗年幼不更人事,朝廷大權實際落在一幫大臣和宦官手中。
這時,李湊已被封為漳王。杜秋娘眼看著李家皇帝一個個被宦官所弒,又一個個在宦官操縱下登基,簡直成了宦官手中的玩偶,心中十分不平。
於是,在杜秋娘的悉心調教下,漳王李湊養成了一副有膽識的個性,並立志要做一個有所作為的君王。眼看時機即將成熟,杜秋娘周密籌劃,與朝中宰相宋申錫密切配合,企圖一舉除掉王守澄的宦官勢力,廢掉文宗,把李湊推上皇帝寶座。
無奈宦官的耳目眾多,雖然杜秋娘的計劃十分隱密,仍然被王守澄有所探知。
好在沒有什麼把柄落在他們手中,自然不便嚴加處置,結果是李湊貶為庶民,宋申錫則謫為江州司馬,而杜秋娘也削籍為民,放歸故鄉,結束了她這一段絢彩的「折花」歲月。
自古女子的命運,大多掌握在別人手中;而出身微賤的杜秋娘,卻敢於憑著自己的才智向命運挑戰,博得了一段輝煌的歷程。
當然,出現在這裡的杜秋娘,只是主腦創造出來的高智能NPC,跟歷代名女的隱藏任務有關。
她有一件極厲害的法寶,叫做煉鋼柔。
此寶形如一個雞心,中有鵝卵大小,顏色鮮紅,表裡透明,只有許多芝麻大小的黑點,通身細孔密佈,其軟如棉,也不知是什麼東西煉成。
一經使用,就會飛出一片脂香,萬縷彩絲,另由那針眼細孔中,射出一種又粘又膩,顏色清明,香中略帶腥鹹之味的汁水。
敵人法寶飛劍,除了一種西方太乙純金之精煉成之寶,是它的剋星外,餘下只一沾上,立時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墜落地上。
高峰跟杜秋娘寒暄了幾句,便祭出各種法寶,跟她周旋起來。
不久,杜秋娘支持不住,跳過一邊,淡然一笑:「好吧,我認輸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們趕緊去找任務物品吧。」
便摟著杜秋娘的纖腰,化為一道青光,全速飛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杜秋娘已經來到瀛洲台,挑戰歷代名將。
這次刷新出來的名將,是明朝的常遇春。
常遇春,字伯仁,鳳陽懷遠人,臂長善射,勇力絕人,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麾下的一員驍將。他身為軍中前鋒,作戰勇猛,席捲幽燕,直搗上都。
由於他曾經攻克開平府{內蒙古正藍旗東閃電河北岸},被封為開平王鄂國公。
洪武二年{1369年},年僅三十九歲的常遇春因得「卸甲風」,而暴死於柳河川軍中。
朱元璋痛失愛將,以詩悼之:「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並且將其作為陪葬明孝陵的勳臣,擇墓於南京太平門外,賜給祭田。
後來又在南京雞籠山下建的功臣廟中,將其居於首位以祀之,甚見尊禮。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朱元璋攻取金華後,派遣大將軍常遇春,進兵攻取衢州。
常遇春率部一路殺將而來,首先攻取龍游城。
他在戎馬倥傯間,還吟賦《龍游道中》一詩以紀行:「策蹇龍游道,西風妒旅袍。紅添秋樹血,綠長旱池毛。比屋豪華歇,平原殺氣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鬢鬚搔。」
字裡行間,流露出英雄豪氣。
當常遇春率領馬、步、水三軍到達衢州城下時,但見城垣壁壘森嚴,固若金湯。
常遇春率部在城下樹柵欄,建奉天旗,從陸上、水上將衢州六座城門團團圍住。
常遇春又造呂公車、仙人橋、長木梯、懶龍爪等攻城軍械,「擁至城下,高與雲齊,欲階以登城」,又在大西門城下「穴地道攻之」。
伯顏不花的斤,面對常遇春部的猛烈進攻,憑借堅固的城垣,「以束葦灌油燒呂公車,駕千斤秤鉤懶龍爪,用長斧砍木梯,築夾城防穴道。」雙方交戰激烈,常遇春久攻不克。
後來,常遇春以奇兵出其不意地突入,毀其所架之炮,攻圍甚急。元軍支持不住,遣使密約投降。衢州路院判張斌夜出小西門,迎常遇春大軍入城。這樣,元軍甲士萬人,才迅速崩潰。